第111章 邪乎
  第111章 邪乎
  自重阳之日进宫与皇帝痛饮大醉而归后,杨致一连数天都没迈出家门一步,几乎是形影不离的陪着沉浸在新婚甜蜜之中的妻子沈玉。他在想,他也在等。
  杨致的耐心向来很好,皇帝为了请他喝酒是那般急不可耐,他相信自己不会等得太久。
  作为一个脑子没有进水的正常男人,他对这个年代男尊女卑的观念并不反感,对三妻四妾的时代潮流虽不刻意追求,也不深恶痛绝。一切顺其自然,只要你情我愿彼此愉悦,没有什么不可以。如果有人以此作为界定播种机的标准,那么皇帝就是其中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记得阿Q有一句非常强大的名言: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
  无论是与赵妍糊里糊涂的春风一度,还是与玲珑共历生死结下的白首之约,杨致都未向沈玉提起。倒不是有心瞒她,也没打算要瞒她,只是新婚还不到一个月,实在不是提起的时候。
  善妒是这个世界扣在女人头上最为莫名其妙的一项罪名,哪个女人会伟大到心甘情愿的与别的女人共享一个男人的地步?那还合乎人性?反过来一想,如果女人也弄个什么三夫四面首,十个男人必定有十一个会为之抓狂。虽说这种不公平被视为天经地义,但杨致认为至少不需要那么残忍。
  杨致所想的,远远不止这一些。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外戚背后有老牌士族豪强势力做支撑,军方手上有无数披甲执锐的大夏儿郎为倚仗,皇帝四个儿子三个有配备齐全的强大班底,秦氏拥有令皇帝不得不以合伙人相待的庞大财富。而到目前为止,他只有尚未足够开发到位的头脑、从未主动出击的拳头,其余什么都没有。正如秦公所说,他需要一个充盈羽翼的机会,他在耐心等待这样的机会。
  皇帝的本意是要迫使杨致做一个只能仰仗他的庇佑的孤臣,成为一件只能任他独家挥舞的利器。事实上皇帝暂时也做到了,但他同时也发现这件利器似乎并非原先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掌握。所以皇帝一如当年对待秦公那样,先逐步与杨致达成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然后给他划出一块极具诱惑力的蛋糕,只不过能不能吃到嘴里,完全得凭他自己的本事。
  杨致首先在等待中送走了令他由衷相敬的义弟卫飞扬。
  大夏世家名门子弟人才辈出,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远胜者父辈者屡见不鲜,皇帝的铁血用人政策当居首功。按大夏官制,无论出身如何高贵,家世如何显赫,父辈如何功高,即便是贵为皇子,若想入仕从军,必须从微末小吏与基层军官干起。若想获任实职步步高升,必须真刀真枪的全力去拼,拼得不好丢了小命只能怪你自己没本事,否则你就干脆老实呆在家里混吃等死。
  卫飞扬已年满十六,纵然是大夏第一名将卫肃之独子,从军的起点也仅仅是新任武威大将军耿进帐下数十万大军中的一名小小校尉。
  杨致那篇十六字策论被当成了对付突厥人的兵家宝典,皇帝并未因他武技绝悍而忽略他的军事才能。送别卫飞扬从军当日,皇帝让徐文瀚带回口谕,命杨致密奏灭唐攻略。
  杨致只隐约猜出皇帝有意御驾亲征,由太子挂帅,耿进为统兵主将。为确保毕其功于一役,皇帝已筹谋数年之久,至少会摆出三十万水陆大军两路进击。杨致对其具体兵力部署与详细作战计划一无所知,自问也不是什么能掐会算的半仙级人物,这灭唐攻略还真不知从何写起。
  皇帝知兵好战,不怎么好糊弄。想来想去,写下“内外有别、民心为上”八个字,再在后面附上前世无人不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交与徐文瀚转呈皇帝聊以交差。
  不想徐文瀚吟味良久,竟是拍案大赞:“好一个民心为上!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啊!三弟,皇上看到你这道密奏,恐怕又是今夜无眠了。愚兄敢保在他日伐楚决战之中,三弟必当将帅之任!”
  杨致笑道:“你用得着这样一惊一乍吗?汉高祖当年不就弄了个约法三章?这是前人都说到臭街了的道理,没你说的那么邪乎。”
  他以为不邪乎,可在越王赵启那里却听说了一个有点邪乎的道理。赵启虽不再公然乱叫姐夫,却自感与杨致有了更为亲密的关系,出入杨府愈发如自家后院一般随便。
  这一日闲聊时,谈及卫飞扬从军与太子整日泡在枢密院与兵部,二人都像吃了十全大补丸似的亢奋。杨致随口说道:“你以为他们像你一样成天只知道瞎玩?你若好生学些本事,说不定等你将来长大以后,皇上也会像对太子与你两个哥哥一样,给你一个带兵的机会。”
  “大夏轮着谁带兵都轮不上我,我也压根儿不稀罕。”赵启无所谓的笑道:“将来即使父皇有意给我带兵的机会,我也会拼命辞掉。太子这是头疼医头,毫无远见。若论统兵作战,我不说他跟二哥比,就是这辈子也休想赶上三哥。所以除非是图个新鲜,不然我绝不会干这样四面不讨好的蠢事。”
  你是没吃过黄连不知黄连的苦啊!太子有这么两个从旁虎视眈眈的弟弟,不抓住这样执掌兵权机会,将来他的皇帝位子怎么坐得稳?
  杨致嗤笑道:“你个小屁孩子懂什么?他是大夏太子,自然要通晓兵事,怎么就毫无远见了?”
  “正因为他是大夏太子,懂得带兵当然最好,不懂其实也无所谓。父皇几时又曾亲身领兵征战了?”
  赵启不屑的道:“通晓兵事固然重要,但为人君者善于驭将即可,何必带兵?只要把人玩转了,自然有人死心塌地为他卖命。若是像太子一样事事都要亲历亲为,那还能叫人君?那叫累不死的大傻蛋!”
  从一个虚岁只有十二的孩子嘴里犹如喝面汤一般轻松说出这番高论,不仅令杨致感觉邪乎,而且半晌无语。他情不自禁的想起了那夜秦公在临别之时讳莫如深的提醒:也许秦公说的对,确实应该与这位小太爷离得远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