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政府通知4月13日发放粮种,11号这天一早,宁启言一家四口简单收拾一下,就锁上大门。
路过汪洋家和白诚毅家,敲门叫上他们,三家人一起往山下走。
一路上遇到不少同样下山的人群。
今明两天,大家都可以到山下指定的位置免费听农业方面的专家针对现在的气候环境调整种植农作物的要求,而且还有一些老农民指导大家在作物生长的时期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么做。
其实上辈子也有这样的指导,但那时候宁启言和杜程听得都是水稻和小麦的种植,根本没考虑过玉米地瓜这种几乎没人想过当主食天天吃,顿顿吃的食物。
不能说政府安排的指导有错,恐怕那时候也没人能预料到这些娇贵的农作物最后会绝收。
等到一年后确认大部分现存的种子都无法适应如今的气候,只有少数几类农作物在这种极端的气候中,能够顺利的生长。那时候因为整整大半年的严重饥荒,幸存的人们已经不肯相信政府再次安排的指导,也不敢相信这些指导。
花那么大力气,连着好几个月顶着晒脱皮的身体天天打水浇地,却还是颗粒无收,还不如趁机冒险进深山,打不着猎物,多挖些野菜,晒干了还能存着冬天吃。
若非最后政府和军队联手强制市民必须耕种,如若不肯,就直接没收身份证,赶出苍云山,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再次种地。甚至每天还有士兵到地里巡查,一旦发现偷懒耍滑,应付了事的人就直接赶走。这才勉勉强强维持到第二次秋收。
也幸好上面下了狠心,像看管犯人一样强迫大家耕种,否则大家绝对想不到其实选对了农作物,就不会再发生绝收的情况。
虽说最后的收获不可能让大家都填饱肚子,但至少绝对不会饿死人。
看到实实在在收获的粮食,大家才重新燃起希望,一扫之前绝望到麻木的心情,细细的挑选出最好的粮种,等到再一年春天,火力全开的投入到种田大业之中。
只可惜,杜程没有熬过那段残酷的饥荒时期……
杜程低下头,看着突然靠过来紧紧握着他手的宁启言。
“怎么了?”
宁启言收起因为回忆而沉重的心情,扬起一个笑脸。
“没事。”
杜程笑笑,收紧五指,回握住手中并不柔软,却格外修长的手。
走在杜程和宁启言身后的汪洋看着前面突然开始散发粉色气泡的两人,怪叫一声,一手捂脸。
“哎呦!闪瞎眼了!”
董文安距离不远,听见汪洋的怪叫,看过去,无奈的笑笑。
人家本来就是一对儿,不过是拉个手,汪洋这孩子也太少见多怪了。
这时宁启言回过头,瞟了汪洋一眼。
“叫什么叫,有意见啊?”
汪洋一边半捂着眼一边点头:“有意见!在我等单身狗面前请保持距离,表带坏我们!我们还是纯纯的少年~”
宁启言:“……”
也许是之前的回忆太沉重,想要换个心情,宁启言玩心一起,嘴角一勾,露出个坏笑,手上一用力,把杜程拉的向他身上倾斜。
宁启言在众目睽睽之中对着杜程的嘴就啃了一口。
汪洋:“……”
白诚毅一家:“……”
附近顺路的路人:“……”
刚才还觉得汪洋少见多怪的董文安默默收回视线,身为单身狗的一员,他拒绝被塞狗粮。
杜程在胡子挤眉弄眼的表情中淡定的揉了揉被啃的生痛的嘴唇。
侧头看着宁启言和回过神的汪洋互相贫嘴,轻轻笑了笑。
之前也不知道宁启言走路的时候想到什么,感觉整个人都特别压抑,人多口杂,他也没法开口问,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杜程直觉就算他问了,宁启言也不见得会说实话。
不过现在好了,宁启言自己调整过来,重新笑呵呵的,杜程也放心了。
一行人说说笑笑的走下山,到了山脚,路边竖了好几个指示牌,都是可以听指导的地方。
大家合计了一下,决定去距离相对远一些的停车场。
虽说两天都有指导,但一路走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人都选在今天下山。万一今天没听懂,明天还能再听一遍,或者地里收拾的和即将耕种的粮食有差异,明天还有一天时间,可以再修整一下。
所以山下的指导地点现在已经人满为患,距离最远的停车场相对来说可能人数能少一点。
不过少也没少到哪去。
走到停车场,临时搭起来的台子正在停车场最中间的位置,距离九点开始的指导还有一个多小时,停车场已经坐满了下山的人群。宁启言一行十来个人,就算硬挤进去也得分散开,还不如在远处找个相对空一些的地方大家一起坐下来。
想来负责这次指导的人不可能不考虑到会有这么多人过来,到时候拿个扩音器,距离远也不怕听不见。
汪洋眼尖,看了一圈就盯上停车场后建的一个看车亭,率先挤过去,宁启言他们还在找适合的地方,转眼就看着汪洋挤进人堆里,连忙跟上去。
看车亭有门有窗,汪洋也没那么大脸跟看车的士兵挤这么个不到十来平的屋子。
宁启言被杜程拉着挤出来时,正好看见汪洋从亭里走出来,笑容满面。
再看看附近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宁启言无奈的看着汪洋:“你过来干什么?咱们这么多人这也坐不下啊。”
汪洋狡黠的一笑,伸手一指。
宁启言瞪大眼,愣了片刻,才开口:“屋顶?”
汪洋笑嘻嘻的点点头,“我进去跟人说了,看车的人说行,这房子结实,咱们上去没问题!”说完,就拉着柯成伟和王志翔,借着他俩的肩膀干脆利落的爬上屋顶。
听到汪洋已经跟看车的人打完招呼了,白诚毅耸耸肩,拉着张伟走到柯成伟旁边,让他和王志翔踩着自己和张伟的肩膀上去。
就柯成伟他们俩的小身板,白诚毅实在没信心他俩能承受住自己或者更胖的张伟。
房顶不高,他们踩不稳摔下来倒是不怕摔伤,但别再给人踩出个好歹。
眼看就连宁晓文和胡子都上去了,宁启言抽了抽嘴角,只好硬着头皮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杜程扶着爬上张伟的肩膀,然后再被胡子拽上去。
虽然周围的视线有点多的让宁启言不太自在,但别说,这亭子看着不大,屋顶要坐下他们十二个人还挺宽敞。而且距离地面两米多高,视野很宽阔。
宁启言走到宁晓文身边,拿出兜里揣的塑料袋铺到地上,坐下来。
等胡子和杜程把白诚毅和张伟也拉上屋顶以后,有人高马大的胡子他们在外侧一坐,挡住下面的视线,宁启言就更自在了。
第67章 春耕(二)
最先上台指导的是政府不知道从哪找来的农学院的教授,d市各大院校在宁启言印象里还真没有农业专业的科系,看着台上满头银发的老教授,他猜这为老人应该是家在d市的退休老教授。
也许是因为政府很重视这两天的指导,老教授上台的时候手里还拿着稿子。
整个上午一连将近三个小时,不止是宁启言他们三家上报预计种植的玉米、土豆和地瓜,就连政府不主张市民种植的水稻和小麦等作物老教授也分别讲解了种植的顺序、注意事项、可能会面临的情况。还有一些北方常见的蔬菜,老教授也大概讲了下如何种植。
相比曾经宁启言听过一次的指导,虽然侧重的作物不同,但内容上大同小异。看着旁边正奋笔疾书的汪洋他们,宁启言不过是倚着杜程,根本不需要去记录。
再多的理论,也没有他真正经历过的有用。
也正是因为上辈子的劳作,之前下田的时候他上手的速度比杜程还快,不用几天就找回以前挥锄头的感觉。
其他人都以为他聪明,手脚协调,才这么快抓住要领,其实说起来,宁启言也是种了三年地的老手了。
不过再熟练也没用,体力是硬伤,对此,宁启言已经彻底自暴自弃了。
连汪洋他们三个孩子都赶不上,他也就能跟董文安互相鄙视一下。
等老教授仔仔细细的讲完各个方便的注意事项,下台后,就有人上来通知中午休息一小时,给大家吃饭或者巩固上午的指导内容的时间。
在场几乎没人起身离开,大多都是掏出干粮垫垫肚子。前后就一个小时,根本不够他们回家的时间。
宁启言他们自然也带着干粮。因为地里的活暂时干完了,他们三家就没再凑一起吃饭,所以干粮也是各家自己做的。
相比汪洋和白诚毅两家人直接做的饭团,宁启言则是和宁晓文一起蒸了好几锅馒头带着。
十二个咸鸭蛋分给大家,一人一个。宁晓文的手艺好,腌的咸鸭蛋各个流油,不管是抹在馒头上,还是就着饭团,一口下去,满嘴咸香。
胡子又从背包里掏出一小瓶腐乳,每人夹一块就光剩汤了。
吃完饭,喝点水润润嗓子,汪洋就举着小本子跑到宁晓文旁边。
之前老教授讲的好多地方他听着都云里雾里的,这听都没听明白,更别说后天开始下种了。
不过说了没几句,下午的指导就开始了。前前后后一共请了六位老农上台分别讲了不同种类的作物种植生长时的特点和处理方法,不同于老教授的指导,真正的农民们在应对何种情况时,对策更加实用,甚至有的应对方法没有任何理论依据,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却也格外好用。
说白了,农民的讲解更接地气,没有那么多理论上的东西,都是从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
这样一天下来,从理论和实际经验两方面指导下来,虽说大部分人还是似乎有些有听没有懂的感觉,但多多少少心里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有了概念,等到真正遇到时,再想起这次听过的指导,也就能应对自如了。
下午四点多,指导全部结束,宁启言放下手里擎了大半天的本子,动了动僵硬的肩膀。
白诚毅他们先下了屋顶,胡子见宁启言有些不舒服,伸手帮他捏了捏,“先坚持下,回去我帮你按按。”
宁启言对杜程微微摇头,虽说肩膀有点酸,但总比之前锄地的时候轻松的多,过一会儿就能缓过来。不过他抬头看了眼明媚的阳光,有些叹气。
这才四月初,阳光晒在身上时间长了都觉得火辣辣的,以后可怎么熬啊!
顺着人流往山上走,越往上,人越少。等快要到白诚毅他们家时,山路上除了他们几乎没多少人了。
汪洋和柯成伟他们合计明天再下山听一听,而宁启言和白诚毅两家就不去了,同样的东西,听一遍就差不多了。
彼此告别之后,宁启言四人回到山洞。
“咱们要不要趁着明天没事,去山里挖点土回来?”宁晓文倒了杯水喝了一口,问道。
之前一直忙着锄地,又一直和另外两家人一起,他们都没时间打理平台,更别提之前想的添土层的事。
宁启言想了想,又看了看杜程。
这十来天晒得,本来就不白的杜程和胡子更是黑了一圈。
“算了吧,明天就在家好好休息休息,后天领完粮种又不知要累多久,今年平台上咱们就种玉米吧,只要不是土豆、地瓜这样长在地底的作物,平台的土层应该够了。”宁启言说道。
宁晓文想想也对,他们又不是非得种地瓜和土豆,不过……
“之前你不是说想种水稻吗?”
宁启言有些犹豫,“我怕种不活,万一最后颗粒无收,咱们不是白忙活了?!”
胡子摆摆手,“应该不能,今天那些人不是说了吗,水稻什么的主要是怕天热以后阳光太足,浇水跟不上,才不主张大家种植。平台上咱们又不是靠阳光照射,而且咱们可以从空间里打水浇地,比去水站省劲多了。”
宁晓文也点头,“胡子说的没错,而且咱们也不是非得靠平台上那点地吃饭,外面不是还有八亩地吗,总不会饿死的。咱家的存粮还有不少,要是等明年存粮少了,地里的收成又不多,那时候咱家真就不敢种这些没把握的粮食了。还不如在今年试试,要是成了,咱以后还可以接着种,万一不成,以后咱就老老实实种玉米。”
见胡子和宁晓文都这么说,宁启言想了想,心里还是有些担心,最后看向杜程。
杜程拍拍他,“试试吧,咱家那些水稻种子怕是拖不到明年了。”
路过汪洋家和白诚毅家,敲门叫上他们,三家人一起往山下走。
一路上遇到不少同样下山的人群。
今明两天,大家都可以到山下指定的位置免费听农业方面的专家针对现在的气候环境调整种植农作物的要求,而且还有一些老农民指导大家在作物生长的时期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么做。
其实上辈子也有这样的指导,但那时候宁启言和杜程听得都是水稻和小麦的种植,根本没考虑过玉米地瓜这种几乎没人想过当主食天天吃,顿顿吃的食物。
不能说政府安排的指导有错,恐怕那时候也没人能预料到这些娇贵的农作物最后会绝收。
等到一年后确认大部分现存的种子都无法适应如今的气候,只有少数几类农作物在这种极端的气候中,能够顺利的生长。那时候因为整整大半年的严重饥荒,幸存的人们已经不肯相信政府再次安排的指导,也不敢相信这些指导。
花那么大力气,连着好几个月顶着晒脱皮的身体天天打水浇地,却还是颗粒无收,还不如趁机冒险进深山,打不着猎物,多挖些野菜,晒干了还能存着冬天吃。
若非最后政府和军队联手强制市民必须耕种,如若不肯,就直接没收身份证,赶出苍云山,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再次种地。甚至每天还有士兵到地里巡查,一旦发现偷懒耍滑,应付了事的人就直接赶走。这才勉勉强强维持到第二次秋收。
也幸好上面下了狠心,像看管犯人一样强迫大家耕种,否则大家绝对想不到其实选对了农作物,就不会再发生绝收的情况。
虽说最后的收获不可能让大家都填饱肚子,但至少绝对不会饿死人。
看到实实在在收获的粮食,大家才重新燃起希望,一扫之前绝望到麻木的心情,细细的挑选出最好的粮种,等到再一年春天,火力全开的投入到种田大业之中。
只可惜,杜程没有熬过那段残酷的饥荒时期……
杜程低下头,看着突然靠过来紧紧握着他手的宁启言。
“怎么了?”
宁启言收起因为回忆而沉重的心情,扬起一个笑脸。
“没事。”
杜程笑笑,收紧五指,回握住手中并不柔软,却格外修长的手。
走在杜程和宁启言身后的汪洋看着前面突然开始散发粉色气泡的两人,怪叫一声,一手捂脸。
“哎呦!闪瞎眼了!”
董文安距离不远,听见汪洋的怪叫,看过去,无奈的笑笑。
人家本来就是一对儿,不过是拉个手,汪洋这孩子也太少见多怪了。
这时宁启言回过头,瞟了汪洋一眼。
“叫什么叫,有意见啊?”
汪洋一边半捂着眼一边点头:“有意见!在我等单身狗面前请保持距离,表带坏我们!我们还是纯纯的少年~”
宁启言:“……”
也许是之前的回忆太沉重,想要换个心情,宁启言玩心一起,嘴角一勾,露出个坏笑,手上一用力,把杜程拉的向他身上倾斜。
宁启言在众目睽睽之中对着杜程的嘴就啃了一口。
汪洋:“……”
白诚毅一家:“……”
附近顺路的路人:“……”
刚才还觉得汪洋少见多怪的董文安默默收回视线,身为单身狗的一员,他拒绝被塞狗粮。
杜程在胡子挤眉弄眼的表情中淡定的揉了揉被啃的生痛的嘴唇。
侧头看着宁启言和回过神的汪洋互相贫嘴,轻轻笑了笑。
之前也不知道宁启言走路的时候想到什么,感觉整个人都特别压抑,人多口杂,他也没法开口问,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杜程直觉就算他问了,宁启言也不见得会说实话。
不过现在好了,宁启言自己调整过来,重新笑呵呵的,杜程也放心了。
一行人说说笑笑的走下山,到了山脚,路边竖了好几个指示牌,都是可以听指导的地方。
大家合计了一下,决定去距离相对远一些的停车场。
虽说两天都有指导,但一路走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人都选在今天下山。万一今天没听懂,明天还能再听一遍,或者地里收拾的和即将耕种的粮食有差异,明天还有一天时间,可以再修整一下。
所以山下的指导地点现在已经人满为患,距离最远的停车场相对来说可能人数能少一点。
不过少也没少到哪去。
走到停车场,临时搭起来的台子正在停车场最中间的位置,距离九点开始的指导还有一个多小时,停车场已经坐满了下山的人群。宁启言一行十来个人,就算硬挤进去也得分散开,还不如在远处找个相对空一些的地方大家一起坐下来。
想来负责这次指导的人不可能不考虑到会有这么多人过来,到时候拿个扩音器,距离远也不怕听不见。
汪洋眼尖,看了一圈就盯上停车场后建的一个看车亭,率先挤过去,宁启言他们还在找适合的地方,转眼就看着汪洋挤进人堆里,连忙跟上去。
看车亭有门有窗,汪洋也没那么大脸跟看车的士兵挤这么个不到十来平的屋子。
宁启言被杜程拉着挤出来时,正好看见汪洋从亭里走出来,笑容满面。
再看看附近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宁启言无奈的看着汪洋:“你过来干什么?咱们这么多人这也坐不下啊。”
汪洋狡黠的一笑,伸手一指。
宁启言瞪大眼,愣了片刻,才开口:“屋顶?”
汪洋笑嘻嘻的点点头,“我进去跟人说了,看车的人说行,这房子结实,咱们上去没问题!”说完,就拉着柯成伟和王志翔,借着他俩的肩膀干脆利落的爬上屋顶。
听到汪洋已经跟看车的人打完招呼了,白诚毅耸耸肩,拉着张伟走到柯成伟旁边,让他和王志翔踩着自己和张伟的肩膀上去。
就柯成伟他们俩的小身板,白诚毅实在没信心他俩能承受住自己或者更胖的张伟。
房顶不高,他们踩不稳摔下来倒是不怕摔伤,但别再给人踩出个好歹。
眼看就连宁晓文和胡子都上去了,宁启言抽了抽嘴角,只好硬着头皮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杜程扶着爬上张伟的肩膀,然后再被胡子拽上去。
虽然周围的视线有点多的让宁启言不太自在,但别说,这亭子看着不大,屋顶要坐下他们十二个人还挺宽敞。而且距离地面两米多高,视野很宽阔。
宁启言走到宁晓文身边,拿出兜里揣的塑料袋铺到地上,坐下来。
等胡子和杜程把白诚毅和张伟也拉上屋顶以后,有人高马大的胡子他们在外侧一坐,挡住下面的视线,宁启言就更自在了。
第67章 春耕(二)
最先上台指导的是政府不知道从哪找来的农学院的教授,d市各大院校在宁启言印象里还真没有农业专业的科系,看着台上满头银发的老教授,他猜这为老人应该是家在d市的退休老教授。
也许是因为政府很重视这两天的指导,老教授上台的时候手里还拿着稿子。
整个上午一连将近三个小时,不止是宁启言他们三家上报预计种植的玉米、土豆和地瓜,就连政府不主张市民种植的水稻和小麦等作物老教授也分别讲解了种植的顺序、注意事项、可能会面临的情况。还有一些北方常见的蔬菜,老教授也大概讲了下如何种植。
相比曾经宁启言听过一次的指导,虽然侧重的作物不同,但内容上大同小异。看着旁边正奋笔疾书的汪洋他们,宁启言不过是倚着杜程,根本不需要去记录。
再多的理论,也没有他真正经历过的有用。
也正是因为上辈子的劳作,之前下田的时候他上手的速度比杜程还快,不用几天就找回以前挥锄头的感觉。
其他人都以为他聪明,手脚协调,才这么快抓住要领,其实说起来,宁启言也是种了三年地的老手了。
不过再熟练也没用,体力是硬伤,对此,宁启言已经彻底自暴自弃了。
连汪洋他们三个孩子都赶不上,他也就能跟董文安互相鄙视一下。
等老教授仔仔细细的讲完各个方便的注意事项,下台后,就有人上来通知中午休息一小时,给大家吃饭或者巩固上午的指导内容的时间。
在场几乎没人起身离开,大多都是掏出干粮垫垫肚子。前后就一个小时,根本不够他们回家的时间。
宁启言他们自然也带着干粮。因为地里的活暂时干完了,他们三家就没再凑一起吃饭,所以干粮也是各家自己做的。
相比汪洋和白诚毅两家人直接做的饭团,宁启言则是和宁晓文一起蒸了好几锅馒头带着。
十二个咸鸭蛋分给大家,一人一个。宁晓文的手艺好,腌的咸鸭蛋各个流油,不管是抹在馒头上,还是就着饭团,一口下去,满嘴咸香。
胡子又从背包里掏出一小瓶腐乳,每人夹一块就光剩汤了。
吃完饭,喝点水润润嗓子,汪洋就举着小本子跑到宁晓文旁边。
之前老教授讲的好多地方他听着都云里雾里的,这听都没听明白,更别说后天开始下种了。
不过说了没几句,下午的指导就开始了。前前后后一共请了六位老农上台分别讲了不同种类的作物种植生长时的特点和处理方法,不同于老教授的指导,真正的农民们在应对何种情况时,对策更加实用,甚至有的应对方法没有任何理论依据,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却也格外好用。
说白了,农民的讲解更接地气,没有那么多理论上的东西,都是从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
这样一天下来,从理论和实际经验两方面指导下来,虽说大部分人还是似乎有些有听没有懂的感觉,但多多少少心里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有了概念,等到真正遇到时,再想起这次听过的指导,也就能应对自如了。
下午四点多,指导全部结束,宁启言放下手里擎了大半天的本子,动了动僵硬的肩膀。
白诚毅他们先下了屋顶,胡子见宁启言有些不舒服,伸手帮他捏了捏,“先坚持下,回去我帮你按按。”
宁启言对杜程微微摇头,虽说肩膀有点酸,但总比之前锄地的时候轻松的多,过一会儿就能缓过来。不过他抬头看了眼明媚的阳光,有些叹气。
这才四月初,阳光晒在身上时间长了都觉得火辣辣的,以后可怎么熬啊!
顺着人流往山上走,越往上,人越少。等快要到白诚毅他们家时,山路上除了他们几乎没多少人了。
汪洋和柯成伟他们合计明天再下山听一听,而宁启言和白诚毅两家就不去了,同样的东西,听一遍就差不多了。
彼此告别之后,宁启言四人回到山洞。
“咱们要不要趁着明天没事,去山里挖点土回来?”宁晓文倒了杯水喝了一口,问道。
之前一直忙着锄地,又一直和另外两家人一起,他们都没时间打理平台,更别提之前想的添土层的事。
宁启言想了想,又看了看杜程。
这十来天晒得,本来就不白的杜程和胡子更是黑了一圈。
“算了吧,明天就在家好好休息休息,后天领完粮种又不知要累多久,今年平台上咱们就种玉米吧,只要不是土豆、地瓜这样长在地底的作物,平台的土层应该够了。”宁启言说道。
宁晓文想想也对,他们又不是非得种地瓜和土豆,不过……
“之前你不是说想种水稻吗?”
宁启言有些犹豫,“我怕种不活,万一最后颗粒无收,咱们不是白忙活了?!”
胡子摆摆手,“应该不能,今天那些人不是说了吗,水稻什么的主要是怕天热以后阳光太足,浇水跟不上,才不主张大家种植。平台上咱们又不是靠阳光照射,而且咱们可以从空间里打水浇地,比去水站省劲多了。”
宁晓文也点头,“胡子说的没错,而且咱们也不是非得靠平台上那点地吃饭,外面不是还有八亩地吗,总不会饿死的。咱家的存粮还有不少,要是等明年存粮少了,地里的收成又不多,那时候咱家真就不敢种这些没把握的粮食了。还不如在今年试试,要是成了,咱以后还可以接着种,万一不成,以后咱就老老实实种玉米。”
见胡子和宁晓文都这么说,宁启言想了想,心里还是有些担心,最后看向杜程。
杜程拍拍他,“试试吧,咱家那些水稻种子怕是拖不到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