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六亲不和有孝慈
老人山不是一座山名,而是一种地名。后世有“花甲上山”的传说,据称是某些蛮荒部族,其族人年满六十岁之后,就会被送到附近的山野中任其自生自灭,这样的山野则被称为老人山。而实际情况和传说稍有不同,甚至与后世很多人所认为的也不一样。
虎娃幼时所在的巴原北荒,是没有这种习俗的。虎娃小时候的路村,精壮男子外出狩猎、女子到后山采摘各种食物,全体族人还会集体搜寻、加工各种有用的东西。村子周边后来又种植了各种作物,人们还在村子里养了牲畜和家禽。
白天大人们出去劳作了,老人们除了生火做饭、加工修补各种用具,还照看着全村的孩子。各家虽有自己的房屋,但修建房屋时也是全村人一起出力的,劳作所得的收获,都归全族所有,然后统一分配。
除了自己私下里亲手采集材料并加工完成的工具,族人并无太多的私产,更没有“年老上山”习风俗。其实在那样的环境中,老人是部族的财富。
经年累月艰辛的劳作,几乎人人都会留下各种暗疾,又缺医少药,普通的伤病往往就是生死考验,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能活到六十岁,那必是先天体魄强健之人,而且也足够幸运。
他们经历的事情足够多,更懂得在艰险的情况怎样生存、在遭遇意外时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与族人,否则也活不了那么久。
他们还比其他族人更懂怎样修建房屋、制造各种工具,熟悉各种野兽的习性,知道怎样才更容易猎取它们,能分辨山野中的各种植物,知道哪些东西那些的部位有什么用、又该怎么加工,甚至还会用简单的药物治疗常见的伤病。
这样的长者,每一位都是宝贵的财富,是村寨中受人尊敬的族老。那么“年老上山”这种习俗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
太昊为人皇时,中华之国就有“礼敬族老”的而传统。青帝、炎帝、黄帝这三代天子世系治下至今,中华各部都没有这种“年老上山”习俗,虎娃所在的巴原同样没有。可见它不是必然会出现的,也不是就应该出现的。
但百越之地有此习俗,其他某些偏远地区可能也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虎娃站在山顶上,仙家神识笼罩整座山以及山外的村寨,良久后又缓缓收回了目光望向远处,视线似是穿过了时空,望见了世事演化的长河。
古时部族生存艰难,尤其是遇灾荒之年难受饥寒,往往无法养活全部的人口,所得衣食应尽量先给壮劳力以及年幼的孩子,老弱者难存。这是残酷的事实也是生存所需,并不是什么习俗。而且原始部族的传统,只要不是完全活不下去,全体族人都能分到衣食。
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有一些老弱者已丧失了劳作能力,在灾荒时自知不得幸免,又不愿拖累族人与后代,便主动离开村寨进入山野自寻归宿。这是一种自我牺牲,这么做的人往往也是自知天年将尽。
这样的事情在漫长的年月中,或多或少肯定生过,但这就是“年老上山”的习俗由来吗?恐怕并不是,此习俗可能与此有关,但绝非由此导致。
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谁会愿意主动放弃族人与家人,更何况是那些地位很重要、受整个部族尊敬的族老。而且老未必弱,蛮荒部族中的很多老人,年纪很大了都还坚持在劳作,直至天年已尽。
能在那种环境里长寿,都是先天体魄强健或富有生存智慧者,强健的体魄与生存智慧都是可以传给后人的,他们的子嗣也往往同样健壮或聪慧,更容易在村寨中形成强大的家族,在大多数情况下足以供养其尊长。
至于在极端情况下才会生的某些无奈事情,更不足以演变为指导日常生活的准则。那么这这种“年老上山”习俗,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在很多地方,它最初就源于是私产之争。这种习俗的形成,并不是因为整个部族缺衣食难以生存,反而恰恰是因为有了富余的财货私产。古时很多部族共有的东西,比如工具、田地,渐渐成了私人财产,这也是因为生产的展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集体劳作。
打造工具、开垦田地,足以养活自己还有富余,那么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打造的工具或开垦的田地就成了私产,富余的物产还可用来和他人交换,形成了积累的财货。而且人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私产财货,那便是奴民。
最早的奴民是部族冲突中俘虏的外族人,奴民为主人劳作,所得收获不仅能养活自己,富余的财货还能供其主人享受。当奴民年老力衰不能再劳作时,有时便会被抛弃,他们再想回归本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了,往往只能在山野中自生自灭。
这么对待奴民是残酷的,它也不会成为部族内部的习俗、用于对待本部族人。但是这种事情的生,也给很多人留下了印象,甚至是某种启。
部族中有鳏寡者,因为种种原因年纪大了却失去了子嗣,但他们却有自己的私产,比如房屋田地,往往便有人起贪心欲夺占。比如有豪强找借口将其私产夺占,将人给赶出去自生自灭,这种事情不能说没有生过,这也是习俗的源头之一。
部族公产渐渐演变为家族与家庭私产的过程中,有老弱者无人供养,这种情况往往难免。但是在自家无人供养,与被赶出村寨自生自灭,并不是一回事。
部族内部也有各种争斗。各部族、各村寨的领以公推的方式决定,而实际上取得领地位者就是争斗的获胜者。新旧领的交替,就是最早的禅让制诞生的影子。
禅让并不是很多后人所认为的那么温情脉脉,除非是绝对强势的领,能保证将其位置传给指定的继承人,且这个继承人已培养或继承了能巩固其地位的势力,否则必定会经过一番争斗。其过程往往很残酷,会导引巨大的内耗甚至是分裂。
在某些情况下,新领会将失势的旧领放逐,也就是逐出部族、任其在山野中自生自灭。这种事情,也可能是此习俗的源头之一。
争产争势,有时也会生在家族内部,比如子嗣后代将年老衰弱的长辈逐走,便不必耗费供养并可侵占瓜分私其产。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必须要有一个借口,用这个借口说服其他人包括自己,就是最早的习俗来源。
这样的习俗,最初只是某些人给自己的行为所找的一个理由,“上山”者并非自愿而是迫不得已。可是在封闭的环境中、无知的年代里,这种事情一旦被反复宣扬、形成习俗之后,就会代代流传。
在习俗的外衣下,有人认为其包裹的是人性。但这恰恰并非真正的人性,违背了每个人自身最朴素的愿望,不符合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及至今日虎娃所见,这所谓的习俗其实仍然只是一种借口。
虎娃从山顶飘然而落,现身于最初见到的那三位老者面前。那三位老者正在煮东西吃,见虎娃从天而降,皆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又赶紧爬起来跪拜道:“您是天上的神仙吗?”
以虎娃的见知,神和仙是两回事,但他很难和这几位老者解释清楚,便点了点头。三位老者连连叩头道:“神仙大人,您怎么会来到这里?难道是山神听见了我等的祭告,是上天派您来救我们脱离困苦的吗?”
一听这话,便知他们并非是自愿上山的,虎娃淡淡道:“你等不必多礼,且站起来好生说话。我只是路过此地,见山中有人野居,便下来看看是怎么回事?你们是哪里人,附近就是村寨田园,何故在此野居,缘由皆说与我听。”
虎娃其实不必现身亦能知晓情况,但他这一现身,就等于牵涉了某些事情。
三位老者中,一位老汉和那老妇是一对夫妻,他们来自山下的小渚村。夫妻俩原先有一个儿子已成年,儿子亦娶妻生子。可是老两口的媳妇与孙子、孙女都死于洪水,三年前,其子受防风氏大人征召参加治水,亦在治水时死于病疫。
两年前,其子死讯传来,两位老者悲痛不已。可是族长却让他们按风俗上山,因为六十岁已至。
至于另一位老者名叫牙渚,他倒是还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早已外嫁到别的村寨,他是被两个儿子“送”上山的,也是以习俗为由。牙渚与那一对老夫妻原本是邻居,于是就继续与他们相邻而居,在山上也生活了近两年。
虎娃叹道:“时日可不短了!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百越之地的气候潮湿温暖,冬天虽不那么寒冷,但是在山中野居容易染病,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能活这么长时间也是个奇迹了。山中还有数十人,这里是附近五个村寨的所谓的老人山,虎娃却特别注意到这三位老者,就因为他们在这里生存的时间已是最久。
牙渚老汉答道:“我上山时带者薯蓣,此物剖开落地可生,便在山中种了不少。我年轻时擅打猎,如今大兽捕获不到,可是蛇鼠之类尚能捉。”
那老妇也说道:“少时祖父曾教我辨别山野之物,我知道什么东西可食,哪些东西要怎么采用。而我老伴则擅建房屋,在山中就地取材,虽简陋些倒也能遮风挡雨……”
能看出来,这三位老者身体的底子都非常好,老而未衰,至今仍可劳作,哪怕在这山野中都能勉强养活自己。而且他们掌握了历代相传的各种生存技能,年轻时想必都是非常能干。
虎娃又问道:“你们是自愿上山的吗?”
牙渚叹道:“当然不是!我虽年老,但还有把子力气,能养活自己更不必拖累他人,就算死也想死在自己家中,无需他人操心。可是村中有习俗六十上山,二子强送。我无奈,弱而难抗。”
虎娃又问那老妇道:“你在村寨中的房屋田产,如今归何人所有?”
老妇答道:“族长之侄。”
虎娃又追问道:“习俗如此,你等无奈,弱而难抗。那么在这一带,是否人人皆年六十则上山?”
还是牙渚老汉答道:“当然不是了!那些贵人们就不是,除非是失了势,才会被人以这个理由送上山。就算在村寨中,过六十而不送者亦有不少,或言年岁未至、或言年老未衰。其实谁究竟是多大岁数,谁又能说得清楚?”
这倒是句实话,很多村寨族人根本就不计岁月,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有时连自己都说不清究竟已活了多少岁。就算有所谓习俗,有人不想送家中长者上山,就说其年岁未到或者年老未衰;更别提掌握权势的贵人了,那些人根本就不缺供养。
确实有人老无所依,因习俗而自行上山;也有人是后辈不想供养,而强送上山。这些上山的人中,大部分都有些内情,其实也皆出于不得已。
另一位老汉性子颇为木纳,好像不太会说话,此刻老妇又说道:“我等无依,故流落至此。……神仙大人啊,您真是来解救我们的吗?”
虎娃答道:“赤子降世时,谁人能自生?依其母、依其家、依其族,乃有生。尔等并非无依,只是当依难依。我原本只是路过,但遇到你们并现身相见,就不会不理。且放心,只管回答我所问。”
牙渚老汉激动道:“我当初不愿上山,也曾与两个儿子及族人理论,并说要祭告上天。可是他们说,天上的神仙才不会管这种闲事呢,就连世间高人想修炼成仙,都要斩情绝欲、断俗事牵绊,神仙大人您真会理我们吗?”
虎娃:“天上的神仙或许不会理会,但我此刻不在天上,就在你们眼前。我理会的也不是你们,而是所遇之事。此非习俗,实乃贼风,上山既非你等所愿,当年未老时认贼风为习俗,便是不该。
贼风固可恨,可是牙渚老汉你,亦有教子无方之责。贼风流传至今,族中人人有责。不论你方才的话是何人所说,但我告诉你——天下无不孝之神仙。”
老汉:“神仙大人,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也难怪他听不懂,在这一带,根本就没人知道所谓孝为何意,就算有类似的朦胧想法和概念,也没人曾做出清晰的总结与指引。虎娃此时所说的孝,其真意就是子丘曾言的“不忘身从何来、不忘德之所教、不忘何以立世”。
孝不仅是子女的责任,其实更是父母的责任,任何一种互动关系都不是孤立的,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不同的身份。父母不以身为则,子女何以知孝?
而且子丘所说的孝,也绝不仅是简单家庭内部伦理,那只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它是奠定社会应有的道德准则的一种基础,是社会群体的共同意识,是谙合的天道的人道。
但虎娃不是子丘,他没有直接像那样回答,估计就算那么答了,三言两语也很难与这三位老者解释清楚,只是叹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三位老者眼神都很迷惘,神仙说话真是高深莫测,他们也不敢追问究竟。虎娃却又问道:“仅是附近这几个村寨的如此,还是百越各部皆有此习俗?”
看来牙渚老汉年轻时也曾去过不少地方,算是见多识广之人,他想了想答道:“据我听说,百越各部古时便有此习俗,但也不是每部皆有。后来北方部众迁居至此,他们原是没有这等习俗的。后来百越很多地方便没有这个习俗了,但有些新来的部族却也有了。”
具体是怎么回事,牙渚老汉也说不清,他只是听过一些传说而已,但虎娃却听明白了。九黎原先并没有“年老上山”的习俗,花黎、吴黎、水黎三部的残众迁居至此、与当地民众融合后,当地有不少部族也放弃了这种习俗,但还有少数新部族反然学会了这个习俗。
如今是防风氏统领百越诸部,但防风氏对此听之任之,只要不碍到他本人的事就行。
此习俗不符中华礼法,更直接违背了天子欲颁行的皋陶之典。伯禹治水时,曾在百越之地推行中华教化受阻。防风氏可让伯禹来治水,却不让任何人管百越之地的闲事,包括颁行礼法、下令禁绝此习俗,他都认为这是干涉了百越之事,更是对他的冒犯。
听到这里,虎娃点头道:“我正有事欲见防风氏大人,你等且在此地相待。”说完话他便飞天而去,继续前往罔城找防风氏。除了请防风氏持斩空刃出手相助,看来又有别的事请要好好谈谈了,虎娃也不禁暗生感慨。
有些问题没有出现的时候,相应的概念也许就不需要刻意去强调。比如虎娃幼年时,淳朴的巴原北荒族人根本就不知什么是骗人,直至一个花海村人骗了路族的鸡蛋,大家才明白,原来这就是骗人呀!然后大家才知道所谓诚信的概念,以及它有多么重要。
“礼敬族老”与“年老上山”都是部族习俗,可是涵义却截然相反。有些人、有些事、有些路,假如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天道中所蕴含的人道,往往会越偏越远。断传承乃至灭绝消失的部族,自古多有之,只是后人已难知。
由此亦可见圣人教化的重要,皋陶编五教谈孝慈,不就是因为世间有了这样的事情吗?
虎娃飞到半空时回身一弹指,似有无形的甘霖洒下。那三位老者浑身污垢尽去,有些浑浊的眼眸重现清澈,筋骨仿佛也恢复了年轻时的力量。他们身上的树皮蓑叶不见了,换成了干净的麻布衣裳。
他们的感觉只是一阵恍惚,等回过神来,竟然已经过了好几个时辰,而虎娃早已不见踪影。几人面面相觑,忽然放声大哭,今天居然遇到了神仙,竟莫名返老还童,又赶紧朝天跪拜、叩不止。
虎娃幼时所在的巴原北荒,是没有这种习俗的。虎娃小时候的路村,精壮男子外出狩猎、女子到后山采摘各种食物,全体族人还会集体搜寻、加工各种有用的东西。村子周边后来又种植了各种作物,人们还在村子里养了牲畜和家禽。
白天大人们出去劳作了,老人们除了生火做饭、加工修补各种用具,还照看着全村的孩子。各家虽有自己的房屋,但修建房屋时也是全村人一起出力的,劳作所得的收获,都归全族所有,然后统一分配。
除了自己私下里亲手采集材料并加工完成的工具,族人并无太多的私产,更没有“年老上山”习风俗。其实在那样的环境中,老人是部族的财富。
经年累月艰辛的劳作,几乎人人都会留下各种暗疾,又缺医少药,普通的伤病往往就是生死考验,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能活到六十岁,那必是先天体魄强健之人,而且也足够幸运。
他们经历的事情足够多,更懂得在艰险的情况怎样生存、在遭遇意外时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与族人,否则也活不了那么久。
他们还比其他族人更懂怎样修建房屋、制造各种工具,熟悉各种野兽的习性,知道怎样才更容易猎取它们,能分辨山野中的各种植物,知道哪些东西那些的部位有什么用、又该怎么加工,甚至还会用简单的药物治疗常见的伤病。
这样的长者,每一位都是宝贵的财富,是村寨中受人尊敬的族老。那么“年老上山”这种习俗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
太昊为人皇时,中华之国就有“礼敬族老”的而传统。青帝、炎帝、黄帝这三代天子世系治下至今,中华各部都没有这种“年老上山”习俗,虎娃所在的巴原同样没有。可见它不是必然会出现的,也不是就应该出现的。
但百越之地有此习俗,其他某些偏远地区可能也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虎娃站在山顶上,仙家神识笼罩整座山以及山外的村寨,良久后又缓缓收回了目光望向远处,视线似是穿过了时空,望见了世事演化的长河。
古时部族生存艰难,尤其是遇灾荒之年难受饥寒,往往无法养活全部的人口,所得衣食应尽量先给壮劳力以及年幼的孩子,老弱者难存。这是残酷的事实也是生存所需,并不是什么习俗。而且原始部族的传统,只要不是完全活不下去,全体族人都能分到衣食。
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有一些老弱者已丧失了劳作能力,在灾荒时自知不得幸免,又不愿拖累族人与后代,便主动离开村寨进入山野自寻归宿。这是一种自我牺牲,这么做的人往往也是自知天年将尽。
这样的事情在漫长的年月中,或多或少肯定生过,但这就是“年老上山”的习俗由来吗?恐怕并不是,此习俗可能与此有关,但绝非由此导致。
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谁会愿意主动放弃族人与家人,更何况是那些地位很重要、受整个部族尊敬的族老。而且老未必弱,蛮荒部族中的很多老人,年纪很大了都还坚持在劳作,直至天年已尽。
能在那种环境里长寿,都是先天体魄强健或富有生存智慧者,强健的体魄与生存智慧都是可以传给后人的,他们的子嗣也往往同样健壮或聪慧,更容易在村寨中形成强大的家族,在大多数情况下足以供养其尊长。
至于在极端情况下才会生的某些无奈事情,更不足以演变为指导日常生活的准则。那么这这种“年老上山”习俗,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在很多地方,它最初就源于是私产之争。这种习俗的形成,并不是因为整个部族缺衣食难以生存,反而恰恰是因为有了富余的财货私产。古时很多部族共有的东西,比如工具、田地,渐渐成了私人财产,这也是因为生产的展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集体劳作。
打造工具、开垦田地,足以养活自己还有富余,那么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打造的工具或开垦的田地就成了私产,富余的物产还可用来和他人交换,形成了积累的财货。而且人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私产财货,那便是奴民。
最早的奴民是部族冲突中俘虏的外族人,奴民为主人劳作,所得收获不仅能养活自己,富余的财货还能供其主人享受。当奴民年老力衰不能再劳作时,有时便会被抛弃,他们再想回归本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了,往往只能在山野中自生自灭。
这么对待奴民是残酷的,它也不会成为部族内部的习俗、用于对待本部族人。但是这种事情的生,也给很多人留下了印象,甚至是某种启。
部族中有鳏寡者,因为种种原因年纪大了却失去了子嗣,但他们却有自己的私产,比如房屋田地,往往便有人起贪心欲夺占。比如有豪强找借口将其私产夺占,将人给赶出去自生自灭,这种事情不能说没有生过,这也是习俗的源头之一。
部族公产渐渐演变为家族与家庭私产的过程中,有老弱者无人供养,这种情况往往难免。但是在自家无人供养,与被赶出村寨自生自灭,并不是一回事。
部族内部也有各种争斗。各部族、各村寨的领以公推的方式决定,而实际上取得领地位者就是争斗的获胜者。新旧领的交替,就是最早的禅让制诞生的影子。
禅让并不是很多后人所认为的那么温情脉脉,除非是绝对强势的领,能保证将其位置传给指定的继承人,且这个继承人已培养或继承了能巩固其地位的势力,否则必定会经过一番争斗。其过程往往很残酷,会导引巨大的内耗甚至是分裂。
在某些情况下,新领会将失势的旧领放逐,也就是逐出部族、任其在山野中自生自灭。这种事情,也可能是此习俗的源头之一。
争产争势,有时也会生在家族内部,比如子嗣后代将年老衰弱的长辈逐走,便不必耗费供养并可侵占瓜分私其产。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必须要有一个借口,用这个借口说服其他人包括自己,就是最早的习俗来源。
这样的习俗,最初只是某些人给自己的行为所找的一个理由,“上山”者并非自愿而是迫不得已。可是在封闭的环境中、无知的年代里,这种事情一旦被反复宣扬、形成习俗之后,就会代代流传。
在习俗的外衣下,有人认为其包裹的是人性。但这恰恰并非真正的人性,违背了每个人自身最朴素的愿望,不符合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及至今日虎娃所见,这所谓的习俗其实仍然只是一种借口。
虎娃从山顶飘然而落,现身于最初见到的那三位老者面前。那三位老者正在煮东西吃,见虎娃从天而降,皆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又赶紧爬起来跪拜道:“您是天上的神仙吗?”
以虎娃的见知,神和仙是两回事,但他很难和这几位老者解释清楚,便点了点头。三位老者连连叩头道:“神仙大人,您怎么会来到这里?难道是山神听见了我等的祭告,是上天派您来救我们脱离困苦的吗?”
一听这话,便知他们并非是自愿上山的,虎娃淡淡道:“你等不必多礼,且站起来好生说话。我只是路过此地,见山中有人野居,便下来看看是怎么回事?你们是哪里人,附近就是村寨田园,何故在此野居,缘由皆说与我听。”
虎娃其实不必现身亦能知晓情况,但他这一现身,就等于牵涉了某些事情。
三位老者中,一位老汉和那老妇是一对夫妻,他们来自山下的小渚村。夫妻俩原先有一个儿子已成年,儿子亦娶妻生子。可是老两口的媳妇与孙子、孙女都死于洪水,三年前,其子受防风氏大人征召参加治水,亦在治水时死于病疫。
两年前,其子死讯传来,两位老者悲痛不已。可是族长却让他们按风俗上山,因为六十岁已至。
至于另一位老者名叫牙渚,他倒是还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早已外嫁到别的村寨,他是被两个儿子“送”上山的,也是以习俗为由。牙渚与那一对老夫妻原本是邻居,于是就继续与他们相邻而居,在山上也生活了近两年。
虎娃叹道:“时日可不短了!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百越之地的气候潮湿温暖,冬天虽不那么寒冷,但是在山中野居容易染病,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能活这么长时间也是个奇迹了。山中还有数十人,这里是附近五个村寨的所谓的老人山,虎娃却特别注意到这三位老者,就因为他们在这里生存的时间已是最久。
牙渚老汉答道:“我上山时带者薯蓣,此物剖开落地可生,便在山中种了不少。我年轻时擅打猎,如今大兽捕获不到,可是蛇鼠之类尚能捉。”
那老妇也说道:“少时祖父曾教我辨别山野之物,我知道什么东西可食,哪些东西要怎么采用。而我老伴则擅建房屋,在山中就地取材,虽简陋些倒也能遮风挡雨……”
能看出来,这三位老者身体的底子都非常好,老而未衰,至今仍可劳作,哪怕在这山野中都能勉强养活自己。而且他们掌握了历代相传的各种生存技能,年轻时想必都是非常能干。
虎娃又问道:“你们是自愿上山的吗?”
牙渚叹道:“当然不是!我虽年老,但还有把子力气,能养活自己更不必拖累他人,就算死也想死在自己家中,无需他人操心。可是村中有习俗六十上山,二子强送。我无奈,弱而难抗。”
虎娃又问那老妇道:“你在村寨中的房屋田产,如今归何人所有?”
老妇答道:“族长之侄。”
虎娃又追问道:“习俗如此,你等无奈,弱而难抗。那么在这一带,是否人人皆年六十则上山?”
还是牙渚老汉答道:“当然不是了!那些贵人们就不是,除非是失了势,才会被人以这个理由送上山。就算在村寨中,过六十而不送者亦有不少,或言年岁未至、或言年老未衰。其实谁究竟是多大岁数,谁又能说得清楚?”
这倒是句实话,很多村寨族人根本就不计岁月,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有时连自己都说不清究竟已活了多少岁。就算有所谓习俗,有人不想送家中长者上山,就说其年岁未到或者年老未衰;更别提掌握权势的贵人了,那些人根本就不缺供养。
确实有人老无所依,因习俗而自行上山;也有人是后辈不想供养,而强送上山。这些上山的人中,大部分都有些内情,其实也皆出于不得已。
另一位老汉性子颇为木纳,好像不太会说话,此刻老妇又说道:“我等无依,故流落至此。……神仙大人啊,您真是来解救我们的吗?”
虎娃答道:“赤子降世时,谁人能自生?依其母、依其家、依其族,乃有生。尔等并非无依,只是当依难依。我原本只是路过,但遇到你们并现身相见,就不会不理。且放心,只管回答我所问。”
牙渚老汉激动道:“我当初不愿上山,也曾与两个儿子及族人理论,并说要祭告上天。可是他们说,天上的神仙才不会管这种闲事呢,就连世间高人想修炼成仙,都要斩情绝欲、断俗事牵绊,神仙大人您真会理我们吗?”
虎娃:“天上的神仙或许不会理会,但我此刻不在天上,就在你们眼前。我理会的也不是你们,而是所遇之事。此非习俗,实乃贼风,上山既非你等所愿,当年未老时认贼风为习俗,便是不该。
贼风固可恨,可是牙渚老汉你,亦有教子无方之责。贼风流传至今,族中人人有责。不论你方才的话是何人所说,但我告诉你——天下无不孝之神仙。”
老汉:“神仙大人,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也难怪他听不懂,在这一带,根本就没人知道所谓孝为何意,就算有类似的朦胧想法和概念,也没人曾做出清晰的总结与指引。虎娃此时所说的孝,其真意就是子丘曾言的“不忘身从何来、不忘德之所教、不忘何以立世”。
孝不仅是子女的责任,其实更是父母的责任,任何一种互动关系都不是孤立的,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不同的身份。父母不以身为则,子女何以知孝?
而且子丘所说的孝,也绝不仅是简单家庭内部伦理,那只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它是奠定社会应有的道德准则的一种基础,是社会群体的共同意识,是谙合的天道的人道。
但虎娃不是子丘,他没有直接像那样回答,估计就算那么答了,三言两语也很难与这三位老者解释清楚,只是叹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三位老者眼神都很迷惘,神仙说话真是高深莫测,他们也不敢追问究竟。虎娃却又问道:“仅是附近这几个村寨的如此,还是百越各部皆有此习俗?”
看来牙渚老汉年轻时也曾去过不少地方,算是见多识广之人,他想了想答道:“据我听说,百越各部古时便有此习俗,但也不是每部皆有。后来北方部众迁居至此,他们原是没有这等习俗的。后来百越很多地方便没有这个习俗了,但有些新来的部族却也有了。”
具体是怎么回事,牙渚老汉也说不清,他只是听过一些传说而已,但虎娃却听明白了。九黎原先并没有“年老上山”的习俗,花黎、吴黎、水黎三部的残众迁居至此、与当地民众融合后,当地有不少部族也放弃了这种习俗,但还有少数新部族反然学会了这个习俗。
如今是防风氏统领百越诸部,但防风氏对此听之任之,只要不碍到他本人的事就行。
此习俗不符中华礼法,更直接违背了天子欲颁行的皋陶之典。伯禹治水时,曾在百越之地推行中华教化受阻。防风氏可让伯禹来治水,却不让任何人管百越之地的闲事,包括颁行礼法、下令禁绝此习俗,他都认为这是干涉了百越之事,更是对他的冒犯。
听到这里,虎娃点头道:“我正有事欲见防风氏大人,你等且在此地相待。”说完话他便飞天而去,继续前往罔城找防风氏。除了请防风氏持斩空刃出手相助,看来又有别的事请要好好谈谈了,虎娃也不禁暗生感慨。
有些问题没有出现的时候,相应的概念也许就不需要刻意去强调。比如虎娃幼年时,淳朴的巴原北荒族人根本就不知什么是骗人,直至一个花海村人骗了路族的鸡蛋,大家才明白,原来这就是骗人呀!然后大家才知道所谓诚信的概念,以及它有多么重要。
“礼敬族老”与“年老上山”都是部族习俗,可是涵义却截然相反。有些人、有些事、有些路,假如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天道中所蕴含的人道,往往会越偏越远。断传承乃至灭绝消失的部族,自古多有之,只是后人已难知。
由此亦可见圣人教化的重要,皋陶编五教谈孝慈,不就是因为世间有了这样的事情吗?
虎娃飞到半空时回身一弹指,似有无形的甘霖洒下。那三位老者浑身污垢尽去,有些浑浊的眼眸重现清澈,筋骨仿佛也恢复了年轻时的力量。他们身上的树皮蓑叶不见了,换成了干净的麻布衣裳。
他们的感觉只是一阵恍惚,等回过神来,竟然已经过了好几个时辰,而虎娃早已不见踪影。几人面面相觑,忽然放声大哭,今天居然遇到了神仙,竟莫名返老还童,又赶紧朝天跪拜、叩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