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左右为难
“陛下,侯君集满腹牢骚、满腹委屈、妒忌贤能,竟尔作出如此之事,今时今日,他身陷牢狱是罪有应得。曾有大臣说他恃功生骄,心怀反意一样。依臣看来,他恃功生骄是真,但心怀反意就未必了!”
等三司会审结束,送来最终的结果时。长孙无忌目光闪烁,他犹豫了一会儿,便站出来说了一番话。
李世民神色稍缓,他也觉得长孙无忌所言不错,侯君集千错万错也是有功之臣,侯君集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想要让李世民严惩他真的不容易,李世民对于敌人冷酷无情,哪怕敌人是他的兄弟、儿子,有着铁血帝王的手段,但对于一直追随他左右的心腹,却非常的念旧。许多国之功臣,因为功成名就,性子大变,常常做出格的事情。
李世民对于这种情况,只要不是太过,通常都是以劝说为主,并不忍心罚之。
历史上的侯君集也是如此。他祸乱高昌,让李世民下了大狱,但让岑文本一劝,也就得到宽恕,而且并未受到重则,反而官复原职。足见李世民很念旧情,对于功臣有些放纵,不忍大罚。
对于侯君集,李世民内心深处还是寄予希望的,希望他经此一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泄漏军情是真,可毕竟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反而让秦风将计就计之下,轻而易举的吃掉了颉利可汗精锐之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说,侯君集是立了功的。
当然,这是开脱之名。如果不是秦风警觉,结果将是如何可想而知,如果李承乾遭遇不测,以李世民那几个儿子的德性,为了储君之位,定然斗个头破血流。
可假设毕竟是假设,事实就是事实。大唐没什么损失,李世民的怒意自然是降到了很低很低,这怒意一降,爱才之心就这么上来了,这也只存了略施薄惩之心。
而且,罚的太重,让他在大臣面前抬不起头来。对他的未来有害,所以有心赦免。
“朕要亲自问问侯君集!”一提这个又爱又恨的心腹爱将,这一刻李世民又生起了真火。
“慢着!”魏征大叫一声:“陛下打算怎么处理此事?”
魏征脸色也是铁青,侯君集这种做法,便是身为好友的自己人都无法接受。
魏征对大唐没有丝毫私心,他认为侯君集是个心胸宽广文武双全的人才,所以,多次向李世民举荐侯君集。在他的思想里,压根不在意自己要举荐的人是何来路,他只在乎被举荐的对象是不是有真才实学,是不是品行俱佳,只要是真正有德有才华的人才,哪怕举荐人是一个乞丐,他也不在意。侯君集的能力,恰在他的认可行列中。
可不曾想,自己竟然为了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而不惜与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闹过大红脸。
现在,看清了侯君集的真面目之后,他又怒又愧,甚至还有一种挫败感,他发现自己在观人一道,确实不如房杜,有种愧对天下、愧对同僚的感觉。
魏征为人顽固,可不是善男信女:当初李靖、秦风、李绩灭突厥之后,魏征就很霸气的给李世民上疏,在文中写了一大推道理,当其中的关键就是几个字“突厥自古至今,未有如斯之破败者也。此是上天剿绝,宗庙神武,且其世寇中国,百姓冤雠。”
意思很简单就是突厥人面兽心,留之必有祸患,应该将他们尽数杀绝,种族屠杀。
这杀伐果敢的李世民都让魏征给吓到了。
魏征在种族这方面就如一个中二的皇汉少年一样的偏激。
在他的为人处世理念里,好人该赏,恶人当惩。
侯君集无疑是魏征心目中那种大奸似忠之徒。
李世民神色一变,无奈道:“还能怎么办?侯君集毕竟有才华,而且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泄漏军情对我大唐并未造成损失,依朕之意是是将其关上几年,把他的棱角磨平后再行重用,毕竟人才难得,魏爱卿你不也多次说侯君集文武双全,且不住的举荐过的么?”说着,李世民心底一阵有一种恶心往魏征的畅快之感。
“陛下!”魏征大摇其头,面色肃然道:“此一时,彼一时。侯君集有才华不假,您到现在还不舍得治其重罪,还不是对其才华的认可。可见,您心里也是认同臣之举荐的。只不过,咱们君臣都让他给骗了。”
“这……”李世民啼笑皆非,想不到魏征也有这么耍赖的一面,不过,魏征说的也未尝没有道理。
李世民问道:“爱卿对于此事有什么看法?”他知道魏征是眼里容不下沙子的人物,自己说了只会处于被动的位子,故而,先问问他是何意思。
魏征道:“陛下重情重义,这是好事。可侯君集做得太过出格了,您要是宽恕了他,又如何面对这花名册上面的人?难道陛下想把这些背弃祖宗的人一道宽恕么?相对于侯君集所犯之重罪,这些人之罪可要轻得多了,您不重治侯君集,如何让人心服?律法存在的意义就是惩治恶人、警醒世人,让人不要犯罪,若您将侯君集宽恕,且日后重用,那么,以后如何取信于人?天下人未来将如何看您,如何看待朝堂里的官员?不用想,百姓们肯定会就说官官相护、欺软怕恶,什么一视同仁、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都是骗人的鬼话。届时,律法成为一堆废纸,您又如何取信于民,取信于天下?杨广轻许诺,而不赏有功之士,致使将士离心离德,陛下,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啊。如今天下方定,我大唐取信于民之时是何等的艰难,若因侯君集一人而让十数年的努力毁于一旦,于国不利,于民不利。陛下,一边是侯君集一人,一边是天下万民,与大唐之千秋万代,孰重孰轻,不言而喻。恳请陛下三思而行!”
魏征的这番话可谓锵锵有力,掷地有声,一字一句,说的是唾沫横飞。只将李世民说得一愣一愣的。不得不说,魏征这番话确实很高明,他绑架着大唐的律法、大唐的未来而来,就算李世民有再多的理由也招架不住。可偏偏他还反驳不了,因为魏征字字都占据一个“理”字。
见场面僵硬,有着打翻了的架势,房玄龄赶忙出来打了一个圆场,道:“陛下,魏大人所言极是啊。军情泄漏已闹得人尽皆知,侯将军是十二卫大将军之一,他下狱一事不出半天就会弄得满城皆知,若是有心一查,定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若从轻处罚,恐将士不服啊。而且,陛下别忘了,这里头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臣虽与小秦大将军接触得少,可也知道他爱兵如子,若是小秦大将军不满意,而闹将起来,陛下又将如何自处,咱们远的不说,天下与百姓的想法姑且抛弃一旁,单说侯将军与小秦大将军,这两人之间,陛下选谁?”
房玄龄的话让李世民忍不住一颤,若有所悟的道:“房爱卿这话何意?”
房玄龄看了一边默不作声的秦琼一眼,苦笑道:“陛下,莫不是还以为现在的小秦大将军是当初籍籍无名的秦风?古有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现有的秦风可谓是十年磨一剑,不鸣则己一鸣惊人,诚可谓是一日三变。这一年中的表现与以往焉能同日而语!古之天才与其相比是何其之可笑?陛下不曾一次说过,秦风性情懒散,不热衷于权势,颇有鬼谷一脉之隐士之风。若他因此而找到了借口,摞下了一切不干了,陛下又将如何?”
“不至于吧?”李世民头痛了。一边是心腹爱将,一边又是自己最欣赏的大唐未来不可限量的白玉柱、女婿、忘年交,这让他如何选择。
“叔宝,秦风是你儿子,你且说说他会怎么想?”李世民向自己的老亲爱求助着。
秦琼苦笑道:“陛下,不瞒您说。臣对风儿之了解或许还不如您呢。不过,陛下可否发觉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风儿一步步走到现在,好像没一样他自己主动去做,主动去选择的。他从一介布衣走到冠军大将军之位,仿佛他是被动去接受一般。这也意味着,不是他争取的,他有可能不会放在心上。”
沉默寡言的杜如晦道:“陛下,秦风是个年轻人,年轻人之性格是宁折不曲,年轻人性情好强,一旦自己正当之诉求得不到公正之待遇,有可能会愤而出走。”
李世民默然不言,若不是一模一样的面孔,现在的秦风与以往当真是判若两人:默默无闻,武技非常的少年与前可冲退可谋,进退自如的大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杜爱卿是说,这一切都在秦风的意料之中?他这是在大理寺、刑部、律法对付侯君集?”李世民已经明白了杜如晦的意思。可明白又如何,秦风是受害人,他再怎么做都无可厚非。故而李世民也无奈苦笑。
“不错!”杜如晦万分肯定的颔首点头,“秦风用兵胆大果决,以他的本事难道真看不出那次行军的重要性?以他的为人,难道看不出太子的重要性?不,那是太子第一次出征,他比任何人都有压力,要不然,也不会果断让苏定方率领边军护卫太子南下,而他却把自己送往绝地了。有人说他胆子大,敢与数倍于己之敌人厮杀,可臣认为他被迫无奈才特地出此下策,若他不拼死断后,恐不到半天,太子就让突厥兵赶上。当时之边军不堪重用,结果如何可想而知。他从开始到行军,一步步将时间算计妥当,甚至还不惜让李司空帮助伪装,他布置得滴水不泄,便是我们自己人若不知他意欲北上,也根本猜测不透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也正因为他布置得如此周密,结果却让数倍于己的突厥人两面包抄……他岂能不怀疑有人泄密?他不知道是谁泄的密,但知道情况的只有参加会议的这些人。与其说他针对侯君集,不如说针对泄密者更为合适一些,因为他不知道侯君集是泄密之人。”
他说到这里,顿了一顿道:“冠军大将军的脾性本就不是善男信女。在还是新军统领的时候,为了给属下将士讨还公道,他就敢与七姓六望的太原王家对抗,把王家大公子弄得残废还得乖乖的赔偿将士的损伤,当时只不过是一十名普通的士兵就让他大发雷霆之火,更别说是现在涉及到数万将士之性命了。他不甘心就这样让人摆了一道,也不甘牺牲的将士就这样牺牲在阴谋之中。故而,当初在庆功宴上刻意说出那样引人注意的话。让大理寺、刑部去查。”
“克明所言极是,秦风在这件事上表现的一点也不鲁莽,他虽是当事人,却也不能越权去调查任何人。所以整件事就如外人一样。置身事外。偏偏这个外人,占着主导的作用。他只是动动了嘴皮子,却已然打发动了致命的攻势。”魏征接下了杜如晦的话头,分析的头头是道。李世民也不能不信,心中却开始犹豫起来。
是站在占了理的秦风那边?还是选择小鸡肚肠、自私自利的?
等三司会审结束,送来最终的结果时。长孙无忌目光闪烁,他犹豫了一会儿,便站出来说了一番话。
李世民神色稍缓,他也觉得长孙无忌所言不错,侯君集千错万错也是有功之臣,侯君集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想要让李世民严惩他真的不容易,李世民对于敌人冷酷无情,哪怕敌人是他的兄弟、儿子,有着铁血帝王的手段,但对于一直追随他左右的心腹,却非常的念旧。许多国之功臣,因为功成名就,性子大变,常常做出格的事情。
李世民对于这种情况,只要不是太过,通常都是以劝说为主,并不忍心罚之。
历史上的侯君集也是如此。他祸乱高昌,让李世民下了大狱,但让岑文本一劝,也就得到宽恕,而且并未受到重则,反而官复原职。足见李世民很念旧情,对于功臣有些放纵,不忍大罚。
对于侯君集,李世民内心深处还是寄予希望的,希望他经此一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泄漏军情是真,可毕竟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反而让秦风将计就计之下,轻而易举的吃掉了颉利可汗精锐之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说,侯君集是立了功的。
当然,这是开脱之名。如果不是秦风警觉,结果将是如何可想而知,如果李承乾遭遇不测,以李世民那几个儿子的德性,为了储君之位,定然斗个头破血流。
可假设毕竟是假设,事实就是事实。大唐没什么损失,李世民的怒意自然是降到了很低很低,这怒意一降,爱才之心就这么上来了,这也只存了略施薄惩之心。
而且,罚的太重,让他在大臣面前抬不起头来。对他的未来有害,所以有心赦免。
“朕要亲自问问侯君集!”一提这个又爱又恨的心腹爱将,这一刻李世民又生起了真火。
“慢着!”魏征大叫一声:“陛下打算怎么处理此事?”
魏征脸色也是铁青,侯君集这种做法,便是身为好友的自己人都无法接受。
魏征对大唐没有丝毫私心,他认为侯君集是个心胸宽广文武双全的人才,所以,多次向李世民举荐侯君集。在他的思想里,压根不在意自己要举荐的人是何来路,他只在乎被举荐的对象是不是有真才实学,是不是品行俱佳,只要是真正有德有才华的人才,哪怕举荐人是一个乞丐,他也不在意。侯君集的能力,恰在他的认可行列中。
可不曾想,自己竟然为了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而不惜与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闹过大红脸。
现在,看清了侯君集的真面目之后,他又怒又愧,甚至还有一种挫败感,他发现自己在观人一道,确实不如房杜,有种愧对天下、愧对同僚的感觉。
魏征为人顽固,可不是善男信女:当初李靖、秦风、李绩灭突厥之后,魏征就很霸气的给李世民上疏,在文中写了一大推道理,当其中的关键就是几个字“突厥自古至今,未有如斯之破败者也。此是上天剿绝,宗庙神武,且其世寇中国,百姓冤雠。”
意思很简单就是突厥人面兽心,留之必有祸患,应该将他们尽数杀绝,种族屠杀。
这杀伐果敢的李世民都让魏征给吓到了。
魏征在种族这方面就如一个中二的皇汉少年一样的偏激。
在他的为人处世理念里,好人该赏,恶人当惩。
侯君集无疑是魏征心目中那种大奸似忠之徒。
李世民神色一变,无奈道:“还能怎么办?侯君集毕竟有才华,而且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泄漏军情对我大唐并未造成损失,依朕之意是是将其关上几年,把他的棱角磨平后再行重用,毕竟人才难得,魏爱卿你不也多次说侯君集文武双全,且不住的举荐过的么?”说着,李世民心底一阵有一种恶心往魏征的畅快之感。
“陛下!”魏征大摇其头,面色肃然道:“此一时,彼一时。侯君集有才华不假,您到现在还不舍得治其重罪,还不是对其才华的认可。可见,您心里也是认同臣之举荐的。只不过,咱们君臣都让他给骗了。”
“这……”李世民啼笑皆非,想不到魏征也有这么耍赖的一面,不过,魏征说的也未尝没有道理。
李世民问道:“爱卿对于此事有什么看法?”他知道魏征是眼里容不下沙子的人物,自己说了只会处于被动的位子,故而,先问问他是何意思。
魏征道:“陛下重情重义,这是好事。可侯君集做得太过出格了,您要是宽恕了他,又如何面对这花名册上面的人?难道陛下想把这些背弃祖宗的人一道宽恕么?相对于侯君集所犯之重罪,这些人之罪可要轻得多了,您不重治侯君集,如何让人心服?律法存在的意义就是惩治恶人、警醒世人,让人不要犯罪,若您将侯君集宽恕,且日后重用,那么,以后如何取信于人?天下人未来将如何看您,如何看待朝堂里的官员?不用想,百姓们肯定会就说官官相护、欺软怕恶,什么一视同仁、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都是骗人的鬼话。届时,律法成为一堆废纸,您又如何取信于民,取信于天下?杨广轻许诺,而不赏有功之士,致使将士离心离德,陛下,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啊。如今天下方定,我大唐取信于民之时是何等的艰难,若因侯君集一人而让十数年的努力毁于一旦,于国不利,于民不利。陛下,一边是侯君集一人,一边是天下万民,与大唐之千秋万代,孰重孰轻,不言而喻。恳请陛下三思而行!”
魏征的这番话可谓锵锵有力,掷地有声,一字一句,说的是唾沫横飞。只将李世民说得一愣一愣的。不得不说,魏征这番话确实很高明,他绑架着大唐的律法、大唐的未来而来,就算李世民有再多的理由也招架不住。可偏偏他还反驳不了,因为魏征字字都占据一个“理”字。
见场面僵硬,有着打翻了的架势,房玄龄赶忙出来打了一个圆场,道:“陛下,魏大人所言极是啊。军情泄漏已闹得人尽皆知,侯将军是十二卫大将军之一,他下狱一事不出半天就会弄得满城皆知,若是有心一查,定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若从轻处罚,恐将士不服啊。而且,陛下别忘了,这里头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臣虽与小秦大将军接触得少,可也知道他爱兵如子,若是小秦大将军不满意,而闹将起来,陛下又将如何自处,咱们远的不说,天下与百姓的想法姑且抛弃一旁,单说侯将军与小秦大将军,这两人之间,陛下选谁?”
房玄龄的话让李世民忍不住一颤,若有所悟的道:“房爱卿这话何意?”
房玄龄看了一边默不作声的秦琼一眼,苦笑道:“陛下,莫不是还以为现在的小秦大将军是当初籍籍无名的秦风?古有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现有的秦风可谓是十年磨一剑,不鸣则己一鸣惊人,诚可谓是一日三变。这一年中的表现与以往焉能同日而语!古之天才与其相比是何其之可笑?陛下不曾一次说过,秦风性情懒散,不热衷于权势,颇有鬼谷一脉之隐士之风。若他因此而找到了借口,摞下了一切不干了,陛下又将如何?”
“不至于吧?”李世民头痛了。一边是心腹爱将,一边又是自己最欣赏的大唐未来不可限量的白玉柱、女婿、忘年交,这让他如何选择。
“叔宝,秦风是你儿子,你且说说他会怎么想?”李世民向自己的老亲爱求助着。
秦琼苦笑道:“陛下,不瞒您说。臣对风儿之了解或许还不如您呢。不过,陛下可否发觉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风儿一步步走到现在,好像没一样他自己主动去做,主动去选择的。他从一介布衣走到冠军大将军之位,仿佛他是被动去接受一般。这也意味着,不是他争取的,他有可能不会放在心上。”
沉默寡言的杜如晦道:“陛下,秦风是个年轻人,年轻人之性格是宁折不曲,年轻人性情好强,一旦自己正当之诉求得不到公正之待遇,有可能会愤而出走。”
李世民默然不言,若不是一模一样的面孔,现在的秦风与以往当真是判若两人:默默无闻,武技非常的少年与前可冲退可谋,进退自如的大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杜爱卿是说,这一切都在秦风的意料之中?他这是在大理寺、刑部、律法对付侯君集?”李世民已经明白了杜如晦的意思。可明白又如何,秦风是受害人,他再怎么做都无可厚非。故而李世民也无奈苦笑。
“不错!”杜如晦万分肯定的颔首点头,“秦风用兵胆大果决,以他的本事难道真看不出那次行军的重要性?以他的为人,难道看不出太子的重要性?不,那是太子第一次出征,他比任何人都有压力,要不然,也不会果断让苏定方率领边军护卫太子南下,而他却把自己送往绝地了。有人说他胆子大,敢与数倍于己之敌人厮杀,可臣认为他被迫无奈才特地出此下策,若他不拼死断后,恐不到半天,太子就让突厥兵赶上。当时之边军不堪重用,结果如何可想而知。他从开始到行军,一步步将时间算计妥当,甚至还不惜让李司空帮助伪装,他布置得滴水不泄,便是我们自己人若不知他意欲北上,也根本猜测不透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也正因为他布置得如此周密,结果却让数倍于己的突厥人两面包抄……他岂能不怀疑有人泄密?他不知道是谁泄的密,但知道情况的只有参加会议的这些人。与其说他针对侯君集,不如说针对泄密者更为合适一些,因为他不知道侯君集是泄密之人。”
他说到这里,顿了一顿道:“冠军大将军的脾性本就不是善男信女。在还是新军统领的时候,为了给属下将士讨还公道,他就敢与七姓六望的太原王家对抗,把王家大公子弄得残废还得乖乖的赔偿将士的损伤,当时只不过是一十名普通的士兵就让他大发雷霆之火,更别说是现在涉及到数万将士之性命了。他不甘心就这样让人摆了一道,也不甘牺牲的将士就这样牺牲在阴谋之中。故而,当初在庆功宴上刻意说出那样引人注意的话。让大理寺、刑部去查。”
“克明所言极是,秦风在这件事上表现的一点也不鲁莽,他虽是当事人,却也不能越权去调查任何人。所以整件事就如外人一样。置身事外。偏偏这个外人,占着主导的作用。他只是动动了嘴皮子,却已然打发动了致命的攻势。”魏征接下了杜如晦的话头,分析的头头是道。李世民也不能不信,心中却开始犹豫起来。
是站在占了理的秦风那边?还是选择小鸡肚肠、自私自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