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以史为鉴
  就在这时,一个谏官出列,先向李世民行了一礼,然后满是嘲讽的对秦风道:“秦大总管言下之意,对暴君杨广十分推崇啊。秦大总管推崇如此暴君,自己又有屠杀异族的举动,想来你这本性与他相差无几吧!”
  一直以来,杨广的名声都是不佳,唐朝时期,为了政治的需要,杨广成了彻头彻尾的反面教材,几乎是到了人人痛骂的地步。
  秦风见此人咄咄逼人、居心叵测,也来了火,暗道:“老虎不发威,真当咱是病猫了?”当即自若一笑,那随意的脸上有着说不尽的潇洒飘逸:“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有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秦某也无可奈何!关于屠杀异族之事,早先就说辩论了几场,我已经没有兴致再做无谓的争辩,我还是以前那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杀那些人,我没有丝毫愧疚之心。”
  诸位大臣哪里听不出这话的言外之意,分明就是在指桑骂槐骂这谏官妄作小人了。见识过秦风剑枪舌剑的文武大臣很有深意的笑了,很久没有见秦风发威了,挺想念的,上一次,还是整死老封那一回,好像,貌似已经很久了吧!只是秦风这一次反应得如此平淡着实是让人大跌眼镜。
  谏官精神为之一振,更是冷笑连连:“异族之数暂且不谈,单说杨广吧,他弑父杀兄,把持朝政独断独行,先诛杀高颖等开国功臣,后大修运河,他穷兵黩武,三征高丽,弄得民不聊生,其罪数不胜数,如今你却为这等贼子,歌功颂德?”
  秦风呵呵一笑:“古人功过,一望可见。诛杀高颖等开国功臣,我从不曾为他辩解;但他为了更好地控制华北,营造了东都洛阳;为了使江南和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开凿了南北大运河,数次巡游江都;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上,他掘长堑,修驰道,筑长城;在武略上,他出塞北巡突厥,向南打到林邑,向西经略西域,重开丝绸之路,击破吐谷浑,把青海省重新纳入了中国版图。在对外交流上也是显着,他派遣使节远赴波斯,还渡海通使了南洋,联系扶桑。同时,在人才方面,他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他唯才是举,为了给有才华百姓有出人头地之机会,更是完善了隋文帝的科举制,为了加强集权,更是不遗余力的推广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好处有三,第一、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第二、加强了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亦不为过,它的出现、完善标志着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之作用如同秦之废分封、行郡县、定度量,行币制、车同轨、书同文一般,对咱们大唐以及子孙后代都将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以上之种种,杨广之功过是非,一望可见,你在意他的过,就能够无视他的功绩?今人评古人,正是要引以为戒,可你人云亦云……只知一味诛罚,无耻之尤。”
  杜如晦也是佛然不悦道:“王御史何必强词夺理,处处针对秦大总管?”
  王姓御史哪里说得过秦风,被指着鼻子骂,脸上阵青阵白,若不是知道自己打不过秦风,此刻早以挥拳相向了。此时更听举足轻重的杜如晦只为秦风说话,挥袖含恨入列。
  秦风的话不犀利,但却异常的沉重,因为这是事实!顿时,朝堂内鸦雀无声,只有秦风清朗的声音在不断的回荡。
  魏征对于史与史人物的主张向来是:有过则贬、有功则褒,他认为史实就是真实的史,只有真实的史,才能供后人学前人之所长,弃前人之所短。魏征抓李世民的小辫子不放,且让史官详细记载,不是他功利心重,而是给后人留下一段真实的史罢了。
  魏征从来想不到秦风能够如此理智的看待史人物,心里大生知己之心,眼中也露出一丝的赞许,站出来为挺秦风道:“陛下,臣赞同秦大总管之言,这修长城、建东都也好,挖掘运河也罢,都是利在千秋伟业的德政,但是杨广却弄得天怒人怨,天下百姓人人反之,对其恨之入骨。主要原因便是过于心急,不计民力,强行而为。以至于地方官员,强迫百姓没日没夜的埋头苦干。这些工程是一个个官员用鞭子刀子逼迫百姓不计生死地劳作,踩在尸横遍野的尸体上强行完成的,称之为弊在当代、功在千秋亦不为过。
  李世民微笑颔首。
  那此迂腐的人士面面相觑,眼睛瞪得铜铃般大,但有了杜如晦、魏征的力挺,这些人又哪敢冒出来受到众所唾弃呢?
  “陛下,正如魏大人说的一样,杨广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丰功伟绩,那里能够理解百姓的苦!臣记得陛下与太上皇说过一句话的一句话很经典……”到了关键的时刻,秦风故意止住不说。
  李世民眼睛弯成了一条线,故作不知道:“朕说过的话很多,不知你指的是哪句话。”言下之意,他说了很多经典的话了。
  秦风心下暗笑道:“陛下当时向太上皇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哦?亏你还记得,若你不提朕都忘记了。朕就说嘛……杨广身为皇帝站在万万人之上,自以为能够主宰一切,却不知正是因为有万千百姓在,他才能成为一国之君。得不到百姓的支持,最终会被百姓推翻。”说到最后,李世民莫名其妙的自恋了起来。
  秦风无语至极,一字一句,甚至连停顿都与当日没有丝毫差错,还说什么“朕都忘记了”。
  房玄龄、杜如晦相互望了一眼,大家都知趣的没有说话,他们这个皇帝算是难得的英主,但是有一点却让两人至始至终都接受不了:特别自恋,时不时的就会夸自己几句,让他们都为之脸红,当事者却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样。
  “杨广败就败在过于心急,不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他不知民情、不体恤民心,前朝才有二世而亡的下场。《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故而在开发江南时,臣认为我朝当怀谨慎之心、爱民之心,一步一个脚印去执行,对于朝代开发之事,我们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最终,使这项千秋伟业成为后世开发荒野的典范。”
  说到了这儿,秦风总结性的说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唐有前进途中少走弯路。”
  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满朝文武露出了动容之色。
  “好一个‘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此话真乃治世名言。”李世民眼中登时一亮。不知为何他对于这名言警句特别有感觉。李世民越是咀嚼,越觉得意蕴悠远,他大为赞叹:“若我大唐官员都以此为戒,我大唐必将更为富强。秦爱卿,回头你亲笔题字,将这二十七字写下,朕要将这二十七个字挂在皇宫太极殿的正殿之上,朕要让所有早朝官员引以为戒。”
  秦风有些汗颜,但也坦然接受了下来。
  这本来是李世民的警示名言,但此事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情,都等到发生以后才警觉过来,可事情都已发生,警觉又有什么意义?唯一的作用无非是亡羊补牢,至于为时未晚,那是屁话。
  在怎么为时未晚,失去的羊都不可能回来,更何况在国家大事上失去的远远不只是一只羊那么简单。若人人能够做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绝对是大唐之福。
  经过今天早朝,开发大江南之事在李世民默许,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名宰相认同的情况下,个别几个反对的朝臣又岂能阻碍大势?
  关系到大唐万世基业的决议就在秦风的提议下,在满朝文武的赞同中定了下来。
  事情拍板后,雷厉风行的李世民即刻下旨,命令尚书省挑选精干之臣,从长安前往江南各地考查调研,为大开发寻找有效的佐证,并着令江南各郡抽出一亩之地试行一年两季的水稻种植方法。
  与不过决定此议的人,除了秦风之外,没有一人想象得到这开发江南将会给大唐带来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便是后来李世民因年事高,退位以后,子孙问他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几项决定是什么。
  李世民毫不犹豫的回答:“重用秦风,开发大江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