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现在大作业告一段落,李老师便把几位同学留了下来。
“这个设计竞赛是对保障房的梳理和提炼。对于现阶段的你们,有些难度。但是挑战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设计分为四大类。一户,居住空间内的效率设计。百姓,以100户为单元分解消化保障房需求。万人家,重点研究和解决好保障人群大社区配置。第四类,就是前三类的综合设计,系统性研究。奖项方面,社会建筑师和在校学生是分开的。”
李老师环视同学,“我和其他老师的意见是,如果你们有时间的话,不妨尝试一下。先从低难度做起,一户或者百姓。怎么样?有意见都说说。”
叶翘绿眼眸亮了起来。与众多同行切磋的机会,她跃跃欲试。
汤玉举手,“老师,什么时候交图呢?”
李老师:“十二月二十八号。”
也就是说,只剩一个月不到了。
叶翘绿看着叶径。
他不回头。
她就一直盯。
盯到他向她望过来。
她以唇形说,“我们一起。”
他微微点头。
这个竞赛,最终定下的人是五个。叶径、叶翘绿、邹象、吴天野、汤玉。
昌艳秋报了h大的周末志愿下乡,便退了出去。
李老师的建议是从一户开始做起。一户要求的单人、双人、三口、三代同堂四种户型,和叶翘绿先前的大作业户型有相似之处。
李老师鼓励说:“在完成一户的基础上,往百姓冲刺。”
同学们就这样接下了这个竞赛。
白天的课照上,晚上几个同学待在教室研究户型。
这个阶段走得很快。
40平方米,从单人到三代同堂。通过模块化的楼板、家具灵活转换,利用的是空间共享。
这个概念是邹象说出来的。“在日本有一个名字叫‘孤独死’。即是一户住宅等于一个家庭。这次的竞赛命题其实是把居民单位扩大。要思考的不是一户人家如何居住,而是这3000户的社区如何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邹象的想法,让大家找到了新方向。都是优秀生,对于单体的认知能力比较强。才四天就定下了基本方向。
把开放性和私密性结合起来做一个户型,再假设四个户型为一个最小的组合体,共享某些公共设施。而当越来越多的组合体再组合时,则形成了生活基础组团,共享的便利亦随之增多。
第五天,叶径提议说:“不如挑战综合类。”
一户、百姓、万人家三个层次的设计完成之后,再提交一个策划提案,即是竞争综合类奖项。
“野心不小啊。”说归说,吴天野拍了掌,“行,要玩就玩大的。”
邹象看向两个女生,“你们呢?是要多休息还是多熬夜?”
汤玉笑笑:“在学校,这种团队合作的机会不多。我要好好珍惜。”
然后,其余人的目光集中到叶翘绿。
她这两天刚冒了两个痘,熬夜熬出来的。
她说,“我觉得,我们要去一趟s市。去感受一下任务书上的万人家基地。”
邹象啧啧出声,“不怕继续长痘?”
叶翘绿瞪他一眼,“我刚上网买了祛痘水。”
叶径说:“三无产品,别乱用。”
她跳到他身边,“你知道什么有效的祛痘方法吗?”他的皮肤好到连毛孔都没有,让她羡慕嫉妒恨。
“没长过,不知道。”
她一听,更恨了。
第30章 第18章(修)
s市的上下桥是当地成功的城中村改造, 毗邻香港。交通便利, 旁边有工业园和数码城。
一行人首先来到了下桥村。
邹象自小生活富足,他以为城中村就是脏乱差。
然而, s市的城中村, 却是不少成功人士的孵化地。随着s市关内的房价攀升,租金水涨船高。许多初来乍到的梦想族, 只能暂租在城中村。
吴天野调侃说, “说不定我们毕业之后就得租这种地方。”
邹象耸耸肩。
调研分成两个组。
叶径和叶翘绿一起,另外三人另一组。
分组是吴天野提议的。
邹象没有意见。他怕再遭恶狼撕咬。
汤玉犹豫了下,瞄了叶径一眼之后, 她跟在邹象和吴天野的身后走了。
叶翘绿自然没有察觉汤玉的眼神,她的心思都放在正事之上。和另外三人挥了挥手, 她背着大背包, 往反方向而去。
叶径静静跟在她的后面。
城中村巷道狭长,村民自建的楼栋哪有间距可言。
几层楼的公寓,都是租给外来人。租金比非城中村便宜。但是自建楼没有产权。供水、供电都只设立一个总表在村子。房东自行分装水表, 电表。这就造成了房东对租客的水电费漫天要价。
叶翘绿走过这个街道,见到了很多栋出租公寓。
在她听过的许多创业故事里,那些摆过摊,搬过砖, 干过苦力,做过粗活的人,是不是就从这些地方展翅的。
公寓门口有租客出入。她上前去聊天。
个性开朗的她,言语带着学生的稚嫩和天真。
好几个租客驻足回答她的问题。
走出这条巷子之后, 她回头和叶径说,“原来城中村租客素质很高的。”有销售、有设计,有营销等等,摄影师、程序员也多。
“不然呢。你以为毕业生走出校门就能租两三千的房子?”叶径去便利店买了两瓶水,将其中一瓶打开之后,递给她。
她接过,“我想……我以后还在d市找工作吧。省点儿租金。”
“嗯。”
两人再走过去,就是社区文化广场,以及村博物馆。这些都是村民文化传承最集中的反映。
走过长长的巷道,叶径说:“市中心的地越来越少,未来的城市更新或许会以旧城改造为主。”
叶翘绿点头,“s市不是在填海吗?”
“嗯,再填下去能和香港连成一片。”
“你也会说冷笑话啊。”她哈哈一笑,“那到时候你买pg模型更方便了。”
----
竞赛的指定基地在一个高架桥附近。
下午,一行人打车过去。
条件书并未规定具体的红线,只是给出一个大范围。由参赛者在地块内自行选择建筑用地。
烈日炎炎,吴天野一路高歌,走到桥下的阴影处,“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下等三年。”
邹象横过去一眼,“你躺奈何桥下别回来了。”
叶翘绿看着吴天野立在两条大高架之下,小小的身影跳着跳着。
一眼望去,桥底的柱子之间堆叠起错落的空间。
汤玉招着手,“吴天野,走了。”
吴天野无奈走到太阳下。
基地很大,有厂区,有村子。
大家选了几个可建区域,比较之后,都是中规中矩的地块。
叶翘绿猛然回头,看向那个高架桥底。阳光刺眼,她眯起之后,再用手背挡光,“哎……我们利用桥下的空间当做保障房的基地怎样?”
邹象侧头望去,挑起眉,“日本城市有很多高架桥下的空间例子。”
“对,我想起日本新宿的桥下商街。”叶翘绿笑了,“我觉得高架桥底有一定的开放性,也能充当城市景观。这就是城市和社区能源的共享。”
“我国现在高架桥下的大多是……”汤玉沉吟,“停车或者休闲场所。”
叶翘绿说:“没人做过,不代表不能做。反正概念性设计嘛。这次竞赛,肯定有其他学生想的更古怪。”所谓的建筑思考,以理性的逻辑,展开不合逻辑的想象。
叶径:“去那走走先。”
邹象扛起他的单反相机,到处拍照。“我倒想在高桥架下住保障房。”
“先收集资料,回去再商量方案吧。”吴天野擦着汗,“十二月份了,夏天还没完。”
汤玉走到桥底的阴凉处,“就是不知道这长条的地形,堆砌方块能不能堆出新意。”她抬头。桥底露出的混凝土灰暗成渍。
叶翘绿顺着她的视线向上。两条狭长的高架桥,上下交错。“明天去买模型材料,这个空间要用模型来推敲。”
汤玉看她一眼,再看向叶径。
却见他将湿纸巾递给了叶翘绿。“擦汗。”淡淡的调子。
汤玉自嘲一笑。她为自己先前的愚蠢而反省。叶径这样的性子,如果他不喜欢,又怎么会共餐那么久。他连竞争的资格都没给她。
叶翘绿抹着脸,“叶径,你为什么不怕热了?”她记得,九岁他很爱吹电风扇。
“心静自然凉。”
“我心都没动啊。”她理直气壮。
叶径冷冷的,“你浮躁。”
“这个设计竞赛是对保障房的梳理和提炼。对于现阶段的你们,有些难度。但是挑战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设计分为四大类。一户,居住空间内的效率设计。百姓,以100户为单元分解消化保障房需求。万人家,重点研究和解决好保障人群大社区配置。第四类,就是前三类的综合设计,系统性研究。奖项方面,社会建筑师和在校学生是分开的。”
李老师环视同学,“我和其他老师的意见是,如果你们有时间的话,不妨尝试一下。先从低难度做起,一户或者百姓。怎么样?有意见都说说。”
叶翘绿眼眸亮了起来。与众多同行切磋的机会,她跃跃欲试。
汤玉举手,“老师,什么时候交图呢?”
李老师:“十二月二十八号。”
也就是说,只剩一个月不到了。
叶翘绿看着叶径。
他不回头。
她就一直盯。
盯到他向她望过来。
她以唇形说,“我们一起。”
他微微点头。
这个竞赛,最终定下的人是五个。叶径、叶翘绿、邹象、吴天野、汤玉。
昌艳秋报了h大的周末志愿下乡,便退了出去。
李老师的建议是从一户开始做起。一户要求的单人、双人、三口、三代同堂四种户型,和叶翘绿先前的大作业户型有相似之处。
李老师鼓励说:“在完成一户的基础上,往百姓冲刺。”
同学们就这样接下了这个竞赛。
白天的课照上,晚上几个同学待在教室研究户型。
这个阶段走得很快。
40平方米,从单人到三代同堂。通过模块化的楼板、家具灵活转换,利用的是空间共享。
这个概念是邹象说出来的。“在日本有一个名字叫‘孤独死’。即是一户住宅等于一个家庭。这次的竞赛命题其实是把居民单位扩大。要思考的不是一户人家如何居住,而是这3000户的社区如何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邹象的想法,让大家找到了新方向。都是优秀生,对于单体的认知能力比较强。才四天就定下了基本方向。
把开放性和私密性结合起来做一个户型,再假设四个户型为一个最小的组合体,共享某些公共设施。而当越来越多的组合体再组合时,则形成了生活基础组团,共享的便利亦随之增多。
第五天,叶径提议说:“不如挑战综合类。”
一户、百姓、万人家三个层次的设计完成之后,再提交一个策划提案,即是竞争综合类奖项。
“野心不小啊。”说归说,吴天野拍了掌,“行,要玩就玩大的。”
邹象看向两个女生,“你们呢?是要多休息还是多熬夜?”
汤玉笑笑:“在学校,这种团队合作的机会不多。我要好好珍惜。”
然后,其余人的目光集中到叶翘绿。
她这两天刚冒了两个痘,熬夜熬出来的。
她说,“我觉得,我们要去一趟s市。去感受一下任务书上的万人家基地。”
邹象啧啧出声,“不怕继续长痘?”
叶翘绿瞪他一眼,“我刚上网买了祛痘水。”
叶径说:“三无产品,别乱用。”
她跳到他身边,“你知道什么有效的祛痘方法吗?”他的皮肤好到连毛孔都没有,让她羡慕嫉妒恨。
“没长过,不知道。”
她一听,更恨了。
第30章 第18章(修)
s市的上下桥是当地成功的城中村改造, 毗邻香港。交通便利, 旁边有工业园和数码城。
一行人首先来到了下桥村。
邹象自小生活富足,他以为城中村就是脏乱差。
然而, s市的城中村, 却是不少成功人士的孵化地。随着s市关内的房价攀升,租金水涨船高。许多初来乍到的梦想族, 只能暂租在城中村。
吴天野调侃说, “说不定我们毕业之后就得租这种地方。”
邹象耸耸肩。
调研分成两个组。
叶径和叶翘绿一起,另外三人另一组。
分组是吴天野提议的。
邹象没有意见。他怕再遭恶狼撕咬。
汤玉犹豫了下,瞄了叶径一眼之后, 她跟在邹象和吴天野的身后走了。
叶翘绿自然没有察觉汤玉的眼神,她的心思都放在正事之上。和另外三人挥了挥手, 她背着大背包, 往反方向而去。
叶径静静跟在她的后面。
城中村巷道狭长,村民自建的楼栋哪有间距可言。
几层楼的公寓,都是租给外来人。租金比非城中村便宜。但是自建楼没有产权。供水、供电都只设立一个总表在村子。房东自行分装水表, 电表。这就造成了房东对租客的水电费漫天要价。
叶翘绿走过这个街道,见到了很多栋出租公寓。
在她听过的许多创业故事里,那些摆过摊,搬过砖, 干过苦力,做过粗活的人,是不是就从这些地方展翅的。
公寓门口有租客出入。她上前去聊天。
个性开朗的她,言语带着学生的稚嫩和天真。
好几个租客驻足回答她的问题。
走出这条巷子之后, 她回头和叶径说,“原来城中村租客素质很高的。”有销售、有设计,有营销等等,摄影师、程序员也多。
“不然呢。你以为毕业生走出校门就能租两三千的房子?”叶径去便利店买了两瓶水,将其中一瓶打开之后,递给她。
她接过,“我想……我以后还在d市找工作吧。省点儿租金。”
“嗯。”
两人再走过去,就是社区文化广场,以及村博物馆。这些都是村民文化传承最集中的反映。
走过长长的巷道,叶径说:“市中心的地越来越少,未来的城市更新或许会以旧城改造为主。”
叶翘绿点头,“s市不是在填海吗?”
“嗯,再填下去能和香港连成一片。”
“你也会说冷笑话啊。”她哈哈一笑,“那到时候你买pg模型更方便了。”
----
竞赛的指定基地在一个高架桥附近。
下午,一行人打车过去。
条件书并未规定具体的红线,只是给出一个大范围。由参赛者在地块内自行选择建筑用地。
烈日炎炎,吴天野一路高歌,走到桥下的阴影处,“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下等三年。”
邹象横过去一眼,“你躺奈何桥下别回来了。”
叶翘绿看着吴天野立在两条大高架之下,小小的身影跳着跳着。
一眼望去,桥底的柱子之间堆叠起错落的空间。
汤玉招着手,“吴天野,走了。”
吴天野无奈走到太阳下。
基地很大,有厂区,有村子。
大家选了几个可建区域,比较之后,都是中规中矩的地块。
叶翘绿猛然回头,看向那个高架桥底。阳光刺眼,她眯起之后,再用手背挡光,“哎……我们利用桥下的空间当做保障房的基地怎样?”
邹象侧头望去,挑起眉,“日本城市有很多高架桥下的空间例子。”
“对,我想起日本新宿的桥下商街。”叶翘绿笑了,“我觉得高架桥底有一定的开放性,也能充当城市景观。这就是城市和社区能源的共享。”
“我国现在高架桥下的大多是……”汤玉沉吟,“停车或者休闲场所。”
叶翘绿说:“没人做过,不代表不能做。反正概念性设计嘛。这次竞赛,肯定有其他学生想的更古怪。”所谓的建筑思考,以理性的逻辑,展开不合逻辑的想象。
叶径:“去那走走先。”
邹象扛起他的单反相机,到处拍照。“我倒想在高桥架下住保障房。”
“先收集资料,回去再商量方案吧。”吴天野擦着汗,“十二月份了,夏天还没完。”
汤玉走到桥底的阴凉处,“就是不知道这长条的地形,堆砌方块能不能堆出新意。”她抬头。桥底露出的混凝土灰暗成渍。
叶翘绿顺着她的视线向上。两条狭长的高架桥,上下交错。“明天去买模型材料,这个空间要用模型来推敲。”
汤玉看她一眼,再看向叶径。
却见他将湿纸巾递给了叶翘绿。“擦汗。”淡淡的调子。
汤玉自嘲一笑。她为自己先前的愚蠢而反省。叶径这样的性子,如果他不喜欢,又怎么会共餐那么久。他连竞争的资格都没给她。
叶翘绿抹着脸,“叶径,你为什么不怕热了?”她记得,九岁他很爱吹电风扇。
“心静自然凉。”
“我心都没动啊。”她理直气壮。
叶径冷冷的,“你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