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准。”
“臣请锦衣卫、金吾卫、羽林卫维持京城秩序,传令天下圣人归天,太子即位。礼部、太常寺经营先帝大丧。另,传谕九边,毋开边衅,传谕诸藩属,入京吊孝。新君登基,大赦天下。”
“准。”
“请册太子妃为皇后,以履冢妇之职,统内外命妇。”朱厚照年才十五,皇帝知晓身子不好,赶着为他娶亲,已经册立夏氏为太子妃。
“请议先帝之谥号、庙号,请尊奉皇后。”
“准。”
……
还有诸位皇族宗亲、亲贵大臣的安排,相应的升职加封,林林总总,处理完这些,朱厚照终于可以安心哭灵了。
对于百官来说,也许刚刚那阵哭声是最痛苦,最有真情实感的,剩下的不过仪式罢了。可诸位大臣仍旧哭的伤心欲绝,尤其是王恕、刘大夏、马文升这弘治三君子为代表的老臣更是哭得昏过去。皇帝是多好的皇帝啊,他继位一扫宪宗时期朝堂颓然之气,任用贤能,改革朝政,皇帝倒下的时候还在和阁老们说兵部改革的事情,这是些改革都是从刘大夏那里来的。刘大夏也知道,所以才哭晕了过去。若是没有皇帝的知遇之恩,他们这些心中有操守有底线的真正君子,怎么能在成化年间那腐朽的朝堂上出头。
多好的皇帝啊,可怎么就这么短命!诸位臣工在心中哭嚎,皇帝仁慈,对百官、亲贵、宗室无不宽容,这样的皇帝不好找啊!如今壮年而逝,众人又在心中咒骂万贵妃,若不是她,皇帝的身子不会这么糟糕!妖妃误国啊!
弘治十八年六月八日,朱佑樘崩于乾清宫,享年三十六岁,葬泰陵,庙号孝宗。明孝宗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言路大开,努力扭转朝政*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史家评价,“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明之孝宗皇帝。”
每次皇帝崩逝去,对国家而言都是大事,所以皇帝的死亡才叫山陵崩,惊天动地,不外如是。
葬礼复杂繁琐,一国君主的葬礼更是。
哭灵是个繁复的工程,还没等孝宗的灵柩葬入泰陵,新一轮的争斗又开始了。
宫中举哀,负责内廷外廷联络的是太监,现在的司礼监是何鼎,他也是追随孝宗的老人了,可是新君即将继位,作为新君身边的太监首领,刘瑾的地位水涨船高。何鼎不是一个据理力争或者软弱无能的人,他只是一个合格的太监,他的主子去了,刘瑾来索要权利,他请示过太后和皇帝之后,利落交权,自请为孝宗守陵。
刘瑾在太子身边时候,谦虚有礼、才思敏捷,又能遵循帝后命令,劝阻约束太子,前朝文臣对他的印象也好,对他寄已厚望,希望他日后也能单列一传。这样的人物在当上皇帝的守陵太监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傲慢无礼、嚣张跋扈,现在还是孝宗哭灵期间,朝臣心中不忿,可也不想打搅了先帝英灵,只好忍了,可是,忍不了多久的。
权利的斗争,忍不了多久。
第88章 严立德世家
先帝葬礼过后,群臣为他上了谥号,孝宗,从此弘治皇帝,又称孝宗皇帝,严立德终于可以把自己早已习惯的称呼用出来了。
然后就是新帝登基,老实说没什么新奇的,朝上有很多三朝元老、四朝元老,当年土木之变后,大明皇帝一会儿被俘,一会儿复辟的,他们都见识过,大风大浪里过来的,朱厚照登基称得上了按部就班、波澜不惊。
朱厚照在做太子的时候,性情就为朝臣熟知,基本可用聪慧贪玩四个字来概括。这没什么,内阁老臣家中从孙儿、重孙和太子年纪一样大,一样贪玩。朝政有老臣们把关,朱厚照愿意继承孝宗遗志继续改革,发扬弘治中兴的成果,当然好;若是他只想当个随心所欲玩乐的皇帝也没关系,朝政没了皇帝依然转着走,可谁也没想到朱厚照比他们想像得更肆无忌惮。
新帝登基,自然要提拔旧时旧人,何鼎自请辞去司礼监职位,入皇陵为孝宗守孝,朱厚照以“积年老人,劳苦功高”为由没有允许。何鼎不明白,若是新帝有留他的意思,为什么先帝葬礼期间,刘瑾是这个德行?何鼎本以为刘瑾摆明车马的抢权利,是新帝默许,现在新帝来这一出,他也闹不明白了。不过谦虚些总没错的,何鼎再次请求,皇帝就说:“朝上那么多阁老大臣,他们也没有因为父皇的去世就离开自己的职位,何公公与他们一样,又何必离开呢?”
这句话听着好像哪里不对哦?
朱厚照没有提拔刘瑾做太监的最高职位司礼监,而是让他掌管钟鼓司。大明由内臣掌管的有二十四衙门,其中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人们往往尊称宦官内臣为“太监”“公公”,监字就是从十二监来的,首领才称监、公。
而钟鼓司的首要职责是出朝钟鼓,另外负责宫内乐舞、演戏、杂耍等事,看上去像是宫中娱乐机构,符合皇帝一向爱玩闹的性子。可别忘了,钟鼓司“凡圣驾朝圣母回宫以及万寿节、冬至节和年节升殿回宫之时,也在皇帝前演奏乐曲,迎导宫中升座承应。”日后钟鼓司会更名为礼仪院,礼仪院这个名字更能代表他的本质。钟鼓司在二十四衙门中是上等的、油水丰厚的衙门,赏赐给旧臣刘瑾,可以理解。
此时先帝孝期未出,刘瑾就在宫中大肆排演节目,居丧守孝,严格一点说笑都是忌讳,更何况舞乐。御史知道这个消息,连上折子,把刘瑾骂个狗血淋头,皇帝以为“纵容”“御下不严”也被言官骂了一顿。谁知骂过之后,毫无改进。
御史不起作用,还有担任着辅政大臣职位的刘健、李东阳、谢迁劝阻,刘健担任首辅,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后,又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拜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头衔很长,他已经是朝中第一人了。刘健的劝阻仿佛起了点儿作用,宫中钟鼓司停了三天,这三天是刘健脸面的价值,之后又恢复了。
刘健苦口婆心的劝皇帝,“先帝新丧,陛下当守孝为要。先帝身前慈爱陛下,陛下亦当尽人子之礼。”
“刘公说的是,朕心里也难受,可伤心不再表面功夫,父皇想必也希望朕早日走出伤痛。帝王以日代年,父皇身前执意为我娶妻,不就是想着我早日开枝散叶吗?父皇不在意这些虚礼,朕是知道的,刘公也该知道。”朱厚照现在已经坐上了飞龙浮雕的宝座,不是那个能听进人言的聪慧太子了。
刘健无奈,在前朝没有办法,只能从后宫找突破口了。夏皇后刚刚嫁入宫中,据小道消息还是处子之身,皇帝好渔色、好逸乐,先帝选皇后都时候特意挑了姿容出色的夏皇后,可惜依旧无法赢得皇帝亲眼。现在唯一的突破口,就在太后张氏身上了。
自先帝去后,太后每日哭泣,郁结于心。多年相濡以沫的夫妻感情,尤其孝宗至始至终只有张太后一个女人,这样情深义重的丈夫去世如何能不悲哀。
刘健和其他几位阁老商议之后,求见了太后。
“太后娘娘,您不能再沉浸在悲伤中啊。先帝去了,还有陛下啊。”
“陛下有你们辅佐,有皇后照料,哪儿有需要我操心的。”张皇后恨不得跟着丈夫去了,擦了擦眼泪道:“可怜先帝壮年早逝……”
“娘娘,您在宫中,难道没听见钟鼓司大肆排演歌舞的消息吗?”
“知道,皇帝和我说过。先帝在时就提倡礼乐教化,皇帝现在排演的歌舞是等到先帝周年、三年时候演的,也好让先帝知道皇帝的孝心。”
刘健简直无语,这样的烂借口张太后居然也信?信!张太后对此深信不疑,夫死从子,张太后现在全部的精气神都在哭先帝上,皇帝做好了表面功夫,她问都不问一句。
太后这条后路已经被堵上了,刘健无法,只能退下。刘健安慰自己,不过是钟鼓司罢了,又没有插手朝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皇帝喜好玩乐的性子在做太子时就凸显了,他们早有心理准备,殊不知底线就是这样一步步丧失的。
弘治十八年的年节没什么意思,天下都在为先帝守孝。大朝会上,钟鼓司排演了庄严肃穆的礼乐鼓舞,恢弘大气,非靡靡之音,朝臣们暂时放下一颗担忧的老心。皇帝没有骗他们,这的确是正音雅言,为先帝尽孝。
翻年过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皇帝要换新的年号,为了表示对先帝的尊重,先帝去世后的那半年依旧沿用弘治年号,新年当然要用新的年号,朝臣们冥思苦想,最后挑了“正德”二字,也是朝臣对皇帝的希望与寄托。
皇帝没看到正德二字嘱咐,翻年之后更加肆无忌惮,钟鼓司也不满足与在宫中排演节目,开始在外城兽苑驯兽,奉皇帝游幸,朝臣们还得到消息,皇帝准备换下何鼎,让刘瑾接任司礼监。
这还了得!刘瑾这德行,让他插手朝政,朝臣们还活不活了。尤其皇帝的性子和先帝天壤之别,太监天生就亲近皇帝,好不容易扭转了成化年间大臣要奉承太监的歪风邪气,万万不能走回老路。这不是排演节目的小事情,刘健为首的朝臣们绝对不干。御史也开始防微杜渐,从皇帝今天上朝坐姿不端正到刘瑾胆大包天撺掇皇帝出宫,事无大小,都要骂一遍,以达到提醒皇帝的目的。
皇帝是虚心纳谏的人吗?很明显不是,说得急了,直接上廷杖。大明有廷杖的传统,那些文人怕廷杖,怕被打死打残;又爱廷杖,一被打,直言不讳的名声立马传颂天下。
廷杖一出,事情就越发不可收拾了。御史们纷纷跪在宫门口,让皇帝“亲贤臣,远小人”,李东阳在家中听说立马砸了杯子,御史也太冲动了,他身上还顾着左都御史的衔儿呢!这群属下去宫门长跪不起,都没人通知他!
皇帝不理那些自己找罪受的人,可内阁阁老不能看着御史眼睁睁跪死在宫门口。一是物伤其类,二是不能让皇帝的名声蒙污。先帝把皇帝托付给他们,他们让后世文人写上一笔无能无用,名声又好吗?
可惜,即便首辅刘健亲自出马也未得召见。现在朝廷纷乱,几位大员聚在一起商议,看怎么才能唤醒皇帝。众人商议的半天,首辅刘健道,“我等无能,到时只请王公,刘公、马公出面了。”
“何至于此?”李东阳接口道,离间口中的王公、刘公、马公,说的是王恕、刘大夏、马文升,三位并称“弘治三君子”,德高望重、劳苦功高,都已经荣养,因先帝孝期停留京中,未曾返乡。这三个人是他们最后的底牌,现在就打出来,是不是太早了。
“王公给老夫传信,言责无旁贷。”刘健捋着胡子道,先帝在病榻前拉着王恕的手叮嘱他辅佐太子,王恕还以为是先帝给他们这些老臣留脸面,哪知道真有用上的一天。
“依老夫看,倒不必惊动王公,老夫还有一个绝佳的人选,诸位斟酌斟酌可合适?”谢迁笑道。
“都什么时候了,说吧。”刘健苦笑,前朝后宫、张太后、何鼎,哪方哪个他们没去劝过,若有用,他们今日就不会在内阁相见了。
“诸君看严树行如何?”谢迁问道。
“严树行?韩公,这可是你的爱徒,你说呢?”刘健很快反应过来谢迁说的是谁。
韩文苦笑,怎么还把严立德拉进来了,道:“我竟不知那孽徒有这能耐。”
“韩公何必谦虚,去年严树行还奉陛下出游,隐藏身份时曾有戏言,表兄弟相称,他与陛下亲近,正该劝着才是。”谢迁对信息的了解堪比情报贩子。
“如此亲密,也好说话,严树行身上不还兼着太傅的衔儿吗?让他去也合适。”刘健点头,他们三人在内阁配合多年,谢迁不会莫名其妙提出这个人选,试一试也无妨。
韩文苦笑,严立德早和他说过,表兄弟戏称的事情,只有他们两位当事人和刘瑾知道,显然不会是他们三人泄露出去的,算来算去唯一的嫌疑人就是牟斌了。当初牟斌去闽地接皇帝回銮,锦衣卫相随,要打听这些消息不是难事。韩文先前还觉得自己杞人忧天,牟斌是出了命的为人正直,不会和严立德计较,如今看来……且听谢迁说话这语气,若是严立德劝住了,会不会问一句“早干什么去了?”少不得被扣个旁观不作为的帽子。若是劝不住……严立德自己引诱陛下出京,如今连话都说不上,不是无能又是什么呢。
多年朝堂翻滚,韩文下意识把事情往糟糕的方向想,可谢迁已经提议了,刘健已经点头了,他能说什么?韩文笑道:“若那孽徒真能劝住陛下,也是好事。”
散值之后,韩文立刻把严立德叫来,说了这事儿。问道:“你真没得罪牟斌?”
“看老师说的,我哪儿有空得罪牟指挥使。”严立德也吓一跳,史书上白纸黑字写名了牟斌“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可有这样美好品行,不代表和自己就合得来了,毕竟史书没写他是不是斤斤计较,抓着姻亲之间那点儿矛盾不放。
“已经议定了,你就去试一试吧,成不成都好。”韩文也没办法,叹息一声道:“你心里要有数啊!”
严立德点头,“让老师费心了,我省的。”
严立德回去让人把整理好的信息呈上来,这些天去给皇帝、太后、皇后请安的人不少,连何鼎那里都有人拜访,严立德把这些人劝谏的话都收集起来,既然这些没打动皇帝,那他去的时候也不必说了。
翻了翻资料,严立德不可思议的问道:“怎么没人去拜访刘瑾吗?”
燕一回禀道:“无人拜访。”刘瑾现在几乎被打成奸宦,谁会登他的门?
严立德哭笑不得,劝人、劝人,他们连当事人都没找准,劝的是谁?
严立德当即让人送了拜贴给刘瑾,道:“就说我之前再三邀请刘公公一聚,他都没空,这回请他务必拨冗相见。”
严立德和刘瑾关系不错,当初他还是东宫讲读的时候,两人争夺皇帝的注意力,都是一时人杰,还有些“相爱相杀”的成分,等他外放边关后,刘瑾在皇帝面前也没少给他刷好感度。他们结伴游玩江湖的时候,刘瑾给他的感觉也不是刻板的“奸宦”形象。有了为人正直的牟斌在前,严立德对史书也不敢全然相信了。
刘瑾那边传回消息,请他明日相见。
严立德换了一身月白色常服,亲近又不失礼数,带了自己酿的素酒登门,完全是拜访友人的姿态。
刘瑾对他也很客气,亲在二门等候。
严立德把拎着的那一小坛子酒放在跟出来的小太监手中,笑道:“你我何须讲究这个。”
“眼看着门前冷落,好不容易来个人,赶紧来巴结啊。”刘瑾也笑了。
“进来时候,那大门还堵着呢,排着队的人等候刘公公召见。”严立德也笑了,别看刘瑾现在名声不好,上赶着攀附的人却不少。
“一群蠢货,不说他们了,扫兴,屋里坐。”来得都是小人物,别说像严立德这样的高官,里面五品以上都没有,何必费心。刘瑾带头走在前面,身为宦官,刘瑾在内城有一套五进的大宅子,曾是藩王府邸,气派恢弘,比韩文的宅子还大气,不负权宦名声。
刘瑾也知道严立德不是来聊天叙旧的,即便他一副单纯拜访友人的模样。所以刘瑾没把他往客厅领,只领到花园临水的亭子中,笑道:“暖亭中可闻梅香。”
严立德站在亭中远眺,京城的冬天还未过去,雪花覆盖在白梅上,远眺只有白茫茫一片,若非这冷梅香,谁知寂寞墙角还有一支梅?
“我不爱白梅,开了也瞧不出来,我爱红梅腊梅,色泽艳丽,芳香袭人。”严立德道。
“怎会瞧不出来,不是能闻到梅香吗?”
严立德正在剥橘子,把橘皮往香炉里一扔,浓烈的橘皮香味就出来。“味道?现在还闻得道吗?”
刘瑾叹息。
“你呀,就是太忠心耿耿,太宠陛下。”
严立德这话说的出格,刘瑾却没反驳,只怔怔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道:“我有什么办法呢?”
刘瑾承认了!严立德原本也是猜想,没想到皇帝和刘瑾真是这种想法。他就说,刘健先前也是循规蹈矩、谨言慎行的人,不然帝后不会放心他伺候太子,等皇帝登基之后刘瑾就性格大变,突然成了揽权干政带坏皇帝的奸宦,怎么想也不合逻辑。旁人只以为刘瑾原本就是贪权好利之人,只是皇帝登基之后才暴露出来,严立德知道他不是那样的人。再一联想,日后“武宗顷刻之间诛刘瑾”,这明显是早就排练好的一场戏。
“你到底怎么想的,知不知道日后自己是什么下场。”
“我一奴才,不许要想法,陛下想做什么,我就为他做什么。日后?我连后日吃什么都没想好,哪管日后。我本事罪人之后,孑然一身,没有牵挂,不在乎日后。”刘瑾看的明白,也豁得出去。
“你伴陛下长大,陛下难道就不为你想想吗?”严立德怒了。
刘瑾却稳稳坐着,慢条斯理把香炉中的橘皮夹出来,翻动着烧焦的橘皮,道:“陛下身为天子,自然想做什么做什么。先帝崇尚简谱,陛下在宫中的日子还不如你一个珠光宝气阁的少爷过得富贵,想不通也是正常的。”
想不通?所以让刘瑾大肆敛财,然后养肥了“刘瑾猪”,宰了把刘瑾收拢的银子全部划拉进自己的私库吗?好财货,不是这种好法。
“陛下想不通,你也想不通。珠光宝气阁看着富丽堂皇实则毫无底蕴,金银珠宝看着金贵,可陛下小时候完的弹珠都是猫眼儿石,一匣子玩具能买几个珠光宝气阁。陛下从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穿的里衣素棉布是江南织造特意供奉的料子,柔软贴身吸汗,外面吵得沸沸扬扬的浮光锦不及这素棉布一半的价格,有价无市的东西。你还说陛下过得简朴,以天下养,再简朴也比我一介江湖人士精细。再退一步说,过日子是为自己舒坦,端着金碗就真的比瓷碗吃饭香吗?”
“这话不该和我说,你该向陛下进言才是。”刘瑾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陛下那里自然要说,可我更担心你!”严立德拍桌子道:“你是在玩儿火!你以为自己是在为皇帝尽忠吗?你现在能保持清明,难道等权利集于一身,万人奉承的时候还能看的清楚。就算你一直神台清明,别忘了你拉起来的那些人,他们可不是好人。头狼领着乌合之众,日后不是你能控制的。到时候危害的不止陛下的名声,还有那千千万万的百姓。”
“我不在乎……”
“你不在乎百姓,也不在乎陛下吗?你让他尝到了耍小聪明的甜头,他日后就总会走这样的捷径,你看那地沟里的水,也幽深秀丽,可他能和黄河长江比吗?大道直行,从来阳谋取胜,你也是熟读史书的人,你看历史上哪一个贤明君王是靠阴谋诡计坐稳皇位的!”
“我有什么办法!”刘瑾也怒了,拍案而起,就你会拍桌子吗?难道他想自取死路,用性命为皇帝敛财吗?“朝堂上那些人,端着元老的架子,还明不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陛下不拿我立威,又能如何?”
严立德抱头,他真的要给这对君臣主仆的逻辑跪了,事情是这样论的吗?
朝臣端架子,皇帝就能撂挑子吗?别说那些阁老年岁不轻,他们还能有几年的辉煌人生,皇帝几年才十五,熬也熬死他们。就算把这些人换下去,皇帝有接替的人选吗?朝政怎么也不可能掌控在皇帝一个人手上。
算了,这些话还是留到皇帝跟前说吧。严立德问道:“所以,你现在想清楚了吗?还愿意再挣扎一回吗?试着做一对明君贤臣,你前面有郑和、张敏、怀恩主卧前辈,汝道不孤。”
“臣请锦衣卫、金吾卫、羽林卫维持京城秩序,传令天下圣人归天,太子即位。礼部、太常寺经营先帝大丧。另,传谕九边,毋开边衅,传谕诸藩属,入京吊孝。新君登基,大赦天下。”
“准。”
“请册太子妃为皇后,以履冢妇之职,统内外命妇。”朱厚照年才十五,皇帝知晓身子不好,赶着为他娶亲,已经册立夏氏为太子妃。
“请议先帝之谥号、庙号,请尊奉皇后。”
“准。”
……
还有诸位皇族宗亲、亲贵大臣的安排,相应的升职加封,林林总总,处理完这些,朱厚照终于可以安心哭灵了。
对于百官来说,也许刚刚那阵哭声是最痛苦,最有真情实感的,剩下的不过仪式罢了。可诸位大臣仍旧哭的伤心欲绝,尤其是王恕、刘大夏、马文升这弘治三君子为代表的老臣更是哭得昏过去。皇帝是多好的皇帝啊,他继位一扫宪宗时期朝堂颓然之气,任用贤能,改革朝政,皇帝倒下的时候还在和阁老们说兵部改革的事情,这是些改革都是从刘大夏那里来的。刘大夏也知道,所以才哭晕了过去。若是没有皇帝的知遇之恩,他们这些心中有操守有底线的真正君子,怎么能在成化年间那腐朽的朝堂上出头。
多好的皇帝啊,可怎么就这么短命!诸位臣工在心中哭嚎,皇帝仁慈,对百官、亲贵、宗室无不宽容,这样的皇帝不好找啊!如今壮年而逝,众人又在心中咒骂万贵妃,若不是她,皇帝的身子不会这么糟糕!妖妃误国啊!
弘治十八年六月八日,朱佑樘崩于乾清宫,享年三十六岁,葬泰陵,庙号孝宗。明孝宗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言路大开,努力扭转朝政*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史家评价,“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明之孝宗皇帝。”
每次皇帝崩逝去,对国家而言都是大事,所以皇帝的死亡才叫山陵崩,惊天动地,不外如是。
葬礼复杂繁琐,一国君主的葬礼更是。
哭灵是个繁复的工程,还没等孝宗的灵柩葬入泰陵,新一轮的争斗又开始了。
宫中举哀,负责内廷外廷联络的是太监,现在的司礼监是何鼎,他也是追随孝宗的老人了,可是新君即将继位,作为新君身边的太监首领,刘瑾的地位水涨船高。何鼎不是一个据理力争或者软弱无能的人,他只是一个合格的太监,他的主子去了,刘瑾来索要权利,他请示过太后和皇帝之后,利落交权,自请为孝宗守陵。
刘瑾在太子身边时候,谦虚有礼、才思敏捷,又能遵循帝后命令,劝阻约束太子,前朝文臣对他的印象也好,对他寄已厚望,希望他日后也能单列一传。这样的人物在当上皇帝的守陵太监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傲慢无礼、嚣张跋扈,现在还是孝宗哭灵期间,朝臣心中不忿,可也不想打搅了先帝英灵,只好忍了,可是,忍不了多久的。
权利的斗争,忍不了多久。
第88章 严立德世家
先帝葬礼过后,群臣为他上了谥号,孝宗,从此弘治皇帝,又称孝宗皇帝,严立德终于可以把自己早已习惯的称呼用出来了。
然后就是新帝登基,老实说没什么新奇的,朝上有很多三朝元老、四朝元老,当年土木之变后,大明皇帝一会儿被俘,一会儿复辟的,他们都见识过,大风大浪里过来的,朱厚照登基称得上了按部就班、波澜不惊。
朱厚照在做太子的时候,性情就为朝臣熟知,基本可用聪慧贪玩四个字来概括。这没什么,内阁老臣家中从孙儿、重孙和太子年纪一样大,一样贪玩。朝政有老臣们把关,朱厚照愿意继承孝宗遗志继续改革,发扬弘治中兴的成果,当然好;若是他只想当个随心所欲玩乐的皇帝也没关系,朝政没了皇帝依然转着走,可谁也没想到朱厚照比他们想像得更肆无忌惮。
新帝登基,自然要提拔旧时旧人,何鼎自请辞去司礼监职位,入皇陵为孝宗守孝,朱厚照以“积年老人,劳苦功高”为由没有允许。何鼎不明白,若是新帝有留他的意思,为什么先帝葬礼期间,刘瑾是这个德行?何鼎本以为刘瑾摆明车马的抢权利,是新帝默许,现在新帝来这一出,他也闹不明白了。不过谦虚些总没错的,何鼎再次请求,皇帝就说:“朝上那么多阁老大臣,他们也没有因为父皇的去世就离开自己的职位,何公公与他们一样,又何必离开呢?”
这句话听着好像哪里不对哦?
朱厚照没有提拔刘瑾做太监的最高职位司礼监,而是让他掌管钟鼓司。大明由内臣掌管的有二十四衙门,其中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人们往往尊称宦官内臣为“太监”“公公”,监字就是从十二监来的,首领才称监、公。
而钟鼓司的首要职责是出朝钟鼓,另外负责宫内乐舞、演戏、杂耍等事,看上去像是宫中娱乐机构,符合皇帝一向爱玩闹的性子。可别忘了,钟鼓司“凡圣驾朝圣母回宫以及万寿节、冬至节和年节升殿回宫之时,也在皇帝前演奏乐曲,迎导宫中升座承应。”日后钟鼓司会更名为礼仪院,礼仪院这个名字更能代表他的本质。钟鼓司在二十四衙门中是上等的、油水丰厚的衙门,赏赐给旧臣刘瑾,可以理解。
此时先帝孝期未出,刘瑾就在宫中大肆排演节目,居丧守孝,严格一点说笑都是忌讳,更何况舞乐。御史知道这个消息,连上折子,把刘瑾骂个狗血淋头,皇帝以为“纵容”“御下不严”也被言官骂了一顿。谁知骂过之后,毫无改进。
御史不起作用,还有担任着辅政大臣职位的刘健、李东阳、谢迁劝阻,刘健担任首辅,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后,又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拜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头衔很长,他已经是朝中第一人了。刘健的劝阻仿佛起了点儿作用,宫中钟鼓司停了三天,这三天是刘健脸面的价值,之后又恢复了。
刘健苦口婆心的劝皇帝,“先帝新丧,陛下当守孝为要。先帝身前慈爱陛下,陛下亦当尽人子之礼。”
“刘公说的是,朕心里也难受,可伤心不再表面功夫,父皇想必也希望朕早日走出伤痛。帝王以日代年,父皇身前执意为我娶妻,不就是想着我早日开枝散叶吗?父皇不在意这些虚礼,朕是知道的,刘公也该知道。”朱厚照现在已经坐上了飞龙浮雕的宝座,不是那个能听进人言的聪慧太子了。
刘健无奈,在前朝没有办法,只能从后宫找突破口了。夏皇后刚刚嫁入宫中,据小道消息还是处子之身,皇帝好渔色、好逸乐,先帝选皇后都时候特意挑了姿容出色的夏皇后,可惜依旧无法赢得皇帝亲眼。现在唯一的突破口,就在太后张氏身上了。
自先帝去后,太后每日哭泣,郁结于心。多年相濡以沫的夫妻感情,尤其孝宗至始至终只有张太后一个女人,这样情深义重的丈夫去世如何能不悲哀。
刘健和其他几位阁老商议之后,求见了太后。
“太后娘娘,您不能再沉浸在悲伤中啊。先帝去了,还有陛下啊。”
“陛下有你们辅佐,有皇后照料,哪儿有需要我操心的。”张皇后恨不得跟着丈夫去了,擦了擦眼泪道:“可怜先帝壮年早逝……”
“娘娘,您在宫中,难道没听见钟鼓司大肆排演歌舞的消息吗?”
“知道,皇帝和我说过。先帝在时就提倡礼乐教化,皇帝现在排演的歌舞是等到先帝周年、三年时候演的,也好让先帝知道皇帝的孝心。”
刘健简直无语,这样的烂借口张太后居然也信?信!张太后对此深信不疑,夫死从子,张太后现在全部的精气神都在哭先帝上,皇帝做好了表面功夫,她问都不问一句。
太后这条后路已经被堵上了,刘健无法,只能退下。刘健安慰自己,不过是钟鼓司罢了,又没有插手朝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皇帝喜好玩乐的性子在做太子时就凸显了,他们早有心理准备,殊不知底线就是这样一步步丧失的。
弘治十八年的年节没什么意思,天下都在为先帝守孝。大朝会上,钟鼓司排演了庄严肃穆的礼乐鼓舞,恢弘大气,非靡靡之音,朝臣们暂时放下一颗担忧的老心。皇帝没有骗他们,这的确是正音雅言,为先帝尽孝。
翻年过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皇帝要换新的年号,为了表示对先帝的尊重,先帝去世后的那半年依旧沿用弘治年号,新年当然要用新的年号,朝臣们冥思苦想,最后挑了“正德”二字,也是朝臣对皇帝的希望与寄托。
皇帝没看到正德二字嘱咐,翻年之后更加肆无忌惮,钟鼓司也不满足与在宫中排演节目,开始在外城兽苑驯兽,奉皇帝游幸,朝臣们还得到消息,皇帝准备换下何鼎,让刘瑾接任司礼监。
这还了得!刘瑾这德行,让他插手朝政,朝臣们还活不活了。尤其皇帝的性子和先帝天壤之别,太监天生就亲近皇帝,好不容易扭转了成化年间大臣要奉承太监的歪风邪气,万万不能走回老路。这不是排演节目的小事情,刘健为首的朝臣们绝对不干。御史也开始防微杜渐,从皇帝今天上朝坐姿不端正到刘瑾胆大包天撺掇皇帝出宫,事无大小,都要骂一遍,以达到提醒皇帝的目的。
皇帝是虚心纳谏的人吗?很明显不是,说得急了,直接上廷杖。大明有廷杖的传统,那些文人怕廷杖,怕被打死打残;又爱廷杖,一被打,直言不讳的名声立马传颂天下。
廷杖一出,事情就越发不可收拾了。御史们纷纷跪在宫门口,让皇帝“亲贤臣,远小人”,李东阳在家中听说立马砸了杯子,御史也太冲动了,他身上还顾着左都御史的衔儿呢!这群属下去宫门长跪不起,都没人通知他!
皇帝不理那些自己找罪受的人,可内阁阁老不能看着御史眼睁睁跪死在宫门口。一是物伤其类,二是不能让皇帝的名声蒙污。先帝把皇帝托付给他们,他们让后世文人写上一笔无能无用,名声又好吗?
可惜,即便首辅刘健亲自出马也未得召见。现在朝廷纷乱,几位大员聚在一起商议,看怎么才能唤醒皇帝。众人商议的半天,首辅刘健道,“我等无能,到时只请王公,刘公、马公出面了。”
“何至于此?”李东阳接口道,离间口中的王公、刘公、马公,说的是王恕、刘大夏、马文升,三位并称“弘治三君子”,德高望重、劳苦功高,都已经荣养,因先帝孝期停留京中,未曾返乡。这三个人是他们最后的底牌,现在就打出来,是不是太早了。
“王公给老夫传信,言责无旁贷。”刘健捋着胡子道,先帝在病榻前拉着王恕的手叮嘱他辅佐太子,王恕还以为是先帝给他们这些老臣留脸面,哪知道真有用上的一天。
“依老夫看,倒不必惊动王公,老夫还有一个绝佳的人选,诸位斟酌斟酌可合适?”谢迁笑道。
“都什么时候了,说吧。”刘健苦笑,前朝后宫、张太后、何鼎,哪方哪个他们没去劝过,若有用,他们今日就不会在内阁相见了。
“诸君看严树行如何?”谢迁问道。
“严树行?韩公,这可是你的爱徒,你说呢?”刘健很快反应过来谢迁说的是谁。
韩文苦笑,怎么还把严立德拉进来了,道:“我竟不知那孽徒有这能耐。”
“韩公何必谦虚,去年严树行还奉陛下出游,隐藏身份时曾有戏言,表兄弟相称,他与陛下亲近,正该劝着才是。”谢迁对信息的了解堪比情报贩子。
“如此亲密,也好说话,严树行身上不还兼着太傅的衔儿吗?让他去也合适。”刘健点头,他们三人在内阁配合多年,谢迁不会莫名其妙提出这个人选,试一试也无妨。
韩文苦笑,严立德早和他说过,表兄弟戏称的事情,只有他们两位当事人和刘瑾知道,显然不会是他们三人泄露出去的,算来算去唯一的嫌疑人就是牟斌了。当初牟斌去闽地接皇帝回銮,锦衣卫相随,要打听这些消息不是难事。韩文先前还觉得自己杞人忧天,牟斌是出了命的为人正直,不会和严立德计较,如今看来……且听谢迁说话这语气,若是严立德劝住了,会不会问一句“早干什么去了?”少不得被扣个旁观不作为的帽子。若是劝不住……严立德自己引诱陛下出京,如今连话都说不上,不是无能又是什么呢。
多年朝堂翻滚,韩文下意识把事情往糟糕的方向想,可谢迁已经提议了,刘健已经点头了,他能说什么?韩文笑道:“若那孽徒真能劝住陛下,也是好事。”
散值之后,韩文立刻把严立德叫来,说了这事儿。问道:“你真没得罪牟斌?”
“看老师说的,我哪儿有空得罪牟指挥使。”严立德也吓一跳,史书上白纸黑字写名了牟斌“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可有这样美好品行,不代表和自己就合得来了,毕竟史书没写他是不是斤斤计较,抓着姻亲之间那点儿矛盾不放。
“已经议定了,你就去试一试吧,成不成都好。”韩文也没办法,叹息一声道:“你心里要有数啊!”
严立德点头,“让老师费心了,我省的。”
严立德回去让人把整理好的信息呈上来,这些天去给皇帝、太后、皇后请安的人不少,连何鼎那里都有人拜访,严立德把这些人劝谏的话都收集起来,既然这些没打动皇帝,那他去的时候也不必说了。
翻了翻资料,严立德不可思议的问道:“怎么没人去拜访刘瑾吗?”
燕一回禀道:“无人拜访。”刘瑾现在几乎被打成奸宦,谁会登他的门?
严立德哭笑不得,劝人、劝人,他们连当事人都没找准,劝的是谁?
严立德当即让人送了拜贴给刘瑾,道:“就说我之前再三邀请刘公公一聚,他都没空,这回请他务必拨冗相见。”
严立德和刘瑾关系不错,当初他还是东宫讲读的时候,两人争夺皇帝的注意力,都是一时人杰,还有些“相爱相杀”的成分,等他外放边关后,刘瑾在皇帝面前也没少给他刷好感度。他们结伴游玩江湖的时候,刘瑾给他的感觉也不是刻板的“奸宦”形象。有了为人正直的牟斌在前,严立德对史书也不敢全然相信了。
刘瑾那边传回消息,请他明日相见。
严立德换了一身月白色常服,亲近又不失礼数,带了自己酿的素酒登门,完全是拜访友人的姿态。
刘瑾对他也很客气,亲在二门等候。
严立德把拎着的那一小坛子酒放在跟出来的小太监手中,笑道:“你我何须讲究这个。”
“眼看着门前冷落,好不容易来个人,赶紧来巴结啊。”刘瑾也笑了。
“进来时候,那大门还堵着呢,排着队的人等候刘公公召见。”严立德也笑了,别看刘瑾现在名声不好,上赶着攀附的人却不少。
“一群蠢货,不说他们了,扫兴,屋里坐。”来得都是小人物,别说像严立德这样的高官,里面五品以上都没有,何必费心。刘瑾带头走在前面,身为宦官,刘瑾在内城有一套五进的大宅子,曾是藩王府邸,气派恢弘,比韩文的宅子还大气,不负权宦名声。
刘瑾也知道严立德不是来聊天叙旧的,即便他一副单纯拜访友人的模样。所以刘瑾没把他往客厅领,只领到花园临水的亭子中,笑道:“暖亭中可闻梅香。”
严立德站在亭中远眺,京城的冬天还未过去,雪花覆盖在白梅上,远眺只有白茫茫一片,若非这冷梅香,谁知寂寞墙角还有一支梅?
“我不爱白梅,开了也瞧不出来,我爱红梅腊梅,色泽艳丽,芳香袭人。”严立德道。
“怎会瞧不出来,不是能闻到梅香吗?”
严立德正在剥橘子,把橘皮往香炉里一扔,浓烈的橘皮香味就出来。“味道?现在还闻得道吗?”
刘瑾叹息。
“你呀,就是太忠心耿耿,太宠陛下。”
严立德这话说的出格,刘瑾却没反驳,只怔怔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道:“我有什么办法呢?”
刘瑾承认了!严立德原本也是猜想,没想到皇帝和刘瑾真是这种想法。他就说,刘健先前也是循规蹈矩、谨言慎行的人,不然帝后不会放心他伺候太子,等皇帝登基之后刘瑾就性格大变,突然成了揽权干政带坏皇帝的奸宦,怎么想也不合逻辑。旁人只以为刘瑾原本就是贪权好利之人,只是皇帝登基之后才暴露出来,严立德知道他不是那样的人。再一联想,日后“武宗顷刻之间诛刘瑾”,这明显是早就排练好的一场戏。
“你到底怎么想的,知不知道日后自己是什么下场。”
“我一奴才,不许要想法,陛下想做什么,我就为他做什么。日后?我连后日吃什么都没想好,哪管日后。我本事罪人之后,孑然一身,没有牵挂,不在乎日后。”刘瑾看的明白,也豁得出去。
“你伴陛下长大,陛下难道就不为你想想吗?”严立德怒了。
刘瑾却稳稳坐着,慢条斯理把香炉中的橘皮夹出来,翻动着烧焦的橘皮,道:“陛下身为天子,自然想做什么做什么。先帝崇尚简谱,陛下在宫中的日子还不如你一个珠光宝气阁的少爷过得富贵,想不通也是正常的。”
想不通?所以让刘瑾大肆敛财,然后养肥了“刘瑾猪”,宰了把刘瑾收拢的银子全部划拉进自己的私库吗?好财货,不是这种好法。
“陛下想不通,你也想不通。珠光宝气阁看着富丽堂皇实则毫无底蕴,金银珠宝看着金贵,可陛下小时候完的弹珠都是猫眼儿石,一匣子玩具能买几个珠光宝气阁。陛下从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穿的里衣素棉布是江南织造特意供奉的料子,柔软贴身吸汗,外面吵得沸沸扬扬的浮光锦不及这素棉布一半的价格,有价无市的东西。你还说陛下过得简朴,以天下养,再简朴也比我一介江湖人士精细。再退一步说,过日子是为自己舒坦,端着金碗就真的比瓷碗吃饭香吗?”
“这话不该和我说,你该向陛下进言才是。”刘瑾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陛下那里自然要说,可我更担心你!”严立德拍桌子道:“你是在玩儿火!你以为自己是在为皇帝尽忠吗?你现在能保持清明,难道等权利集于一身,万人奉承的时候还能看的清楚。就算你一直神台清明,别忘了你拉起来的那些人,他们可不是好人。头狼领着乌合之众,日后不是你能控制的。到时候危害的不止陛下的名声,还有那千千万万的百姓。”
“我不在乎……”
“你不在乎百姓,也不在乎陛下吗?你让他尝到了耍小聪明的甜头,他日后就总会走这样的捷径,你看那地沟里的水,也幽深秀丽,可他能和黄河长江比吗?大道直行,从来阳谋取胜,你也是熟读史书的人,你看历史上哪一个贤明君王是靠阴谋诡计坐稳皇位的!”
“我有什么办法!”刘瑾也怒了,拍案而起,就你会拍桌子吗?难道他想自取死路,用性命为皇帝敛财吗?“朝堂上那些人,端着元老的架子,还明不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陛下不拿我立威,又能如何?”
严立德抱头,他真的要给这对君臣主仆的逻辑跪了,事情是这样论的吗?
朝臣端架子,皇帝就能撂挑子吗?别说那些阁老年岁不轻,他们还能有几年的辉煌人生,皇帝几年才十五,熬也熬死他们。就算把这些人换下去,皇帝有接替的人选吗?朝政怎么也不可能掌控在皇帝一个人手上。
算了,这些话还是留到皇帝跟前说吧。严立德问道:“所以,你现在想清楚了吗?还愿意再挣扎一回吗?试着做一对明君贤臣,你前面有郑和、张敏、怀恩主卧前辈,汝道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