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噩耗传来
“不过如此恐怕是有违以往吏部栓选官吏的制度啊,若是没有高中的人也都做了官了,这进士的名号恐怕就没那么响亮了。”
对于李倓提出来的这个问题,许远显然是有着不同的意见的。
他自己也是进士出身,在这个时代进士所代表着的荣耀和地位是无与伦比的,要是真的按照李倓的做法,对于进士们的荣耀将会是很大的损失,许远没有说出来的是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了,李倓在大唐的学子中的地位可就不如从前了。
“这件事,朕的确是想到了,不过对于这科举的前世今生,朕的了解还是不如你,你回去查一查,自我大唐创立以来,最多的一次共录用了多少进士,还有今年来参加科举的考生共有多少,把这些数字告诉朕,朕来想一个周全的办法!”
许远一看李倓之前说的话好像并不是就要板上钉钉的那么做了,这才微微的松了口气。
许远走了之后,李倓开始翻阅这些考生的文章和诗词,不过他看这些东西的方法和角度,跟这些考生最开始的时候想象的可是不太一样的。
“这个学生,一味的在那堆砌辞藻,这一篇文章几乎是啥都没说出来,这将来要是到了朝堂上,也是个夸夸其谈的人物,要不得啊!”
“此人倒是观点犀利,但是这个字迹……跟朕相比也是多有不如啊,不过手劲倒是不小,不行的话可以推荐到武举去试一试,当了将领也多少能算是个儒将!”
“咦?这厮倒是有些胆量,给许远的文章竟然敢论及朕的短处,怕朕是个将领不能统领好朝政?有点意思……”
看着这些大唐年轻人的文章和诗词,李倓倒是颇有点感触,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虽然也面对的算是应试教育,但是在二十多岁,甚至有些已经三十多了的年纪上还是有着十分独特的想法的。
这其中有不少人李倓几乎可以肯定,一旦到了朝堂上是一定能起到一些作用的。
不过李倓也对于之前这上百年来沉淀下来的科举制度和官员的选拔方式有了一些叹服的地方,这些人里面就算是李倓最为看好的文章,也不过就是一块未经过打磨的璞玉,这样的人物是绝对不能直接让他们身居高位的,一旦他们身居高位了,那是一定会忘乎所以的去纸上谈兵的。
“唉!看来除了极个别的人才,直接委以重任的方式还是不行啊!这朝堂的整治,还真就不能操之过急,不然只能适得其反啊!”
把许远送过来的这些个文章和诗词都看了一遍之后,已经到了深夜了,不过这大半天的劳累也让他得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在朝堂上,你是不能像带兵一样想一出是一出的,不管什么事都得慢慢来才行。
第二天,李倓就找来了张巡和许远二人,把自己最新的想法说了出来。
让李倓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张巡和许远听了这话之后竟然是不约而同的松了口气,显然李倓要说的话早就已经在他们俩的心里了,只不过是觉得还没到时候说出来,或者是还没下定决心说出来罢了,毕竟李倓是个什么脾气他们俩都是知道的。
“唉,你们两人现在也开始跟朕玩虚的了不是?既然你们发现了问题,为何不早点说出来,非得等到朕犯了大错才肯说出来?”
张巡和许远听了李倓的话都是笑着摇了摇头,他们俩的心里还是高兴的,毕竟李倓能自己发现自己正在干的事不对的时候是不多的。
当天李倓就给许远制定出了自己对于这一次省试的要求,虽然说总体上还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策略,但是他要求张巡降下来的得是真正的人才,就单单从进士的数量上,就得比近十年的平均数还要少一些,因为之前的战乱,省试已经耽搁了几年,所以这几年李亨一般都会采取多录用一些人的方式来充实朝堂的力量。
而这样的充实所产生的不良结果已经非常明显了,李倓在想明白了这些之后,决定自己不会步李亨的后尘了。
他当时就对张巡和许远阐明了自己一个计划,他本来要用一年的时间让朝堂上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改变,但是现在,他把这个时间放长到了三年,三年之内,朝堂上全部换成真正能够为了大唐,为了百姓干点实事的人才,而在这个过程中,事情总是要一点点来的。
而在五年的时间之内,李倓要的是大唐各个重要的州郡的主要官吏全部都得是能吏,对在职官吏的考察之事,直接就落在了张巡的身上,李倓几乎就是把整个吏部都交给张巡了,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们全部都得听张巡的调遣。
李倓给张巡的原则就是他本人必须第掌握住大唐至少五品以上官吏的情况,谁行谁不行,他的心里面必须得有个数才行。
虽然这绝对是个艰巨的任务,但是张巡却还是认同李倓的,之前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之所以两京在那么短的时间就丢了,其实就是因为各个节度使拥兵自重,到了危机的时候他们都是只认得自己手里面的兵马而不认大唐的统治。
所以张巡当场就表示自己会在这一次的省试结束之后立刻开始对各个州郡官吏的巡查,一旦发现有不合适的,先拿下了再说。
对于张巡的这个表态,李倓还是相当满意的,毕竟张巡现在已经在宰相的位置上越发的如鱼得水了,要是换做一般人的话,这个时候让他离开长安是绝对不会高兴的。而其他人可不可信先不说,首先不少都没有张巡在县令位置上干过的经验,所以对于基层官吏的路数,还就得张巡去了才能了解到位。
但是就在李倓把这朝堂上和科举的事儿规划的差不多了的时候,一个对于整个大唐都可以算作是噩耗的消息传来了,这个消息,足以打乱之前李倓对于不少事情的布置。
对于李倓提出来的这个问题,许远显然是有着不同的意见的。
他自己也是进士出身,在这个时代进士所代表着的荣耀和地位是无与伦比的,要是真的按照李倓的做法,对于进士们的荣耀将会是很大的损失,许远没有说出来的是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了,李倓在大唐的学子中的地位可就不如从前了。
“这件事,朕的确是想到了,不过对于这科举的前世今生,朕的了解还是不如你,你回去查一查,自我大唐创立以来,最多的一次共录用了多少进士,还有今年来参加科举的考生共有多少,把这些数字告诉朕,朕来想一个周全的办法!”
许远一看李倓之前说的话好像并不是就要板上钉钉的那么做了,这才微微的松了口气。
许远走了之后,李倓开始翻阅这些考生的文章和诗词,不过他看这些东西的方法和角度,跟这些考生最开始的时候想象的可是不太一样的。
“这个学生,一味的在那堆砌辞藻,这一篇文章几乎是啥都没说出来,这将来要是到了朝堂上,也是个夸夸其谈的人物,要不得啊!”
“此人倒是观点犀利,但是这个字迹……跟朕相比也是多有不如啊,不过手劲倒是不小,不行的话可以推荐到武举去试一试,当了将领也多少能算是个儒将!”
“咦?这厮倒是有些胆量,给许远的文章竟然敢论及朕的短处,怕朕是个将领不能统领好朝政?有点意思……”
看着这些大唐年轻人的文章和诗词,李倓倒是颇有点感触,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虽然也面对的算是应试教育,但是在二十多岁,甚至有些已经三十多了的年纪上还是有着十分独特的想法的。
这其中有不少人李倓几乎可以肯定,一旦到了朝堂上是一定能起到一些作用的。
不过李倓也对于之前这上百年来沉淀下来的科举制度和官员的选拔方式有了一些叹服的地方,这些人里面就算是李倓最为看好的文章,也不过就是一块未经过打磨的璞玉,这样的人物是绝对不能直接让他们身居高位的,一旦他们身居高位了,那是一定会忘乎所以的去纸上谈兵的。
“唉!看来除了极个别的人才,直接委以重任的方式还是不行啊!这朝堂的整治,还真就不能操之过急,不然只能适得其反啊!”
把许远送过来的这些个文章和诗词都看了一遍之后,已经到了深夜了,不过这大半天的劳累也让他得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在朝堂上,你是不能像带兵一样想一出是一出的,不管什么事都得慢慢来才行。
第二天,李倓就找来了张巡和许远二人,把自己最新的想法说了出来。
让李倓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张巡和许远听了这话之后竟然是不约而同的松了口气,显然李倓要说的话早就已经在他们俩的心里了,只不过是觉得还没到时候说出来,或者是还没下定决心说出来罢了,毕竟李倓是个什么脾气他们俩都是知道的。
“唉,你们两人现在也开始跟朕玩虚的了不是?既然你们发现了问题,为何不早点说出来,非得等到朕犯了大错才肯说出来?”
张巡和许远听了李倓的话都是笑着摇了摇头,他们俩的心里还是高兴的,毕竟李倓能自己发现自己正在干的事不对的时候是不多的。
当天李倓就给许远制定出了自己对于这一次省试的要求,虽然说总体上还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策略,但是他要求张巡降下来的得是真正的人才,就单单从进士的数量上,就得比近十年的平均数还要少一些,因为之前的战乱,省试已经耽搁了几年,所以这几年李亨一般都会采取多录用一些人的方式来充实朝堂的力量。
而这样的充实所产生的不良结果已经非常明显了,李倓在想明白了这些之后,决定自己不会步李亨的后尘了。
他当时就对张巡和许远阐明了自己一个计划,他本来要用一年的时间让朝堂上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改变,但是现在,他把这个时间放长到了三年,三年之内,朝堂上全部换成真正能够为了大唐,为了百姓干点实事的人才,而在这个过程中,事情总是要一点点来的。
而在五年的时间之内,李倓要的是大唐各个重要的州郡的主要官吏全部都得是能吏,对在职官吏的考察之事,直接就落在了张巡的身上,李倓几乎就是把整个吏部都交给张巡了,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们全部都得听张巡的调遣。
李倓给张巡的原则就是他本人必须第掌握住大唐至少五品以上官吏的情况,谁行谁不行,他的心里面必须得有个数才行。
虽然这绝对是个艰巨的任务,但是张巡却还是认同李倓的,之前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之所以两京在那么短的时间就丢了,其实就是因为各个节度使拥兵自重,到了危机的时候他们都是只认得自己手里面的兵马而不认大唐的统治。
所以张巡当场就表示自己会在这一次的省试结束之后立刻开始对各个州郡官吏的巡查,一旦发现有不合适的,先拿下了再说。
对于张巡的这个表态,李倓还是相当满意的,毕竟张巡现在已经在宰相的位置上越发的如鱼得水了,要是换做一般人的话,这个时候让他离开长安是绝对不会高兴的。而其他人可不可信先不说,首先不少都没有张巡在县令位置上干过的经验,所以对于基层官吏的路数,还就得张巡去了才能了解到位。
但是就在李倓把这朝堂上和科举的事儿规划的差不多了的时候,一个对于整个大唐都可以算作是噩耗的消息传来了,这个消息,足以打乱之前李倓对于不少事情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