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朝堂之上立马就炸了锅,就像是在一锅沸油之上撒了清水一般。
只要一粒种子,就能种出这么一捧粮食,还可以在干旱和贫瘠的地方正常生长,这怎么可能?
寻常农人种植麦子粟米,一粒种子播下去,待到收获的时候,至多也就是手心里的一窝,豆子倒是多些,但也没有这么多,再说豆子多食胀气,这是谁都知道的事。
就是不知道这种粮食吃起来又如何……
皇帝陛下显然也是想到了这一茬的,当即便命人蒸了一锅玉米粒呈上来。
这些玉米是罗用从东北收来的老品种,口感粘糯,这时候刚从地里收回来,还未晒过,这些人也没想过要把整个玉米棒子放在锅里煮,而是小心翼翼地把玉米粒一颗一颗摘下来,然后由宫中最有经验的厨师,亲手将它们放入锅中,蒸到表皮微微胀开。
等到玉米出锅的时候,这个大厨房里面已经围了一圈穿龙袍的穿官服的,刚刚他们在朝堂之上闻到蒸玉米的香味,然后皇帝陛下一句话,大伙儿就都过来了。
今日乃是大朝,这么多朝廷官员,就这么一个厨房肯定是装不下的,于是官位高的都进里面去了,官位低的就只好在外头伸着脖子闻味儿。
这蒸玉米的香味与他们从前吃过的任何一种粮食都不一样,勾得人又是嘴馋又是心馋。
“……口感软糯紧实,应是可以扛饿顶饱,想来定是不差粟米白面。”那里面的高官正在品尝这个全新的粮食品种。
“听闻牲畜亦喜食。”有人补充道。
“那些牲畜可无碍?”吃都吃了,这才知道要问呢。
“爱卿尽可安心,我早就命人以此物茎叶喂食牲畜,牛羊皆喜食,种子也曾喂食过牛羊鸡鹅,皆是无碍。”皇帝陛下带着笑意的声音从厨房里面传来。
“陛下!此物真乃天赐神粮啊!”又有老臣激动高呼。
“真乃天赐神粮也!”诸大臣纷纷附和。
“……”厨房之中不时传来亢奋人心的歌颂赞美,所有人都很激动,都说这玉米是天赐神粮。
至于这包粮食当时是在哪里被人发现的,大家自然是绝口不提。
什么?东市某公厕?谁敢说这个,就算皇帝陛下不怪罪,这群老臣都能把人骂到臭头。
倒是在之后的日子里,不少大官家中的家奴仆役,都看到他们家郎君在自家茅厕前面烧香,言是拜厕神。
第122章 第六谷
为了这天赐的神粮,皇帝陛下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祭天仪式,还让朝中最有身份的祭祀负责占卜,与天神沟通。
最后,那位仙风道骨的祭祀在那高高的祭台之上,卜出了一个“玉”字。
皇帝陛下便说,这是天神赐予世人的第六谷,名曰“玉”。
祭台之下,众人皆拜。
不出一日,这件事便传遍了长安城内外,古有神农传五谷,今日天神又赐给了他们第六谷,这是一件多么神圣又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
城中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又有传信官骑着骏马,一路从长安城奔驰而出,将这个好消息送往各地州县。
若无意外,朝廷方面决定明年开春以后马上将玉米播种下去,等到夏收的时候,各地官员就可以到长安城领取种子了,若是南方州县,时间抓紧一些,当年便可以开始种植。
或许有些人会说李世民此举太过冒险,对于这个从来没有见过的粮食品种,还是应该多种几轮,再决定要不要推广。
但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事情是绝对安全的呢,尤其是作为上位者,更是时时都在面临各种风险。兵贵神速,风险总是与机遇并存,只有敢于突进,才能不断打开新局面,若是事事都要求个安全稳妥,最后怕只能被人逼入死角。
这时候长安城中是一派的欢欣景象,但是在西南边境,军士们却在浴血奋战。吐谷浑可汗名曰伏允,他采信了天柱王的计谋,攻打大唐边境的廓洲和兰州,那里正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廊。
伏允和他的大臣们认为大唐现在国力很弱,肯定不会在这种时候跟他们死磕,毕竟就算打下了吐谷浑,对大唐来说也根本没有什么好处。
他们会那么想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吐谷浑地处西南,约莫就在后世的青海、甘肃以南、四川西北那一带,夹在唐朝与吐蕃之间求生,他们所占领的地方大多地处高原。
跟中原地区比起来,这些地方一点都不适合耕作,汉人也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
在这种考量之下,他们选择了开战,然后唐朝的回击也是猛烈的。
这并不是一个真正和平的年代,战争时刻存在着,大唐周围也是群敌环肆,大家相互之间打来打去,其实无所谓邪恶还是正义,对大唐人来说,大唐就是正义,吐谷浑那边亦是如此。
现在对方既然已经打过来了,大唐肯定不能不回击,只是那苦寒之地,就算占下来也是没有什么用,还难守得很。
若是把他留下来,对于大唐与吐蕃之间,也是一个缓冲,所以最终,这一场针对吐谷浑的战争,大约也只能是一个归顺了事。
所以这一次这个粮种的事情,李世民之所以要这么大张旗鼓,想来应该是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自然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地位,他若不是真正的天子,上天又怎么会赐神粮下来?
另一方面,自然是为了宣扬大唐的威势。就像这一次的吐谷浑之战,那吐谷浑若是忌惮大唐的威势,必然就不敢轻易开战。
想当初罗用之所以选择先把玉米种子拿出来,看重的就是它耐旱耐贫瘠又十分高产的特性,有了这种粮食,应该就会有很多人能够免于饥饿。
但是当它到了李世民手里,这些看似无害的种子,顿时就化身成为一柄利器,内可归拢人心,外能威震四海。
一时间,仿佛整个天地间都开始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在谈论着那个名字为“玉”的第六谷,好奇它与麻、黍、稷、麦、菽又有什么不同。
听闻第六谷十分高产,长起来能有一人高,只要播下小小的一粒种子,就能收获满满的一大捧,此事可是当真……
一时间又有人歌颂起皇帝陛下的德高望重,雄材伟略,是真正得到上天眷顾的君王,这些声音有多少是民众自发形成,又有多少是出于政治需要的刻意宣扬,寻常人并未可知。
李世民自是雄材伟略,罗用也不算太差,早前他埋下的种子,这时候也已经无声无息发了芽。
此时此刻,在绛州闻喜县以北二十多里外的一段官道上,一行人正在路边的几个草亭里歇息,说来也怪,这个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不知什么时候竟多出来这么些个草亭子,刚刚还看到两名驿卒在此处用饭,想来应不是黑店,再说他们这人多势众的,倒也并不害怕什么。
一行人这时候刚好也走得累了,便在此处停下歇息,这草亭之中的胡床矮桌虽然有些粗糙,但怎么都比幕天席地要好得多,若嫌那胡床上的草甸子太粗糙又不够干净,自己铺个垫子坐着便是。
只这店家院里头煮着的卤水着实太香,馋得那些仆役只咽口水,亭中一个妇人见了,便说让他们去用些饭食,吃饱了才好继续赶路,前面还有好些路要走。
于是那些不相干的人便都吃饭去了,只余几个大人小孩依旧在外面亭子里头坐着不动,他们乃是扶灵而来,死者是他们的家人,眼下正在丧期,自是不能食荤。
“夫人,你们也吃些粟米粥垫垫肚子吧。”那店家倒是周到,一面安排他的两个妻弟给其他人准备饭食,自己则和他媳妇一起,给这边送上了几碗粟米粥,并几个小菜过来。
“你这菜里面放的什么油?”那妇人看到对方端上来的一叠青菜上面隐约泛着油光,便问道。
“是豆油,妇人尽管放心食用,这里还有从离石县过来的腐乳,亦是用豆子所制。”店家两口子恭恭敬敬摆好粥菜,又恭恭敬敬退下了,也没有在这边多待。
杨氏带着三个女儿在这边亭子里用饭,武士彟前期所生的那两个儿子则在旁边的另一个亭子里,店家给他们那边也送了热粥和小菜。
这荒野小店看着不起眼,做出来的饭菜倒也可口,就着几个小菜,杨氏母女把那些热粥都吃完了,胃里面暖和起来,整个人也就舒服多了,这天气一日冷过一日,眼瞅着就要开始下雪了,越往北面走,天气就越是冷得厉害……
约莫十来日以后,身在西坡村的罗用收到了一摞信纸,寄信人是他的弟子吴幼,也就是在闻喜县附近的官道边卖卤水的那个店家。
这一摞信纸上,事无巨细,拉拉杂杂记录了不少事情,语气随意,就跟师徒二人闲话家常似得,罗用这也不是头一回收到这样的信件了,看着也挺解闷,偶尔就跟拣宝似的,还能从这里面找到一两条有用的信息。
像这一次,吴幼就提到了武士彟的妻儿,罗用在里面找了找,只找到一句关于武家次女的描述:“……长女文静,次女稳重,小女儿擅还不足十岁……”
罗用在心里算了算,据说武则天是在贞观十一年,虚龄十四岁的时候入的宫,这会儿还是贞观九年,也就是虚岁十二了,换做实龄,才刚十岁十一岁的样子。
再算算李世民岁数,那会儿都快四十岁了。
“啧,还真好意思下口。”罗用撇嘴。
历史上关于武则天这个人的记载多有歪曲不实之处,毕竟是在男权社会当了一把女皇帝,历史又是由男性记载,罗用不认为所有的男性都能有那么宽广的胸襟,更何况在那一场场充满血腥的争斗之中,她更是给自己树立了无数敌人。
后来也有很多人说,李世民没给自己选个好的继承人,都是因为李治太过懦弱,所以才会被武则天拿捏得死死的。
在罗用看来,这事还真不怨李世民,李治在位期间,大唐的整体国力还是处于一个整体上升趋势的,疆域也有所扩张,至于武则天,谁又能想得到,满朝文武加起来竟然还对付不了一介女流呢。
但是,不管将来的武则天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是果决还是残暴,在最初的时候,作为一个十三四岁的青葱少女,正是天真烂漫对爱情充满幻想对未来满怀期待的时候,她真的是心甘情愿去服侍一个年近四十的老男人的吗?
罗用顺手将那几张信纸折起来,揣到袖中,一时间也没兴致再看了。
“阿兄!阿兄!来了!来了!”这时候,不远处的五郎冲他又叫又跳起来。
“!”罗用咧嘴笑了笑,目光看向路边那一条这些天大家一起挖好,又抹了水泥的水沟,只见这时候,在他前面不远处,就有一股清流沿着水沟飞快地流过来,迎面带着一阵清新的气息,还不待罗用反应过来,那股水流便已越过他身边的水沟,一路向着水泥作坊的方向奔腾而去。
当初在修这条水沟的时候,许二郎他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最终还是决定从羊圈那边引水过来,因为那条小溪里的水流量大而且稳定。
他们从那边的一个山坡上挖沟引水,沿着山势,一点一点放低高度,一路上蜿蜿蜒蜒,一直流过许家客舍前面的土路边,然后又穿过村口,一直流到水泥作坊那边,经过一排排的水槽之后,最后汇入旁边的一个小溪沟里。
这条水沟修好以后,不仅保证了水泥作坊以及将来的杜仲胶作坊的用水,还保证了许家客舍的用水。
山溪水直接从山坡上的溪沟引下来,并没有经过羊圈那里,直接就被引到了这边,水质很干净,可以直接作为淘米洗菜之用。
“将来咱们家的衣服,倒是也可以拿来这里洗,比在水井边方便多了。”二娘伸手捞了捞沟里的清水,一脸高兴地说道。
“那是自然。”井水毕竟还得费力气从井里提上来,哪像这条水沟,清水都是哗哗的自己流过来。
“从这一段,一直到村口往东,你爱在哪里洗就在哪里洗。”大娘和林五郎这时候也出来看热闹。
要说还是这水泥便利,从前他们若想挖条水沟,哪里有这么容易,瞧瞧这沟里头干净的,一点泥沙都没有,清亮亮的溪水轻盈盈地流淌着,看着别提多喜人了。
当初许二郎他们想得也是周到,就在水沟对面的空地上,还修了一条窄道出来,那窄道也是用水泥抹过的,与水沟的一面沟壁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略缓的斜坡,在那上面洗衣服再好不过,蹲在水沟对面洗,就算这边大路上人来人往,也没有什么妨碍。
许家几个媳妇这时候也从店中拿了不少菜蔬出来清洗,村中妇人们闻讯,也纷纷都挎着篮子到这边来洗衣服。
洗菜的在上游,洗衣服的在下游,一个一个地在沟边蹲了一排,这沟里的溪水流得急,飞快就能把污浊带走,冲得远远的,就算在别人下游洗衣服,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干净的。
在村口往东,水泥作坊再过去一些的一片平地上,分布着一条条长条形的水槽,水槽与水槽之间,大约有三尺见宽的水泥路面供人行走。
这些水槽就是淘洗杜仲胶的场所,罗用这一天就与他的那些弟子一起,从旁边的发酵池中挖了一批最早填进去的杜仲叶出来,放在其中一个水槽里,考虑到这些树叶的腐烂程度还不是太高,便用脚踩和木棒捶打的方式,彻底将它们弄碎,然后就开沟放清水下去。
这些水槽一个连着一个,高度也略有落差,这些杜仲胶在上面的水槽经过第一遍淘选之后,还要进入第二个水槽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淘选,去除杂质的同时,也在努力减少胶质的流失,争取用有限的杜仲树叶淘选出尽可能多的杜仲胶。
对于杜仲胶的淘选技术,他们将来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摸索,相信效率总会越来越高。
罗用伸手在水槽里细细摸索着,确实也感觉到在这一水槽腐叶与清水的混合物中,存在着一些滑腻的胶质。
只要将这些胶质洗出来,先通过沉淀的方法去除一部分清水,然后就可以把它们放在锅里煮了,最后应该会得到一锅浓稠适宜的杜仲胶,只要把它们浇到磨具之中,冷却后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形状,罗用目前最想做的,自然还是鞋底。
冬天已经来了,胶底皮靴也是时候该要问世了。
第123章 马九归来
九月下旬,离石县就开始下起霜来,这一日清晨,罗用端着陶碗拿着牙刷到院子外面去刷牙的时候,就看到路边的枯草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白霜。
不一会儿,就听到四娘在后院那边喊:“阿兄,酱缸结冰啦。”
“结冰啦?厚不厚?”罗用草草刷完牙,跑到后院去看究竟。
“不太厚,就薄薄的一层。”五郎手里提着一根木棍,踩在一个木凳子上面,站在一口酱缸旁边,回头对罗用说道。
“行了,我来吧,你先去吃饭。”罗用伸手接过五郎手里的棍子,打发他赶紧去吃饭,吃完了还得去上学。
前院那边,二娘她们已经做起了早饭,那味儿闻着像是芦菔煮馎饦,天气冷了以后,家里最常见的蔬菜,也就剩下芦菔菘菜这些了。
他们离石县这一代倒有不少人在火炕上种青菜,所以当地人大冬天也能吃上些许鲜嫩的蔬菜,但到底不比夏秋那时候,各种蔬菜可劲儿吃,毕竟多吃些青菜,就能多省些粮食。
等罗用和四娘一起把这些酱缸都搅过一遍,五郎已经骑上燕儿飞,与林荣王绍三人一起奔学堂去了。
这天气越来越冷,对于五郎上学的问题,罗用也开始有些忧心起来,眼下没下雪还好,等过些时候下雪了,几个小孩子自己骑车上学下学他就很不放心,可这上学的事,也不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罗用想来想去,觉得他们西坡村要是也能有个学堂就好了,杜构要是能一直留在这里不走就好了……
只要一粒种子,就能种出这么一捧粮食,还可以在干旱和贫瘠的地方正常生长,这怎么可能?
寻常农人种植麦子粟米,一粒种子播下去,待到收获的时候,至多也就是手心里的一窝,豆子倒是多些,但也没有这么多,再说豆子多食胀气,这是谁都知道的事。
就是不知道这种粮食吃起来又如何……
皇帝陛下显然也是想到了这一茬的,当即便命人蒸了一锅玉米粒呈上来。
这些玉米是罗用从东北收来的老品种,口感粘糯,这时候刚从地里收回来,还未晒过,这些人也没想过要把整个玉米棒子放在锅里煮,而是小心翼翼地把玉米粒一颗一颗摘下来,然后由宫中最有经验的厨师,亲手将它们放入锅中,蒸到表皮微微胀开。
等到玉米出锅的时候,这个大厨房里面已经围了一圈穿龙袍的穿官服的,刚刚他们在朝堂之上闻到蒸玉米的香味,然后皇帝陛下一句话,大伙儿就都过来了。
今日乃是大朝,这么多朝廷官员,就这么一个厨房肯定是装不下的,于是官位高的都进里面去了,官位低的就只好在外头伸着脖子闻味儿。
这蒸玉米的香味与他们从前吃过的任何一种粮食都不一样,勾得人又是嘴馋又是心馋。
“……口感软糯紧实,应是可以扛饿顶饱,想来定是不差粟米白面。”那里面的高官正在品尝这个全新的粮食品种。
“听闻牲畜亦喜食。”有人补充道。
“那些牲畜可无碍?”吃都吃了,这才知道要问呢。
“爱卿尽可安心,我早就命人以此物茎叶喂食牲畜,牛羊皆喜食,种子也曾喂食过牛羊鸡鹅,皆是无碍。”皇帝陛下带着笑意的声音从厨房里面传来。
“陛下!此物真乃天赐神粮啊!”又有老臣激动高呼。
“真乃天赐神粮也!”诸大臣纷纷附和。
“……”厨房之中不时传来亢奋人心的歌颂赞美,所有人都很激动,都说这玉米是天赐神粮。
至于这包粮食当时是在哪里被人发现的,大家自然是绝口不提。
什么?东市某公厕?谁敢说这个,就算皇帝陛下不怪罪,这群老臣都能把人骂到臭头。
倒是在之后的日子里,不少大官家中的家奴仆役,都看到他们家郎君在自家茅厕前面烧香,言是拜厕神。
第122章 第六谷
为了这天赐的神粮,皇帝陛下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祭天仪式,还让朝中最有身份的祭祀负责占卜,与天神沟通。
最后,那位仙风道骨的祭祀在那高高的祭台之上,卜出了一个“玉”字。
皇帝陛下便说,这是天神赐予世人的第六谷,名曰“玉”。
祭台之下,众人皆拜。
不出一日,这件事便传遍了长安城内外,古有神农传五谷,今日天神又赐给了他们第六谷,这是一件多么神圣又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
城中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又有传信官骑着骏马,一路从长安城奔驰而出,将这个好消息送往各地州县。
若无意外,朝廷方面决定明年开春以后马上将玉米播种下去,等到夏收的时候,各地官员就可以到长安城领取种子了,若是南方州县,时间抓紧一些,当年便可以开始种植。
或许有些人会说李世民此举太过冒险,对于这个从来没有见过的粮食品种,还是应该多种几轮,再决定要不要推广。
但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事情是绝对安全的呢,尤其是作为上位者,更是时时都在面临各种风险。兵贵神速,风险总是与机遇并存,只有敢于突进,才能不断打开新局面,若是事事都要求个安全稳妥,最后怕只能被人逼入死角。
这时候长安城中是一派的欢欣景象,但是在西南边境,军士们却在浴血奋战。吐谷浑可汗名曰伏允,他采信了天柱王的计谋,攻打大唐边境的廓洲和兰州,那里正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廊。
伏允和他的大臣们认为大唐现在国力很弱,肯定不会在这种时候跟他们死磕,毕竟就算打下了吐谷浑,对大唐来说也根本没有什么好处。
他们会那么想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吐谷浑地处西南,约莫就在后世的青海、甘肃以南、四川西北那一带,夹在唐朝与吐蕃之间求生,他们所占领的地方大多地处高原。
跟中原地区比起来,这些地方一点都不适合耕作,汉人也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
在这种考量之下,他们选择了开战,然后唐朝的回击也是猛烈的。
这并不是一个真正和平的年代,战争时刻存在着,大唐周围也是群敌环肆,大家相互之间打来打去,其实无所谓邪恶还是正义,对大唐人来说,大唐就是正义,吐谷浑那边亦是如此。
现在对方既然已经打过来了,大唐肯定不能不回击,只是那苦寒之地,就算占下来也是没有什么用,还难守得很。
若是把他留下来,对于大唐与吐蕃之间,也是一个缓冲,所以最终,这一场针对吐谷浑的战争,大约也只能是一个归顺了事。
所以这一次这个粮种的事情,李世民之所以要这么大张旗鼓,想来应该是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自然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地位,他若不是真正的天子,上天又怎么会赐神粮下来?
另一方面,自然是为了宣扬大唐的威势。就像这一次的吐谷浑之战,那吐谷浑若是忌惮大唐的威势,必然就不敢轻易开战。
想当初罗用之所以选择先把玉米种子拿出来,看重的就是它耐旱耐贫瘠又十分高产的特性,有了这种粮食,应该就会有很多人能够免于饥饿。
但是当它到了李世民手里,这些看似无害的种子,顿时就化身成为一柄利器,内可归拢人心,外能威震四海。
一时间,仿佛整个天地间都开始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在谈论着那个名字为“玉”的第六谷,好奇它与麻、黍、稷、麦、菽又有什么不同。
听闻第六谷十分高产,长起来能有一人高,只要播下小小的一粒种子,就能收获满满的一大捧,此事可是当真……
一时间又有人歌颂起皇帝陛下的德高望重,雄材伟略,是真正得到上天眷顾的君王,这些声音有多少是民众自发形成,又有多少是出于政治需要的刻意宣扬,寻常人并未可知。
李世民自是雄材伟略,罗用也不算太差,早前他埋下的种子,这时候也已经无声无息发了芽。
此时此刻,在绛州闻喜县以北二十多里外的一段官道上,一行人正在路边的几个草亭里歇息,说来也怪,这个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不知什么时候竟多出来这么些个草亭子,刚刚还看到两名驿卒在此处用饭,想来应不是黑店,再说他们这人多势众的,倒也并不害怕什么。
一行人这时候刚好也走得累了,便在此处停下歇息,这草亭之中的胡床矮桌虽然有些粗糙,但怎么都比幕天席地要好得多,若嫌那胡床上的草甸子太粗糙又不够干净,自己铺个垫子坐着便是。
只这店家院里头煮着的卤水着实太香,馋得那些仆役只咽口水,亭中一个妇人见了,便说让他们去用些饭食,吃饱了才好继续赶路,前面还有好些路要走。
于是那些不相干的人便都吃饭去了,只余几个大人小孩依旧在外面亭子里头坐着不动,他们乃是扶灵而来,死者是他们的家人,眼下正在丧期,自是不能食荤。
“夫人,你们也吃些粟米粥垫垫肚子吧。”那店家倒是周到,一面安排他的两个妻弟给其他人准备饭食,自己则和他媳妇一起,给这边送上了几碗粟米粥,并几个小菜过来。
“你这菜里面放的什么油?”那妇人看到对方端上来的一叠青菜上面隐约泛着油光,便问道。
“是豆油,妇人尽管放心食用,这里还有从离石县过来的腐乳,亦是用豆子所制。”店家两口子恭恭敬敬摆好粥菜,又恭恭敬敬退下了,也没有在这边多待。
杨氏带着三个女儿在这边亭子里用饭,武士彟前期所生的那两个儿子则在旁边的另一个亭子里,店家给他们那边也送了热粥和小菜。
这荒野小店看着不起眼,做出来的饭菜倒也可口,就着几个小菜,杨氏母女把那些热粥都吃完了,胃里面暖和起来,整个人也就舒服多了,这天气一日冷过一日,眼瞅着就要开始下雪了,越往北面走,天气就越是冷得厉害……
约莫十来日以后,身在西坡村的罗用收到了一摞信纸,寄信人是他的弟子吴幼,也就是在闻喜县附近的官道边卖卤水的那个店家。
这一摞信纸上,事无巨细,拉拉杂杂记录了不少事情,语气随意,就跟师徒二人闲话家常似得,罗用这也不是头一回收到这样的信件了,看着也挺解闷,偶尔就跟拣宝似的,还能从这里面找到一两条有用的信息。
像这一次,吴幼就提到了武士彟的妻儿,罗用在里面找了找,只找到一句关于武家次女的描述:“……长女文静,次女稳重,小女儿擅还不足十岁……”
罗用在心里算了算,据说武则天是在贞观十一年,虚龄十四岁的时候入的宫,这会儿还是贞观九年,也就是虚岁十二了,换做实龄,才刚十岁十一岁的样子。
再算算李世民岁数,那会儿都快四十岁了。
“啧,还真好意思下口。”罗用撇嘴。
历史上关于武则天这个人的记载多有歪曲不实之处,毕竟是在男权社会当了一把女皇帝,历史又是由男性记载,罗用不认为所有的男性都能有那么宽广的胸襟,更何况在那一场场充满血腥的争斗之中,她更是给自己树立了无数敌人。
后来也有很多人说,李世民没给自己选个好的继承人,都是因为李治太过懦弱,所以才会被武则天拿捏得死死的。
在罗用看来,这事还真不怨李世民,李治在位期间,大唐的整体国力还是处于一个整体上升趋势的,疆域也有所扩张,至于武则天,谁又能想得到,满朝文武加起来竟然还对付不了一介女流呢。
但是,不管将来的武则天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是果决还是残暴,在最初的时候,作为一个十三四岁的青葱少女,正是天真烂漫对爱情充满幻想对未来满怀期待的时候,她真的是心甘情愿去服侍一个年近四十的老男人的吗?
罗用顺手将那几张信纸折起来,揣到袖中,一时间也没兴致再看了。
“阿兄!阿兄!来了!来了!”这时候,不远处的五郎冲他又叫又跳起来。
“!”罗用咧嘴笑了笑,目光看向路边那一条这些天大家一起挖好,又抹了水泥的水沟,只见这时候,在他前面不远处,就有一股清流沿着水沟飞快地流过来,迎面带着一阵清新的气息,还不待罗用反应过来,那股水流便已越过他身边的水沟,一路向着水泥作坊的方向奔腾而去。
当初在修这条水沟的时候,许二郎他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最终还是决定从羊圈那边引水过来,因为那条小溪里的水流量大而且稳定。
他们从那边的一个山坡上挖沟引水,沿着山势,一点一点放低高度,一路上蜿蜿蜒蜒,一直流过许家客舍前面的土路边,然后又穿过村口,一直流到水泥作坊那边,经过一排排的水槽之后,最后汇入旁边的一个小溪沟里。
这条水沟修好以后,不仅保证了水泥作坊以及将来的杜仲胶作坊的用水,还保证了许家客舍的用水。
山溪水直接从山坡上的溪沟引下来,并没有经过羊圈那里,直接就被引到了这边,水质很干净,可以直接作为淘米洗菜之用。
“将来咱们家的衣服,倒是也可以拿来这里洗,比在水井边方便多了。”二娘伸手捞了捞沟里的清水,一脸高兴地说道。
“那是自然。”井水毕竟还得费力气从井里提上来,哪像这条水沟,清水都是哗哗的自己流过来。
“从这一段,一直到村口往东,你爱在哪里洗就在哪里洗。”大娘和林五郎这时候也出来看热闹。
要说还是这水泥便利,从前他们若想挖条水沟,哪里有这么容易,瞧瞧这沟里头干净的,一点泥沙都没有,清亮亮的溪水轻盈盈地流淌着,看着别提多喜人了。
当初许二郎他们想得也是周到,就在水沟对面的空地上,还修了一条窄道出来,那窄道也是用水泥抹过的,与水沟的一面沟壁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略缓的斜坡,在那上面洗衣服再好不过,蹲在水沟对面洗,就算这边大路上人来人往,也没有什么妨碍。
许家几个媳妇这时候也从店中拿了不少菜蔬出来清洗,村中妇人们闻讯,也纷纷都挎着篮子到这边来洗衣服。
洗菜的在上游,洗衣服的在下游,一个一个地在沟边蹲了一排,这沟里的溪水流得急,飞快就能把污浊带走,冲得远远的,就算在别人下游洗衣服,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干净的。
在村口往东,水泥作坊再过去一些的一片平地上,分布着一条条长条形的水槽,水槽与水槽之间,大约有三尺见宽的水泥路面供人行走。
这些水槽就是淘洗杜仲胶的场所,罗用这一天就与他的那些弟子一起,从旁边的发酵池中挖了一批最早填进去的杜仲叶出来,放在其中一个水槽里,考虑到这些树叶的腐烂程度还不是太高,便用脚踩和木棒捶打的方式,彻底将它们弄碎,然后就开沟放清水下去。
这些水槽一个连着一个,高度也略有落差,这些杜仲胶在上面的水槽经过第一遍淘选之后,还要进入第二个水槽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淘选,去除杂质的同时,也在努力减少胶质的流失,争取用有限的杜仲树叶淘选出尽可能多的杜仲胶。
对于杜仲胶的淘选技术,他们将来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摸索,相信效率总会越来越高。
罗用伸手在水槽里细细摸索着,确实也感觉到在这一水槽腐叶与清水的混合物中,存在着一些滑腻的胶质。
只要将这些胶质洗出来,先通过沉淀的方法去除一部分清水,然后就可以把它们放在锅里煮了,最后应该会得到一锅浓稠适宜的杜仲胶,只要把它们浇到磨具之中,冷却后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形状,罗用目前最想做的,自然还是鞋底。
冬天已经来了,胶底皮靴也是时候该要问世了。
第123章 马九归来
九月下旬,离石县就开始下起霜来,这一日清晨,罗用端着陶碗拿着牙刷到院子外面去刷牙的时候,就看到路边的枯草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白霜。
不一会儿,就听到四娘在后院那边喊:“阿兄,酱缸结冰啦。”
“结冰啦?厚不厚?”罗用草草刷完牙,跑到后院去看究竟。
“不太厚,就薄薄的一层。”五郎手里提着一根木棍,踩在一个木凳子上面,站在一口酱缸旁边,回头对罗用说道。
“行了,我来吧,你先去吃饭。”罗用伸手接过五郎手里的棍子,打发他赶紧去吃饭,吃完了还得去上学。
前院那边,二娘她们已经做起了早饭,那味儿闻着像是芦菔煮馎饦,天气冷了以后,家里最常见的蔬菜,也就剩下芦菔菘菜这些了。
他们离石县这一代倒有不少人在火炕上种青菜,所以当地人大冬天也能吃上些许鲜嫩的蔬菜,但到底不比夏秋那时候,各种蔬菜可劲儿吃,毕竟多吃些青菜,就能多省些粮食。
等罗用和四娘一起把这些酱缸都搅过一遍,五郎已经骑上燕儿飞,与林荣王绍三人一起奔学堂去了。
这天气越来越冷,对于五郎上学的问题,罗用也开始有些忧心起来,眼下没下雪还好,等过些时候下雪了,几个小孩子自己骑车上学下学他就很不放心,可这上学的事,也不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罗用想来想去,觉得他们西坡村要是也能有个学堂就好了,杜构要是能一直留在这里不走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