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这边这几个妇人就笑嘻嘻看着,这城里城外的小孩整日里打打闹闹的,她们也不甚在意。
听闻县令这几日倒是安排了一个吏员到城外的牧民聚集区,专门在那边给人讲律法,无外乎就是偷窃徒多久,抢劫徒多久,打架伤人徒多久,云云。
还真有一些牧民闲着没事整日坐在那里听讲,也有一些城里人特地过去听的,都是一些想进差役队伍的人,要不然谁有耐心听那个。
也有不少小孩在那边听讲的,毕竟这城里城外大大小小的男孩,个个都巴望着自己长大以后能在常乐县当差役呢。
到时候有吃有穿工钱又高,再娶一个羊绒作坊里的小娘子当妻子,他自己每月能挣三百文,妻子再整个一二百文的,两人一个月就有四五百文的进项,再加上年节福利,那实打实就是有钱人家的生活了。
常乐县城里的小男孩现在最流行的吹牛皮内容就是这个,等他们当上了差役以后,如何如何。
最近城外那些牧民的小孩也学会了,整天就幻想自己将来能当上差役,腰上挂一把大刀,威风凛凛地在城里巡逻,羊绒作坊里的小娘子们一个个都争着抢着想要嫁给他们,这么美好的未来,光是想想都高兴得不行,做梦都要笑醒了。
第405章 变动
为了尽快将那锅炉造出来,机器坊那边近来常常加班加点,衡致他们每天吃过晚饭以后,往往还要再回作坊干一两个时辰。
在从前没有沼气灯的时候,夜里赶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算点了再多的油灯蜡烛,照明状况往往也不甚理想。
现如今他们这机器坊,一个车间里只要挂上几盏沼气灯,就能把到处都照得亮堂堂一片。
相对于其他几个大作坊,机器坊占地小人数也少,他们单独用一个旧沼气池,那池子够大,入冬以后时常往里面灌些热水,每日里产出的沼气,便也够他们这一个作坊消耗。
城里的其他作坊大都都有独立的沼气池,并不与商铺民居混用,有些作坊因为有比较高的照明需求,白日里也要点灯。
若是遇上阴雨天气,亦或是黄沙漫天的时候,绝大多数作坊都需要打开沼气灯补充照明。
这些作坊现在都已经习惯了在照明充足的条件下作业,若是突然停了沼气,怕也是要出一些乱子,所以近来他们都很担心这城里头会停了沼气。
然而事到临头,担心也是无用,等到了十二月的时候,那些沼气池终于还是支撑不住了,先是居民区停气,然后城里那些大大小小的作坊相继也都停了气,街上那些商铺多撑了三五日,后来终于也停了。
最后只剩下县衙、木轨车站、机器坊这些地方还亮着灯,还有城门口,城墙上,以及城中几条主干道上的公共照明,始终没停。
这沼气一停,罗用原本还担心城里的气氛变得萧条沉寂,倒是没想到,城中百姓为了省点灯油,到了晚上一个个就都往街上跑,显得这城里头更加热闹了。
街尾那家棺材铺的娘子为人慷慨热情,她家铺子里地方大,夜里点上两三盏油灯,罩上那钍石灯罩,照得整个铺面亮堂堂的,每日里招呼相熟的妇人们到她那里做针线说闲话,很多小孩也都跟着去。
妇人们成堆坐着,或是埋头干活,或是嬉笑闲聊,小孩们也是三五成群嘀嘀咕咕,凑在一起各自玩着,也有在那一口口新棺材上钻来钻去爬上爬下的,只要不损坏了物什,抑或是吵嚷哭闹起来,大人便也不管。
男人们喜欢聚在一起吃酒,寻常也不去那些太贵的酒肆,只拣那几家物美价廉的,亦或是与店家相熟的铺子,少少花上一点钱,便能有滋有味地在那儿坐上一二个时辰,有些小孩也爱去,就跟在大人身边蹭几口小菜。
十二月中旬,一群从长安来的僧人途经常乐县,这些僧人乃是为了迎请玄奘法师而来。
几个月以前,他们这些长安僧人便听闻玄奘法师已经从那天竺回来,时下正在高昌城中讲经布道。
僧人们知晓玄奘法师与那高昌国王交情颇深,再加上高昌现在也是比较有名的佛门之地,担心他在那里停留太久,甚至是被高昌人招揽,干脆就不回中原了。
于是长安城那边的各大寺庙,便有不少僧人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临时僧团,一同前去高昌城迎请法师。
事实上他们的担忧确实也是有必要的,罗用在书上看到的原历史是:玄奘法师于贞观十七年离开印度,贞观十九年正月抵达长安城。
这会儿都贞观十八年腊月了,他还在那高昌城待着呢,也不知道具体打算待到什么时候去。
中原来的僧人不食肉,在这个一到冬天大家都集体吃羊肉的年代里,不吃肉就很麻烦了。
好在常乐县这里豆腐豆干豆皮豆卷之类的吃食不少,又有豆芽胡瓜菘菜之类的蔬菜,再加上几种米面粮食,倒也整治出来几道像样的素食。
罗用与长安各个寺庙的关系都还不错,前两年他们罗家出了一点事情,四娘杀了两名贼人,罗用为了她的名声考量,那段时间常常带她到各个寺庙行走,又教僧人们做豆腐之法,让他们传授给当地百姓。
这一次,这些僧人途经常乐县,罗用也是十分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们,又是准备素食,又帮他们安排住处。
这些僧人早前在长安城的时候,就听说罗用现在把常乐县这个地方治理得很好,当地百姓丰衣足食,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又有那《白叠之歌》做宣传,很多长安人都把常乐县这个地方想象成世外桃源一般。
又道这罗三郎爱民如子,早早便把那红薯种子分发给了当地百姓,又使他们家家户户都能点起沼气灯……
“这些事,就是长安城也是不及的。”有一个僧人如此夸赞罗用道。
“如何敢当。”罗用连忙推辞:“这常乐县人口少,治理起来总是容易些。”
“三郎莫要谦虚。”
“并非谦虚,此乃实情也。”
大娘早前也在信中与他提过,言是今年开春,在长安城那边,朝廷方面并没有把红薯种子分发给城中百姓,只是给了各地官府,还有一些官员,以及皇亲国戚。
不少长安百姓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道是他们身在天子脚下,道不如常乐县那边陲之地。罗用当时一听这个话,便觉有几分不妙,怎的如今这僧人又提这茬,莫非这般说话的人很多不成?
僧人们赶着要去高昌城迎请玄奘法师,只在常乐县中休整了一日,隔天便走了。
然而这些僧人们的到来,却给罗用带来了一个不太好的信号,长安百姓若是见天的说,身为长安人还不如常乐人这类的话,有些人听了肯定不高兴啊,莫说那长安县令,皇帝估计也不爱听。
长安城那边若是不想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很可能就会把罗用调任到别的地方上。
虽说罗用原本也没打算在常乐县这个地方扎根,但是眼下这时候,修水渠的事情才开了个头,南北杂货还未开张,城北的新区也在规划中,这么多事情没做完,突然就被调走了,那算是怎么回事呢。
罗用一时并不想离开常乐县,但是事已至此,也只能早作打算。
水渠该修还得修,城北新区的规划可能就要先放一放了,他们马上就要开张的这一家南北杂货新店,暂时还是先开在老城区比较稳妥。
罗用这边已经有了心理准备,长安城那边,果然也没让他失望。
从开春那时候便已埋下的隐患,到了冬天这时候,终于还是有人拿它做了文章。
近来,圣人因为那高血压的事情,好像又不怎么想要御驾亲征了,一些原本打着各种主意的家族,这时候便也不得不把那些计划搁置下来。
却也没有真正清静几日,有些人便又要开始闹幺蛾子,横竖在这朝堂之上,家族派系之间的争斗从来也没停过,这一回,有人又把矛头指向了罗用。
“小小一个常乐县,竟敢与长安城相比,那罗用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不过就是一些坊间闲话,陈右丞未免危言耸听。”
“那罗用乃是难得的良才啊。”
“虽有才干,然依我之见,此人分明就有反骨!”
“……”
“圣人明鉴。”
“……”
皇帝老儿在龙榻之上坐着,眼睁睁看着下面这些臣子们因为罗用的事情又吵起来。
这朝堂之上因为罗用的事情发生争吵,那也不是头一回了,只是这一次为罗用说话的那些人,不再像最初那般,仅仅只是出于惜才的心理,亦或是站在公道的角度,有些人现在分明也是与罗家有了往来,于是这回就站到了罗用那一边,还有一些人不欲与罗家人交恶,亦或是同样有心结交的,这时候便也跟着打太极和稀泥。
再看看这回挑事的那些人,他们又是打的什么主意呢。
坊间百姓都说罗用有大才干,他把那常乐县治理得比长安城还好,然后自己这个当皇帝的听了之后一生气,就把罗用给捋下去。
事情若是果真如他们所愿那般发展,那将来这天底下的人该得怎么评价他?
这些人莫不是真以为他老糊涂了不成?
又想除掉罗用这个眼中钉,又想让自己这个当皇帝的给他们背锅,倒是挺敢想。
待到下面这些臣子们吵得差不多了,皇帝便道:“罗用既有大才,便不能只叫常乐县那一方百姓受益,长安百姓也需要这般有才干的父母官啊,依我看,还是让他回长安来当县令吧。”
“至于此人心性,届时还要劳烦诸位爱卿仔细考查一番啊。”
你们这些人不是要算计我吗,来啊,互相伤害啊。
第406章 谋划
长安县天子脚下,各种势力盘根错节,长安县令哪里又是那么好当的。
皇帝老儿老奸巨猾,罗用这次回往长安城,若他在这般错综复杂的形势之下,果然吃瘪,那皇帝也是比较乐意看到的。
坊间百姓不都说你罗用有才干,把常乐县治理得比长安城还好吗,然而就算你那么有才干,到了这长安城还是不行了吧,更别说我这个当皇帝的,治理的可是一整个国家啊。
罗用要是能把这个县令当好了,皇帝那儿也不亏啊,既然你们都说罗用有才干,我就把他调回长安城给你们当父母官了,你们看看,我这个皇帝果然很有胸襟吧。
这回让罗用回长安城,皇帝也是想好了,将来甭管罗用和各大家族怎么闹腾,他都不掺合了,他现在这个血压实在太高了,需得静养,不宜动怒。
没几日,圣人要调罗用回长安城当县令的消息便传开了,果然,长安百姓对李世民的好感度顿时上涨不少。
先前还有人怨皇帝不把红薯种子分与城中百姓,这会儿不少人又改口了,都说圣人体察民情,着实很难得,要说有什么不好,那大抵还是如今这位长安县令不够好。
长安县令:呵呵!
换那罗用回来给你们当县令,果然就那般好?且等着吧,有他哭鼻子的时候。
罗大娘这边,通过四娘与白家确认了这个消息之后,便安排了她铺子里的一名青壮,带上她的亲笔书信,快马加鞭奔赴常乐县而去。
朝廷这边突然要调罗用回来,事出突然,她这边早一日把消息传给罗用,罗用那边就能多一日的工夫做准备。
别的不说,光是那水渠的事情就是个问题,罗用在那常乐县中经营数年,这一次终于决定倾其财力,去修这一条水渠,如果说到时候调令下去了,罗用走了,那条水渠还未修完,结果下一任官员就接手了,那官员若是不能好好把这一条水渠修完,那罗用先前那番努力岂不是白费,那官员若是修完了,那么这一条水渠最后又要算作谁人功绩?
长安城这边虽然已经说了要调罗用回来,但是调令一时却并没有那么快下来。
这边要调罗用回长安城,那么原本的长安县令又该如何安排,常乐县那边,又该让谁去接罗用的班,这些都是需要好好讨论的问题,官员调动并非儿戏,这其中也会牵扯到利益争夺以及派系之斗。
最后,时任尚书左仆射的萧瑀推荐了一个人,他说丁敏此人曾在陇右道铺设水泥路,对那陇西之地颇为了解,再加上此人勤勉正直,刚好那陈皎一早就想回中原了,他建议让丁敏过去担任瓜州刺史,将那陈皎换回来。
丁敏此人,便是早些年在陇右道铺路的丁朝议,那一次铺完那条水泥路回京,他也是升了官的,只是这些年下来,却也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发展,之所以会这般,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背后缺少一个强大的家族作为支撑。
萧瑀这个人刚正不阿,人品很好,但就是有些刚正过头,不太能容人,丁敏倒是刚好入了他的眼。
这一次萧瑀推荐丁敏去往瓜州,也是为他考量。如今陇右道能产白叠花,罗用他们又在那片铺了许多轨道,开了许多作坊,开发建设得很是不错,早已不是过去那般贫瘠模样,对于像丁敏这种在长安城跟别人拼身家完全拼不过的人来说,去那里当官,也算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
而陈皎的家族,则趁着这一次机会,在山南道那边给他谋了一个刺史的职位,顶替的是一个年纪大了马上就要退休的老刺史的缺。
对陈家人来说,陇西那边虽然不错,奈何陈皎背运,手底下管着一个像罗用那种特别能出风头的刺儿头不说,后来又多了个郭孝恪那样的顶头上司,再让他这么在那边待下去,也难有什么发展,不若还是调回中原,毕竟他们陈家也不算是特别强有力的一流世家,家族中真正有才干的青年子弟也不多,还是把陈皎弄回中原这边再培养培养,说不定将来也能有些成就。
至于那原本的长安县令,这两三年他虽然政绩平平,这一次调任,却是直接进了中书省,成了一名中书舍人,可见其背后的家族力量之大。
时下的朝堂行的乃是三省六部制,那三省分别就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唐代这时候没有设丞相职位,这三省的头头便相当于丞相,这三省的二把手便相当于副丞相。
只有尚书省比较特殊,因为李世民常以尚书令自居,便没人敢当那个官,所以通常来说,尚书令下面的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基本上也就等同于丞相之职。
这么一看,朝廷中好像很多丞相的样子,事实上有些职位是常年空缺的,朝中并没有那么多丞相。
而那中书舍人,就处在比副丞相略低一等的位置。
这中书舍人一职总共有六个人,最终谁能上升,那肯定还会有一番竞争比斗,若是没有足够强大的家族势力做支撑,很难在这样的争斗之中占据优势。
这些人的安排很快都定了下来,倒是在罗用走后空出来的常乐县令一直,搁置了好些时日,一直没能议出一个具体的人选。
常乐县令一职,官职虽然低微,又是不入流的地方官,但是常乐县那地方现在好东西不少啊,别的不说,光是那钍石灯罩作坊,以及那轧棉机作坊,对不少家族来说就很有吸引力。
听闻县令这几日倒是安排了一个吏员到城外的牧民聚集区,专门在那边给人讲律法,无外乎就是偷窃徒多久,抢劫徒多久,打架伤人徒多久,云云。
还真有一些牧民闲着没事整日坐在那里听讲,也有一些城里人特地过去听的,都是一些想进差役队伍的人,要不然谁有耐心听那个。
也有不少小孩在那边听讲的,毕竟这城里城外大大小小的男孩,个个都巴望着自己长大以后能在常乐县当差役呢。
到时候有吃有穿工钱又高,再娶一个羊绒作坊里的小娘子当妻子,他自己每月能挣三百文,妻子再整个一二百文的,两人一个月就有四五百文的进项,再加上年节福利,那实打实就是有钱人家的生活了。
常乐县城里的小男孩现在最流行的吹牛皮内容就是这个,等他们当上了差役以后,如何如何。
最近城外那些牧民的小孩也学会了,整天就幻想自己将来能当上差役,腰上挂一把大刀,威风凛凛地在城里巡逻,羊绒作坊里的小娘子们一个个都争着抢着想要嫁给他们,这么美好的未来,光是想想都高兴得不行,做梦都要笑醒了。
第405章 变动
为了尽快将那锅炉造出来,机器坊那边近来常常加班加点,衡致他们每天吃过晚饭以后,往往还要再回作坊干一两个时辰。
在从前没有沼气灯的时候,夜里赶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算点了再多的油灯蜡烛,照明状况往往也不甚理想。
现如今他们这机器坊,一个车间里只要挂上几盏沼气灯,就能把到处都照得亮堂堂一片。
相对于其他几个大作坊,机器坊占地小人数也少,他们单独用一个旧沼气池,那池子够大,入冬以后时常往里面灌些热水,每日里产出的沼气,便也够他们这一个作坊消耗。
城里的其他作坊大都都有独立的沼气池,并不与商铺民居混用,有些作坊因为有比较高的照明需求,白日里也要点灯。
若是遇上阴雨天气,亦或是黄沙漫天的时候,绝大多数作坊都需要打开沼气灯补充照明。
这些作坊现在都已经习惯了在照明充足的条件下作业,若是突然停了沼气,怕也是要出一些乱子,所以近来他们都很担心这城里头会停了沼气。
然而事到临头,担心也是无用,等到了十二月的时候,那些沼气池终于还是支撑不住了,先是居民区停气,然后城里那些大大小小的作坊相继也都停了气,街上那些商铺多撑了三五日,后来终于也停了。
最后只剩下县衙、木轨车站、机器坊这些地方还亮着灯,还有城门口,城墙上,以及城中几条主干道上的公共照明,始终没停。
这沼气一停,罗用原本还担心城里的气氛变得萧条沉寂,倒是没想到,城中百姓为了省点灯油,到了晚上一个个就都往街上跑,显得这城里头更加热闹了。
街尾那家棺材铺的娘子为人慷慨热情,她家铺子里地方大,夜里点上两三盏油灯,罩上那钍石灯罩,照得整个铺面亮堂堂的,每日里招呼相熟的妇人们到她那里做针线说闲话,很多小孩也都跟着去。
妇人们成堆坐着,或是埋头干活,或是嬉笑闲聊,小孩们也是三五成群嘀嘀咕咕,凑在一起各自玩着,也有在那一口口新棺材上钻来钻去爬上爬下的,只要不损坏了物什,抑或是吵嚷哭闹起来,大人便也不管。
男人们喜欢聚在一起吃酒,寻常也不去那些太贵的酒肆,只拣那几家物美价廉的,亦或是与店家相熟的铺子,少少花上一点钱,便能有滋有味地在那儿坐上一二个时辰,有些小孩也爱去,就跟在大人身边蹭几口小菜。
十二月中旬,一群从长安来的僧人途经常乐县,这些僧人乃是为了迎请玄奘法师而来。
几个月以前,他们这些长安僧人便听闻玄奘法师已经从那天竺回来,时下正在高昌城中讲经布道。
僧人们知晓玄奘法师与那高昌国王交情颇深,再加上高昌现在也是比较有名的佛门之地,担心他在那里停留太久,甚至是被高昌人招揽,干脆就不回中原了。
于是长安城那边的各大寺庙,便有不少僧人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临时僧团,一同前去高昌城迎请法师。
事实上他们的担忧确实也是有必要的,罗用在书上看到的原历史是:玄奘法师于贞观十七年离开印度,贞观十九年正月抵达长安城。
这会儿都贞观十八年腊月了,他还在那高昌城待着呢,也不知道具体打算待到什么时候去。
中原来的僧人不食肉,在这个一到冬天大家都集体吃羊肉的年代里,不吃肉就很麻烦了。
好在常乐县这里豆腐豆干豆皮豆卷之类的吃食不少,又有豆芽胡瓜菘菜之类的蔬菜,再加上几种米面粮食,倒也整治出来几道像样的素食。
罗用与长安各个寺庙的关系都还不错,前两年他们罗家出了一点事情,四娘杀了两名贼人,罗用为了她的名声考量,那段时间常常带她到各个寺庙行走,又教僧人们做豆腐之法,让他们传授给当地百姓。
这一次,这些僧人途经常乐县,罗用也是十分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们,又是准备素食,又帮他们安排住处。
这些僧人早前在长安城的时候,就听说罗用现在把常乐县这个地方治理得很好,当地百姓丰衣足食,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又有那《白叠之歌》做宣传,很多长安人都把常乐县这个地方想象成世外桃源一般。
又道这罗三郎爱民如子,早早便把那红薯种子分发给了当地百姓,又使他们家家户户都能点起沼气灯……
“这些事,就是长安城也是不及的。”有一个僧人如此夸赞罗用道。
“如何敢当。”罗用连忙推辞:“这常乐县人口少,治理起来总是容易些。”
“三郎莫要谦虚。”
“并非谦虚,此乃实情也。”
大娘早前也在信中与他提过,言是今年开春,在长安城那边,朝廷方面并没有把红薯种子分发给城中百姓,只是给了各地官府,还有一些官员,以及皇亲国戚。
不少长安百姓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道是他们身在天子脚下,道不如常乐县那边陲之地。罗用当时一听这个话,便觉有几分不妙,怎的如今这僧人又提这茬,莫非这般说话的人很多不成?
僧人们赶着要去高昌城迎请玄奘法师,只在常乐县中休整了一日,隔天便走了。
然而这些僧人们的到来,却给罗用带来了一个不太好的信号,长安百姓若是见天的说,身为长安人还不如常乐人这类的话,有些人听了肯定不高兴啊,莫说那长安县令,皇帝估计也不爱听。
长安城那边若是不想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很可能就会把罗用调任到别的地方上。
虽说罗用原本也没打算在常乐县这个地方扎根,但是眼下这时候,修水渠的事情才开了个头,南北杂货还未开张,城北的新区也在规划中,这么多事情没做完,突然就被调走了,那算是怎么回事呢。
罗用一时并不想离开常乐县,但是事已至此,也只能早作打算。
水渠该修还得修,城北新区的规划可能就要先放一放了,他们马上就要开张的这一家南北杂货新店,暂时还是先开在老城区比较稳妥。
罗用这边已经有了心理准备,长安城那边,果然也没让他失望。
从开春那时候便已埋下的隐患,到了冬天这时候,终于还是有人拿它做了文章。
近来,圣人因为那高血压的事情,好像又不怎么想要御驾亲征了,一些原本打着各种主意的家族,这时候便也不得不把那些计划搁置下来。
却也没有真正清静几日,有些人便又要开始闹幺蛾子,横竖在这朝堂之上,家族派系之间的争斗从来也没停过,这一回,有人又把矛头指向了罗用。
“小小一个常乐县,竟敢与长安城相比,那罗用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不过就是一些坊间闲话,陈右丞未免危言耸听。”
“那罗用乃是难得的良才啊。”
“虽有才干,然依我之见,此人分明就有反骨!”
“……”
“圣人明鉴。”
“……”
皇帝老儿在龙榻之上坐着,眼睁睁看着下面这些臣子们因为罗用的事情又吵起来。
这朝堂之上因为罗用的事情发生争吵,那也不是头一回了,只是这一次为罗用说话的那些人,不再像最初那般,仅仅只是出于惜才的心理,亦或是站在公道的角度,有些人现在分明也是与罗家有了往来,于是这回就站到了罗用那一边,还有一些人不欲与罗家人交恶,亦或是同样有心结交的,这时候便也跟着打太极和稀泥。
再看看这回挑事的那些人,他们又是打的什么主意呢。
坊间百姓都说罗用有大才干,他把那常乐县治理得比长安城还好,然后自己这个当皇帝的听了之后一生气,就把罗用给捋下去。
事情若是果真如他们所愿那般发展,那将来这天底下的人该得怎么评价他?
这些人莫不是真以为他老糊涂了不成?
又想除掉罗用这个眼中钉,又想让自己这个当皇帝的给他们背锅,倒是挺敢想。
待到下面这些臣子们吵得差不多了,皇帝便道:“罗用既有大才,便不能只叫常乐县那一方百姓受益,长安百姓也需要这般有才干的父母官啊,依我看,还是让他回长安来当县令吧。”
“至于此人心性,届时还要劳烦诸位爱卿仔细考查一番啊。”
你们这些人不是要算计我吗,来啊,互相伤害啊。
第406章 谋划
长安县天子脚下,各种势力盘根错节,长安县令哪里又是那么好当的。
皇帝老儿老奸巨猾,罗用这次回往长安城,若他在这般错综复杂的形势之下,果然吃瘪,那皇帝也是比较乐意看到的。
坊间百姓不都说你罗用有才干,把常乐县治理得比长安城还好吗,然而就算你那么有才干,到了这长安城还是不行了吧,更别说我这个当皇帝的,治理的可是一整个国家啊。
罗用要是能把这个县令当好了,皇帝那儿也不亏啊,既然你们都说罗用有才干,我就把他调回长安城给你们当父母官了,你们看看,我这个皇帝果然很有胸襟吧。
这回让罗用回长安城,皇帝也是想好了,将来甭管罗用和各大家族怎么闹腾,他都不掺合了,他现在这个血压实在太高了,需得静养,不宜动怒。
没几日,圣人要调罗用回长安城当县令的消息便传开了,果然,长安百姓对李世民的好感度顿时上涨不少。
先前还有人怨皇帝不把红薯种子分与城中百姓,这会儿不少人又改口了,都说圣人体察民情,着实很难得,要说有什么不好,那大抵还是如今这位长安县令不够好。
长安县令:呵呵!
换那罗用回来给你们当县令,果然就那般好?且等着吧,有他哭鼻子的时候。
罗大娘这边,通过四娘与白家确认了这个消息之后,便安排了她铺子里的一名青壮,带上她的亲笔书信,快马加鞭奔赴常乐县而去。
朝廷这边突然要调罗用回来,事出突然,她这边早一日把消息传给罗用,罗用那边就能多一日的工夫做准备。
别的不说,光是那水渠的事情就是个问题,罗用在那常乐县中经营数年,这一次终于决定倾其财力,去修这一条水渠,如果说到时候调令下去了,罗用走了,那条水渠还未修完,结果下一任官员就接手了,那官员若是不能好好把这一条水渠修完,那罗用先前那番努力岂不是白费,那官员若是修完了,那么这一条水渠最后又要算作谁人功绩?
长安城这边虽然已经说了要调罗用回来,但是调令一时却并没有那么快下来。
这边要调罗用回长安城,那么原本的长安县令又该如何安排,常乐县那边,又该让谁去接罗用的班,这些都是需要好好讨论的问题,官员调动并非儿戏,这其中也会牵扯到利益争夺以及派系之斗。
最后,时任尚书左仆射的萧瑀推荐了一个人,他说丁敏此人曾在陇右道铺设水泥路,对那陇西之地颇为了解,再加上此人勤勉正直,刚好那陈皎一早就想回中原了,他建议让丁敏过去担任瓜州刺史,将那陈皎换回来。
丁敏此人,便是早些年在陇右道铺路的丁朝议,那一次铺完那条水泥路回京,他也是升了官的,只是这些年下来,却也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发展,之所以会这般,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背后缺少一个强大的家族作为支撑。
萧瑀这个人刚正不阿,人品很好,但就是有些刚正过头,不太能容人,丁敏倒是刚好入了他的眼。
这一次萧瑀推荐丁敏去往瓜州,也是为他考量。如今陇右道能产白叠花,罗用他们又在那片铺了许多轨道,开了许多作坊,开发建设得很是不错,早已不是过去那般贫瘠模样,对于像丁敏这种在长安城跟别人拼身家完全拼不过的人来说,去那里当官,也算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
而陈皎的家族,则趁着这一次机会,在山南道那边给他谋了一个刺史的职位,顶替的是一个年纪大了马上就要退休的老刺史的缺。
对陈家人来说,陇西那边虽然不错,奈何陈皎背运,手底下管着一个像罗用那种特别能出风头的刺儿头不说,后来又多了个郭孝恪那样的顶头上司,再让他这么在那边待下去,也难有什么发展,不若还是调回中原,毕竟他们陈家也不算是特别强有力的一流世家,家族中真正有才干的青年子弟也不多,还是把陈皎弄回中原这边再培养培养,说不定将来也能有些成就。
至于那原本的长安县令,这两三年他虽然政绩平平,这一次调任,却是直接进了中书省,成了一名中书舍人,可见其背后的家族力量之大。
时下的朝堂行的乃是三省六部制,那三省分别就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唐代这时候没有设丞相职位,这三省的头头便相当于丞相,这三省的二把手便相当于副丞相。
只有尚书省比较特殊,因为李世民常以尚书令自居,便没人敢当那个官,所以通常来说,尚书令下面的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基本上也就等同于丞相之职。
这么一看,朝廷中好像很多丞相的样子,事实上有些职位是常年空缺的,朝中并没有那么多丞相。
而那中书舍人,就处在比副丞相略低一等的位置。
这中书舍人一职总共有六个人,最终谁能上升,那肯定还会有一番竞争比斗,若是没有足够强大的家族势力做支撑,很难在这样的争斗之中占据优势。
这些人的安排很快都定了下来,倒是在罗用走后空出来的常乐县令一直,搁置了好些时日,一直没能议出一个具体的人选。
常乐县令一职,官职虽然低微,又是不入流的地方官,但是常乐县那地方现在好东西不少啊,别的不说,光是那钍石灯罩作坊,以及那轧棉机作坊,对不少家族来说就很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