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老夫人!爷回来啦——”
她扯开嗓门,大喊一声。
谢长庚本欲阻止,迟疑了下,停住,任她喊着跑了进去。
很快,屋里亮起了灯。
“庚儿你回了?快进来!”
伴着一阵起身的响动,谢母的声音从屋里传了出来。
谢长庚走了进去,脸上露出笑容,扶她坐回到了床沿上。
谢母看见儿子,十分欢喜,捉住手问他路上的情况,母子叙了几句话,她望了眼门口。
“慕氏人呢?”
谢长庚顿了一顿,转头,命秋菊和阿猫都出去。
“慕氏没回。”
谢母一怔。“你都去接她了,她怎没随你回?”
“她自小娇生惯养,到了我们这边,大约水土不服,当时也没和您说,走的时候,其实身子有些不便。故儿子没要她回,让她留在那边,先慢慢调养身子吧。”
谢母皱眉。“竟是这样!她身子不好,当日怎不和我说?她既叫我婆母,难道我是那种不顾她死活的人?”
谢长庚没有接话。
她叹了口气,又小声抱怨:“我就知道!当日她进门,我看她第一眼,那娇滴滴的,身子骨跟风一吹就要倒似的,不是好生养的福相。怎及凤儿……”
她仿佛忽然想了起来,脸上又露出笑容,笑眯眯地说:“庚儿,娘跟你说个事,凤儿过来了,不晓得你方才见到她没有。我想着,她反正也快是我们家的人,就让她住到你那边去了。你这趟回来,在家多住些天,娘挑个好日子,把凤儿的事给办了,也算是了了我一桩多年的心事。”
谢长庚道:“娘,我正想和你说这个。慕氏既没回,这事还是再等等,现在不便。戚家二娘,往后也不方便再住那屋。您身子要是好了,就让她回吧。”
谢母不悦:“这事先前我跟她说过,她自己亲口答应由我做主的!她要是不回,难道让凤儿一直等?凤儿也不小了,都快二十了!等了你多么多年,你还要她再等多久?”
“阿母,慕氏是正室,这种事,她不在,我们若便将人接进来,于规矩……”
“我还是你娘呢!”
谢母打断了儿子的话。
“我可不管外头什么规矩不规矩的,这里是谢县!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没听过做婆婆的要看儿媳行事的道理!”
“阿母,你听我说,现在就让人进门,确实不便……”
谢母定定地注视着儿子。
“庚儿,娘当初为了生你,磨了三天三夜,一只脚都踏进鬼门关了,总算命大,才熬过那一关。你爹白读了那么多书,功名不中,最后只当了个驿丞,家中能有多少进项?你打小聪明,我为了供你读书,天天纺纱搓麻,盼着你能出人头地,好容易将你养大了,总算看到了点希望,不想你又杀了人!那几年里,我担惊受怕,无依无靠,是戚家照应了我。”
“你大概早就忘了,但娘却没忘,也不敢忘!那年乡里遭了水灾,凤儿一家带着我逃难,过桥的时候,桥突然被水冲断,连人带车掉进水里。当时我和凤儿的娘都在车里,要不是凤儿抱住桥柱子,死死抓着娘的手不放,娘早就喂鱼去了!娘是活了下来,可凤儿她自己的娘,却就这么没了!”
“我们谢家,不但欠戚家的恩,还欠她人命!凤儿在我眼里,比我亲女儿还亲!后来知道你在外头自己订了亲事,没法改,只能作罢。让她做小,本就够委屈她了。现在你要是不要她了,我告诉你,娘就不活了!”
谢母一边说,一边抹着眼泪。
谢长庚眉头紧锁,迟疑了片刻,起身,跪到了地上,郑重磕头。
“阿母,是儿子不孝,从小累母亲担惊受怕,如今又令母亲失望至此地步。此事并非儿子不愿,而是如今确实不方便……”
“有什么不方便的?”
“阿母长居家中,外头有些事并不知晓。接个人进门,固然是件后宅小事,但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长沙国慕氏认为是对他们不敬,那便有些麻烦。且儿子如今官做大了,朝廷里,树敌也多,背后不知道多少眼睛在盯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此事虽小,若被有心之人抓住大做文章,也是有可能的。”
谢母有些吃惊,望着儿子的郑重神色,渐渐止泣。
谢长庚从地上爬了起来。
“阿母,戚氏对母亲的恩情,儿子怎敢忘?儿子倒是觉得,阿母如今这样的安排委屈她了。并非只有如此才能回报。阿母何妨将她认为义女,往后,倘若儿子能够心想事成,必厚待于她,报她当日救母之恩……”
他话音未落,门口进来了一人,“噗通”跪在了地上。
戚灵凤朝着谢母磕头,哽咽道:“老夫人,你对凤儿的好,凤儿感激不尽。倘若因为凤儿惹你母子生隙,那便是我罪该万死!求老夫人千万莫再逼他。明日凤儿便回我兄弟那里去了。”
谢母急忙过去将她扶起,安慰了一番,转头看向儿子,皱眉:“你看看,凤儿如此懂事,比起你娶的那个慕氏女,谁好谁歹,你自己心里应当有数!凤儿自己既也如此开口,此事先便放着,但人都来了,不好再回她兄弟那里去了,先以我干女儿之名在家里住下来,等那个慕氏女回来了再说!”
谢长庚不再表态,含含糊糊地唔了几声,说夜深了,让母亲再去歇息,退了出来。
他回到东厢屋,将门反闩之后,提起行装,走到了柜前,手握住柜门上头的那只门把之时,一顿,忽然想了起来。
迟疑了下,他慢慢地打开了柜门。
入目所见,还是和前次一样。
衣柜里装满女子的衣物。也不知香囊里填的是什么香料,这么久了,幽香依然不减。
谢长庚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那日美人榻上刺痛自己眼目的一幕。
石榴红裙,轻霞薄绮。
人前一派高贵,私底下却放荡至此地步,也是匪夷所思。
他扫了一眼柜中她留下的衣物,便仿佛见到了她那张脸,眼底浮出一缕厌恶之色,“砰”的一声,关了柜门。
次日,谢长庚早早地去了正屋,亲手服侍自己的母亲用饭,用完了早饭,他告诉自己的母亲,朝廷还在等着他去上京述职,他恐怕没法再在家里尽孝道了,这趟回来,就是为了和母亲辞别。
谢母万分不舍,但儿子前途要紧,怎好耽搁?点头答应,替他收拾了行装,被戚灵凤扶着,一路送了出去。
谢长庚叮嘱下人服侍好母亲,便动身离家。又是一番兼程赶路,终于在月底时分,风尘仆仆抵达上京。
他在京中早就有了一座赐宅,宅中奴仆齐全,入了宅邸,便沐浴休整,预备明日上朝述职。
深夜,一道来自宫里的密信,悄悄送到了他的手上。
密信来自刘后宫中一个名叫曹金的太监。
这个太监是刘后身边杨大太监的徒弟,早两年前起,便成了谢长庚的人。
每次谢长庚回京,当夜便会收到消息,已是惯例。
这次也不例外。
曹金带出来的,都是谢长庚不在之时,朝廷或宫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大多他都已知道。
但有一条,引起谢长庚的侧目。
曹金说,内史张班,前几日曾入宫求见刘后。当时进言私密,自己也未能获知详情,但张班所言,似乎是与长沙国有关。
因谢节度使与长沙国有联姻之好,既有消息,便一并告知,供其参考。
谢长庚看完,将信凑到烛火上。
他望着在火苗的吞卷中慢慢化为灰烬的纸,出神了良久。
第14章
次日清早,离辰时还有一刻,朝会便要开始了。
按照惯例,早到的大臣们,先都集中在东朝堂等候,等刘太后带幼帝上朝听政。
众人或坐或站,三五成群,低声议论。
他们议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刘后面前的红人,河西节度使谢长庚。
他昨日傍晚到的京城,给宫里递去折子,太后体恤他旅途辛劳,让他不必即刻入宫拜见,先休息一晚,明早觐见也是不迟。
这个消息,早就已经传开。
众人都在谈论他不久前平定的江都王乱的功勋,羡慕他再立大功,此次入京述职,必又少不了封官进爵。
正说着话,堂口进来了一个宫人,传太后的话,道今早的朝会延迟半个时辰,让诸位大臣继续在这里等候。
宫人一走,东朝堂里,顿时嗡嗡声四起。
人人心知肚明,这必是刘太后在单独接见谢长庚。
为了他的觐见,竟连朝会也要延迟,叫自己这些人继续干等在这里。
众人除了羡慕,难免也有几分嫉妒。
于是很快,也不知是谁起的头,众人的关注焦点,就从河西节度使谢长庚的功劳,变成了一条前些日刚传至上京官场里的小道消息。
年初,谢长庚与三年前定亲的长沙国王女成亲,不想遭逢江都王乱,新婚之夜,他抛下娇妻,离家而去,这事也不算什么秘密了。当时有同僚去赴喜宴,一传十,十传百,早已人尽皆知。
但大约是他当时没安抚好新妇,新妇一气之下,后来竟然回了长沙国。就在上月,平定叛乱之后,谢节度使马不停蹄地赶去了长沙国,想要接回王女。却没想到,在那里碰了一鼻子的灰。
他非但没能接回娇妻,据说,还遭到了一向就看不上他出身的年轻的长沙王的羞辱,最后灰头土脸,空手而归。
这条小道消息的最初来源,应该出自于朝廷派在长沙国的监正。
朝廷在每个藩国里都驻有监正官,每月上奏一本,禀告自己当月监察所得。这是本朝设藩国之初便定下的规制。
不管消息的真实性如何,反正对于大多数的在京官员而言,本就对出身莫可多言的谢长庚又妒又瞧不起。从这个立场而言,他们倒都成了长沙王慕宣卿的支持者。能见到谢长庚吃这样的瘪,出这样的丑,茶余饭后,谁还不幸灾乐祸,说上个几句?
现在朝会也因为他的到来而推迟了。
众人索性放开了,开始窃窃私语,你一言我一语地传着自己听来的消息,对谢节度使的遭遇深表同情。
同一时刻,谢长庚正候在宣政殿外。
虽然人不在东朝堂,但此刻,那里头的同僚们正在谈论着什么,他心知肚明。
昨夜曹金传给他的密信里,也提过此事。大约是怕引发他的不快,只简单提了一句,道他此次长沙国之行的遭遇,已传扬了开来。
谢长庚神色平静,站在殿外等候传召。
伴着一阵脚步之声,刘后身边的大太监杨广树亲自从殿内出来,道太后召见,引着谢长庚进去。
谢长庚跟了进去,行至端坐于殿中的刘后面前,行臣子的跪拜之礼。
刘后不过四十多岁,便已做了多年的太后。十年前,来自长沙国的慕氏皇后薨,次年她被立为继后,所生的儿子,一并被立为太子。
皇帝本就有暗疾,没两年也驾崩了。继位的皇帝年幼,理所当然,一切事宜,都由升为太后的她来听政处置。
她掌权之后,排除异己。被分封在各地的赵姓藩王们,自诩龙子龙孙、天潢贵胄,怎甘被外戚拿捏坐以待毙,无不想着除去奸后,由自己取而代之。
这便是持续了多年的国乱根源所在。
藩王们太多,联合起来反对刘后执政,不是这里造反,就是那里逼宫,刘后纵然再有手段,母家再有势力,也是顾此失彼,焦头烂额。
她扯开嗓门,大喊一声。
谢长庚本欲阻止,迟疑了下,停住,任她喊着跑了进去。
很快,屋里亮起了灯。
“庚儿你回了?快进来!”
伴着一阵起身的响动,谢母的声音从屋里传了出来。
谢长庚走了进去,脸上露出笑容,扶她坐回到了床沿上。
谢母看见儿子,十分欢喜,捉住手问他路上的情况,母子叙了几句话,她望了眼门口。
“慕氏人呢?”
谢长庚顿了一顿,转头,命秋菊和阿猫都出去。
“慕氏没回。”
谢母一怔。“你都去接她了,她怎没随你回?”
“她自小娇生惯养,到了我们这边,大约水土不服,当时也没和您说,走的时候,其实身子有些不便。故儿子没要她回,让她留在那边,先慢慢调养身子吧。”
谢母皱眉。“竟是这样!她身子不好,当日怎不和我说?她既叫我婆母,难道我是那种不顾她死活的人?”
谢长庚没有接话。
她叹了口气,又小声抱怨:“我就知道!当日她进门,我看她第一眼,那娇滴滴的,身子骨跟风一吹就要倒似的,不是好生养的福相。怎及凤儿……”
她仿佛忽然想了起来,脸上又露出笑容,笑眯眯地说:“庚儿,娘跟你说个事,凤儿过来了,不晓得你方才见到她没有。我想着,她反正也快是我们家的人,就让她住到你那边去了。你这趟回来,在家多住些天,娘挑个好日子,把凤儿的事给办了,也算是了了我一桩多年的心事。”
谢长庚道:“娘,我正想和你说这个。慕氏既没回,这事还是再等等,现在不便。戚家二娘,往后也不方便再住那屋。您身子要是好了,就让她回吧。”
谢母不悦:“这事先前我跟她说过,她自己亲口答应由我做主的!她要是不回,难道让凤儿一直等?凤儿也不小了,都快二十了!等了你多么多年,你还要她再等多久?”
“阿母,慕氏是正室,这种事,她不在,我们若便将人接进来,于规矩……”
“我还是你娘呢!”
谢母打断了儿子的话。
“我可不管外头什么规矩不规矩的,这里是谢县!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没听过做婆婆的要看儿媳行事的道理!”
“阿母,你听我说,现在就让人进门,确实不便……”
谢母定定地注视着儿子。
“庚儿,娘当初为了生你,磨了三天三夜,一只脚都踏进鬼门关了,总算命大,才熬过那一关。你爹白读了那么多书,功名不中,最后只当了个驿丞,家中能有多少进项?你打小聪明,我为了供你读书,天天纺纱搓麻,盼着你能出人头地,好容易将你养大了,总算看到了点希望,不想你又杀了人!那几年里,我担惊受怕,无依无靠,是戚家照应了我。”
“你大概早就忘了,但娘却没忘,也不敢忘!那年乡里遭了水灾,凤儿一家带着我逃难,过桥的时候,桥突然被水冲断,连人带车掉进水里。当时我和凤儿的娘都在车里,要不是凤儿抱住桥柱子,死死抓着娘的手不放,娘早就喂鱼去了!娘是活了下来,可凤儿她自己的娘,却就这么没了!”
“我们谢家,不但欠戚家的恩,还欠她人命!凤儿在我眼里,比我亲女儿还亲!后来知道你在外头自己订了亲事,没法改,只能作罢。让她做小,本就够委屈她了。现在你要是不要她了,我告诉你,娘就不活了!”
谢母一边说,一边抹着眼泪。
谢长庚眉头紧锁,迟疑了片刻,起身,跪到了地上,郑重磕头。
“阿母,是儿子不孝,从小累母亲担惊受怕,如今又令母亲失望至此地步。此事并非儿子不愿,而是如今确实不方便……”
“有什么不方便的?”
“阿母长居家中,外头有些事并不知晓。接个人进门,固然是件后宅小事,但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长沙国慕氏认为是对他们不敬,那便有些麻烦。且儿子如今官做大了,朝廷里,树敌也多,背后不知道多少眼睛在盯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此事虽小,若被有心之人抓住大做文章,也是有可能的。”
谢母有些吃惊,望着儿子的郑重神色,渐渐止泣。
谢长庚从地上爬了起来。
“阿母,戚氏对母亲的恩情,儿子怎敢忘?儿子倒是觉得,阿母如今这样的安排委屈她了。并非只有如此才能回报。阿母何妨将她认为义女,往后,倘若儿子能够心想事成,必厚待于她,报她当日救母之恩……”
他话音未落,门口进来了一人,“噗通”跪在了地上。
戚灵凤朝着谢母磕头,哽咽道:“老夫人,你对凤儿的好,凤儿感激不尽。倘若因为凤儿惹你母子生隙,那便是我罪该万死!求老夫人千万莫再逼他。明日凤儿便回我兄弟那里去了。”
谢母急忙过去将她扶起,安慰了一番,转头看向儿子,皱眉:“你看看,凤儿如此懂事,比起你娶的那个慕氏女,谁好谁歹,你自己心里应当有数!凤儿自己既也如此开口,此事先便放着,但人都来了,不好再回她兄弟那里去了,先以我干女儿之名在家里住下来,等那个慕氏女回来了再说!”
谢长庚不再表态,含含糊糊地唔了几声,说夜深了,让母亲再去歇息,退了出来。
他回到东厢屋,将门反闩之后,提起行装,走到了柜前,手握住柜门上头的那只门把之时,一顿,忽然想了起来。
迟疑了下,他慢慢地打开了柜门。
入目所见,还是和前次一样。
衣柜里装满女子的衣物。也不知香囊里填的是什么香料,这么久了,幽香依然不减。
谢长庚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那日美人榻上刺痛自己眼目的一幕。
石榴红裙,轻霞薄绮。
人前一派高贵,私底下却放荡至此地步,也是匪夷所思。
他扫了一眼柜中她留下的衣物,便仿佛见到了她那张脸,眼底浮出一缕厌恶之色,“砰”的一声,关了柜门。
次日,谢长庚早早地去了正屋,亲手服侍自己的母亲用饭,用完了早饭,他告诉自己的母亲,朝廷还在等着他去上京述职,他恐怕没法再在家里尽孝道了,这趟回来,就是为了和母亲辞别。
谢母万分不舍,但儿子前途要紧,怎好耽搁?点头答应,替他收拾了行装,被戚灵凤扶着,一路送了出去。
谢长庚叮嘱下人服侍好母亲,便动身离家。又是一番兼程赶路,终于在月底时分,风尘仆仆抵达上京。
他在京中早就有了一座赐宅,宅中奴仆齐全,入了宅邸,便沐浴休整,预备明日上朝述职。
深夜,一道来自宫里的密信,悄悄送到了他的手上。
密信来自刘后宫中一个名叫曹金的太监。
这个太监是刘后身边杨大太监的徒弟,早两年前起,便成了谢长庚的人。
每次谢长庚回京,当夜便会收到消息,已是惯例。
这次也不例外。
曹金带出来的,都是谢长庚不在之时,朝廷或宫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大多他都已知道。
但有一条,引起谢长庚的侧目。
曹金说,内史张班,前几日曾入宫求见刘后。当时进言私密,自己也未能获知详情,但张班所言,似乎是与长沙国有关。
因谢节度使与长沙国有联姻之好,既有消息,便一并告知,供其参考。
谢长庚看完,将信凑到烛火上。
他望着在火苗的吞卷中慢慢化为灰烬的纸,出神了良久。
第14章
次日清早,离辰时还有一刻,朝会便要开始了。
按照惯例,早到的大臣们,先都集中在东朝堂等候,等刘太后带幼帝上朝听政。
众人或坐或站,三五成群,低声议论。
他们议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刘后面前的红人,河西节度使谢长庚。
他昨日傍晚到的京城,给宫里递去折子,太后体恤他旅途辛劳,让他不必即刻入宫拜见,先休息一晚,明早觐见也是不迟。
这个消息,早就已经传开。
众人都在谈论他不久前平定的江都王乱的功勋,羡慕他再立大功,此次入京述职,必又少不了封官进爵。
正说着话,堂口进来了一个宫人,传太后的话,道今早的朝会延迟半个时辰,让诸位大臣继续在这里等候。
宫人一走,东朝堂里,顿时嗡嗡声四起。
人人心知肚明,这必是刘太后在单独接见谢长庚。
为了他的觐见,竟连朝会也要延迟,叫自己这些人继续干等在这里。
众人除了羡慕,难免也有几分嫉妒。
于是很快,也不知是谁起的头,众人的关注焦点,就从河西节度使谢长庚的功劳,变成了一条前些日刚传至上京官场里的小道消息。
年初,谢长庚与三年前定亲的长沙国王女成亲,不想遭逢江都王乱,新婚之夜,他抛下娇妻,离家而去,这事也不算什么秘密了。当时有同僚去赴喜宴,一传十,十传百,早已人尽皆知。
但大约是他当时没安抚好新妇,新妇一气之下,后来竟然回了长沙国。就在上月,平定叛乱之后,谢节度使马不停蹄地赶去了长沙国,想要接回王女。却没想到,在那里碰了一鼻子的灰。
他非但没能接回娇妻,据说,还遭到了一向就看不上他出身的年轻的长沙王的羞辱,最后灰头土脸,空手而归。
这条小道消息的最初来源,应该出自于朝廷派在长沙国的监正。
朝廷在每个藩国里都驻有监正官,每月上奏一本,禀告自己当月监察所得。这是本朝设藩国之初便定下的规制。
不管消息的真实性如何,反正对于大多数的在京官员而言,本就对出身莫可多言的谢长庚又妒又瞧不起。从这个立场而言,他们倒都成了长沙王慕宣卿的支持者。能见到谢长庚吃这样的瘪,出这样的丑,茶余饭后,谁还不幸灾乐祸,说上个几句?
现在朝会也因为他的到来而推迟了。
众人索性放开了,开始窃窃私语,你一言我一语地传着自己听来的消息,对谢节度使的遭遇深表同情。
同一时刻,谢长庚正候在宣政殿外。
虽然人不在东朝堂,但此刻,那里头的同僚们正在谈论着什么,他心知肚明。
昨夜曹金传给他的密信里,也提过此事。大约是怕引发他的不快,只简单提了一句,道他此次长沙国之行的遭遇,已传扬了开来。
谢长庚神色平静,站在殿外等候传召。
伴着一阵脚步之声,刘后身边的大太监杨广树亲自从殿内出来,道太后召见,引着谢长庚进去。
谢长庚跟了进去,行至端坐于殿中的刘后面前,行臣子的跪拜之礼。
刘后不过四十多岁,便已做了多年的太后。十年前,来自长沙国的慕氏皇后薨,次年她被立为继后,所生的儿子,一并被立为太子。
皇帝本就有暗疾,没两年也驾崩了。继位的皇帝年幼,理所当然,一切事宜,都由升为太后的她来听政处置。
她掌权之后,排除异己。被分封在各地的赵姓藩王们,自诩龙子龙孙、天潢贵胄,怎甘被外戚拿捏坐以待毙,无不想着除去奸后,由自己取而代之。
这便是持续了多年的国乱根源所在。
藩王们太多,联合起来反对刘后执政,不是这里造反,就是那里逼宫,刘后纵然再有手段,母家再有势力,也是顾此失彼,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