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那个中年妇女高颧骨,薄嘴唇,一看就是个能说会道的,而且夏喜平觉着这人看着有些眼熟,好象是在哪里见过,不过一时之间,她又想不起来到底是在哪里见过这人。
夏喜平不想跟夏老太说话,拉着小九就要走过去,哪知那个中年妇女看到她,三两步走到她跟前拦住了她。
“正跟你奶说你呢,可巧儿的你就来了。”
好好的,夏老太跟这人说她干啥?肯定是不安好心!
夏喜平警惕地扫了夏老太一眼。
“你奶一个劲儿夸你呢,说你懂事,孝顺,又会赚钱,这十里八村的,还真挑不出比你更会赚钱的,听说你一天赚的钱,比在厂里上班的工人一个月赚的都多。”
第五十九章 心里莫名的有些不安
中年妇女很热情,夏喜平却是淡淡道,“那都是别人瞎说的,我一个收破烂的,能赚几个钱?就是混口饭吃。婶子,我有事要去更群叔家一趟,你要没啥急事的话,咱回头再聊。”
夏喜平说完,拉着小九就想走,哪知中年妇女却拦着她不放,“喜平,我是曹庄的李大妮,前儿个你还去我家收过废品呢,你不记得了?”
怪不得看着有点眼熟呢,原来是去这人家里收过废品。
既然是自己的“客户”,夏喜平不好不理,不过她觉得,跟夏老太搅和到一起的人,肯定都不是啥好人,所以她只是不咸不淡地回了一句,“原来是婶子啊,婶子是找我有事吗?”
“没事没事,这不正好看见你了,想跟你说两句话。”
李大妮说完,又上下打量了夏喜平一番,然后回头跟夏老太笑道,“老嫂子,你可真是有福气,你这几个孙女,一个比一个长的好看。”
夏老太干巴巴地笑了两声,“也就你们夸,我看就那样。”
夏喜平觉得这个李大妮打量她的目光,就跟看一块大肥肉一样,她心里说不出的膈应。
“婶子,我真得去更群叔家了,要不然,一会儿天就该黑了。”
夏喜平说完,拉着小九绕过李大妮走了。
这回李大妮倒没拦她,夏喜平走出老远了,听到李大妮响亮的说话声,“老嫂子,你就放心吧,我保准找个叫你满意的。”
夏喜平皱了皱眉,心里莫名的有些不安。
夏更群家吃饭晚,夏喜平和小九去的时候,他们刚刚吃好,杨兰芝收拾着碗筷,夏更群则坐在院子里一边抽着烟,一边看小勇和家里那只大黄狗玩。
小勇只比小九大一岁,个头却比小九高出了一大截,而且长的壮壮实实的,俩人往一块儿一站,不知情的肯定会说小勇要比小九大得多。
看到夏喜平姊妹两个来了,杨兰芝放下手里的碗,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进屋就给小九端了一盘瓜子出来,不由分说就给小九塞了两口袋,然后叫小勇带着小九去玩。
小勇倒不嫌弃小九是个女孩子,叫上小九一块儿跟大黄狗玩了起来,
夏喜平说明来意后,杨兰芝赶紧进屋把尺子和画粉找了出来。
“我这做衣裳的手艺,还是你妈教的,不过我可比不上你妈手巧,你妈做出来的衣裳,样式又新,针脚又密,咱这村里头,不少人都找她做过衣裳。
后来他们知青点上那几个知青,还凑钱托人买了一台缝纫机,专门叫你妈做衣裳,做一件衣裳收5分钱的手工费,赚的钱除了给你妈一部分当辛苦费,剩下的用来改善伙食,你是不知道,当年有多少人找你妈做衣裳,特别是到过年的时候,你妈忙的都顾不上睡觉。
后来我就跟着你妈学做衣裳,可我手笨,你妈手把手的教,我也学不来你妈的手艺,到现在,也就会做些普通的褂子和裤子。”
“那我妈后来咋不做了?”
杨兰芝叹了一口气,“还不是你爸,跟你妈结婚后,你妈再做衣裳,一件衣裳,他非要跟人家收三毛钱的手工费,收上来的钱,他也不分给其他知青,都拿走花了,慢慢的谁还敢再找你妈做衣裳啊?”
“那那台缝纫机呢?”
“叫你爸卖了,飞人牌的,买一台得一百五六十块钱呢,你妈用的爱惜,用了两年,还跟新的一样,结果你爸五十块钱就给卖了,卖的钱都叫他落了,因为这个,知青点上那几个知青,可没少说你妈的闲话,你妈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夏喜平想着杨兰芝既然跟着孙慧慧学过裁缝,说不定听孙慧慧说过她娘家人的事,便试探地问道,“兰婶子,以前你听我妈提过我姥姥家的事吗?”
杨兰芝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好象是没说过,我记得咱们村知青点上有七八个知青,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都有人来看他们,即使家里没人来,放假的时候,他们也都会回家探亲,可你妈自打来了咱夏家寨,就没见有人来看过她,她也没回过家,好象她也没跟谁提过家里的事,我当时就一直想,是不是她娘家没人了,要不然,娘家但凡有个人给她撑下腰,她也不至于。。。。”
夏更群在旁边插嘴道,“都过去的事了,你跟喜平说这个干啥?”
“我这不看着慧慧现在的样子,我心里难受嘛,当年她多水灵啊。”说完,杨兰芝叹了一口气,“唉,你叔说的对,都过去了,不提了,喜平你也别去问你妈,省得她再不好受。”
看来从杨兰芝这儿,也打听不到孙慧慧娘家的事了。
又跟杨兰芝说了几句闲话,夏喜平看天快要黑了,便喊了小九一声,准备回家。
杨兰芝把她送到了门口。
夏喜平听隔壁这会儿还有动静,想起了来时的那一幕,忍不住问杨兰芝道,“兰婶,我奶现在住这边了?”
杨兰芝撇了撇嘴,“你们刚走没两天她就住进来了,还不是想霸占这座院子,怕你们回来,所以就住进来了。”
夏喜平觉得有些好笑,这院里的屋子,刮风钻风,下雨漏雨,亏她也能住得住。
“兰婶子,你认不认识曹庄的李大妮?”
“认识,她爱给人说媒,刚我还听她在隔壁跟你奶说话呢,也不知道又想给你哪个姐说媒呢。”
听杨兰芝说这个李大妮是个媒婆,夏喜平心里的不安更甚,不过她又一想,她早就已经跟夏老太和夏爱国闹翻了,想来他俩也不敢托这个李大妮给她说媒。
这么一想,夏喜平又放下心来,带着小九回家了。
回到家后,孙慧慧立马拿着尺子给小九量尺寸。
这个时候可没有米尺,用的尺子是一根以寸为刻度的木质尺子,量尺寸的时候,就用这把木质尺子倒来倒去的量,每倒一下,都会留下误差,手艺不精的,误差就大,做出来的衣服就不合身。
孙慧慧显然不属于手艺不精这一类人,虽说她已经有好些年不做衣裳了,可手法还是很娴熟。
而且孙慧慧给小九量量尺寸的时候,不象一般的裁缝,要拿笔把尺寸记下来,要不然,可能很快就会忘了。
夏喜平却没看到孙慧慧拿笔记尺寸。
“妈,你量的尺寸,咋不拿笔记一下啊?一会儿忘了咋办?”
孙慧慧温和一笑,“妈都记在心里了,不会忘的。”
夏喜平听了,暗暗砸舌,心说她现在没以前灵光了,脑子还是那么好使,要搁以前,这得多聪明啊,只可惜,遇人不淑,白白浪费了上天给的一幅好脑子。
第六十章 心里有些不好受
量好了尺寸,孙慧慧就把那块碎花布铺在床上,开始剪裁起来,夏喜平则和小九围在小桌旁糊火柴盒。
其实以她现在的收入,根本就不用再糊火柴盒了。
不过,她觉着,孙慧慧又不出门,要是不给她找点事做,说不定她会胡思乱想,糊糊火柴盒,再教小九识字算数,一天很容易的就打发过去了,她也没时间想别的了。
孙慧慧手脚很麻利,也就半个小时的时间,她就把那条公主裙给裁剪好了。
她把那些大大小小的布片卷了起来,“妈的眼不大好使了,这会儿缝的话,看不清,针脚怕是不平整,明儿个天亮了再缝吧。”
“妈,村里谁家有缝纫机没有?”
“缝纫机那么贵,谁舍得买啊。”
夏喜平想想也是,这个年代,缝纫机算得是奢侈品了,最便宜的一台也要一百多块钱,一个工人不吃不喝,要攒上大半年才能攒够。
而且就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因为还要凭票供应,没有票,就算是再有钱,都买不到。
不同的年代结婚,有不同的标配。
50年代的人结婚,基本上啥也不用准备,两个铺盖卷往一块儿一放,再对着伟人像宣一下誓,就算是结婚了。
60年代的人结婚,就开始有点讲究了,得凑够“72条腿”或“36条腿”,也就是去木匠那儿打些床,衣柜和桌子椅子等家具。
到了70年末80年代初,流行的是三大件,分别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
手表是上海牌的,自行车是永久牌的,缝纫机的要蜜蜂牌或是飞人牌的,基本上都产自上海,品牌响,质量更是杠杠的。
哪个姑娘出嫁,要是有这三大件当嫁妆,那可是无数人羡慕的对象。
谁要是手上戴着一块上海牌手表,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出门,不亚于后世开着敞篷的名牌跑车,拿着镶钻的iphone。
不过,这三大件,基本上是城里人结婚的标配,农村人就别想了,土里刨食,也就混个温饱,那有那个闲钱去买这种奢侈品,做衣裳都是纯手工,一针一线的缝出来。
所以在农村给人说媒,夸姑娘时少不了的一句话,就是说这姑娘针线活做的好,这样的姑娘很受欢迎,一般情况下也能找个好人家,姑娘进了家,一家人的四季衣裳就不用愁了。
夏喜平正想得出神,小九拉了拉她的袖子,“姐,妈跟你说话呢。”
夏喜平回过神来,“妈,你跟我说啥了?”
孙慧慧疼爱地说道,“看你在那儿发愣,想着你是不是困了,困了就去睡吧,那点火柴盒搁那儿我糊。”
“妈,我刚才是在想,北关不是有个裁缝铺嘛,明儿个咱去裁缝铺里借一下她家的缝纫机吧,给她两毛钱,她保准愿意叫咱用。”
“花那个钱干啥,顶多两天我就缝好了。”
“妈,咱又不缺这一毛两毛的,干啥费那个劲,就这么定了,明儿我带你过去,争取下午就叫九儿穿上新裙子。”
孙慧慧嗔怪地看了她一眼,“你呀,就是有钱也得省点花,不能有了一顿充,没了敲米桶。”
夏喜平嘻嘻笑道,“知道知道,下不为例。”
孙慧慧虽然心疼钱,可还是被夏喜平说服了,准备明儿个把衣裳拿到镇上借用人家的缝纫机。
必竟她针线活做的再好,也没缝纫机做的齐整。
第二天上午,夏喜平带着孙慧慧和小九去了镇上。
夏喜平说的这家裁缝铺,就在广播站边上,名叫为民裁缝铺,裁缝铺里只有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妇女,叫赵秀娥,听说手艺不错,只是没什么创新意识,估计自打她开了这间裁缝铺,反来复去做的就那么几个款式。
南关也有一家裁缝铺,做的衣裳稍微新潮些,镇上那些爱美的人士,基本上都去南关的那家裁缝铺做衣服,也就一些年纪大的会到为民裁缝铺来,所以为民裁缝铺的生意不怎么好,夏喜平她们到的时候,裁缝里冷冷清清的。
夏喜平给赵秀娥说明来意后,她爽朗地答应了,就用一下缝纫机,也就半天的功夫,两毛钱就到手了,傻瓜才不干,反正生意不好,缝纫机闲着也是闲着。
孙慧慧多年不摸缝纫机了,刚开始的时候有些手生,不过很快就上了手,哒哒哒的踩着缝纫机,声音连贯又顺畅。
孙慧慧在那儿做衣裳,夏喜平没事干,就想带小九先去供销社看看,准备先把煤球炉买了,一会儿送孙慧慧和小九回家的时候捎回去。
夏喜平跟孙慧慧说了一声,然后带着小九出了裁缝铺,刚走没几步,就看到吴曼曼从广播站里走了出来,看到夏喜平,抿嘴笑着走了过来。
“这是你妹妹啊?”
夏喜平点了点头,“九儿,叫曼曼姐。”
小九乖巧地喊了一声,“曼曼姐。”
吴曼曼亲切地摸了摸小九的头,“真乖,你叫什么名字?”
“小九。”
“大名就叫小九吗?”
夏喜平不想跟夏老太说话,拉着小九就要走过去,哪知那个中年妇女看到她,三两步走到她跟前拦住了她。
“正跟你奶说你呢,可巧儿的你就来了。”
好好的,夏老太跟这人说她干啥?肯定是不安好心!
夏喜平警惕地扫了夏老太一眼。
“你奶一个劲儿夸你呢,说你懂事,孝顺,又会赚钱,这十里八村的,还真挑不出比你更会赚钱的,听说你一天赚的钱,比在厂里上班的工人一个月赚的都多。”
第五十九章 心里莫名的有些不安
中年妇女很热情,夏喜平却是淡淡道,“那都是别人瞎说的,我一个收破烂的,能赚几个钱?就是混口饭吃。婶子,我有事要去更群叔家一趟,你要没啥急事的话,咱回头再聊。”
夏喜平说完,拉着小九就想走,哪知中年妇女却拦着她不放,“喜平,我是曹庄的李大妮,前儿个你还去我家收过废品呢,你不记得了?”
怪不得看着有点眼熟呢,原来是去这人家里收过废品。
既然是自己的“客户”,夏喜平不好不理,不过她觉得,跟夏老太搅和到一起的人,肯定都不是啥好人,所以她只是不咸不淡地回了一句,“原来是婶子啊,婶子是找我有事吗?”
“没事没事,这不正好看见你了,想跟你说两句话。”
李大妮说完,又上下打量了夏喜平一番,然后回头跟夏老太笑道,“老嫂子,你可真是有福气,你这几个孙女,一个比一个长的好看。”
夏老太干巴巴地笑了两声,“也就你们夸,我看就那样。”
夏喜平觉得这个李大妮打量她的目光,就跟看一块大肥肉一样,她心里说不出的膈应。
“婶子,我真得去更群叔家了,要不然,一会儿天就该黑了。”
夏喜平说完,拉着小九绕过李大妮走了。
这回李大妮倒没拦她,夏喜平走出老远了,听到李大妮响亮的说话声,“老嫂子,你就放心吧,我保准找个叫你满意的。”
夏喜平皱了皱眉,心里莫名的有些不安。
夏更群家吃饭晚,夏喜平和小九去的时候,他们刚刚吃好,杨兰芝收拾着碗筷,夏更群则坐在院子里一边抽着烟,一边看小勇和家里那只大黄狗玩。
小勇只比小九大一岁,个头却比小九高出了一大截,而且长的壮壮实实的,俩人往一块儿一站,不知情的肯定会说小勇要比小九大得多。
看到夏喜平姊妹两个来了,杨兰芝放下手里的碗,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进屋就给小九端了一盘瓜子出来,不由分说就给小九塞了两口袋,然后叫小勇带着小九去玩。
小勇倒不嫌弃小九是个女孩子,叫上小九一块儿跟大黄狗玩了起来,
夏喜平说明来意后,杨兰芝赶紧进屋把尺子和画粉找了出来。
“我这做衣裳的手艺,还是你妈教的,不过我可比不上你妈手巧,你妈做出来的衣裳,样式又新,针脚又密,咱这村里头,不少人都找她做过衣裳。
后来他们知青点上那几个知青,还凑钱托人买了一台缝纫机,专门叫你妈做衣裳,做一件衣裳收5分钱的手工费,赚的钱除了给你妈一部分当辛苦费,剩下的用来改善伙食,你是不知道,当年有多少人找你妈做衣裳,特别是到过年的时候,你妈忙的都顾不上睡觉。
后来我就跟着你妈学做衣裳,可我手笨,你妈手把手的教,我也学不来你妈的手艺,到现在,也就会做些普通的褂子和裤子。”
“那我妈后来咋不做了?”
杨兰芝叹了一口气,“还不是你爸,跟你妈结婚后,你妈再做衣裳,一件衣裳,他非要跟人家收三毛钱的手工费,收上来的钱,他也不分给其他知青,都拿走花了,慢慢的谁还敢再找你妈做衣裳啊?”
“那那台缝纫机呢?”
“叫你爸卖了,飞人牌的,买一台得一百五六十块钱呢,你妈用的爱惜,用了两年,还跟新的一样,结果你爸五十块钱就给卖了,卖的钱都叫他落了,因为这个,知青点上那几个知青,可没少说你妈的闲话,你妈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夏喜平想着杨兰芝既然跟着孙慧慧学过裁缝,说不定听孙慧慧说过她娘家人的事,便试探地问道,“兰婶子,以前你听我妈提过我姥姥家的事吗?”
杨兰芝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好象是没说过,我记得咱们村知青点上有七八个知青,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都有人来看他们,即使家里没人来,放假的时候,他们也都会回家探亲,可你妈自打来了咱夏家寨,就没见有人来看过她,她也没回过家,好象她也没跟谁提过家里的事,我当时就一直想,是不是她娘家没人了,要不然,娘家但凡有个人给她撑下腰,她也不至于。。。。”
夏更群在旁边插嘴道,“都过去的事了,你跟喜平说这个干啥?”
“我这不看着慧慧现在的样子,我心里难受嘛,当年她多水灵啊。”说完,杨兰芝叹了一口气,“唉,你叔说的对,都过去了,不提了,喜平你也别去问你妈,省得她再不好受。”
看来从杨兰芝这儿,也打听不到孙慧慧娘家的事了。
又跟杨兰芝说了几句闲话,夏喜平看天快要黑了,便喊了小九一声,准备回家。
杨兰芝把她送到了门口。
夏喜平听隔壁这会儿还有动静,想起了来时的那一幕,忍不住问杨兰芝道,“兰婶,我奶现在住这边了?”
杨兰芝撇了撇嘴,“你们刚走没两天她就住进来了,还不是想霸占这座院子,怕你们回来,所以就住进来了。”
夏喜平觉得有些好笑,这院里的屋子,刮风钻风,下雨漏雨,亏她也能住得住。
“兰婶子,你认不认识曹庄的李大妮?”
“认识,她爱给人说媒,刚我还听她在隔壁跟你奶说话呢,也不知道又想给你哪个姐说媒呢。”
听杨兰芝说这个李大妮是个媒婆,夏喜平心里的不安更甚,不过她又一想,她早就已经跟夏老太和夏爱国闹翻了,想来他俩也不敢托这个李大妮给她说媒。
这么一想,夏喜平又放下心来,带着小九回家了。
回到家后,孙慧慧立马拿着尺子给小九量尺寸。
这个时候可没有米尺,用的尺子是一根以寸为刻度的木质尺子,量尺寸的时候,就用这把木质尺子倒来倒去的量,每倒一下,都会留下误差,手艺不精的,误差就大,做出来的衣服就不合身。
孙慧慧显然不属于手艺不精这一类人,虽说她已经有好些年不做衣裳了,可手法还是很娴熟。
而且孙慧慧给小九量量尺寸的时候,不象一般的裁缝,要拿笔把尺寸记下来,要不然,可能很快就会忘了。
夏喜平却没看到孙慧慧拿笔记尺寸。
“妈,你量的尺寸,咋不拿笔记一下啊?一会儿忘了咋办?”
孙慧慧温和一笑,“妈都记在心里了,不会忘的。”
夏喜平听了,暗暗砸舌,心说她现在没以前灵光了,脑子还是那么好使,要搁以前,这得多聪明啊,只可惜,遇人不淑,白白浪费了上天给的一幅好脑子。
第六十章 心里有些不好受
量好了尺寸,孙慧慧就把那块碎花布铺在床上,开始剪裁起来,夏喜平则和小九围在小桌旁糊火柴盒。
其实以她现在的收入,根本就不用再糊火柴盒了。
不过,她觉着,孙慧慧又不出门,要是不给她找点事做,说不定她会胡思乱想,糊糊火柴盒,再教小九识字算数,一天很容易的就打发过去了,她也没时间想别的了。
孙慧慧手脚很麻利,也就半个小时的时间,她就把那条公主裙给裁剪好了。
她把那些大大小小的布片卷了起来,“妈的眼不大好使了,这会儿缝的话,看不清,针脚怕是不平整,明儿个天亮了再缝吧。”
“妈,村里谁家有缝纫机没有?”
“缝纫机那么贵,谁舍得买啊。”
夏喜平想想也是,这个年代,缝纫机算得是奢侈品了,最便宜的一台也要一百多块钱,一个工人不吃不喝,要攒上大半年才能攒够。
而且就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因为还要凭票供应,没有票,就算是再有钱,都买不到。
不同的年代结婚,有不同的标配。
50年代的人结婚,基本上啥也不用准备,两个铺盖卷往一块儿一放,再对着伟人像宣一下誓,就算是结婚了。
60年代的人结婚,就开始有点讲究了,得凑够“72条腿”或“36条腿”,也就是去木匠那儿打些床,衣柜和桌子椅子等家具。
到了70年末80年代初,流行的是三大件,分别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
手表是上海牌的,自行车是永久牌的,缝纫机的要蜜蜂牌或是飞人牌的,基本上都产自上海,品牌响,质量更是杠杠的。
哪个姑娘出嫁,要是有这三大件当嫁妆,那可是无数人羡慕的对象。
谁要是手上戴着一块上海牌手表,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出门,不亚于后世开着敞篷的名牌跑车,拿着镶钻的iphone。
不过,这三大件,基本上是城里人结婚的标配,农村人就别想了,土里刨食,也就混个温饱,那有那个闲钱去买这种奢侈品,做衣裳都是纯手工,一针一线的缝出来。
所以在农村给人说媒,夸姑娘时少不了的一句话,就是说这姑娘针线活做的好,这样的姑娘很受欢迎,一般情况下也能找个好人家,姑娘进了家,一家人的四季衣裳就不用愁了。
夏喜平正想得出神,小九拉了拉她的袖子,“姐,妈跟你说话呢。”
夏喜平回过神来,“妈,你跟我说啥了?”
孙慧慧疼爱地说道,“看你在那儿发愣,想着你是不是困了,困了就去睡吧,那点火柴盒搁那儿我糊。”
“妈,我刚才是在想,北关不是有个裁缝铺嘛,明儿个咱去裁缝铺里借一下她家的缝纫机吧,给她两毛钱,她保准愿意叫咱用。”
“花那个钱干啥,顶多两天我就缝好了。”
“妈,咱又不缺这一毛两毛的,干啥费那个劲,就这么定了,明儿我带你过去,争取下午就叫九儿穿上新裙子。”
孙慧慧嗔怪地看了她一眼,“你呀,就是有钱也得省点花,不能有了一顿充,没了敲米桶。”
夏喜平嘻嘻笑道,“知道知道,下不为例。”
孙慧慧虽然心疼钱,可还是被夏喜平说服了,准备明儿个把衣裳拿到镇上借用人家的缝纫机。
必竟她针线活做的再好,也没缝纫机做的齐整。
第二天上午,夏喜平带着孙慧慧和小九去了镇上。
夏喜平说的这家裁缝铺,就在广播站边上,名叫为民裁缝铺,裁缝铺里只有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妇女,叫赵秀娥,听说手艺不错,只是没什么创新意识,估计自打她开了这间裁缝铺,反来复去做的就那么几个款式。
南关也有一家裁缝铺,做的衣裳稍微新潮些,镇上那些爱美的人士,基本上都去南关的那家裁缝铺做衣服,也就一些年纪大的会到为民裁缝铺来,所以为民裁缝铺的生意不怎么好,夏喜平她们到的时候,裁缝里冷冷清清的。
夏喜平给赵秀娥说明来意后,她爽朗地答应了,就用一下缝纫机,也就半天的功夫,两毛钱就到手了,傻瓜才不干,反正生意不好,缝纫机闲着也是闲着。
孙慧慧多年不摸缝纫机了,刚开始的时候有些手生,不过很快就上了手,哒哒哒的踩着缝纫机,声音连贯又顺畅。
孙慧慧在那儿做衣裳,夏喜平没事干,就想带小九先去供销社看看,准备先把煤球炉买了,一会儿送孙慧慧和小九回家的时候捎回去。
夏喜平跟孙慧慧说了一声,然后带着小九出了裁缝铺,刚走没几步,就看到吴曼曼从广播站里走了出来,看到夏喜平,抿嘴笑着走了过来。
“这是你妹妹啊?”
夏喜平点了点头,“九儿,叫曼曼姐。”
小九乖巧地喊了一声,“曼曼姐。”
吴曼曼亲切地摸了摸小九的头,“真乖,你叫什么名字?”
“小九。”
“大名就叫小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