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3章
鱼阿蔻笑的更加灿烂,“恩,初二。”
“怎么可能!你才上了几个月的初一!怎么会做初二的试卷?”
鱼阿蔻无辜脸,“就是会做啊,一拿到试卷我脑子里就自动知道这题该怎么答了。”
鱼奶奶脸色好看许多,骄傲道:“我蔻囡就是聪明!”
鱼阿蔻又故作不经意的说:“对了,宋老师和张校长是同学,就算宋老师忘记我,张校长也不会忘记的,如果我没考上,张校长肯定会来通知我,不会让我苦等的。”
上个信息还没消化,王建房又被这个信息震住了。
嘴巴张张合合的犹如岸上搁浅的鱼,半响憋出一句话。
“宋、宋老师和张校长是同学?”
鱼阿蔻点头,“对啊,还是关系特别好的同学。”
见王建房的脸色难看到不行,心里暗爽。
活该。
气死你个鳖孙儿。
王建房压下嗓子眼里的“这种事你怎么不早说”的怒吼。
略微平复下起伏巨大的气息,语速极快的说:“那可能是还没下来,我回头多跑两趟,通知书一下来我就来送给你。”
“那就先这样,我先回去了。”
说完不等回复扭头就走,那步子快的好像背后有恶狗在追一样。
周婶子注视着他的背影自言自语,“这王建房步子迈这么大也不怕扯着蛋。”
鱼阿蔻死死咬住下唇,脸都憋红了才忍下即将冲出口的爆笑。
栓大嫂则是快几步走过来,身子靠在隔开两家院子的篱笆上眼睛发亮的问,“蔻囡,听你刚这话音,你这是考上了?还是考的初二?”
鱼奶奶立马拦住话头,“考没考中的得等通知书下来才知道,你俩可不能嘴快的嚷嚷的全村都知道。”
两人对鱼奶奶的谨慎不以为然,以蔻囡的聪明劲哪儿能考不上?
不过还是表示自己绝不会出去瞎嚷嚷。
鱼阿蔻憋笑憋的声音带着颤音,“周婶子,栓大嫂,你们今儿中午吃什么?我腌的小黄瓜能开坛了,等会给你们送一碗加个菜。”
周婶子一拍大腿发出声惊叫,连忙跑回屋,“我锅里还熬着糊糊呢!这会准都粘锅底了!”
“哈哈哈哈,谁让你不把灶膛里的柴撤了。”栓大嫂人都进屋了,大笑声还回荡在篱笆院内,蓦地又从灶房的小窗探出头,“蔻囡,小黄瓜你给我加点你做的辣子粉拌拌,我做的辣子都不是你的那个味。”
“嗳!”鱼阿蔻清脆应下,搀扶着鱼奶奶,“奶奶,咱也进屋做饭吧,大伯,大娘娘也快下工回来了。”
鱼奶奶早就想进屋了,这是看孙女在和邻居说话才没打断,这会一听,牵住孙女的手撑开帘子进了客堂,摁下孙女坐在条凳上。
“做饭不急!你先给奶奶说说,你咋突然想着考初二了?不是说考的初一?”
鱼阿蔻笑的甜甜的,“我那天去考试,见初一教室里坐着的同学都比我年纪小,就觉得你们总是夸我聪明,要是到时候我上初一了,考试没考过别人多丢人呀!所以我就去试了下初二的试卷,没想到试卷也没那么难。”
“回来后正赶上双抢,我就忘了告诉你这回事了,奶奶,你不会生我气吧?”
鱼奶奶笑都笑的合不拢嘴了,哪会生她气,只是拍着她的手嘱咐道:“下回这种事可得先给奶奶说知道不?害我今天白担心一场。”
“我蔻囡这脑子也不知咋长的,咋能这么聪明?不仅能考去城里一中,还能跳级!我明儿个得去你爸坟头坐坐,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鱼奶奶美滋滋的嘴里哼着小调去灶房了,决定今天中午的糊糊多加一把玉米糁子。
见糊弄过奶奶,鱼阿蔻掩去眼里的复杂神色。
之所以临时考初二,只是为了防一手的,没想到还真的防对了。
*
她先前就读朝阳学校,朝阳学校是共设生产大队里唯一的一所学校,集小学与中学一体,学校里只有四位老师,张校长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兼高年级的语文老师。
她们鱼新村离镇上,步行得两个小时,先前她年龄还小时,奶奶每天乐呵呵的目送着她去上学,叮嘱着上课要好好学,要听老师的话。
自从自己去年开始抽条后,奶奶就不放心她一个人往返了,夏日天长还好,放学到家天还没黑透,冬日天短后,她不齐整的到家,奶奶就没办法静下心。
只要到点没回来,奶奶就得踮着小脚迎出几里地。
虽然再三保证以自己的力气不怕欺负,但奶奶每天送她上学出村口时,都是愁眉苦脸的。
可不放心也没办法,家里又没人能接送她,他们天天都得下地挣工分呢,再说伯娘她们本来就对自己读书不满,巴不得她因害怕路上被人欺负,以后都不去上学了。
鱼阿蔻见奶奶这样,心下也着急,都打算找李旧演戏,让李旧保证每天接送她上下学呢。
虽然会让村里的碎嘴婆说三道四,那也比让奶奶担心好。
还没等她去找李旧,事情就峰回路转了。
那天鱼阿蔻正在上课呢,张校长顶着一头汗湿的头发把她叫到办公室,刚进门就语气激动的说了一件事。
“今年上面关于学习方面下了新文件,文件有两个中心思想。”
“一是对开学的时间进行了改革,往年是新春2月开学,现在改到9月1号开学。”
“二是城里的学校,从今年起必须开放非城市户口子女的入学名额,名额以考试名次筛选。”
说完,笑眯眯的看着她。
鱼阿蔻先是一愣,随后双眼发亮,“太好了!”
相对于镇上来说,鱼新村离城里更近,疾步去城里,只需半小时。
且去城里的那条路,属于大路,路两边坐落着村庄。
如果自己能去城里读书,奶奶就能放心了。
弯腰心怀感激的对张校长鞠了一躬。
“张校长,谢谢您特地告诉我这个消息,我一定能考上的。”
仰起的小脸上泛着自信的光,眼底烨烨生辉。
张校长被这抹吸自信感染的亦是笑容大增,抽出夹在腋下、用牛皮纸包住的资料递给心爱的学生,“这是我从同学那淘换来的往年升学试卷,你现在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就问我。”
鱼阿蔻接过试卷,压下澎湃的心潮,逐句逐题看过去。
见她很快的沉浸在试卷中,张校长这才端起印着大红“囍”字的搪瓷缸喝水,他一上午跑来跑去,嗓子早就干的冒烟了。
他从宋钧那得知这个消息后,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学生鱼阿蔻。
这孩子是真的聪明,同班的孩子还在掰着手指头算加减乘除公式。
她已经能靠自学做初中的几何题了。
爱才之下,就开始私下里给这孩子开小灶,只是越开,就越替这孩子感到惋惜,惋惜这么颗好苗子生不逢时,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别看他自己是个校长,可也没什么办法。
如果是城里学校的校长还好,能利用身份多找点资源。
偏偏他不是,就连手下的老师都是从大队里选上来的,三个老师里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的。
不过现在好了,一中开放了非城户口入学名额,他相信,只要鱼阿蔻去考,百分百能考进去。
想到这,就见鱼阿蔻咬着铅笔头,蹙着眉头盯着试卷出神。
放下搪瓷缸,出声询问,“怎么了?可是哪道题不懂?”
不应该啊,这试卷自己拿到手时就浏览了一遍,上面的试题对她来说,可以用简单两字形容。
鱼阿蔻摇头,问了一个和试卷无关的问题。
“张校长,一中的非城户口入学名额共有多少个?”
她只是突然想起,c城名下挂着n个大队,大队下面又有n个村庄,如果学生都涌入城里,学校也塞不下呀。
张校长见她问的与学习无关,怔愣后回答:“每个大队有五个名额。”
鱼阿蔻心想果然如此。
想到后世里闹的沸沸扬扬的大学生被顶名事件。
盯着手中的试卷故意问:“那如果有些人想去一中,却又考不进怎么办?”
张校长刚想说那就平时上课好好听讲努力点,争取下次考进去,可话到嘴边,灵光一闪,想到了另一个方向。
作者有话要说:
张校长:我学生真聪明。(骄傲脸)
鱼阿蔻:心虚.jpg
~~~~~~~~
我的小猫咪们给我留言了,感动。
第4章
家庭条件一般的人家可能也就是怒叹自家孩子不争气,考不上。
那要是家里有人脉的学生呢?
虽然现在大部分的人经过前几年的动荡认为读书无用。
但总有些眼光独到、嗅觉敏锐的人觉得读书还是重要的。
没见城里的炼钢厂、煤矿招工时,十五级工以上的职位都要求能写会算的?
如果能进到这些厂子里,哪怕从学徒工做起呢。
只要转了正,那以后就可是吃商品粮、端铁饭碗的能耐人了。
以前是没办法,一个大队上能盖的起一座学校,这个大队就是先进大队了,有些地方可是几个大队才共拥有一所学校。
毕竟肚子都填不饱,谁还有心情抓教育。
农村小娃懂事早,四、五岁就能帮着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十来岁就能下地挣五工分了。
</div>
</div>
鱼阿蔻笑的更加灿烂,“恩,初二。”
“怎么可能!你才上了几个月的初一!怎么会做初二的试卷?”
鱼阿蔻无辜脸,“就是会做啊,一拿到试卷我脑子里就自动知道这题该怎么答了。”
鱼奶奶脸色好看许多,骄傲道:“我蔻囡就是聪明!”
鱼阿蔻又故作不经意的说:“对了,宋老师和张校长是同学,就算宋老师忘记我,张校长也不会忘记的,如果我没考上,张校长肯定会来通知我,不会让我苦等的。”
上个信息还没消化,王建房又被这个信息震住了。
嘴巴张张合合的犹如岸上搁浅的鱼,半响憋出一句话。
“宋、宋老师和张校长是同学?”
鱼阿蔻点头,“对啊,还是关系特别好的同学。”
见王建房的脸色难看到不行,心里暗爽。
活该。
气死你个鳖孙儿。
王建房压下嗓子眼里的“这种事你怎么不早说”的怒吼。
略微平复下起伏巨大的气息,语速极快的说:“那可能是还没下来,我回头多跑两趟,通知书一下来我就来送给你。”
“那就先这样,我先回去了。”
说完不等回复扭头就走,那步子快的好像背后有恶狗在追一样。
周婶子注视着他的背影自言自语,“这王建房步子迈这么大也不怕扯着蛋。”
鱼阿蔻死死咬住下唇,脸都憋红了才忍下即将冲出口的爆笑。
栓大嫂则是快几步走过来,身子靠在隔开两家院子的篱笆上眼睛发亮的问,“蔻囡,听你刚这话音,你这是考上了?还是考的初二?”
鱼奶奶立马拦住话头,“考没考中的得等通知书下来才知道,你俩可不能嘴快的嚷嚷的全村都知道。”
两人对鱼奶奶的谨慎不以为然,以蔻囡的聪明劲哪儿能考不上?
不过还是表示自己绝不会出去瞎嚷嚷。
鱼阿蔻憋笑憋的声音带着颤音,“周婶子,栓大嫂,你们今儿中午吃什么?我腌的小黄瓜能开坛了,等会给你们送一碗加个菜。”
周婶子一拍大腿发出声惊叫,连忙跑回屋,“我锅里还熬着糊糊呢!这会准都粘锅底了!”
“哈哈哈哈,谁让你不把灶膛里的柴撤了。”栓大嫂人都进屋了,大笑声还回荡在篱笆院内,蓦地又从灶房的小窗探出头,“蔻囡,小黄瓜你给我加点你做的辣子粉拌拌,我做的辣子都不是你的那个味。”
“嗳!”鱼阿蔻清脆应下,搀扶着鱼奶奶,“奶奶,咱也进屋做饭吧,大伯,大娘娘也快下工回来了。”
鱼奶奶早就想进屋了,这是看孙女在和邻居说话才没打断,这会一听,牵住孙女的手撑开帘子进了客堂,摁下孙女坐在条凳上。
“做饭不急!你先给奶奶说说,你咋突然想着考初二了?不是说考的初一?”
鱼阿蔻笑的甜甜的,“我那天去考试,见初一教室里坐着的同学都比我年纪小,就觉得你们总是夸我聪明,要是到时候我上初一了,考试没考过别人多丢人呀!所以我就去试了下初二的试卷,没想到试卷也没那么难。”
“回来后正赶上双抢,我就忘了告诉你这回事了,奶奶,你不会生我气吧?”
鱼奶奶笑都笑的合不拢嘴了,哪会生她气,只是拍着她的手嘱咐道:“下回这种事可得先给奶奶说知道不?害我今天白担心一场。”
“我蔻囡这脑子也不知咋长的,咋能这么聪明?不仅能考去城里一中,还能跳级!我明儿个得去你爸坟头坐坐,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鱼奶奶美滋滋的嘴里哼着小调去灶房了,决定今天中午的糊糊多加一把玉米糁子。
见糊弄过奶奶,鱼阿蔻掩去眼里的复杂神色。
之所以临时考初二,只是为了防一手的,没想到还真的防对了。
*
她先前就读朝阳学校,朝阳学校是共设生产大队里唯一的一所学校,集小学与中学一体,学校里只有四位老师,张校长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兼高年级的语文老师。
她们鱼新村离镇上,步行得两个小时,先前她年龄还小时,奶奶每天乐呵呵的目送着她去上学,叮嘱着上课要好好学,要听老师的话。
自从自己去年开始抽条后,奶奶就不放心她一个人往返了,夏日天长还好,放学到家天还没黑透,冬日天短后,她不齐整的到家,奶奶就没办法静下心。
只要到点没回来,奶奶就得踮着小脚迎出几里地。
虽然再三保证以自己的力气不怕欺负,但奶奶每天送她上学出村口时,都是愁眉苦脸的。
可不放心也没办法,家里又没人能接送她,他们天天都得下地挣工分呢,再说伯娘她们本来就对自己读书不满,巴不得她因害怕路上被人欺负,以后都不去上学了。
鱼阿蔻见奶奶这样,心下也着急,都打算找李旧演戏,让李旧保证每天接送她上下学呢。
虽然会让村里的碎嘴婆说三道四,那也比让奶奶担心好。
还没等她去找李旧,事情就峰回路转了。
那天鱼阿蔻正在上课呢,张校长顶着一头汗湿的头发把她叫到办公室,刚进门就语气激动的说了一件事。
“今年上面关于学习方面下了新文件,文件有两个中心思想。”
“一是对开学的时间进行了改革,往年是新春2月开学,现在改到9月1号开学。”
“二是城里的学校,从今年起必须开放非城市户口子女的入学名额,名额以考试名次筛选。”
说完,笑眯眯的看着她。
鱼阿蔻先是一愣,随后双眼发亮,“太好了!”
相对于镇上来说,鱼新村离城里更近,疾步去城里,只需半小时。
且去城里的那条路,属于大路,路两边坐落着村庄。
如果自己能去城里读书,奶奶就能放心了。
弯腰心怀感激的对张校长鞠了一躬。
“张校长,谢谢您特地告诉我这个消息,我一定能考上的。”
仰起的小脸上泛着自信的光,眼底烨烨生辉。
张校长被这抹吸自信感染的亦是笑容大增,抽出夹在腋下、用牛皮纸包住的资料递给心爱的学生,“这是我从同学那淘换来的往年升学试卷,你现在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就问我。”
鱼阿蔻接过试卷,压下澎湃的心潮,逐句逐题看过去。
见她很快的沉浸在试卷中,张校长这才端起印着大红“囍”字的搪瓷缸喝水,他一上午跑来跑去,嗓子早就干的冒烟了。
他从宋钧那得知这个消息后,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学生鱼阿蔻。
这孩子是真的聪明,同班的孩子还在掰着手指头算加减乘除公式。
她已经能靠自学做初中的几何题了。
爱才之下,就开始私下里给这孩子开小灶,只是越开,就越替这孩子感到惋惜,惋惜这么颗好苗子生不逢时,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别看他自己是个校长,可也没什么办法。
如果是城里学校的校长还好,能利用身份多找点资源。
偏偏他不是,就连手下的老师都是从大队里选上来的,三个老师里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的。
不过现在好了,一中开放了非城户口入学名额,他相信,只要鱼阿蔻去考,百分百能考进去。
想到这,就见鱼阿蔻咬着铅笔头,蹙着眉头盯着试卷出神。
放下搪瓷缸,出声询问,“怎么了?可是哪道题不懂?”
不应该啊,这试卷自己拿到手时就浏览了一遍,上面的试题对她来说,可以用简单两字形容。
鱼阿蔻摇头,问了一个和试卷无关的问题。
“张校长,一中的非城户口入学名额共有多少个?”
她只是突然想起,c城名下挂着n个大队,大队下面又有n个村庄,如果学生都涌入城里,学校也塞不下呀。
张校长见她问的与学习无关,怔愣后回答:“每个大队有五个名额。”
鱼阿蔻心想果然如此。
想到后世里闹的沸沸扬扬的大学生被顶名事件。
盯着手中的试卷故意问:“那如果有些人想去一中,却又考不进怎么办?”
张校长刚想说那就平时上课好好听讲努力点,争取下次考进去,可话到嘴边,灵光一闪,想到了另一个方向。
作者有话要说:
张校长:我学生真聪明。(骄傲脸)
鱼阿蔻:心虚.jpg
~~~~~~~~
我的小猫咪们给我留言了,感动。
第4章
家庭条件一般的人家可能也就是怒叹自家孩子不争气,考不上。
那要是家里有人脉的学生呢?
虽然现在大部分的人经过前几年的动荡认为读书无用。
但总有些眼光独到、嗅觉敏锐的人觉得读书还是重要的。
没见城里的炼钢厂、煤矿招工时,十五级工以上的职位都要求能写会算的?
如果能进到这些厂子里,哪怕从学徒工做起呢。
只要转了正,那以后就可是吃商品粮、端铁饭碗的能耐人了。
以前是没办法,一个大队上能盖的起一座学校,这个大队就是先进大队了,有些地方可是几个大队才共拥有一所学校。
毕竟肚子都填不饱,谁还有心情抓教育。
农村小娃懂事早,四、五岁就能帮着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十来岁就能下地挣五工分了。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