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上书房大臣洪志远和赵庸进殿,略整一整袍褂,恭敬行下三跪九叩大礼。
皇帝的情绪有些亢奋,仰头一笑,旋即冷冰冰道:“赵庸,洪志远,你们将太子辅佐得真好!”
两人愕然相顾,不知道发生何事,伏地不敢开口。
“赵庸听旨,即刻草拟废储诏书。”
赵庸一悸,起身立到公案前,心中暗自忖度:树欲静而风不止,针对太子的恶毒传言和暗中打压从未间断,多位皇子参与政务,极大削弱了太子的力量。论腹黑手段,皇子们没一个是省油的灯,太子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纰漏?
皇帝一脸肃穆之色,缓踱几步,抬目望着窗前摇曳不定的烛光,许久才道:“太子玄昱不思进取,难继祖宗之功业,朕秉承天意,奉行先祖制,废除玄昱储君之位。”
洪志远一听,顿时激动,磕头道:“废黜太子轻则震动朝局,重则撼动社稷安危,请万岁三思而后行。”
赵庸的手微微颤抖,将笔一搁,严正复议:“请万岁三思。”
皇帝端参茶喝一口,皱眉将茶碗一搁,目光在两人脸上扫过,冷冷道:“朕自认为对太子倾尽耐心,可惜天不如愿。”
洪志远一字一句咀嚼皇帝先前的话,再次进言:“太子贤良方正并无较大过错,请万岁三思。”
骤然一阵响动,只听殿角的自鸣钟连撞数下,已是寅正时分。
皇帝望向黑森森的殿外,语气沉重地说:“玄昱幼时机敏,成绩斐然,朕处死王长亭但未追究他半分。三位太子太傅,哪个不是饱学大儒,他怎么会变成如今的模样?”
洪志远抬头看一眼皇帝,“太子并未参与王长亭所承劣事,请万岁明鉴。”
皇帝心中集聚的郁气很快散去,君臣三人推心置腹,秉烛长谈。
远近灯影朦朦胧胧,禁军已然调换了一批新面孔,御前带刀侍卫表情僵硬,铜雕木刻般立在殿外。
玄昱攥紧拳头,正欲进殿,却听皇帝道:“你在门口跪着。”
玄昱的心似被狠狠剜了一刀,一撂衣袍跪下,腰身挺得笔直。
约莫过了一个多时辰,天蒙蒙发亮,一遛明黄宫灯在风中摇曳,四角飞檐矗在乌沉的空中,欲要凌空拔起,振翅苍穹。
待赵庸和洪志远退下后,大太监躬身上前迎太子进殿。
一想到沈贵人,皇帝心中的愤怒一阵接着一阵,再想到设局之人更是火大,声色俱厉道:“你太令朕失望了!”
玄昱的相貌天生带着一种清正,表情平静淡然,恭敬叩头道:“儿臣有负重托,请父皇责罚,不知此番因何而起。”
皇帝沉着脸,话语如刀似剑:“在朕面前耍手段,你们都还嫩了些。”
看来没有解释,也不需要辩解了。玄昱早有准备,可心中多少还是生出几分凉意,语调自然地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儿臣任凭处置,请父皇保重龙体。”
皇帝深邃的瞳仁直直盯着他,单手虚抬了一下,嗓音如暮鼓晨钟郑重而慈悲:“去吧。”
第32章 醉花间 (7)
一场行围在“圣躬不豫”中匆匆结束, 众皇子尚未恭请圣安便得到皇帝与太子先行回京的消息。
北风肆虐,搅着零星的雪花,裹挟着树木摇摆, 撕扯裂帛般呼啸。
玄奕文武兼备, 穿一身酱色贡缎箭袖袍, 背弓箭正准备前往围场与皇亲们切磋骑射, 却见玄正极速打马过来。
玄正阴沉着脸,谨慎瞧了瞧周围, 小声道:“天未放亮,后山埋了数个小太监,其中包括太子宫里的何三。”
玄奕目光一闪,心神不安,忙问:“这是出了什么事?”
“哎……”玄正颓然入座, “秘闻,昨日半夜, 不知父皇怎会临时召幸,太监们发现沈贵人殿内有人。”
玄奕心中一惊,凝神思索片刻,心中霍然明朗, “昨夜宴散, 十哥约吃烤肉,原来是用尽了心思。”
玄正的神色焦虑中带着几分无奈,长叹一声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若太子品性端正怎会出了这档子事, 无论是谁做的局,你我难逃牵连。”
朔风袭来, 玄奕下意识往屋里走,“沈贵人那边什么情况?”
“此事明显另有情弊,暂无消息传来。”
玄奕摘下弓箭挂回墙上,抬手为他沏一杯茶,“万岁肯掖着宫闱丑闻不是坏事,若太子地位不保,三哥有何打算?”
玄正的脸像是覆着一层霜,默然良久,瞪着眼望向屋顶悬梁,苦叹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太子好,我们跟着沾光,一旦出了事,大家还不知落得什么光景。这些年鞍前马后,我干的尽是得罪人的差,早已成了众矢之的,恐怕早有人磨刀霍霍,只等机会投井下石。”
玄奕生母位份低微,自幼受尽白眼和哥哥们欺负,幸好得玄正时时照顾,也因此特别敬重这位三哥,凝神听完,认真说:“三哥,你信我吗?”
玄正坐直身子看着他,满脸诧异,“这是什么话?若连你我都不信,那我还能信谁?”
“太子成日在父皇面前走动,时刻受到监督,父皇对他寄予厚望,稍有半点不如意便加以申斥,若他地位不保,是危机也是机会。”
玄正细细品味他的话,口气变得异常严峻:“你的意思?”
“太子自小享有厚爱皇恩,父皇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变起仓促,没有传出沈贵人的死讯,说明后宫之事还不至于动摇国本。眼下你我要做两手准备,静观形势,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闻言,玄正着实震惊,略一沉吟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们兄弟早就深陷太子阵营,想抽身只怕没这么容易。”
玄奕笑道:“父皇最恨结党营私,我们就是我们,和谁都不是一党。”
玄正深思片刻,咬着牙道:“老十一,你若认我这个三哥,往后就不要再起这样的心思。我们与太子情为手足,义为君臣,自当共同进退,我这就回京探口风替太子周全。”
玄奕见他的态度十分诚恳仗义,许久才说:“此事急不得,父皇尚未开过杀子的先例,更何况是太子,我们与大哥九哥同行就好。”
御驾马不停蹄返回北京,城里阳光明媚气温却低,金水桥下的护城河结着寸许厚的冰凌。
皇帝下旨,将玄昱禁足于紫禁城上泗院。
玄昱仰头凝望,大雪过后,四角宫墙之上碧空澄澈,仿若一潭深幽静水,无论这世间有多少沆瀣肮脏,它依旧那么干净,纤尘不染。人心趋炎附势,他已然做好准备,可当这一切来临的时候依旧无法真正坦然。
乾清宫庄严肃穆,皇帝处理完重要朝务,一提废黜太子之事。
官员们至殿内跪到丹墀下,有人坦然有人惶恐,多数表示反对。皇子们却是心中暗喜,各怀鬼胎,如同得到天大的鼓舞般兴奋。
下朝后,官员们纷纷猜测太子究竟犯了什么事,知道赵庸口风紧,只能将希望定在洪志远这里。但见这位上书房重臣悠哉品茶,不时长篇大论,毫无半分乱意,众人套不出话,只得干发急。
洪志远笑道:“诸位,眼下我同你们一样实不知情,臣事君以忠,我等各安其职,不存他念,要知道那么多做什么?”
这话等同于没说,官员们不敢多问,越发悟不透其中要领。
玄正见玄奕一派淡然,不禁将心稍稍放宽,“看苗头,多数人是观望态度。”
玄奕微微一笑,“废黜情由足够委婉,丝毫未提太子秽乱后宫之事,到底父皇还是选择保全双方颜面。”
“圣意难测,官员们等会儿要递牌子,你我该怎么办?”
玄奕细细一想,慢声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感觉太子没这么蠢,不可能因一时贪欢而自毁长城。”
玄正缄默良久,“我也不信太子能干出这事,听说那晚有人扰了万岁休息,尔后才引出半夜召幸的事。”
“真是个精妙无比的局,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气氛肃穆沉寂,皇帝手执佛珠,闭目盘腿坐在炕上,听赵庸行了礼,方问:“朝臣们什么动静?”
赵庸已然猜出圣意,却不敢表现得过于明显,神色黯淡道:“回万岁,臣一路只听众人议论纷纷,多数为太子鸣不平,皇子们正预备递牌子,为太子求情。”
“哦?”皇帝睁开眼睛,露出一抹复杂至极的笑意,“你确定这些话听得真切?”
赵庸将皇帝所说的每个字在心里仔细回味一遍,“臣只是略有耳闻,并不真切。”
“这就对了,”皇帝将佛珠往御案上一掷,目光骤然变得冷凝,“既要废太子,那紧接着当然是立太子,他们心中打着什么好算盘,很快就知道了。”
注定是惊心动魄的一天,一直支持太子的人哪敢置身事外,片刻便起了联名奏折,由内阁大学士李冠英递出。
李冠英德高望重,乃两朝元老,当年教过皇帝功课,现又是太子太傅。
偌大的殿内一片安静,自鸣钟走动的声音格外清晰,宣德炉上燃着凝神静心的沉香,金砖地面光可鉴人。
皇帝看了自鸣钟,一招手道:“让李冠英进来。”
赵庸应了,躬身退至殿外。
洪志远默然立在一旁,心中暗想:皇帝行事果决从不拖泥带水,若真要废黜太子,不可能是这样的态度,只看事情到底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李冠英岁数到了走路颤颤巍巍,由太监搀扶着下跪,老泪盈眶道:“求万岁明鉴,太子实心为国办事,历练有成,怎能因小小过失被废?”
皇帝一个示意,太监立刻搬来兀子,扶李冠英入座。
这白发苍苍的老臣穿戴整整齐齐,官帽,袍褂,礼服,官靴,丝毫也不马虎。
皇帝神色寻常,吃了一口茶道:“治理黄河,地权兼并,太子毫无建树,协理六部又有何政绩可言?他哪一件事能为朕分忧?”
李冠英痛心疾首,凛然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万岁哪能将这些账都算在太子头上?治理黄河乃千年难题,太子在紫禁城长大哪懂那些。地权兼并,太子克尽厥职,毕竟年轻,实为缺乏经验。六部的弊端乃沉疴顽疾,太子尚在历练中,奉旨监国,江宁赈灾,样样没有落下啊!”
皇帝冷飕飕地说:“你看着太子长大,存师生之情无可厚非,他究竟还要多久才能历练成才,你能给朕一个保证吗?”
李冠英念起辅佐教育之情,潸然泪下,手臂往兀子上一撑,重新跪下来,磕头道:“老臣身为太子之师没能教好太子,请万岁赐老臣一死,以警后世。”
这话明显带着情绪,也有要挟和自哀自怨的意思。皇帝冷冷一笑,“太子太傅不只你一个,朕若赐死你,那赵庸当如何处置?”
历代宰相无下场,赵庸候在一旁,早已架不住,出了一头一身冷汗。
李冠英几乎爬不起来,也不知触动了哪根软弦,兀自放声大哭起来。
皇帝立身,摆手示意洪志远过来,“朕非昏君不杀忠臣,你送他回去,安抚一下情绪。”
洪志远原本吊得老高的心瞬间回归心房,行礼后搀起李冠英离开。
待他们出了殿外,皇帝唤来赵庸,“李冠英年纪大了,朕准他退职,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出了大殿,赵庸站在丹墀下,深吸一口气驱散胸中的郁闷,抬首望着明朗的天空。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身历其境才能彻底见识天子权术威严。遥想当年的科场舞弊案,万岁明知卖官黑幕,却因处理王长亭的时机不成熟,转而将主考李存孝当了替罪羊。李存孝乃一代大儒,同是太子太傅,清廉自守,轰轰烈烈的一场抄家风波,最终抄出不足五百两白银。
因李冠英谏言失败,先前决意保太子的人多少动摇了心思,这保举太子里头的门道哪三言两语说得清,先不提拥护之功,太子若真下台,下一任太子定记着这笔结党袒护之罪。
皇子们的确递牌子求见,但对于太子之事仅轻描淡写,略一代过就提了其他政务。谁不觊觎皇位,谁对太子有半分真心,或者谁不希望太子倒台?皇帝心如明镜却并不戳穿。
一些小的京官四处打探消息,绞尽脑汁想着该投哪个皇子阵营,却见洪志远,赵庸,高澜三位当朝要员毫无动静,渐渐看出名堂,不再轻举妄动。
裕亲王尚未回到南疆,得知皇帝要废太子的消息火速请旨进京,得皇帝回复,日夜兼程赶到北京,顾不得停歇片刻,第一时间递牌子求见。
紫禁城的大殿内没有树,高大的城楼上铅云堆积,墙头苔藓冻得发暗发红,显得死气沉沉。
君臣相谈许久,皇帝歪在炕上,倚厚枕闭目养神,缓缓道:“你说的道理朕何尝想不明白,先前除了太子一派清明,其余诸子不是蠢如豕鹿就是捞钱玩女人。太子出事,老三和老十一话都不敢多说一句。朕的儿子们直如一盘散沙,最可恨的是老十……”
裕亲王终是忍耐不住,炸着胆子,一欠身,直言不讳道:“臣听传闻,说是太子进了沈贵人的寝殿,此事可有确凿证据?”
皇帝对这位嫡亲弟弟不似旁人,神情毫无异样,仰头看着盘龙衔珠藻井,“并无。”
裕亲王突然搁了茶碗,跪地磕头道:“太子乃遭人诬陷!宴席当晚,臣与太子奕棋,其间还有数位老王爷作陪,众人皆可为证,请万岁详查。”
皇帝惜他两鬓花白,疲乏辛劳,抬手扶他一把,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表情,“朕知道。”
此言一出,裕亲王大为震惊,不解道:“万岁既然知晓,为何还要作践委屈太子?”
</div>
</div>
皇帝的情绪有些亢奋,仰头一笑,旋即冷冰冰道:“赵庸,洪志远,你们将太子辅佐得真好!”
两人愕然相顾,不知道发生何事,伏地不敢开口。
“赵庸听旨,即刻草拟废储诏书。”
赵庸一悸,起身立到公案前,心中暗自忖度:树欲静而风不止,针对太子的恶毒传言和暗中打压从未间断,多位皇子参与政务,极大削弱了太子的力量。论腹黑手段,皇子们没一个是省油的灯,太子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纰漏?
皇帝一脸肃穆之色,缓踱几步,抬目望着窗前摇曳不定的烛光,许久才道:“太子玄昱不思进取,难继祖宗之功业,朕秉承天意,奉行先祖制,废除玄昱储君之位。”
洪志远一听,顿时激动,磕头道:“废黜太子轻则震动朝局,重则撼动社稷安危,请万岁三思而后行。”
赵庸的手微微颤抖,将笔一搁,严正复议:“请万岁三思。”
皇帝端参茶喝一口,皱眉将茶碗一搁,目光在两人脸上扫过,冷冷道:“朕自认为对太子倾尽耐心,可惜天不如愿。”
洪志远一字一句咀嚼皇帝先前的话,再次进言:“太子贤良方正并无较大过错,请万岁三思。”
骤然一阵响动,只听殿角的自鸣钟连撞数下,已是寅正时分。
皇帝望向黑森森的殿外,语气沉重地说:“玄昱幼时机敏,成绩斐然,朕处死王长亭但未追究他半分。三位太子太傅,哪个不是饱学大儒,他怎么会变成如今的模样?”
洪志远抬头看一眼皇帝,“太子并未参与王长亭所承劣事,请万岁明鉴。”
皇帝心中集聚的郁气很快散去,君臣三人推心置腹,秉烛长谈。
远近灯影朦朦胧胧,禁军已然调换了一批新面孔,御前带刀侍卫表情僵硬,铜雕木刻般立在殿外。
玄昱攥紧拳头,正欲进殿,却听皇帝道:“你在门口跪着。”
玄昱的心似被狠狠剜了一刀,一撂衣袍跪下,腰身挺得笔直。
约莫过了一个多时辰,天蒙蒙发亮,一遛明黄宫灯在风中摇曳,四角飞檐矗在乌沉的空中,欲要凌空拔起,振翅苍穹。
待赵庸和洪志远退下后,大太监躬身上前迎太子进殿。
一想到沈贵人,皇帝心中的愤怒一阵接着一阵,再想到设局之人更是火大,声色俱厉道:“你太令朕失望了!”
玄昱的相貌天生带着一种清正,表情平静淡然,恭敬叩头道:“儿臣有负重托,请父皇责罚,不知此番因何而起。”
皇帝沉着脸,话语如刀似剑:“在朕面前耍手段,你们都还嫩了些。”
看来没有解释,也不需要辩解了。玄昱早有准备,可心中多少还是生出几分凉意,语调自然地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儿臣任凭处置,请父皇保重龙体。”
皇帝深邃的瞳仁直直盯着他,单手虚抬了一下,嗓音如暮鼓晨钟郑重而慈悲:“去吧。”
第32章 醉花间 (7)
一场行围在“圣躬不豫”中匆匆结束, 众皇子尚未恭请圣安便得到皇帝与太子先行回京的消息。
北风肆虐,搅着零星的雪花,裹挟着树木摇摆, 撕扯裂帛般呼啸。
玄奕文武兼备, 穿一身酱色贡缎箭袖袍, 背弓箭正准备前往围场与皇亲们切磋骑射, 却见玄正极速打马过来。
玄正阴沉着脸,谨慎瞧了瞧周围, 小声道:“天未放亮,后山埋了数个小太监,其中包括太子宫里的何三。”
玄奕目光一闪,心神不安,忙问:“这是出了什么事?”
“哎……”玄正颓然入座, “秘闻,昨日半夜, 不知父皇怎会临时召幸,太监们发现沈贵人殿内有人。”
玄奕心中一惊,凝神思索片刻,心中霍然明朗, “昨夜宴散, 十哥约吃烤肉,原来是用尽了心思。”
玄正的神色焦虑中带着几分无奈,长叹一声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若太子品性端正怎会出了这档子事, 无论是谁做的局,你我难逃牵连。”
朔风袭来, 玄奕下意识往屋里走,“沈贵人那边什么情况?”
“此事明显另有情弊,暂无消息传来。”
玄奕摘下弓箭挂回墙上,抬手为他沏一杯茶,“万岁肯掖着宫闱丑闻不是坏事,若太子地位不保,三哥有何打算?”
玄正的脸像是覆着一层霜,默然良久,瞪着眼望向屋顶悬梁,苦叹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太子好,我们跟着沾光,一旦出了事,大家还不知落得什么光景。这些年鞍前马后,我干的尽是得罪人的差,早已成了众矢之的,恐怕早有人磨刀霍霍,只等机会投井下石。”
玄奕生母位份低微,自幼受尽白眼和哥哥们欺负,幸好得玄正时时照顾,也因此特别敬重这位三哥,凝神听完,认真说:“三哥,你信我吗?”
玄正坐直身子看着他,满脸诧异,“这是什么话?若连你我都不信,那我还能信谁?”
“太子成日在父皇面前走动,时刻受到监督,父皇对他寄予厚望,稍有半点不如意便加以申斥,若他地位不保,是危机也是机会。”
玄正细细品味他的话,口气变得异常严峻:“你的意思?”
“太子自小享有厚爱皇恩,父皇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变起仓促,没有传出沈贵人的死讯,说明后宫之事还不至于动摇国本。眼下你我要做两手准备,静观形势,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闻言,玄正着实震惊,略一沉吟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们兄弟早就深陷太子阵营,想抽身只怕没这么容易。”
玄奕笑道:“父皇最恨结党营私,我们就是我们,和谁都不是一党。”
玄正深思片刻,咬着牙道:“老十一,你若认我这个三哥,往后就不要再起这样的心思。我们与太子情为手足,义为君臣,自当共同进退,我这就回京探口风替太子周全。”
玄奕见他的态度十分诚恳仗义,许久才说:“此事急不得,父皇尚未开过杀子的先例,更何况是太子,我们与大哥九哥同行就好。”
御驾马不停蹄返回北京,城里阳光明媚气温却低,金水桥下的护城河结着寸许厚的冰凌。
皇帝下旨,将玄昱禁足于紫禁城上泗院。
玄昱仰头凝望,大雪过后,四角宫墙之上碧空澄澈,仿若一潭深幽静水,无论这世间有多少沆瀣肮脏,它依旧那么干净,纤尘不染。人心趋炎附势,他已然做好准备,可当这一切来临的时候依旧无法真正坦然。
乾清宫庄严肃穆,皇帝处理完重要朝务,一提废黜太子之事。
官员们至殿内跪到丹墀下,有人坦然有人惶恐,多数表示反对。皇子们却是心中暗喜,各怀鬼胎,如同得到天大的鼓舞般兴奋。
下朝后,官员们纷纷猜测太子究竟犯了什么事,知道赵庸口风紧,只能将希望定在洪志远这里。但见这位上书房重臣悠哉品茶,不时长篇大论,毫无半分乱意,众人套不出话,只得干发急。
洪志远笑道:“诸位,眼下我同你们一样实不知情,臣事君以忠,我等各安其职,不存他念,要知道那么多做什么?”
这话等同于没说,官员们不敢多问,越发悟不透其中要领。
玄正见玄奕一派淡然,不禁将心稍稍放宽,“看苗头,多数人是观望态度。”
玄奕微微一笑,“废黜情由足够委婉,丝毫未提太子秽乱后宫之事,到底父皇还是选择保全双方颜面。”
“圣意难测,官员们等会儿要递牌子,你我该怎么办?”
玄奕细细一想,慢声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感觉太子没这么蠢,不可能因一时贪欢而自毁长城。”
玄正缄默良久,“我也不信太子能干出这事,听说那晚有人扰了万岁休息,尔后才引出半夜召幸的事。”
“真是个精妙无比的局,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气氛肃穆沉寂,皇帝手执佛珠,闭目盘腿坐在炕上,听赵庸行了礼,方问:“朝臣们什么动静?”
赵庸已然猜出圣意,却不敢表现得过于明显,神色黯淡道:“回万岁,臣一路只听众人议论纷纷,多数为太子鸣不平,皇子们正预备递牌子,为太子求情。”
“哦?”皇帝睁开眼睛,露出一抹复杂至极的笑意,“你确定这些话听得真切?”
赵庸将皇帝所说的每个字在心里仔细回味一遍,“臣只是略有耳闻,并不真切。”
“这就对了,”皇帝将佛珠往御案上一掷,目光骤然变得冷凝,“既要废太子,那紧接着当然是立太子,他们心中打着什么好算盘,很快就知道了。”
注定是惊心动魄的一天,一直支持太子的人哪敢置身事外,片刻便起了联名奏折,由内阁大学士李冠英递出。
李冠英德高望重,乃两朝元老,当年教过皇帝功课,现又是太子太傅。
偌大的殿内一片安静,自鸣钟走动的声音格外清晰,宣德炉上燃着凝神静心的沉香,金砖地面光可鉴人。
皇帝看了自鸣钟,一招手道:“让李冠英进来。”
赵庸应了,躬身退至殿外。
洪志远默然立在一旁,心中暗想:皇帝行事果决从不拖泥带水,若真要废黜太子,不可能是这样的态度,只看事情到底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李冠英岁数到了走路颤颤巍巍,由太监搀扶着下跪,老泪盈眶道:“求万岁明鉴,太子实心为国办事,历练有成,怎能因小小过失被废?”
皇帝一个示意,太监立刻搬来兀子,扶李冠英入座。
这白发苍苍的老臣穿戴整整齐齐,官帽,袍褂,礼服,官靴,丝毫也不马虎。
皇帝神色寻常,吃了一口茶道:“治理黄河,地权兼并,太子毫无建树,协理六部又有何政绩可言?他哪一件事能为朕分忧?”
李冠英痛心疾首,凛然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万岁哪能将这些账都算在太子头上?治理黄河乃千年难题,太子在紫禁城长大哪懂那些。地权兼并,太子克尽厥职,毕竟年轻,实为缺乏经验。六部的弊端乃沉疴顽疾,太子尚在历练中,奉旨监国,江宁赈灾,样样没有落下啊!”
皇帝冷飕飕地说:“你看着太子长大,存师生之情无可厚非,他究竟还要多久才能历练成才,你能给朕一个保证吗?”
李冠英念起辅佐教育之情,潸然泪下,手臂往兀子上一撑,重新跪下来,磕头道:“老臣身为太子之师没能教好太子,请万岁赐老臣一死,以警后世。”
这话明显带着情绪,也有要挟和自哀自怨的意思。皇帝冷冷一笑,“太子太傅不只你一个,朕若赐死你,那赵庸当如何处置?”
历代宰相无下场,赵庸候在一旁,早已架不住,出了一头一身冷汗。
李冠英几乎爬不起来,也不知触动了哪根软弦,兀自放声大哭起来。
皇帝立身,摆手示意洪志远过来,“朕非昏君不杀忠臣,你送他回去,安抚一下情绪。”
洪志远原本吊得老高的心瞬间回归心房,行礼后搀起李冠英离开。
待他们出了殿外,皇帝唤来赵庸,“李冠英年纪大了,朕准他退职,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出了大殿,赵庸站在丹墀下,深吸一口气驱散胸中的郁闷,抬首望着明朗的天空。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身历其境才能彻底见识天子权术威严。遥想当年的科场舞弊案,万岁明知卖官黑幕,却因处理王长亭的时机不成熟,转而将主考李存孝当了替罪羊。李存孝乃一代大儒,同是太子太傅,清廉自守,轰轰烈烈的一场抄家风波,最终抄出不足五百两白银。
因李冠英谏言失败,先前决意保太子的人多少动摇了心思,这保举太子里头的门道哪三言两语说得清,先不提拥护之功,太子若真下台,下一任太子定记着这笔结党袒护之罪。
皇子们的确递牌子求见,但对于太子之事仅轻描淡写,略一代过就提了其他政务。谁不觊觎皇位,谁对太子有半分真心,或者谁不希望太子倒台?皇帝心如明镜却并不戳穿。
一些小的京官四处打探消息,绞尽脑汁想着该投哪个皇子阵营,却见洪志远,赵庸,高澜三位当朝要员毫无动静,渐渐看出名堂,不再轻举妄动。
裕亲王尚未回到南疆,得知皇帝要废太子的消息火速请旨进京,得皇帝回复,日夜兼程赶到北京,顾不得停歇片刻,第一时间递牌子求见。
紫禁城的大殿内没有树,高大的城楼上铅云堆积,墙头苔藓冻得发暗发红,显得死气沉沉。
君臣相谈许久,皇帝歪在炕上,倚厚枕闭目养神,缓缓道:“你说的道理朕何尝想不明白,先前除了太子一派清明,其余诸子不是蠢如豕鹿就是捞钱玩女人。太子出事,老三和老十一话都不敢多说一句。朕的儿子们直如一盘散沙,最可恨的是老十……”
裕亲王终是忍耐不住,炸着胆子,一欠身,直言不讳道:“臣听传闻,说是太子进了沈贵人的寝殿,此事可有确凿证据?”
皇帝对这位嫡亲弟弟不似旁人,神情毫无异样,仰头看着盘龙衔珠藻井,“并无。”
裕亲王突然搁了茶碗,跪地磕头道:“太子乃遭人诬陷!宴席当晚,臣与太子奕棋,其间还有数位老王爷作陪,众人皆可为证,请万岁详查。”
皇帝惜他两鬓花白,疲乏辛劳,抬手扶他一把,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表情,“朕知道。”
此言一出,裕亲王大为震惊,不解道:“万岁既然知晓,为何还要作践委屈太子?”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