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奏对
第九十二章 奏对
听了张宣的话,大殿上的文武大臣,全都交头接耳,低声议论了起来,王座上的姬玉,更是不由自主地愣了一下,旋即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调停薛赵薛郑、莒郴列国之间的战事,岂是那么容易的事,寡人也是,有心……”
话刚说到这里,张宣却猛地又拜伏了下去,磕头说道:“多谢陛下,只要陛下有心,便一定能够调停薛赵薛郑之战,还天下万民一个和平安宁之国!”
张宣的话,让姬玉不由得又微微愣了一下,然后又苦笑着说道:“此事岂是寡人有心,便能完成的?”
“陛下,小臣曾听闻公子华提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宣眼神恳切地望着姬玉说道。
姬玉身子猛地一震,抬眼瞧着张宣,嘴里喃喃地说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张宣迎上姬玉疑惑的眼神,肯定地微微颔首,然后又说道:“只要陛下有心,就没有任何事能够难倒陛下!”说着,又加重语气重复了一下,说道:“任何事!”
任何事?包括恢复祖上荣光,让天子权威,再次凌霸于天下诸侯之上吗?
姬玉身子一震,双眼微微一缩,死死地盯住张宣!
张宣好似读懂了姬玉眼神中的意思一样,微微点头,说道:“陛下,调停列国战事,便是如此,只要陛下有心,就一定能够调停成功!”
调停成功?哪有那么容易?姬玉在心底暗自长长地叹息了一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话虽在理,但真正做起来,又岂是那么容易的?
薛国现在可是天下霸强,别说倾国之兵了,便是一郡一邑之兵,攻破夏都,亦是轻而易举之事,一旦惹恼了薛侯,姬玉这王位,又岂能稳当?
张宣好像明白姬玉心中的顾忌一般,不等姬玉开口,便再次说道:“陛下容禀,当此之时,调停薛与列国战事,恰为最好之机!”
“最好之机?这是何意?”姬玉微微皱眉,不解地问道。
“父王。”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王子喜,这时候却直身而起,朝姬玉拱手一礼,低头说道:“父王,儿臣昨日在都中酒肆嬉戏,无意中听闻到一个消息。”
“你去了都中酒肆嬉戏?”姬玉有些不悦地转头瞪着王子喜说道。
王子喜心中猛地一咯噔,急忙拜伏在地,磕头说道:“父王,儿臣荒于嬉戏,还请父王责罚!”
“罢了,此事容后再议!”姬玉不悦地挥了一下手说道,略微停顿了一下,姬玉又说道:“你昨日听到了什么消息?”
“谢父王。”王子喜再次磕头,略微停顿了一下之后,才又继续说道:“儿臣昨日听酒肆中的薛国游商提及,薛侯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薛国国内,已是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皆盼着薛侯能够暂停刀兵,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安享太平呢!”
“薛国游商真是这样说的?”姬玉有些怀疑地瞧着王子喜说道。
“父王,儿臣所言,句句属实,不敢有半句欺瞒父王。”王子喜急忙拜伏于地说道。
“是啊陛下,微臣昨日给喜王子殿下授课之时,王子殿下还提及此事。”王子喜身侧,王子傅李掸朝姬玉拱手行礼说道,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李掸又说道:“喜王子殿下宅心仁厚,胸怀万民,不忍看见薛国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还曾询问微臣,如何才能让薛国百姓安居乐业,让这大夏天下,再无战事纷扰呢!”
“我儿真是这样说的?”姬玉有些意外地瞪大了眼睛,瞧着李掸说道。
“陛下明见,微臣不敢虚言欺君。”李掸双手拜伏于地,言辞肯定地说道。
“好,好,我儿有此胸怀,堪为天下之主!”姬玉高兴地说道。
“谢父王赞誉,儿臣惶恐,不敢奢望天下之主,只愿我大夏天下,万民乐平,百姓老有所养,幼有所护,居有房,行有车,衣锦衣,食玉食,儿臣万死,心亦无憾亦!”王子喜再次拜伏于地说道。
“好,好,好!”姬玉兴奋地连声称赞道,大殿上的文武群臣也一起朝姬玉行礼说道:“臣等恭喜陛下,喜王子殿下有此胸襟,实乃天下之福,万民之福!”
“好,好,好,众卿免礼,都平身吧。”姬玉兴奋地说道,然后又朝王子喜招了招手,说道:“王儿,来,到父王身边来。”
“谢父王。”王子喜行礼后,疾步走到姬玉近前,再次朝姬玉行礼后,才又跪坐了下去。
“王儿,你还听到些什么消息?一并告诉父王,父王久不在宫外走动,这天下的新鲜事,父王可都许久未闻了。”
“父王,儿臣也只是偶尔出宫,在都中嬉戏,天下大事,儿臣又怎及得上,奉命出使,行走列国的张子呢?”说着,王子喜又转头对王座下的张宣说道:“张子,你行走列国,必定见多识广,你且将天下的趣事儿,说与父王听听。”
“喏。”张宣躬身行礼说道,停顿了一下,张宣才又说道:“启禀陛下、王子殿下,小臣奉命前来国都,所过之国,首为薛国。”
说着,又停顿了一下,张宣才又继续说道:“诚如王子殿下所言,薛国国内,已是怨声载道,百姓苦不堪言,薛侯穷兵黩武,以至于百姓流离失所,家园破碎,所谓城无三贾,里无三户,便是如此。”
“城无三贾,里无三户?薛国国内,已凋零到如此地步了?”姬玉脸色一变,有些吃惊地说道。
“陛下明见,薛国国内,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大体已是如此。”张宣再次朝姬玉磕头行礼说道,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张宣才又继续说道:“薛赵交兵,二十万薛军集于西境,历时数月,百万民伕周转物质,耗费钱粮无数,然薛军却未建寸功,至今仍未能突破敝国边关,敝国之安,稳如泰山!”
说着,又停顿了一下,张宣又说道:“然则薛国国内,却已是外事未平,内患又起!”
听了张宣的话,大殿上的文武大臣,全都交头接耳,低声议论了起来,王座上的姬玉,更是不由自主地愣了一下,旋即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调停薛赵薛郑、莒郴列国之间的战事,岂是那么容易的事,寡人也是,有心……”
话刚说到这里,张宣却猛地又拜伏了下去,磕头说道:“多谢陛下,只要陛下有心,便一定能够调停薛赵薛郑之战,还天下万民一个和平安宁之国!”
张宣的话,让姬玉不由得又微微愣了一下,然后又苦笑着说道:“此事岂是寡人有心,便能完成的?”
“陛下,小臣曾听闻公子华提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宣眼神恳切地望着姬玉说道。
姬玉身子猛地一震,抬眼瞧着张宣,嘴里喃喃地说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张宣迎上姬玉疑惑的眼神,肯定地微微颔首,然后又说道:“只要陛下有心,就没有任何事能够难倒陛下!”说着,又加重语气重复了一下,说道:“任何事!”
任何事?包括恢复祖上荣光,让天子权威,再次凌霸于天下诸侯之上吗?
姬玉身子一震,双眼微微一缩,死死地盯住张宣!
张宣好似读懂了姬玉眼神中的意思一样,微微点头,说道:“陛下,调停列国战事,便是如此,只要陛下有心,就一定能够调停成功!”
调停成功?哪有那么容易?姬玉在心底暗自长长地叹息了一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话虽在理,但真正做起来,又岂是那么容易的?
薛国现在可是天下霸强,别说倾国之兵了,便是一郡一邑之兵,攻破夏都,亦是轻而易举之事,一旦惹恼了薛侯,姬玉这王位,又岂能稳当?
张宣好像明白姬玉心中的顾忌一般,不等姬玉开口,便再次说道:“陛下容禀,当此之时,调停薛与列国战事,恰为最好之机!”
“最好之机?这是何意?”姬玉微微皱眉,不解地问道。
“父王。”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王子喜,这时候却直身而起,朝姬玉拱手一礼,低头说道:“父王,儿臣昨日在都中酒肆嬉戏,无意中听闻到一个消息。”
“你去了都中酒肆嬉戏?”姬玉有些不悦地转头瞪着王子喜说道。
王子喜心中猛地一咯噔,急忙拜伏在地,磕头说道:“父王,儿臣荒于嬉戏,还请父王责罚!”
“罢了,此事容后再议!”姬玉不悦地挥了一下手说道,略微停顿了一下,姬玉又说道:“你昨日听到了什么消息?”
“谢父王。”王子喜再次磕头,略微停顿了一下之后,才又继续说道:“儿臣昨日听酒肆中的薛国游商提及,薛侯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薛国国内,已是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皆盼着薛侯能够暂停刀兵,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安享太平呢!”
“薛国游商真是这样说的?”姬玉有些怀疑地瞧着王子喜说道。
“父王,儿臣所言,句句属实,不敢有半句欺瞒父王。”王子喜急忙拜伏于地说道。
“是啊陛下,微臣昨日给喜王子殿下授课之时,王子殿下还提及此事。”王子喜身侧,王子傅李掸朝姬玉拱手行礼说道,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李掸又说道:“喜王子殿下宅心仁厚,胸怀万民,不忍看见薛国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还曾询问微臣,如何才能让薛国百姓安居乐业,让这大夏天下,再无战事纷扰呢!”
“我儿真是这样说的?”姬玉有些意外地瞪大了眼睛,瞧着李掸说道。
“陛下明见,微臣不敢虚言欺君。”李掸双手拜伏于地,言辞肯定地说道。
“好,好,我儿有此胸怀,堪为天下之主!”姬玉高兴地说道。
“谢父王赞誉,儿臣惶恐,不敢奢望天下之主,只愿我大夏天下,万民乐平,百姓老有所养,幼有所护,居有房,行有车,衣锦衣,食玉食,儿臣万死,心亦无憾亦!”王子喜再次拜伏于地说道。
“好,好,好!”姬玉兴奋地连声称赞道,大殿上的文武群臣也一起朝姬玉行礼说道:“臣等恭喜陛下,喜王子殿下有此胸襟,实乃天下之福,万民之福!”
“好,好,好,众卿免礼,都平身吧。”姬玉兴奋地说道,然后又朝王子喜招了招手,说道:“王儿,来,到父王身边来。”
“谢父王。”王子喜行礼后,疾步走到姬玉近前,再次朝姬玉行礼后,才又跪坐了下去。
“王儿,你还听到些什么消息?一并告诉父王,父王久不在宫外走动,这天下的新鲜事,父王可都许久未闻了。”
“父王,儿臣也只是偶尔出宫,在都中嬉戏,天下大事,儿臣又怎及得上,奉命出使,行走列国的张子呢?”说着,王子喜又转头对王座下的张宣说道:“张子,你行走列国,必定见多识广,你且将天下的趣事儿,说与父王听听。”
“喏。”张宣躬身行礼说道,停顿了一下,张宣才又说道:“启禀陛下、王子殿下,小臣奉命前来国都,所过之国,首为薛国。”
说着,又停顿了一下,张宣才又继续说道:“诚如王子殿下所言,薛国国内,已是怨声载道,百姓苦不堪言,薛侯穷兵黩武,以至于百姓流离失所,家园破碎,所谓城无三贾,里无三户,便是如此。”
“城无三贾,里无三户?薛国国内,已凋零到如此地步了?”姬玉脸色一变,有些吃惊地说道。
“陛下明见,薛国国内,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大体已是如此。”张宣再次朝姬玉磕头行礼说道,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张宣才又继续说道:“薛赵交兵,二十万薛军集于西境,历时数月,百万民伕周转物质,耗费钱粮无数,然薛军却未建寸功,至今仍未能突破敝国边关,敝国之安,稳如泰山!”
说着,又停顿了一下,张宣又说道:“然则薛国国内,却已是外事未平,内患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