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请逐尚氏
听了八王爷赵元俨的话,陈初六脸色尚显得平静,可心里却在惊讶。连尚氏身边都出了奸细,陈初六给王曾的建议,本是军机的,转眼便被人泄露了出去。
在这之中,尚氏多半是不知情的。因她在天子身边十分得宠,能出入后宫,又着迷于皇后一位,故而身边就出了奸细,应当是遭人利用了。
不过,尚家自己也不干净。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欺行霸市,一心一意做着皇亲国戚,世家大族的美梦。只是他们不知道,房梁不正,又岂有壮丽华屋?
赵元俨说到这里,又叹了口气:“这件事情,对外就说是查了尚家,对陛下就说,在查假币一案的时候,意外查出了奸细的事情。”
陈初六听了,心底却在沉思,摇摇头道:“可这还是堵不住悠悠众口吧?这次八王爷闯入宫里抓人,陛下那边……”
赵元俨苦笑一声,抬头看了看天,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身在帝王之家,本就要受那孤寡绝情之苦,谁又逃得掉呢?世人谓我八贤王,本王也要还世人一个贤字,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难怪要闭门不见了,陈初六低着头,赵元俨接着道:“本王也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身体还不错。蒙受益器重信任,还能回京为朝廷办点小事。受益心软,大不了就是让本王再做一辈子闲王而已,本王都习惯了。”
赵元俨的本事,不比宋真宗要小,若是让他继宋太宗的位子,也许历史上就能出一个“宋世宗”,而不是“真宗”了。
“真”是庙号,而不是谥号,宋代的谥号多选好词,没有了褒贬之意。庙号虽然比不上谥号严格,可也暗含着褒贬,甚至替代了谥号的这一功用。
创立基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宗”或者“宪宗”。哲宗、兴宗就是有所作为,神宗、英宗就是功业不足,德宗、宁宗就是懦弱有缺,真宗、理宗便是好道务虚。
还有文宗、武宗明褒实贬,文宗就是不够英明武断,让权臣宦官当道是常事,武宗就是文治不行,十分残暴,可以参考三武一宗灭佛。穆宗、敬宗便是过失颇多,光宗、熹宗就是昏庸无道,哀宗、思宗那就是 “故国后-庭花”。
赵元俨这么一说,陈初六着实觉得遗憾。但这种事情,岂是他能插手得了的?帝位的斗争,玄妙之极,得了善终没几个人。
果不其然,这件事情并没有捂得住。至公社论一篇论文,偷偷摸摸绕过了大理寺刊了出去,结果就是弄得满城风雨。尚氏之嘴脸,令百官惊骇。
天子意在压住此事,低调处理,奈何百官不允。
南京留守推官,石介贻上书曰:“主上即位十有三年,不好游畋,不近声色,恭俭之德,闻于天下。乃正月以来,闻既废郭皇后,宠幸尚美人,宫庭传言渐有失德。自七、八月来,所闻又甚,倡优妇人,朋淫宫内,饮乐无时……”
这奏疏送到大内,撕碎了送出来,传出话来,龙颜大怒。而在这个时候,天上的星象出现了变化,监天司说这是大灾。赵祯恰好病了一场,朝野震怒,将这些事情,都怪罪到了尚氏头上。
僵持了十几天,杨太后也出面劝赵祯逐出尚氏,王中正更是夹杂在旁边,说了不少尚氏的坏话,赵祯总算是松口了。
诏赵元俨、王曾、李迪、晏殊、陈初六到延和殿议事,随即传诏:“净妃郭氏出居于外,美人尚氏为道士洞真宫,杨氏别宅安置。长秋之位,不可久虚,当求德门以正内治。”
又特意让陈初六留了下来,似乎还有事情要谈。赵祯满脸不快,嘴唇发白,的确是病了,病得还不轻。
赵祯用帕子轻拭嘴,对陈初六招了招手:“知应,坐到朕跟前来,朕的嗓子生疼,说不了大声的话。”
陈初六轻轻应了一声,搬着椅子一点人臣之礼也没有,坐了过去,这一幕让赵祯见了,反而面露高兴起来了。
赵祯稍稍面露高兴,马上又沉郁下来:“尚氏何辜?一女子而已,百官如此逼迫朕,让朕做此绝情之事。”
陈初六老老实实道:“八王爷向臣透露了一件事,不知是真是假。说是尚氏身边,有外人安插的眼线,偷盗朝中机密。”
赵祯紧盯着陈初六的眼睛,看向别处:“这朕早就知道,岂是只有尚氏身边有眼线?外朝百官,又何尝不是偷偷买通内侍,想打听消息?”
说到这里,赵祯顿了顿,随即问道:“知应,朕本不愿向百官妥协,本想着学大娘娘的那样,罢免几个带头闹事的老臣。可仔细一想,还是放弃了,还是把尚氏搬出宫外算了,也免得那群文臣在史书上,把她写成红颜祸水。”
陈初六心底一笑,明明就是你怂了,不敢和百官硬刚,还找什么借口。刘太后敢撕破脸皮,那是因为撕破之后,还有赵祯出来接手,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可赵祯要是撕破脸皮,那可……
赵祯自顾自又解释道:“朕改变心意,不是因百官觐见,而是因为这病。朕即位十有三年,尚无子嗣,若朕病死在这榻上,撒手人寰,大宋的江山谁能继承?”
陈初六这时候就不能沉默了,拱手道:“陛下春秋鼎盛,偶然小疾,根本不足担忧。陛下安心养着,不日就会康复。”
赵祯摆摆手道:“不然不然,现在是小疾,可以后呢?朕还能活几个十三年?眼下连一幼子都没有。知应,朕听说你家里那几位,好像又要生了?”
陈初六尴尬而不失礼貌地笑了笑,赵祯抿了抿嘴巴,忽然问道:“若朕命里无子,知应且看诸王之中的子嗣,谁有德才能继承大宝,为人君者?”
闻听此言,陈初六心中暗道,我当然知道,可却不能说呀,只好道:“陛下,臣只知道八王爷底下有几个,可也没见过几次,其他诸王,更是闻所未闻。”
“臣以为,陛下现在还不当忧心此事。臣还听说,习武之人常常子孙颇丰,陛下理政之暇,不妨骑马练剑,强身健体一番。”
(未完待续)
在这之中,尚氏多半是不知情的。因她在天子身边十分得宠,能出入后宫,又着迷于皇后一位,故而身边就出了奸细,应当是遭人利用了。
不过,尚家自己也不干净。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欺行霸市,一心一意做着皇亲国戚,世家大族的美梦。只是他们不知道,房梁不正,又岂有壮丽华屋?
赵元俨说到这里,又叹了口气:“这件事情,对外就说是查了尚家,对陛下就说,在查假币一案的时候,意外查出了奸细的事情。”
陈初六听了,心底却在沉思,摇摇头道:“可这还是堵不住悠悠众口吧?这次八王爷闯入宫里抓人,陛下那边……”
赵元俨苦笑一声,抬头看了看天,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身在帝王之家,本就要受那孤寡绝情之苦,谁又逃得掉呢?世人谓我八贤王,本王也要还世人一个贤字,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难怪要闭门不见了,陈初六低着头,赵元俨接着道:“本王也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身体还不错。蒙受益器重信任,还能回京为朝廷办点小事。受益心软,大不了就是让本王再做一辈子闲王而已,本王都习惯了。”
赵元俨的本事,不比宋真宗要小,若是让他继宋太宗的位子,也许历史上就能出一个“宋世宗”,而不是“真宗”了。
“真”是庙号,而不是谥号,宋代的谥号多选好词,没有了褒贬之意。庙号虽然比不上谥号严格,可也暗含着褒贬,甚至替代了谥号的这一功用。
创立基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宗”或者“宪宗”。哲宗、兴宗就是有所作为,神宗、英宗就是功业不足,德宗、宁宗就是懦弱有缺,真宗、理宗便是好道务虚。
还有文宗、武宗明褒实贬,文宗就是不够英明武断,让权臣宦官当道是常事,武宗就是文治不行,十分残暴,可以参考三武一宗灭佛。穆宗、敬宗便是过失颇多,光宗、熹宗就是昏庸无道,哀宗、思宗那就是 “故国后-庭花”。
赵元俨这么一说,陈初六着实觉得遗憾。但这种事情,岂是他能插手得了的?帝位的斗争,玄妙之极,得了善终没几个人。
果不其然,这件事情并没有捂得住。至公社论一篇论文,偷偷摸摸绕过了大理寺刊了出去,结果就是弄得满城风雨。尚氏之嘴脸,令百官惊骇。
天子意在压住此事,低调处理,奈何百官不允。
南京留守推官,石介贻上书曰:“主上即位十有三年,不好游畋,不近声色,恭俭之德,闻于天下。乃正月以来,闻既废郭皇后,宠幸尚美人,宫庭传言渐有失德。自七、八月来,所闻又甚,倡优妇人,朋淫宫内,饮乐无时……”
这奏疏送到大内,撕碎了送出来,传出话来,龙颜大怒。而在这个时候,天上的星象出现了变化,监天司说这是大灾。赵祯恰好病了一场,朝野震怒,将这些事情,都怪罪到了尚氏头上。
僵持了十几天,杨太后也出面劝赵祯逐出尚氏,王中正更是夹杂在旁边,说了不少尚氏的坏话,赵祯总算是松口了。
诏赵元俨、王曾、李迪、晏殊、陈初六到延和殿议事,随即传诏:“净妃郭氏出居于外,美人尚氏为道士洞真宫,杨氏别宅安置。长秋之位,不可久虚,当求德门以正内治。”
又特意让陈初六留了下来,似乎还有事情要谈。赵祯满脸不快,嘴唇发白,的确是病了,病得还不轻。
赵祯用帕子轻拭嘴,对陈初六招了招手:“知应,坐到朕跟前来,朕的嗓子生疼,说不了大声的话。”
陈初六轻轻应了一声,搬着椅子一点人臣之礼也没有,坐了过去,这一幕让赵祯见了,反而面露高兴起来了。
赵祯稍稍面露高兴,马上又沉郁下来:“尚氏何辜?一女子而已,百官如此逼迫朕,让朕做此绝情之事。”
陈初六老老实实道:“八王爷向臣透露了一件事,不知是真是假。说是尚氏身边,有外人安插的眼线,偷盗朝中机密。”
赵祯紧盯着陈初六的眼睛,看向别处:“这朕早就知道,岂是只有尚氏身边有眼线?外朝百官,又何尝不是偷偷买通内侍,想打听消息?”
说到这里,赵祯顿了顿,随即问道:“知应,朕本不愿向百官妥协,本想着学大娘娘的那样,罢免几个带头闹事的老臣。可仔细一想,还是放弃了,还是把尚氏搬出宫外算了,也免得那群文臣在史书上,把她写成红颜祸水。”
陈初六心底一笑,明明就是你怂了,不敢和百官硬刚,还找什么借口。刘太后敢撕破脸皮,那是因为撕破之后,还有赵祯出来接手,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可赵祯要是撕破脸皮,那可……
赵祯自顾自又解释道:“朕改变心意,不是因百官觐见,而是因为这病。朕即位十有三年,尚无子嗣,若朕病死在这榻上,撒手人寰,大宋的江山谁能继承?”
陈初六这时候就不能沉默了,拱手道:“陛下春秋鼎盛,偶然小疾,根本不足担忧。陛下安心养着,不日就会康复。”
赵祯摆摆手道:“不然不然,现在是小疾,可以后呢?朕还能活几个十三年?眼下连一幼子都没有。知应,朕听说你家里那几位,好像又要生了?”
陈初六尴尬而不失礼貌地笑了笑,赵祯抿了抿嘴巴,忽然问道:“若朕命里无子,知应且看诸王之中的子嗣,谁有德才能继承大宝,为人君者?”
闻听此言,陈初六心中暗道,我当然知道,可却不能说呀,只好道:“陛下,臣只知道八王爷底下有几个,可也没见过几次,其他诸王,更是闻所未闻。”
“臣以为,陛下现在还不当忧心此事。臣还听说,习武之人常常子孙颇丰,陛下理政之暇,不妨骑马练剑,强身健体一番。”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