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二章 安排妥当
张昭沉吟时,赵子龙斟酌着道:“老林,此事亦非不可解决吧?大帅往朝鲜王国汉城而去,从天津卫出港,以宝船的航海能力,最多一个月便可有来回。有事请示即可。”
林文宁摇头,苦笑道:“子龙兄,大帅回京后向天子建议罢每日常朝。改为每月初一举行早朝。其余时间,由各部门堂官仿照御前会议的形式,召集本部门官员议事,谓之‘早会’。
大帅去朝鲜,主持枢密院工作的就是英国公张懋。他每日早会上零敲碎打,我总不能事事都顶撞他吧?何况成国公朱辅、定西候蒋骥必定会帮腔。
此事还需要大帅拿一个主意。”
张昭点点头,认可林文宁的担忧,询问道:“老林,你既然想到这里,可有什么主意?”
林文宁是他的首席智囊。
林文宁道:“大帅,我只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这需要你和英国公谈谈。让渡一部分枢密院的权力给他。关键是,让渡给他,他也干不好。
团营整训,新军营研究院、皇家军事学院、卫所改革、邮政系统、枢密大楼,火器军、常备军的物资调拨,训练计划批准,退役、预备役的管理,都司、府、县三级征兵制度建设,水师,这些事务,英国公的人进来都干不好。”
老林是很看上大明那些旧式勋贵。基本上做事都不会附和新军营的风格。
赵子龙愁眉不展,跟着叹道:“就怕一锅老鼠屎坏掉一锅粥啊!”
张昭琢磨了一下,道:“我明白了。”
负手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窗外北风阵阵。已是秋末冬初啊!
张昭在玻璃窗前,看着庭院中在呼号的寒风中摇晃的枯树,道:“老林、子龙,其实大明的哪项改革是如我们的心意呢?基本没有彻彻底底的改革。
全部都是在退让和妥协中前行。像国子监改革,我都没拿到其他条件,只争取到监生不用坐监读书。可以自由行动。终究是依靠着大势将国子监的体系冲击的七零八落。
所以啊,分权给英国公是必然的事情。他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十二团营中两个师的兵权。成国公朱辅和定西候蒋骥既然为枢密佥事,也是要管事的。
在政治斗争中,只有先退一步,让对方露出弱点,才能更进一步。
我准备让英国公负责江南卫所的改革,这一块的利益就足够他消化的。让朱辅负责邮政系统的建设,让蒋骥负责全国都司的管理。”
林文宁没吱声,推敲着。
赵子龙则是有点诧异。英国公就不说了,枢密副使之位,深得弘治皇帝的信任。这是如今老朱家世代信赖的武勋世家。大帅多分一点很正常。但看起来,蒋骥比朱辅更得大帅信任啊!
林文宁沉声道:“大帅,定西候蒋骥可信吗?”他开了几次会,感觉蒋骥的立场有点模糊。
全国的都司、府、县是非常重要的一块。管理着征兵、退伍士卒,和地方上的行政体系沟通等事宜。定西候蒋骥要是乱搞,影响会很大。
张昭笑道:“我和他有点默契。当然,他现在是枢密佥事,有些事应该会有自己的想法。熙熙融融皆为名利二字啊。这个人是可以争取的。
都司这块,会牵扯非常大的精力,总是要有人去管的。咱们主抓战斗力,后勤保障。”
林文宁想了想,轻轻的点头,还是担忧的道:“大帅,给英国公的权力太大。江南卫所改革,整编后绝对会有不下二十万常备军。而且,这支军队会可能受到江南士绅利益集团的影响。将来恐怕会是战乱之源。”
张昭负手而立,摇摇头,“老林,不会的。在灭掉鞑靼人之前,我们还要往南边打。安南是一定要收回来的。届时我会南下亲自率军南征,绝对不允许军权落入江南缙绅手中。”
张昭笑一笑,道:“老林,既然退让了一步,我得给你找个帮手啊!我打算将吴臣调回京中,担任枢密佥事,负责十二团营的整编。”
新军营有几个练兵好手。吴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当年新军营去御前试射新火铳张昭就是调的吴臣的小旗。
林文宁道:“那大宁都司那边?”
张昭道:“把李逍遥调过去,任大宁总兵。”
“好。”
…
…
事情谈妥,张昭在第二天去见了枢密副使、英国公张懋一面,接着在下午时召开枢密院的会议,将新的分工分下去。
之后,便给弘治皇帝上了个奏章,提请调大宁总兵吴臣回京担任枢密佥事。
同时,张昭还夹带了一点私货,奏请弘治皇帝废除大明的路引制度、人头税。
内阁对此略有争议。
路引制度确实可以废除。因为,在京中、北直隶执行的警察局、户籍、身份证制度比路引好用的多。而且,更好用。要促进人口的流动啊!
但对于人头税,争议颇多。毕竟这是一笔财政收入。但是在户部尚书侣钟的支持下,这一个意见也被通过。
只要财政没问题就行。这是增加人口的财政调解手段。而且,这给大明的百姓“减负”,算是政绩工程!
弘治皇帝直接批复。
在简短的三天时间内,朝中为这两件事略起波折。而张昭业已经做好出征的准备。
十月初一,张昭率新军营刘二狗所部四团,并亲卫营,再加上随军的幕僚、参谋合计两千一百余人,经由京师往天津卫而去。
天津卫目前是北方最为繁华、最大的港口。第二大港口在开平(唐山)。第三大港口为金州卫(大连)。
…
…
朝鲜王国,汉城。
张昭率部出征根本瞒不过人。而这几天之内,根据都堂会议的官方通稿,京中各国的使节都已经知道大明的官方决策:问罪于朝鲜王国。
大明的重臣们对张昭出重手整治“报业”的记者乱象颇为赞同。真拿都堂成员们议政当猴戏看呐?
继而,都接受张昭的意见:每次会议之后对外发布通稿。当然,这种稿件对议事的内容肯定是会有所保留的!
这个消息,在十月初传回到汉城中。
距离景福宫不远的一处奢华府邸中,数人聚拢在一起协商。前任的朝鲜王国使臣金善洪赫然在列。
为首的老者道:“大明的张使相将至,诸位,国事艰难啊!”
一名中年男子道:“燕山君误国。”
“正是。我们必须要给大明一个交代。据闻张使相颇为强硬,恐怕他有吞并我国之意。必须在他下手之前,我们拿出一个策略来。”
林文宁摇头,苦笑道:“子龙兄,大帅回京后向天子建议罢每日常朝。改为每月初一举行早朝。其余时间,由各部门堂官仿照御前会议的形式,召集本部门官员议事,谓之‘早会’。
大帅去朝鲜,主持枢密院工作的就是英国公张懋。他每日早会上零敲碎打,我总不能事事都顶撞他吧?何况成国公朱辅、定西候蒋骥必定会帮腔。
此事还需要大帅拿一个主意。”
张昭点点头,认可林文宁的担忧,询问道:“老林,你既然想到这里,可有什么主意?”
林文宁是他的首席智囊。
林文宁道:“大帅,我只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这需要你和英国公谈谈。让渡一部分枢密院的权力给他。关键是,让渡给他,他也干不好。
团营整训,新军营研究院、皇家军事学院、卫所改革、邮政系统、枢密大楼,火器军、常备军的物资调拨,训练计划批准,退役、预备役的管理,都司、府、县三级征兵制度建设,水师,这些事务,英国公的人进来都干不好。”
老林是很看上大明那些旧式勋贵。基本上做事都不会附和新军营的风格。
赵子龙愁眉不展,跟着叹道:“就怕一锅老鼠屎坏掉一锅粥啊!”
张昭琢磨了一下,道:“我明白了。”
负手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窗外北风阵阵。已是秋末冬初啊!
张昭在玻璃窗前,看着庭院中在呼号的寒风中摇晃的枯树,道:“老林、子龙,其实大明的哪项改革是如我们的心意呢?基本没有彻彻底底的改革。
全部都是在退让和妥协中前行。像国子监改革,我都没拿到其他条件,只争取到监生不用坐监读书。可以自由行动。终究是依靠着大势将国子监的体系冲击的七零八落。
所以啊,分权给英国公是必然的事情。他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十二团营中两个师的兵权。成国公朱辅和定西候蒋骥既然为枢密佥事,也是要管事的。
在政治斗争中,只有先退一步,让对方露出弱点,才能更进一步。
我准备让英国公负责江南卫所的改革,这一块的利益就足够他消化的。让朱辅负责邮政系统的建设,让蒋骥负责全国都司的管理。”
林文宁没吱声,推敲着。
赵子龙则是有点诧异。英国公就不说了,枢密副使之位,深得弘治皇帝的信任。这是如今老朱家世代信赖的武勋世家。大帅多分一点很正常。但看起来,蒋骥比朱辅更得大帅信任啊!
林文宁沉声道:“大帅,定西候蒋骥可信吗?”他开了几次会,感觉蒋骥的立场有点模糊。
全国的都司、府、县是非常重要的一块。管理着征兵、退伍士卒,和地方上的行政体系沟通等事宜。定西候蒋骥要是乱搞,影响会很大。
张昭笑道:“我和他有点默契。当然,他现在是枢密佥事,有些事应该会有自己的想法。熙熙融融皆为名利二字啊。这个人是可以争取的。
都司这块,会牵扯非常大的精力,总是要有人去管的。咱们主抓战斗力,后勤保障。”
林文宁想了想,轻轻的点头,还是担忧的道:“大帅,给英国公的权力太大。江南卫所改革,整编后绝对会有不下二十万常备军。而且,这支军队会可能受到江南士绅利益集团的影响。将来恐怕会是战乱之源。”
张昭负手而立,摇摇头,“老林,不会的。在灭掉鞑靼人之前,我们还要往南边打。安南是一定要收回来的。届时我会南下亲自率军南征,绝对不允许军权落入江南缙绅手中。”
张昭笑一笑,道:“老林,既然退让了一步,我得给你找个帮手啊!我打算将吴臣调回京中,担任枢密佥事,负责十二团营的整编。”
新军营有几个练兵好手。吴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当年新军营去御前试射新火铳张昭就是调的吴臣的小旗。
林文宁道:“那大宁都司那边?”
张昭道:“把李逍遥调过去,任大宁总兵。”
“好。”
…
…
事情谈妥,张昭在第二天去见了枢密副使、英国公张懋一面,接着在下午时召开枢密院的会议,将新的分工分下去。
之后,便给弘治皇帝上了个奏章,提请调大宁总兵吴臣回京担任枢密佥事。
同时,张昭还夹带了一点私货,奏请弘治皇帝废除大明的路引制度、人头税。
内阁对此略有争议。
路引制度确实可以废除。因为,在京中、北直隶执行的警察局、户籍、身份证制度比路引好用的多。而且,更好用。要促进人口的流动啊!
但对于人头税,争议颇多。毕竟这是一笔财政收入。但是在户部尚书侣钟的支持下,这一个意见也被通过。
只要财政没问题就行。这是增加人口的财政调解手段。而且,这给大明的百姓“减负”,算是政绩工程!
弘治皇帝直接批复。
在简短的三天时间内,朝中为这两件事略起波折。而张昭业已经做好出征的准备。
十月初一,张昭率新军营刘二狗所部四团,并亲卫营,再加上随军的幕僚、参谋合计两千一百余人,经由京师往天津卫而去。
天津卫目前是北方最为繁华、最大的港口。第二大港口在开平(唐山)。第三大港口为金州卫(大连)。
…
…
朝鲜王国,汉城。
张昭率部出征根本瞒不过人。而这几天之内,根据都堂会议的官方通稿,京中各国的使节都已经知道大明的官方决策:问罪于朝鲜王国。
大明的重臣们对张昭出重手整治“报业”的记者乱象颇为赞同。真拿都堂成员们议政当猴戏看呐?
继而,都接受张昭的意见:每次会议之后对外发布通稿。当然,这种稿件对议事的内容肯定是会有所保留的!
这个消息,在十月初传回到汉城中。
距离景福宫不远的一处奢华府邸中,数人聚拢在一起协商。前任的朝鲜王国使臣金善洪赫然在列。
为首的老者道:“大明的张使相将至,诸位,国事艰难啊!”
一名中年男子道:“燕山君误国。”
“正是。我们必须要给大明一个交代。据闻张使相颇为强硬,恐怕他有吞并我国之意。必须在他下手之前,我们拿出一个策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