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一)
当朱允炆抵达北京的时候,一瞬间,竟然有些恍惚。
呈现在他眼前的北京城,竟然让他捕捉到了一丝记忆中的影子。
街道两旁林立的高楼,宽阔笔直的长安街,人山人海的商业街,和几乎时刻吵得人脑子发胀的喧嚣。
除了没有电气化、没有霓虹灯、没有呼啸崩腾的发动机轰鸣之外。
哪里还像是一座十五世纪的城池?
白昼之下,看着街道上那密密麻麻的自行车大军,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老照片,几乎一模一样!
“只有看到这种景象,朕才由衷的自豪,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属实是做出了成绩。”
驾辂一道缓缓驶进皇宫,过了承天门的时候,朱允炆就下了车,在内阁一众阁臣以及朱文奎的陪同下,开始徒步观瞧。
“还别说,真是近乎原封不动的仿建。”
这一观,朱允炆便乐了。
工部尚书守在不远处应声:“屋檐边角,所有的比例都与南京皇宫无二,保证陛下住进来的时候,不会有生疏之感。”
将一个占地上百万平的皇宫,等比例一丝一毫偏差没有的全部还原,有多难?
朱允炆不是匠人搞不懂,单光听,猜测也是极不易的。
不过靠近殿群的时候,朱允炆还是敏锐的发现了这北京皇宫和南京皇宫不同的地方。
那就是每一座宫殿的屋脊两头雕刻的龙头,都比南京的更大。
而且,南京龙头是木制,这北京龙头虽也是木制,但内里却吐出了一条金属舌条,延伸着,舌尖冲上,直指青云。
“这是?”
见朱允炆纳闷不解,工部尚书忙介绍:“此为引雷所用,北京殿群修建的过程中,每逢雷雨天气,易遭雷击,几次焚毁重建,就有人按照《炙毂子》内的记载,加以创新造了这龙头。
舌条金属制造,舌尖冲天,雷击时可以引雷,在通过下端铁丝直通地下,就不会击毁殿宇了,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皇宫主体建筑不会毁于天象。”
这算是古代版的避雷设备吗?
朱允炆不懂,闻言点点头,道了声:“做的不错”
一句肯定,让工部尚书脸上险些笑开了花。
一行人看罢了三大殿,朱允炆便有些乏了,正好双喜正忙乎张罗着御前司搬家具、打扫乾清宫,烟尘弥漫的一时也进不得人,索性便转道去了文华殿,跟内阁一道听听朱文奎汇报一下他搞的京津冀共同发展的成绩。
“搞京津冀共同发展的战略计划,是五月初过的北京府司会议,六月份正式立项,眼下北京府的初步目标,是先搞好一个工业园,计划建造六十到八十家工厂,面向周边各省,招工四十到五十万人区间。”
从政也已经有些年头的朱文奎汇报起公务来比以前属实是多了些模样,一本正经的。
“如今北京府的招商工作进展顺利,筹建工业园的目标预计可以在明年入秋完成,同时,关于招工的方向,北京府已经同山西、辽东、陕西、河北几个省都协调好,将主要从这四个省招募生活贫困的百姓,直接迁出落户到北京来。
工业园周遭附近的居民区已经开始筹建。
至于民生或相关的保障问题,平津港将作为核心枢纽,来自辽东平原、江南的生活物资走平津港入港,过京津高速进入北京,运输时间可以压缩到三至五天。
如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矛盾点在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为按照我们做的计划,前期主要还是要以北京这个新首都为重,先刺激北京的经济繁荣,而后再平津、河北两地。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眼下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实际困难,至于如何解决这个困难,我的经济顾问李翼给做出了几点建议。
那就是扎实下服务招商的思想起点,做切实有力的围绕服务招商这一中心来统筹工作,以商业繁荣带动民生繁荣,以中心经济带动边群经济。
凸出北京作为京津冀一体化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保定府、平津府两府作为两翼支撑,其中保定重点规划陆运畅通,平津港重点扩大港口航运。
如此,陆路连通周边各省,航运联通北方江南。”
说的很复杂,不过用通俗的话来说呢,就是北京先吃肉,其他两地后吃肉。
朱允炆听得频频点头,看向朱文奎的眼神里带了几分赞许。
虽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政策纲领是那个叫李翼的商人提出,不过朱文奎可以不耻下问,大胆用人,也是一件值得肯定和褒奖的事。
不能小瞧商人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内阁有没有要对这项地方性政策做指示的地方?”
自己不说,朱允炆反而看向了许不忌,想听听看后者的意见。
许不忌先是冲朱允炆谦虚了两句,而后沉吟片刻才开口。
“方才大皇子汇报的内容很精练,也将重点的地方做了详细阐述,我没有太多需要附充的地方,只强调一点吧。
希望北京府、平津府、河北布政使司在搞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一下实事求是的调研工作、观察工作。
实事求是很重要且不容易,但确是必须要保证的。
三地共同发展是大规划、大建设,不能光图面子上好看,图一个开工建设时的热闹劲,一定要追求实实在在的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对这项政策影响下的几百万百姓负责任。
眼下首都已经迁来了北京,那么就可以近距离的观察这项政策的进程,我希望将来北京府可以务实的向内阁报喜,更务实的报忧。
这才算做到对上负责、对下负责、对人民负责。”
眼瞅着许不忌又要长篇大论,朱允炆急忙抬手叫停,笑眯眯的看向朱文奎:“许阁老的教诲都记下了吗?”
“儿臣记住了。”朱文奎不住的点头:“等回了知府衙门,儿臣便开府司会议,将许阁老的教诲通传下去,告诫地方绝不允许在这项政策的推进中大搞形式主义,浪费国家对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建设中投入的资源。”
“你能这么想就最好,去忙吧,朕还要跟许阁老他们商量一下明联的其他事情。”
“是,儿臣告退。”
级别不够,少往上凑。
朱文奎也知道,明联的一些大事,自己在与不在也掺和不上,干脆的起身告辞。
“这孩子成长的挺快。”
看着朱文奎离去的背影,朱允炆感慨了一声:“孩子一长大,朕也就老了。”
皇明四十一年的深秋,属实让人感受到几丝凉意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北京城,竟然让他捕捉到了一丝记忆中的影子。
街道两旁林立的高楼,宽阔笔直的长安街,人山人海的商业街,和几乎时刻吵得人脑子发胀的喧嚣。
除了没有电气化、没有霓虹灯、没有呼啸崩腾的发动机轰鸣之外。
哪里还像是一座十五世纪的城池?
白昼之下,看着街道上那密密麻麻的自行车大军,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老照片,几乎一模一样!
“只有看到这种景象,朕才由衷的自豪,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属实是做出了成绩。”
驾辂一道缓缓驶进皇宫,过了承天门的时候,朱允炆就下了车,在内阁一众阁臣以及朱文奎的陪同下,开始徒步观瞧。
“还别说,真是近乎原封不动的仿建。”
这一观,朱允炆便乐了。
工部尚书守在不远处应声:“屋檐边角,所有的比例都与南京皇宫无二,保证陛下住进来的时候,不会有生疏之感。”
将一个占地上百万平的皇宫,等比例一丝一毫偏差没有的全部还原,有多难?
朱允炆不是匠人搞不懂,单光听,猜测也是极不易的。
不过靠近殿群的时候,朱允炆还是敏锐的发现了这北京皇宫和南京皇宫不同的地方。
那就是每一座宫殿的屋脊两头雕刻的龙头,都比南京的更大。
而且,南京龙头是木制,这北京龙头虽也是木制,但内里却吐出了一条金属舌条,延伸着,舌尖冲上,直指青云。
“这是?”
见朱允炆纳闷不解,工部尚书忙介绍:“此为引雷所用,北京殿群修建的过程中,每逢雷雨天气,易遭雷击,几次焚毁重建,就有人按照《炙毂子》内的记载,加以创新造了这龙头。
舌条金属制造,舌尖冲天,雷击时可以引雷,在通过下端铁丝直通地下,就不会击毁殿宇了,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皇宫主体建筑不会毁于天象。”
这算是古代版的避雷设备吗?
朱允炆不懂,闻言点点头,道了声:“做的不错”
一句肯定,让工部尚书脸上险些笑开了花。
一行人看罢了三大殿,朱允炆便有些乏了,正好双喜正忙乎张罗着御前司搬家具、打扫乾清宫,烟尘弥漫的一时也进不得人,索性便转道去了文华殿,跟内阁一道听听朱文奎汇报一下他搞的京津冀共同发展的成绩。
“搞京津冀共同发展的战略计划,是五月初过的北京府司会议,六月份正式立项,眼下北京府的初步目标,是先搞好一个工业园,计划建造六十到八十家工厂,面向周边各省,招工四十到五十万人区间。”
从政也已经有些年头的朱文奎汇报起公务来比以前属实是多了些模样,一本正经的。
“如今北京府的招商工作进展顺利,筹建工业园的目标预计可以在明年入秋完成,同时,关于招工的方向,北京府已经同山西、辽东、陕西、河北几个省都协调好,将主要从这四个省招募生活贫困的百姓,直接迁出落户到北京来。
工业园周遭附近的居民区已经开始筹建。
至于民生或相关的保障问题,平津港将作为核心枢纽,来自辽东平原、江南的生活物资走平津港入港,过京津高速进入北京,运输时间可以压缩到三至五天。
如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矛盾点在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为按照我们做的计划,前期主要还是要以北京这个新首都为重,先刺激北京的经济繁荣,而后再平津、河北两地。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眼下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实际困难,至于如何解决这个困难,我的经济顾问李翼给做出了几点建议。
那就是扎实下服务招商的思想起点,做切实有力的围绕服务招商这一中心来统筹工作,以商业繁荣带动民生繁荣,以中心经济带动边群经济。
凸出北京作为京津冀一体化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保定府、平津府两府作为两翼支撑,其中保定重点规划陆运畅通,平津港重点扩大港口航运。
如此,陆路连通周边各省,航运联通北方江南。”
说的很复杂,不过用通俗的话来说呢,就是北京先吃肉,其他两地后吃肉。
朱允炆听得频频点头,看向朱文奎的眼神里带了几分赞许。
虽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政策纲领是那个叫李翼的商人提出,不过朱文奎可以不耻下问,大胆用人,也是一件值得肯定和褒奖的事。
不能小瞧商人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内阁有没有要对这项地方性政策做指示的地方?”
自己不说,朱允炆反而看向了许不忌,想听听看后者的意见。
许不忌先是冲朱允炆谦虚了两句,而后沉吟片刻才开口。
“方才大皇子汇报的内容很精练,也将重点的地方做了详细阐述,我没有太多需要附充的地方,只强调一点吧。
希望北京府、平津府、河北布政使司在搞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一下实事求是的调研工作、观察工作。
实事求是很重要且不容易,但确是必须要保证的。
三地共同发展是大规划、大建设,不能光图面子上好看,图一个开工建设时的热闹劲,一定要追求实实在在的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对这项政策影响下的几百万百姓负责任。
眼下首都已经迁来了北京,那么就可以近距离的观察这项政策的进程,我希望将来北京府可以务实的向内阁报喜,更务实的报忧。
这才算做到对上负责、对下负责、对人民负责。”
眼瞅着许不忌又要长篇大论,朱允炆急忙抬手叫停,笑眯眯的看向朱文奎:“许阁老的教诲都记下了吗?”
“儿臣记住了。”朱文奎不住的点头:“等回了知府衙门,儿臣便开府司会议,将许阁老的教诲通传下去,告诫地方绝不允许在这项政策的推进中大搞形式主义,浪费国家对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建设中投入的资源。”
“你能这么想就最好,去忙吧,朕还要跟许阁老他们商量一下明联的其他事情。”
“是,儿臣告退。”
级别不够,少往上凑。
朱文奎也知道,明联的一些大事,自己在与不在也掺和不上,干脆的起身告辞。
“这孩子成长的挺快。”
看着朱文奎离去的背影,朱允炆感慨了一声:“孩子一长大,朕也就老了。”
皇明四十一年的深秋,属实让人感受到几丝凉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