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顶之灾
第七百五十五章 灭顶之灾
不对,宋青乔几乎立刻就在自己心里,反驳掉了这个念头,她明明记得,玉清的父母是因为受了红莲家事情的影响,故而受到了牵连。
当初宋青乔还记得红莲为此卧底在宫中,预备刺杀太后,不过后来并没有成功,红莲出宫之后,也因为这件事萎靡了好些日子。
可是眼下照月婵夫人的话,似乎当年的事还有几分隐情。
所以宋青乔预备先按捺住心中的异样,先找月婵夫人问清楚这件事情比较好。
于是宋青乔便问道:“义母口中的姜恒又是谁?他又受到了什么牵连?”
月婵夫人眼中闪过一丝愤懑,而后她缓缓道:“姜恒乃是当年的京中第一才子,他为人热心爽朗,又广有才名,和当时众多世家子弟都是好友。
但他生平最好的朋友却是那个,被荀老太爷收为养子的荀仲烨,当年太后前后的举动,令很多人不耻,他甚至还替出征在外、对此一无所知的荀仲烨抱屈。
几次见罪于太后,太后入宫之后便得到了先帝的盛宠,身份一日比一日水涨船高,之后对于我们这些旧友,也疏远了不少。”
月婵夫人面露惋惜,朝着宋青乔摇了摇头,继续道:
“其实荀仲烨并非多年未归,他曾经回来过,只是昔日的爱人早已入宫为妃,还替先帝诞下了皇长子,哪是他在可以随随便便就能见到的人。
荀仲烨伤心不已,最终也只能飘然远下,但是姜恒仍旧替好友不值,再加上他看不惯太后的所为,便作了一首杨花诗,暗讽太后乃是水性杨花之辈。
当时这首诗,在民间可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宋青乔没有想到,这其中竟然还夹杂着这么一出戏,姜恒竟然敢作诗公然嘲讽太后,想来也确实是看不惯太后的作为,想要替自己的好友出一口气。
以当时,姜恒的京城第一才子之名,那首所谓的杨花诗必定广为传颂,但是大多数人,应该也猜不到姜恒的那首诗中,嘲讽的就是太后吧。
那后来,红莲的父母又是怎么回事?
宋青乔记得,当初李家是被人构陷叛国,所以遭到了灭顶之灾,而玉清的家里只是受到了牵连义而已。
但是听了月婵夫人的话,宋青乔瞬间觉得,似乎那些事情里面充满了阴谋,说不定真相远比人们看到的还要残忍。
于是宋青乔便猜测道:“那之后,难不成那首诗被太后知晓了,所以太后便将姜恒一家给暗害了?”
“你想的太简单了。”
月婵夫人继而摇了摇头道:“太后即便是想要除掉姜恒,也不敢那般明目张胆,毕竟她跟荀仲烨的事,知道的人也不少,姜恒若是出事,大家都会联想到她。”
紧接着话音一转,月婵夫人又继续道:“除此之外,京里还发生了一件看似与这件事无关的大事,那便是当年先帝的肱骨之臣李正宁以通敌叛国之罪被抄家斩首。
而姜家与李家乃是连襟,所以也受到了株连,自此姜恒之名便就此陨落了。”
李正宁,应当就是红莲的父亲,照这么说的话,当年的事也就说得通了。
不过听月婵夫人的语气,似乎她也怀疑当难得叛国罪有些莫名其妙。
宋青乔记得,当年李家被诬陷,也是太后在暗地里做的手脚。
想到这里,宋青乔心中的陡然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难不成太后是打算暗害姜恒,连带着除去了一个绊脚石李家,所以才谋划了一出通敌叛国的戏码?
宋青乔心中震动,想不到当年的太后就能有如此狠心,随随便便就株连了那么多人,李、姜两家,为此付出了数十条人命。
不得不说,太后当真是有勇有谋,竟敢如此大胆,最重要的事,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竟然都被她做成了。
月婵夫人见宋青乔不说话,还以为她是被这个故事吓傻了,看是仔细看了一眼,发现宋青乔除了神色有些惊诧之之外,倒还算稳得住。
月婵夫人心中,不禁对宋青乔再度另眼相看了。
“可是被吓到了?”
不过宋青乔沉默无言,月婵夫人还是询问了一句。
其实宋青乔倒也没被吓到,只是这些事,和她记忆中的一些事情重叠,颇有些不适应。
而且,在月婵夫人的眼中,宋青乔是一个对当年的事情一无所知的人,所以宋青乔倒也不能在月婵夫人跟前乱说什么。
紧接着宋青乔便点了点头,缓声道:“确实有些,没想到这么一两句流言背后,竟还藏着这么多的事情。”
而后宋青乔话音一转,看向月婵夫人继续问道:“对了,方才听义母的话有几分异样,难不成义母是觉得当年的叛国罪,其实另有隐情?”
月婵夫人这时候倒是没有急着回答,反倒是露出了几分莫测的笑容,而后她朝着宋青乔说到道:
“是与不是,如今又有什么好追究的,左右两家人都已经去世了那么多年了,谁还记得当年发生的事情,即便是查出来真相,又能告诉谁呢?”
“不,此言差矣。”
宋青乔接着继续道:
“世人需要真相,这不仅仅是被污名化而已,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赔进去诸多性命的大事,若我们对此冷眼旁观的话,那么下次轮到我们自己的时候,照样也会被别人冷眼旁观。”
月婵夫人不成想,宋青乔竟还会有这般心思,身处后宫这摊旋涡中,竟还能保持如此赤诚之心,她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是该夸赞宋青乔,还是应该笑她天真。
“你真的觉得真相对于大众来说,是重要的吗?”
月婵夫人的问题,让宋青乔岑沉默了一瞬,不过紧接着宋青乔还是坚定的点了点头。
随后宋青乔解释道:“人们需要真相,因为人们渴望忠诚、期盼磊落,他们都相信真情真意,也相信家国大义,我觉得人世间没有什么,比污蔑一个人叛国要更加残忍。
所以即便李家的人早已离世多年,但我相信英灵在上,他们仍旧期盼得到昭雪,得到一份迟来的正义。”
不对,宋青乔几乎立刻就在自己心里,反驳掉了这个念头,她明明记得,玉清的父母是因为受了红莲家事情的影响,故而受到了牵连。
当初宋青乔还记得红莲为此卧底在宫中,预备刺杀太后,不过后来并没有成功,红莲出宫之后,也因为这件事萎靡了好些日子。
可是眼下照月婵夫人的话,似乎当年的事还有几分隐情。
所以宋青乔预备先按捺住心中的异样,先找月婵夫人问清楚这件事情比较好。
于是宋青乔便问道:“义母口中的姜恒又是谁?他又受到了什么牵连?”
月婵夫人眼中闪过一丝愤懑,而后她缓缓道:“姜恒乃是当年的京中第一才子,他为人热心爽朗,又广有才名,和当时众多世家子弟都是好友。
但他生平最好的朋友却是那个,被荀老太爷收为养子的荀仲烨,当年太后前后的举动,令很多人不耻,他甚至还替出征在外、对此一无所知的荀仲烨抱屈。
几次见罪于太后,太后入宫之后便得到了先帝的盛宠,身份一日比一日水涨船高,之后对于我们这些旧友,也疏远了不少。”
月婵夫人面露惋惜,朝着宋青乔摇了摇头,继续道:
“其实荀仲烨并非多年未归,他曾经回来过,只是昔日的爱人早已入宫为妃,还替先帝诞下了皇长子,哪是他在可以随随便便就能见到的人。
荀仲烨伤心不已,最终也只能飘然远下,但是姜恒仍旧替好友不值,再加上他看不惯太后的所为,便作了一首杨花诗,暗讽太后乃是水性杨花之辈。
当时这首诗,在民间可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宋青乔没有想到,这其中竟然还夹杂着这么一出戏,姜恒竟然敢作诗公然嘲讽太后,想来也确实是看不惯太后的作为,想要替自己的好友出一口气。
以当时,姜恒的京城第一才子之名,那首所谓的杨花诗必定广为传颂,但是大多数人,应该也猜不到姜恒的那首诗中,嘲讽的就是太后吧。
那后来,红莲的父母又是怎么回事?
宋青乔记得,当初李家是被人构陷叛国,所以遭到了灭顶之灾,而玉清的家里只是受到了牵连义而已。
但是听了月婵夫人的话,宋青乔瞬间觉得,似乎那些事情里面充满了阴谋,说不定真相远比人们看到的还要残忍。
于是宋青乔便猜测道:“那之后,难不成那首诗被太后知晓了,所以太后便将姜恒一家给暗害了?”
“你想的太简单了。”
月婵夫人继而摇了摇头道:“太后即便是想要除掉姜恒,也不敢那般明目张胆,毕竟她跟荀仲烨的事,知道的人也不少,姜恒若是出事,大家都会联想到她。”
紧接着话音一转,月婵夫人又继续道:“除此之外,京里还发生了一件看似与这件事无关的大事,那便是当年先帝的肱骨之臣李正宁以通敌叛国之罪被抄家斩首。
而姜家与李家乃是连襟,所以也受到了株连,自此姜恒之名便就此陨落了。”
李正宁,应当就是红莲的父亲,照这么说的话,当年的事也就说得通了。
不过听月婵夫人的语气,似乎她也怀疑当难得叛国罪有些莫名其妙。
宋青乔记得,当年李家被诬陷,也是太后在暗地里做的手脚。
想到这里,宋青乔心中的陡然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难不成太后是打算暗害姜恒,连带着除去了一个绊脚石李家,所以才谋划了一出通敌叛国的戏码?
宋青乔心中震动,想不到当年的太后就能有如此狠心,随随便便就株连了那么多人,李、姜两家,为此付出了数十条人命。
不得不说,太后当真是有勇有谋,竟敢如此大胆,最重要的事,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竟然都被她做成了。
月婵夫人见宋青乔不说话,还以为她是被这个故事吓傻了,看是仔细看了一眼,发现宋青乔除了神色有些惊诧之之外,倒还算稳得住。
月婵夫人心中,不禁对宋青乔再度另眼相看了。
“可是被吓到了?”
不过宋青乔沉默无言,月婵夫人还是询问了一句。
其实宋青乔倒也没被吓到,只是这些事,和她记忆中的一些事情重叠,颇有些不适应。
而且,在月婵夫人的眼中,宋青乔是一个对当年的事情一无所知的人,所以宋青乔倒也不能在月婵夫人跟前乱说什么。
紧接着宋青乔便点了点头,缓声道:“确实有些,没想到这么一两句流言背后,竟还藏着这么多的事情。”
而后宋青乔话音一转,看向月婵夫人继续问道:“对了,方才听义母的话有几分异样,难不成义母是觉得当年的叛国罪,其实另有隐情?”
月婵夫人这时候倒是没有急着回答,反倒是露出了几分莫测的笑容,而后她朝着宋青乔说到道:
“是与不是,如今又有什么好追究的,左右两家人都已经去世了那么多年了,谁还记得当年发生的事情,即便是查出来真相,又能告诉谁呢?”
“不,此言差矣。”
宋青乔接着继续道:
“世人需要真相,这不仅仅是被污名化而已,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赔进去诸多性命的大事,若我们对此冷眼旁观的话,那么下次轮到我们自己的时候,照样也会被别人冷眼旁观。”
月婵夫人不成想,宋青乔竟还会有这般心思,身处后宫这摊旋涡中,竟还能保持如此赤诚之心,她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是该夸赞宋青乔,还是应该笑她天真。
“你真的觉得真相对于大众来说,是重要的吗?”
月婵夫人的问题,让宋青乔岑沉默了一瞬,不过紧接着宋青乔还是坚定的点了点头。
随后宋青乔解释道:“人们需要真相,因为人们渴望忠诚、期盼磊落,他们都相信真情真意,也相信家国大义,我觉得人世间没有什么,比污蔑一个人叛国要更加残忍。
所以即便李家的人早已离世多年,但我相信英灵在上,他们仍旧期盼得到昭雪,得到一份迟来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