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6章 决战(13)
莫斯科“地下克里姆林宫”作战指挥室内,朱可夫脸色阴沉的听着头顶上传来的连绵不绝的的爆炸声,头顶的灯光随着爆炸声忽明忽暗,仿佛随时都有可能熄灭一样;时不时还有灰尘从天花板飘落下来。
虽然地下工事内有空气过滤装置,可这里的空气中依旧能闻到一丝硝烟味。
朱可夫拿过茶杯准备喝一口,却看到一小块墙皮飘落下来,不偏不倚的掉进茶杯里。他微微皱了皱眉,却没叫勤务兵,伸手夹出那块墙皮扔到一旁,喝了一口。
刚放下茶杯,却听到一旁的米纽克有些绝望的抱怨道。“这都三天了,这些该死的德国佬到底准备了多少炮弹?”三天三夜了!日夜不停的炮击声让每个人的精神紧绷到了极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些人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的边缘。
他们估摸着欧洲联军已经发射了上亿发炮弹,却依旧没有任何停下来的迹象;难道这些混蛋想用炮击将整座莫斯科城抹平吗?!恐怕地面已经被炸平了,可他们依旧不停的开炮!
突然,伴随着一声沉闷的巨响,屋子里的众人感受到异常明显的震感。
“怎么回事?!”他们可是身处七十多米深的的地下,在这个深度还能感受到如此强烈的震动,简直不可思议。指挥室里的一众参谋赶紧给各处打电话,不一会终于有了线索。却见那汇报的参谋脸色有些发白,声音微微颤抖。“司,司令同志,德军的炸弹钻入了第131区发生了爆炸!那里出现了大面积坍塌,死伤惨重。”
“什么?!钻入了131区?!”米纽克不敢置信的惊呼一声,腾的起身匆匆走到挂在墙壁上的巨幅地图前,这张地图是莫斯科地下防御工事图。他仔细的寻找了一番,找到第131区。“德国人的炸弹怎么可能钻到这里?!是钻地弹吗?!”前文说过莫斯科地铁能容纳四百多万人,而随着战争的推进又紧急扩建了一部分,勉强能容纳如今近1000万军民。可这些扩建的地下工事也跟地铁线路一样,深处地下,德国人的炸弹怎么可能钻的进来?!
其实他们对钻地弹也并不是太陌生,因为德国人进攻斯摩棱斯克、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时也使用了不少钻地弹;尤其是在列宁格勒战役的最后关头,一枚钻地弹好巧不巧的钻进了列宁格勒守卫司令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霍津的地下指挥部,将里面的一众人一锅端。可这三座城市的地下防御工事构筑深度也只有二三十米而已,而这第131区离地面50米,怎么可能有炸弹钻进这个深度?!
一个参谋不太确定道。“会不会是德国佬用了什么特殊炸弹?”从战争爆发开始,德国人的新型武器就层出不穷。“听说当初德国佬用一颗炸弹就摧毁了比利时的埃本.埃马尔要塞。英国人的直布罗陀要塞也是被这种炸弹攻破的。”虽然不知道具体情况,可传闻就是这样的。
不过他还真猜对了,德军轰炸机投下的正是“大满贯”超级炸弹。因为在这场苏德战争中德军并没有遇到什么像原时空布列斯特要塞这种难啃的骨头,因此这款“大满贯”超级炸弹并没有派上用场。而且这玩意也不能用流水线生产出来,到目前为止也就生产了200枚而已。
不过这次投掷的是经过升级的“大满贯”3.0版本。
钻地弹能能实现深入贯穿一些建筑物或者地表的内部而爆炸,就得具备三个特殊的能力,一个是高速,另外一个是高强度,最后一个延时引信。
为了获得更高的速度,“大满贯”3.0版炸弹尾部的火箭推进器也升级了一番,比2.0版本的1800公里每小时末端速度翻了两倍,直逼三倍音速。
而高强度就是说钻地弹的超尖弹头和弹体结构异常坚硬,比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甚至是钢板装甲都更为坚硬,如此就可以保证它在接触到阻碍物体时候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而穿之;“大满贯”3.0版弹头使用的是坚硬无比的钨合金。
光有高速和高强度还不能保证钻地弹能够在深入物体内部之后才进行爆炸,延时引信是它最后的一臂之力,这种引信可以在触发后设定的时间之后才进行爆破。高速、高强度和延时引信三位一体,才能发挥钻地弹的最大威力。
这一次德军派出了5架B-36轰炸机,投下了五枚“大满贯”3.0超级炸弹,其中一枚直接贯穿50米厚土层,钻入了131区,另外两枚震塌了两处地下工事;至于剩余两枚,只在地面炸出了两个大坑。
听完完整的报告后米纽克有些紧张的望向朱可夫。“司令同志,我们是不是得往下挪两层?”虽然他们身处七十米地下,可谁能保证德国人的钻地弹不会打到这个深度?万一一颗钻地弹打下来将他们一锅端,那死的也太窝囊了!
“……”朱可夫点点头,同意了他的提议。
刚要起身离开,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
米纽克接起电话听了两声,望向朱可夫。“是马林科夫同志,斯大林同志询问刚刚的爆炸是怎么回事?”
朱可夫叹了口气。“如实汇报吧,告诉他德国人的钻地弹侵彻深度不会超过五十米。”他当然不知道德国人的钻地弹到底能钻多深,不过要不这么说,斯大林同志恐怕又会歇斯底里一番。
果然如他所料,听到是德国人的钻地弹钻进来爆炸引发的动静,斯大林又惊又怒,立刻让马林科夫找来莫洛托夫。
马林科夫也不知道这时候找莫洛托夫同志还有什么用,难不成又让他给美国人发电报催促他们赶紧登陆欧洲?
可当电话打到莫洛托夫的办公室,接听的却是他的秘书。
“莫洛托夫同志呢?”
“马林科夫同志,莫洛托夫同志今天没来上班。”
“没来上班?生病了吗?你马上到他的住处看看。”对于这个“战友”,马林科夫还是蛮关心的。
“是,马林科夫同志,我这就去看看。”
(本章完)
虽然地下工事内有空气过滤装置,可这里的空气中依旧能闻到一丝硝烟味。
朱可夫拿过茶杯准备喝一口,却看到一小块墙皮飘落下来,不偏不倚的掉进茶杯里。他微微皱了皱眉,却没叫勤务兵,伸手夹出那块墙皮扔到一旁,喝了一口。
刚放下茶杯,却听到一旁的米纽克有些绝望的抱怨道。“这都三天了,这些该死的德国佬到底准备了多少炮弹?”三天三夜了!日夜不停的炮击声让每个人的精神紧绷到了极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些人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的边缘。
他们估摸着欧洲联军已经发射了上亿发炮弹,却依旧没有任何停下来的迹象;难道这些混蛋想用炮击将整座莫斯科城抹平吗?!恐怕地面已经被炸平了,可他们依旧不停的开炮!
突然,伴随着一声沉闷的巨响,屋子里的众人感受到异常明显的震感。
“怎么回事?!”他们可是身处七十多米深的的地下,在这个深度还能感受到如此强烈的震动,简直不可思议。指挥室里的一众参谋赶紧给各处打电话,不一会终于有了线索。却见那汇报的参谋脸色有些发白,声音微微颤抖。“司,司令同志,德军的炸弹钻入了第131区发生了爆炸!那里出现了大面积坍塌,死伤惨重。”
“什么?!钻入了131区?!”米纽克不敢置信的惊呼一声,腾的起身匆匆走到挂在墙壁上的巨幅地图前,这张地图是莫斯科地下防御工事图。他仔细的寻找了一番,找到第131区。“德国人的炸弹怎么可能钻到这里?!是钻地弹吗?!”前文说过莫斯科地铁能容纳四百多万人,而随着战争的推进又紧急扩建了一部分,勉强能容纳如今近1000万军民。可这些扩建的地下工事也跟地铁线路一样,深处地下,德国人的炸弹怎么可能钻的进来?!
其实他们对钻地弹也并不是太陌生,因为德国人进攻斯摩棱斯克、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时也使用了不少钻地弹;尤其是在列宁格勒战役的最后关头,一枚钻地弹好巧不巧的钻进了列宁格勒守卫司令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霍津的地下指挥部,将里面的一众人一锅端。可这三座城市的地下防御工事构筑深度也只有二三十米而已,而这第131区离地面50米,怎么可能有炸弹钻进这个深度?!
一个参谋不太确定道。“会不会是德国佬用了什么特殊炸弹?”从战争爆发开始,德国人的新型武器就层出不穷。“听说当初德国佬用一颗炸弹就摧毁了比利时的埃本.埃马尔要塞。英国人的直布罗陀要塞也是被这种炸弹攻破的。”虽然不知道具体情况,可传闻就是这样的。
不过他还真猜对了,德军轰炸机投下的正是“大满贯”超级炸弹。因为在这场苏德战争中德军并没有遇到什么像原时空布列斯特要塞这种难啃的骨头,因此这款“大满贯”超级炸弹并没有派上用场。而且这玩意也不能用流水线生产出来,到目前为止也就生产了200枚而已。
不过这次投掷的是经过升级的“大满贯”3.0版本。
钻地弹能能实现深入贯穿一些建筑物或者地表的内部而爆炸,就得具备三个特殊的能力,一个是高速,另外一个是高强度,最后一个延时引信。
为了获得更高的速度,“大满贯”3.0版炸弹尾部的火箭推进器也升级了一番,比2.0版本的1800公里每小时末端速度翻了两倍,直逼三倍音速。
而高强度就是说钻地弹的超尖弹头和弹体结构异常坚硬,比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甚至是钢板装甲都更为坚硬,如此就可以保证它在接触到阻碍物体时候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而穿之;“大满贯”3.0版弹头使用的是坚硬无比的钨合金。
光有高速和高强度还不能保证钻地弹能够在深入物体内部之后才进行爆炸,延时引信是它最后的一臂之力,这种引信可以在触发后设定的时间之后才进行爆破。高速、高强度和延时引信三位一体,才能发挥钻地弹的最大威力。
这一次德军派出了5架B-36轰炸机,投下了五枚“大满贯”3.0超级炸弹,其中一枚直接贯穿50米厚土层,钻入了131区,另外两枚震塌了两处地下工事;至于剩余两枚,只在地面炸出了两个大坑。
听完完整的报告后米纽克有些紧张的望向朱可夫。“司令同志,我们是不是得往下挪两层?”虽然他们身处七十米地下,可谁能保证德国人的钻地弹不会打到这个深度?万一一颗钻地弹打下来将他们一锅端,那死的也太窝囊了!
“……”朱可夫点点头,同意了他的提议。
刚要起身离开,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
米纽克接起电话听了两声,望向朱可夫。“是马林科夫同志,斯大林同志询问刚刚的爆炸是怎么回事?”
朱可夫叹了口气。“如实汇报吧,告诉他德国人的钻地弹侵彻深度不会超过五十米。”他当然不知道德国人的钻地弹到底能钻多深,不过要不这么说,斯大林同志恐怕又会歇斯底里一番。
果然如他所料,听到是德国人的钻地弹钻进来爆炸引发的动静,斯大林又惊又怒,立刻让马林科夫找来莫洛托夫。
马林科夫也不知道这时候找莫洛托夫同志还有什么用,难不成又让他给美国人发电报催促他们赶紧登陆欧洲?
可当电话打到莫洛托夫的办公室,接听的却是他的秘书。
“莫洛托夫同志呢?”
“马林科夫同志,莫洛托夫同志今天没来上班。”
“没来上班?生病了吗?你马上到他的住处看看。”对于这个“战友”,马林科夫还是蛮关心的。
“是,马林科夫同志,我这就去看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