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崇祯的决心
虽然忙碌着大明改革的事情,但对于浙江内的反腐崇祯一直都没有忘记。
他知道,反腐将是大明能够存活下来很大的原因,所以无论如何他要进行下去。
他已经有了将如今大明官员更换一半的想法,江山总要有一代新人换旧人,唯有这样,新人才会有拼搏的想法,大明才会重新焕发生机。
只是,对于浙江发生的事情,崇祯自然是非常清楚,他也知道打破这些形成团伙的贪腐,不是一朝一夕能做的事情,因此也就没有怎么催促。
但民间官绅士族,对于这场反腐争论颇多,有些人认为这是崇祯暴政,毕竟杀了这么多人,一些年轻士子则认为这事做的好,为崇祯喝彩。
一些南方原本不愿意出仕的士子,也开始向北方聚集而来,他们开始深入到各地学院,按照崇祯的要求,准备支援崇祯入朝为官。
原本叫的最凶的朝堂官员,现在反而对于反腐的声音却越来越支持,这主要是得益于崇祯之前对于六部的清理,虽然没有全部清理干净。
但是补上来的大部分的学院派,多是一些年轻人,对于崇祯这种强硬作风非常支持,因此朝廷内的舆论几乎全部是力挺崇祯的。
崇祯为了向身在浙江的傅清等人表达自己在各地反腐的决心,他和范景文、郑三俊商议之后,决心将目前的监察局改为监察部。
然后往各地派遣监察部官员,这些官员直接由监察部直领,不归地方管辖,让他们深入到各地,搜寻各地贪腐官员的证据。
同时,崇祯又命范景文、郑三俊二人挑选合适的人选,准备向河南、山东、陕甘、山西四地同时派遣了重臣前去反腐,只为了迎合声援身在浙江的傅清,同时也让那些认为反腐不会持久的人看看他的决心。
这引起了许多官员的担忧,那就是一旦各地被牵扯的官员太多,朝廷是否可以将其一网打尽?一旦一网打尽,各地缺少官员的治理,会不会乱下来?
对此,崇祯给予的答复则是继续任用皇家学院毕业的学子,同时开始筹建大明政院,为大明培养专门具有治政和朝廷需要的专业人才。
至于对于朝堂所说的任用科举人才,却被崇祯给忽视了,同时对于科举取士中的进士开始进行削减,减少科举取士之后的待遇。
崇祯十年已经是崇祯第二次削减了,第一次崇祯是从中举之后待遇总量上去削减这一次,,一些人的优厚待遇干脆就给他取消了。
除进士还能享受一部分待遇之外,就连举人也只是一个空名头罢了,至于人数上,既然待遇取消了,那么对于崇祯来说,人数不仅不会削减,反而开始增加。
他削减了一半的进士录取人数,增加了二倍的举人录取人数,单单一个北直隶,从原本一百多名的举人录取人数,一下增加了二百七十人,一下达到了四百人。
别的地方,更是能加的加,反正就是一个空名头,崇祯干脆就大方了起来。
至于其他的贡生、秀才等,几乎是只要你参见了科举,就能得到一个身份。
在崇祯刻意的作用下,这样的科举反倒被很多文人唾弃,毕竟虽然这些只是一个名头,但许多不懂得其中道理的人却很高兴。
杀猪的、种地的、商贩都纷纷跑去科举,无论他们中或者不中,都能得到一个秀才的名声,这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可以光宗耀祖的事情。
于是起,大明掀起了一番科举热,无论是杀猪匠还是路两边的商贩,整日大叫着要去科举。
科举的影响力开始慢慢下降,许多有为的士子也看出了其中的猫腻,开始走进学院,毕竟只有走进学院才能做官,他们可以对崇祯不满,但不会对当官不满。
对于崇祯来说,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淡化科举在大明的影响力,但要想从根本上彻底取消科举制,目前来说还不容易。
且学院目前对于学位等还没有具体的划分,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才行,且一部分小学、中学还在建设试验当中,想要彻底完成,还要很长一段路走才行。
崇祯的改革自然让许多朝廷官员看在眼里,大多数的高层官员依旧是科举出身,面对崇祯一系列针对科举的动作,他们虽有担忧,但也没有说什么。
因此崇祯毕竟不是下猛药,而是采取了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先将科举在大明的影响力一点点减轻,然后再一点点裁撤科举制。
杭州府这边,百户石达带着账簿一路马不停蹄的从杭州和京城,还好此时已经是二月份的天气,虽然寒冷,但路上并没有积雪。
用了两天的时间,便赶到了京城,赶到京城时,正是晌午时分,北京城内的街道上正是热热闹闹。
石达拿着傅清给的印象,直奔监察部而去,此时的监察部已然成为了刑部和都察院的中心,二部中的核心人物已经全部入了监察部。
来到都察院外,都察院防卫森严,门外便站着几名身穿虎贲军甲胄的将士正严阵以待,看着石达骑着战马向这边急速冲来,几人忙走上前来。
他们竖起手中的火枪,大喝一声:“什么人?快下马。”
石达直接勒紧马缰,从战马上一跃而下,看着面前的护卫一脸着急的说道:“劳烦几位兄弟进去通报一声,我是锦衣卫百户石达,奉傅清傅大人之命,六百里加急前来送信。”
带头军官看了他一眼,见他不像是说话,点了点头道:“等着,我这就进去。”
“谢兄弟”
“你们几个看着他,别让他走了。”军官向前走了一步之后,突然想起了什么,回身看着另外几人吩咐道。
“是”
军官走了进去,督察部是新建的衙门,只有几间办公的屋子,有一些年轻的官员正在几个房间内不停的走动,也有一些已经在收拾东西了。
此时最里面的一处房间内,范景文和郑三俊正为了举荐四省反重臣人选议论着,他们手中目前也没有什么厉害的人选,况且皇上一下有要四个,怎么能不让他们为难?
不说这四个,就是杭州府的哪一个,现在都不知道怎么样了,如今已经这么多天过去了,依旧是没有什么好的消息传来,如何能不让他们担心。
郑三俊看着手上的名单,摇了摇头道:“实在不行就从你都察院调几个人去。
我刑部本来就没有多少人,如今傅清又去了杭州,如果再将这几个全部抽调出来,那刑部就空了,估计都要停下来了。”
范景文忙摇了摇头,他倒是想从都察院调人,可都察院那些人的能力都太差,平常也就闻风听奏这些事搞的专业,让他们寻找证据,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绝对不行,都察院那些个御史别人不了解,你郑大人还不了解吗?除了写个奏折,其他的什么也干不了,关键时候还是得你郑大人的人才行。”
没想到郑三俊这时一把将名单给拽了过来,无奈的说道:“范大人,你就听我的吧!
皇上说了,现在时候,正是需要真正能做事的人,能不能做事不是说的,总要拉出来看看才行。
能做事的留下,不能做事的滚蛋,空出位置让别人进来。”
郑三俊这样一说,范景文倒是犹豫了,思虑了良久,不由的点了点头说道:“皇上所言极是,既然如此,我也不怕丢人了。
这次都察院内负责两个地方,刑部负责两个地方,我也看看两部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好,范大人痛快。”
就这样,二人一下将名单给拍定了下来,随后开始在纸张上书写,他们一边想一边写,要组织处他们各自认为最强的组合。
就在这时,外面有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在门外给停了下来。
“两位大人,外面来了一人,自称是傅清傅大人的信使,想要求见二位大人。”
二人一听,顿时抬起头来,相互对视了一眼,郑三俊不由感叹的说道:“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啊!让他进来吧!”
“是大人”
石达被放了进来,背着包袱的他风尘仆仆的走进了二人所在的房间。
“参见二位大人”
范景文看了看他,点头问道:“嗯,是傅清让你来送信的?”
“回大人,是的。”
“信那?”
石达从怀里掏出书信,双手恭敬的递给了二人,二人对视了一眼,坐在前面的郑三俊接了过来,抬头看去,上面还挂着傅清的亲笔。
郑三俊转过头来,看向石达认真问道:“傅清就让你将书信交予我们,还有没有别的话?”
石达略微想了一下道:“回大人,傅大人只说是到了京城之后立即交到二位大人手中,其余的什么也没有说。”
“行,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是,大人。”
石达答应一声,躬身退了出去。
郑三俊当着范景文的面,打开了书信,二人朝里面看去,赫然躺着一本账簿。
郑三俊直接掀开看了起来,上面记录的东西非常清楚,二人掀开账簿自信的看了起来起来,没看几章,郑三俊便精神一震,有些不敢相信的看着范景文。
范景文也看到了上面的内容,只见他接过账簿,缓缓说道:“持续了这么久,这件事总算是要结束了,不管怎么说,我们也算是对皇上有了交代。”
郑三俊又仔细的看了一些,在确定无误之后,顿时松了一口气,脸上带着笑意道:“是啊!这件事总算是要结束了,不过以后你我恐怕要更加忙了。”
“那还愣住干什么?还不快起来。”范景文说着,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郑三俊无奈的摇了摇头笑道:“你啊!就是一个急性子。说着,也起身站了起来。”
二人缓缓的走出房间,向紫禁城的方向走去,论资历,二人在崇祯朝已经当差了许多年,也算是朝中的老臣,论年龄,都是已经六十高龄,须发皆白。
二人所过之处,一些官员都不由的上千打着招呼,毕竟现在的二人比军机处的几人都要受到皇上的宠幸。
乾清宫内,崇祯正在思索着进一步改革的事情,以及新一年事情的安排,如今的他已经三十岁了,对于朝政也早已经熟练无比。
再加上他将一部分的事情交予了专人去办,这大大减轻了崇祯的政务,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下去体察民间,以及思索大明的改革。
他的背后悬挂着一张硕大的地图,这张地图是大明建国以来最为巨大的,也是汉族迄今为止最为巨大的版图,整个漠北草原、整个奴儿干、库页岛都被囊括了进去。
地图的前面,摆放着十多张红木制成的桌子,桌子上摆放着不同的文书和东西,其中一张赫然摆放的是大明新币纸币,以及推广纸币的各种政策,都放在了一张桌子上,时刻提醒崇祯不要忘记。
另外一张则摆放着大明十个港口每月的进出口情况,以及港口的营收,这个数据,每个月都会从各地送来,崇祯要亲自监察这些港口的情况,然后做进一步优化。
不过这些主要都是官用的,港口虽然开放了,但是对于民间的海贸往来,目前还未彻底放开。
“主子,范景文范大人和郑三俊郑大人在宫门外求见。”这时王承恩走上前来,看着站在门口一动不动的崇祯,小心翼翼的说道。
“宣他们进来吧!”
“是”
“宣左都御史范景文、刑部尚书郑三俊觐见”
二人来到乾清宫内,崇祯已经一本正经的坐在了上面的龙椅之上。
“臣等参见皇上”
“二位爱卿快快请起!承恩,给二位爱卿赐座。”
“是皇上”
“谢皇上赐座”
二人坐定之后,崇祯面带笑容的看向二人问道:“是不是又出什么事情了?不然你二人平时这么忙,怎么会这时候来见朕。”
二人对视一眼,还是郑三俊站了起来说道:“回皇上,臣二人所来是为了傅清傅大人的事情。
傅大人已经查到了浙江贪腐的证据,特来交由皇上呈阅。”说着,他已经将账簿给拿了出来。
(未完待续)
他知道,反腐将是大明能够存活下来很大的原因,所以无论如何他要进行下去。
他已经有了将如今大明官员更换一半的想法,江山总要有一代新人换旧人,唯有这样,新人才会有拼搏的想法,大明才会重新焕发生机。
只是,对于浙江发生的事情,崇祯自然是非常清楚,他也知道打破这些形成团伙的贪腐,不是一朝一夕能做的事情,因此也就没有怎么催促。
但民间官绅士族,对于这场反腐争论颇多,有些人认为这是崇祯暴政,毕竟杀了这么多人,一些年轻士子则认为这事做的好,为崇祯喝彩。
一些南方原本不愿意出仕的士子,也开始向北方聚集而来,他们开始深入到各地学院,按照崇祯的要求,准备支援崇祯入朝为官。
原本叫的最凶的朝堂官员,现在反而对于反腐的声音却越来越支持,这主要是得益于崇祯之前对于六部的清理,虽然没有全部清理干净。
但是补上来的大部分的学院派,多是一些年轻人,对于崇祯这种强硬作风非常支持,因此朝廷内的舆论几乎全部是力挺崇祯的。
崇祯为了向身在浙江的傅清等人表达自己在各地反腐的决心,他和范景文、郑三俊商议之后,决心将目前的监察局改为监察部。
然后往各地派遣监察部官员,这些官员直接由监察部直领,不归地方管辖,让他们深入到各地,搜寻各地贪腐官员的证据。
同时,崇祯又命范景文、郑三俊二人挑选合适的人选,准备向河南、山东、陕甘、山西四地同时派遣了重臣前去反腐,只为了迎合声援身在浙江的傅清,同时也让那些认为反腐不会持久的人看看他的决心。
这引起了许多官员的担忧,那就是一旦各地被牵扯的官员太多,朝廷是否可以将其一网打尽?一旦一网打尽,各地缺少官员的治理,会不会乱下来?
对此,崇祯给予的答复则是继续任用皇家学院毕业的学子,同时开始筹建大明政院,为大明培养专门具有治政和朝廷需要的专业人才。
至于对于朝堂所说的任用科举人才,却被崇祯给忽视了,同时对于科举取士中的进士开始进行削减,减少科举取士之后的待遇。
崇祯十年已经是崇祯第二次削减了,第一次崇祯是从中举之后待遇总量上去削减这一次,,一些人的优厚待遇干脆就给他取消了。
除进士还能享受一部分待遇之外,就连举人也只是一个空名头罢了,至于人数上,既然待遇取消了,那么对于崇祯来说,人数不仅不会削减,反而开始增加。
他削减了一半的进士录取人数,增加了二倍的举人录取人数,单单一个北直隶,从原本一百多名的举人录取人数,一下增加了二百七十人,一下达到了四百人。
别的地方,更是能加的加,反正就是一个空名头,崇祯干脆就大方了起来。
至于其他的贡生、秀才等,几乎是只要你参见了科举,就能得到一个身份。
在崇祯刻意的作用下,这样的科举反倒被很多文人唾弃,毕竟虽然这些只是一个名头,但许多不懂得其中道理的人却很高兴。
杀猪的、种地的、商贩都纷纷跑去科举,无论他们中或者不中,都能得到一个秀才的名声,这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可以光宗耀祖的事情。
于是起,大明掀起了一番科举热,无论是杀猪匠还是路两边的商贩,整日大叫着要去科举。
科举的影响力开始慢慢下降,许多有为的士子也看出了其中的猫腻,开始走进学院,毕竟只有走进学院才能做官,他们可以对崇祯不满,但不会对当官不满。
对于崇祯来说,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淡化科举在大明的影响力,但要想从根本上彻底取消科举制,目前来说还不容易。
且学院目前对于学位等还没有具体的划分,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才行,且一部分小学、中学还在建设试验当中,想要彻底完成,还要很长一段路走才行。
崇祯的改革自然让许多朝廷官员看在眼里,大多数的高层官员依旧是科举出身,面对崇祯一系列针对科举的动作,他们虽有担忧,但也没有说什么。
因此崇祯毕竟不是下猛药,而是采取了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先将科举在大明的影响力一点点减轻,然后再一点点裁撤科举制。
杭州府这边,百户石达带着账簿一路马不停蹄的从杭州和京城,还好此时已经是二月份的天气,虽然寒冷,但路上并没有积雪。
用了两天的时间,便赶到了京城,赶到京城时,正是晌午时分,北京城内的街道上正是热热闹闹。
石达拿着傅清给的印象,直奔监察部而去,此时的监察部已然成为了刑部和都察院的中心,二部中的核心人物已经全部入了监察部。
来到都察院外,都察院防卫森严,门外便站着几名身穿虎贲军甲胄的将士正严阵以待,看着石达骑着战马向这边急速冲来,几人忙走上前来。
他们竖起手中的火枪,大喝一声:“什么人?快下马。”
石达直接勒紧马缰,从战马上一跃而下,看着面前的护卫一脸着急的说道:“劳烦几位兄弟进去通报一声,我是锦衣卫百户石达,奉傅清傅大人之命,六百里加急前来送信。”
带头军官看了他一眼,见他不像是说话,点了点头道:“等着,我这就进去。”
“谢兄弟”
“你们几个看着他,别让他走了。”军官向前走了一步之后,突然想起了什么,回身看着另外几人吩咐道。
“是”
军官走了进去,督察部是新建的衙门,只有几间办公的屋子,有一些年轻的官员正在几个房间内不停的走动,也有一些已经在收拾东西了。
此时最里面的一处房间内,范景文和郑三俊正为了举荐四省反重臣人选议论着,他们手中目前也没有什么厉害的人选,况且皇上一下有要四个,怎么能不让他们为难?
不说这四个,就是杭州府的哪一个,现在都不知道怎么样了,如今已经这么多天过去了,依旧是没有什么好的消息传来,如何能不让他们担心。
郑三俊看着手上的名单,摇了摇头道:“实在不行就从你都察院调几个人去。
我刑部本来就没有多少人,如今傅清又去了杭州,如果再将这几个全部抽调出来,那刑部就空了,估计都要停下来了。”
范景文忙摇了摇头,他倒是想从都察院调人,可都察院那些人的能力都太差,平常也就闻风听奏这些事搞的专业,让他们寻找证据,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绝对不行,都察院那些个御史别人不了解,你郑大人还不了解吗?除了写个奏折,其他的什么也干不了,关键时候还是得你郑大人的人才行。”
没想到郑三俊这时一把将名单给拽了过来,无奈的说道:“范大人,你就听我的吧!
皇上说了,现在时候,正是需要真正能做事的人,能不能做事不是说的,总要拉出来看看才行。
能做事的留下,不能做事的滚蛋,空出位置让别人进来。”
郑三俊这样一说,范景文倒是犹豫了,思虑了良久,不由的点了点头说道:“皇上所言极是,既然如此,我也不怕丢人了。
这次都察院内负责两个地方,刑部负责两个地方,我也看看两部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好,范大人痛快。”
就这样,二人一下将名单给拍定了下来,随后开始在纸张上书写,他们一边想一边写,要组织处他们各自认为最强的组合。
就在这时,外面有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在门外给停了下来。
“两位大人,外面来了一人,自称是傅清傅大人的信使,想要求见二位大人。”
二人一听,顿时抬起头来,相互对视了一眼,郑三俊不由感叹的说道:“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啊!让他进来吧!”
“是大人”
石达被放了进来,背着包袱的他风尘仆仆的走进了二人所在的房间。
“参见二位大人”
范景文看了看他,点头问道:“嗯,是傅清让你来送信的?”
“回大人,是的。”
“信那?”
石达从怀里掏出书信,双手恭敬的递给了二人,二人对视了一眼,坐在前面的郑三俊接了过来,抬头看去,上面还挂着傅清的亲笔。
郑三俊转过头来,看向石达认真问道:“傅清就让你将书信交予我们,还有没有别的话?”
石达略微想了一下道:“回大人,傅大人只说是到了京城之后立即交到二位大人手中,其余的什么也没有说。”
“行,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是,大人。”
石达答应一声,躬身退了出去。
郑三俊当着范景文的面,打开了书信,二人朝里面看去,赫然躺着一本账簿。
郑三俊直接掀开看了起来,上面记录的东西非常清楚,二人掀开账簿自信的看了起来起来,没看几章,郑三俊便精神一震,有些不敢相信的看着范景文。
范景文也看到了上面的内容,只见他接过账簿,缓缓说道:“持续了这么久,这件事总算是要结束了,不管怎么说,我们也算是对皇上有了交代。”
郑三俊又仔细的看了一些,在确定无误之后,顿时松了一口气,脸上带着笑意道:“是啊!这件事总算是要结束了,不过以后你我恐怕要更加忙了。”
“那还愣住干什么?还不快起来。”范景文说着,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郑三俊无奈的摇了摇头笑道:“你啊!就是一个急性子。说着,也起身站了起来。”
二人缓缓的走出房间,向紫禁城的方向走去,论资历,二人在崇祯朝已经当差了许多年,也算是朝中的老臣,论年龄,都是已经六十高龄,须发皆白。
二人所过之处,一些官员都不由的上千打着招呼,毕竟现在的二人比军机处的几人都要受到皇上的宠幸。
乾清宫内,崇祯正在思索着进一步改革的事情,以及新一年事情的安排,如今的他已经三十岁了,对于朝政也早已经熟练无比。
再加上他将一部分的事情交予了专人去办,这大大减轻了崇祯的政务,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下去体察民间,以及思索大明的改革。
他的背后悬挂着一张硕大的地图,这张地图是大明建国以来最为巨大的,也是汉族迄今为止最为巨大的版图,整个漠北草原、整个奴儿干、库页岛都被囊括了进去。
地图的前面,摆放着十多张红木制成的桌子,桌子上摆放着不同的文书和东西,其中一张赫然摆放的是大明新币纸币,以及推广纸币的各种政策,都放在了一张桌子上,时刻提醒崇祯不要忘记。
另外一张则摆放着大明十个港口每月的进出口情况,以及港口的营收,这个数据,每个月都会从各地送来,崇祯要亲自监察这些港口的情况,然后做进一步优化。
不过这些主要都是官用的,港口虽然开放了,但是对于民间的海贸往来,目前还未彻底放开。
“主子,范景文范大人和郑三俊郑大人在宫门外求见。”这时王承恩走上前来,看着站在门口一动不动的崇祯,小心翼翼的说道。
“宣他们进来吧!”
“是”
“宣左都御史范景文、刑部尚书郑三俊觐见”
二人来到乾清宫内,崇祯已经一本正经的坐在了上面的龙椅之上。
“臣等参见皇上”
“二位爱卿快快请起!承恩,给二位爱卿赐座。”
“是皇上”
“谢皇上赐座”
二人坐定之后,崇祯面带笑容的看向二人问道:“是不是又出什么事情了?不然你二人平时这么忙,怎么会这时候来见朕。”
二人对视一眼,还是郑三俊站了起来说道:“回皇上,臣二人所来是为了傅清傅大人的事情。
傅大人已经查到了浙江贪腐的证据,特来交由皇上呈阅。”说着,他已经将账簿给拿了出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