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当初这院子里住了五六十家,你想想能好到那去。”张志辉嘴上说着心里也特惋惜,他的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都是在这个大院里渡过的,那时家里十分热闹,父亲母亲的学生经常上门请教,一些学生甚至长住于此,家里的文化氛围很深,可惜这个景象不在了。
正房可能是规整过,看着还不错,屋里更是整洁,没有多少家具,都用布扇着。
“你别看这乱,前些日子有个来打听,想要花五十万买下呢。”
“啊——”玉溪傻眼了,就这么几间破屋子五十万买下?疯了吧。这屋子看着还没他家那四间大瓦房气派呢。
“你别看它破,好好收拾收拾,那就是文化。我还想着等几年你姐姐上大学,我就把这收拾出来,搬回来住,现在我们上班上学都离得远。不方便。”
玉溪还吃惊呢,这五十万,得多少啊。
“你姥姥有一副镯子,你妈走的时候没带,寄放在你姥爷朋友家了,本来给你妈留着的。没想到你妈得了你们三个小子,也没有姑娘,那副镯子我就做主给你云朵姐了。
你姥姥还留下一个古琴,有八百多年历史,音色十分好。”张志辉说着,从靠墙的大柜子里拿出琴盒,“你姥姥总说要把这琴给你妈当嫁妆。可惜她没等到那一天。”张志辉把琴拿出来有些感慨的说。
玉溪轻轻的抚摸着,想象着当年母亲抚琴时的样子。母亲似乎从来没表示过自己会抚琴。或许对于她来说,一切能回忆起过去的东西都不想碰吧。
小心的拿起琴翻了过来,看到上面的名字他一下愣住了。
“玉溪,很意外吧。”张志辉似乎很得意自己并没有告诉他琴的名字。“玉溪,取清流如玉的意思,又因此琴清脆,如溪流在山间划过。我想你的名字或许也是从这里而来。”
“这琴是宋朝末期所制,样式却是唐朝宫琴式样。”琴面成栗紫亮色,是纯鹿角灰漆胎染刷后经过长时间沉淀才产生的色泽,亮色之下纹理清晰,一道道自然形成的断纹,带着漂亮的纹理。大断纹之下是一条条细如牛毛的小断纹,细看之下竟然是细密的梅花断。
“这个古琴是你姥姥家传承之物,在顾家传承了三百多年,此琴制成之时,正是宋朝战乱时期,并未引起关注,后来辗转几代主人,才被顾家先祖获得。当年顾家因为政见不合分崩离析,你姥姥的父亲,争得了这琴。后来作为你姥姥的嫁妆带来张家。这琴历尽沧桑,几经磨难。你以后要好好保存。”他母亲虽然是一名医生,但是家学渊源还是一名古琴大家。以前也是收过徒弟的,他和赵丽华就是这么认识的。
玉溪点点头,他肯定会好好保存,而且他现在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冲动。
“呵呵,是不是想学?要不留下来。”
“舅舅——”
“哈哈哈——好了,不拦你了,你小子可是个主意正的。你要是想学就跟你舅妈学吧,古琴入门简单,可是想要学的好,却很难。尤其琴曲之中的意境并不是一般人能领悟的。看你天分如何。”张志辉也没想着玉溪能学。他对此没有什么兴趣。
玉溪点了点头,先把古琴好好收到盒子里。“舅舅这琴既然这么名贵,您怎么就放到这里?不怕被人偷了吗?”
“呵呵,这么破的院子你要是小偷你会过来吗?这东西在识货人的眼中价值千金,对于那些不懂的人来讲,就是一块破木头。”其实他没说的是,之前这琴是放在家里的,只是他妻子每次弹奏,让他听了总感觉一阵阵凄凉忧伤,赵丽华也是如此,睹物思人,只会让人感觉难受。后来干脆放到这里。
第 22 章
玉溪跟着舅舅离开这个破败的四合院,拿了古琴玉溪,还有姥姥的古琴书籍。虽然舅舅不觉着他会有什么进展,可他却有一些期盼,或许有一日他也能弹奏玉溪。更何况他年纪还小可以做很多尝试。
之后一个月,玉溪只要有机会就跟着舅妈学习古琴知识,一个月时间他学会了古琴最基础的东西,也能简单的弹上一小段,让赵丽华一个劲的可惜,觉着他留在京城拜师学艺,或许在古琴上能有些成就。对此玉溪只是笑笑。
很快就要到离开的日子,离开前一晚上玉溪躺在床上,问还没睡着的二娃,“你想留在这里生活还是想回家?”
二娃翻了个身,脸对着他认真道,“哥在哪我在哪。”
玉溪笑笑“我们自然在一起。”
“那我还是想回家。”
“为什么?”
“就是想回去。”二娃也说不上来,总觉着在自己家更自在。这里虽然好玩,可是不是他的家。
玉溪没有再问。舅舅舅妈对他们非常好,简直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可是他还是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家。城市生活不易,他知道舅舅舅妈工作都很忙,他们的到来会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他们三个进城来生活,生活费用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这段时间他对城市生活有些了解,舅舅舅妈挣钱还是不少的,在这个城市里也算是高收入家庭,他们一家也算是中等偏上的人家。如果负担起他们三个人的生活费学费就有些困难了,城市里吃穿住行都要钱,他们在老家一个月都花不上二十元,在城市里二十元也就够一个星期饭钱的,这还是省一点的情况。
姥姥姥爷留下的房子轻易不能卖,舅舅家没有多少余钱,不然他们也不会把老房子空在那里。他可是知道修那样的四合院要花费好多钱。
玉溪也渴望大城市,但是他更希望靠自己的能力在大城市生活,他希望能创造自己的家,他和两个弟弟的家。考虑了许久,他想在等几年等到他上大学的时候,等他成年。那个时候明志哥的卤肉店应该发展起来了,就算卤肉店不能给他带来多少的收益,他还有其他办法,在京城玩的这些天,他已经看清楚了,《四海杂记》里的许多东西都能带给他财富。
生活不是问题。不过也要成年才能把握住一切。
刘二的事情让他明白,只有自己强大,才能守护他想守护的东西。他现在还弱小。
火车轰隆隆的离开这座城市,玉溪看着窗外的人窗外的景,看着城市远去,没有留恋的移开视线,总有一天我会回来。
回去同样要用三十多个小时,不过这次出行,还有舅舅一家,比来的时候方便了许多。舅舅拖人买了软卧票,四个人一个小包厢。
一路上有舅妈姐姐关心着,玉溪总算不用那么操心了。旅途过的很愉快。
因为直接从齐市下车,所以玉溪没能去哈市感谢王所长和宾馆的老板娘。玉溪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来谢谢两人。他之前已经通过范叔叔跟王所长通过电话了,告诉他弟弟的手术很成功。王所长很为他高兴。说了好些话,还让他有机会到哈市玩。
到了齐市火车站,几个人下了火车还没出站台,老远的就听大娃大娃的叫声,玉溪抬头一看,大柱和二胖两人跑了过来,“你们俩怎么来了?”
“你不是打电话说今天到家吗?我们就过来接了,从京城到咱们这块,就这一趟车。这就是舅舅吧。”大柱伸手接过张志辉手上的行李。
“嗯,这是我舅舅舅妈,云朵表姐。这是我三叔家的大柱哥,这是二叔家的二胖哥。”
“你们好,这俩大小伙子。真结实。”张志辉听玉溪说了一些亲戚对玉溪兄弟很好,也听他说过许多这俩孩子的事。本来印象就好,现在更是喜欢了,俩孩子都是大个子,虎背熊腰的,伸手拍了两下,实诚的。
“这,我们也跟着大娃叫您舅舅吧。”大柱憨厚的笑了笑说。
“你们随着大娃叫。叫舅舅好。”张志辉挺高兴的。
“行了咱们快点出去吧,到家再说。”赵丽华提醒道。
出了火车站,一行人上了汽车。一到这边天气都不一样了,七月下旬也不会特别的热,天上的太阳很晒,空气好万里无云的,但是只要在阴凉的地方就会觉着很凉爽,不会一弄一身汗。也是因为这个,这边的人皮肤都挺黑的。
“你们这边还能种水稻吗?”张志辉看到大道旁边的水稻有些奇怪。从进了齐市他就没有看到过水稻,没想到这里竟然有一片。
“其他地方是种不了的,缺水都种麦子或者苞米。这山里有一个影山湖,湖水在山里,每年雪化湖水就分成几流从山里流淌出来,那些水足够种一些水稻了,不过能种水稻的地,就我们村和旁边的孙家屯,种出的水稻味道特别好。不知道是不是湖水的关系,水稻成熟期也比其他地方早十五天,正好躲过初雪。其他地方就算有水因为天气太冷也是长不成的。等到了家,舅舅就能吃到我们自己种的水稻了。你们看那就是我们村。这边是孙家屯。”二胖给他们解释,还指给他们看。
“这地方真美。”他们从靠山下的汽车,大柱又雇了一趟马车,第一次坐马车,舅妈和云朵姐姐都挺新奇的,出门的时候没忘了带一把伞,俩人遮在脑袋上四处看着,原本做了几个小时汽车的劳累好像都消失了,到处都是一片绿意,带着一丝暖意的风吹来,十分舒服。
“那是,咱们这边偏远,选林场也没选到咱们这,现在往南边去光秃秃的,就咱们这山林一点都没破坏,听说那边有的地方都成沙漠了,放牧都没地方去。”大柱说着很自豪。他经过了两个多月护林员培训,可是知道不少事情。也知道他们这边的山林保护的多好。与其他地方相比,这里几乎原汁原味。
说着话马车就进村了,大柱让马车从外道过去,并没有从村子里走。
“舅舅那就是我们家。”二娃看到自己家一下兴奋了,站在马车上指给他们看。
张志辉一家听了看了过去,那是一个几乎被山环抱的院子。院子西边还有院子后边都是山,院子周围种了不少树,现在夏季树木遮挡,影影绰绰,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一条溪水从山中流出,将院子与村子其它房屋隔开,小桥流水人家。
马车还没过石桥,好几个人从大门里迎了出来。
“三叔三婶。四叔,六叔,六婶。”
“可是回来了。来我看看三娃。瘦了瘦了。”三婶没管别的直接从玉溪手上接过三娃。看了眼圈就红了,之前玉溪打了电话,说三娃动手术了,她这心就悬着,现在总算是看到了。
“你是张家兄弟吧。”三叔上迎着张志辉。
“我是,老哥是?”
“先别老哥,我今年三十八你多大?”
张志辉笑了一下“那我比你大,我今年四十。”
“呵呵,我们农村人显老。不像你们城里人,看着年轻。”
“这是我们家老四,这是老六。玉溪他爸比我大一年。”实际上林泰年龄是不准的,按照当初捡到他的时候算,比老三大,倒是跟林老二差不多,他当初结婚晚,像三叔十九岁就娶媳妇了,玉溪比大柱二胖小了不少,到是他母亲比父亲小四岁。
“快别站着了,让张大哥大嫂进屋洗洗脸吃饭。这是侄女吧,长得可真俊。”三婶抱着三娃招呼人进屋,顺手抓了云朵的手,夸着,在她心里云朵这样的就是最漂亮的“多大了,有对象了没?”这话一出口云朵脸也红了。
“十六了,现在还上学呢。”赵丽华笑着说。
“你看我还当你们跟我们一样呢,呵呵。”三婶爽朗的笑笑,她现在惦记着自己儿子对象的事,一见到这么大的姑娘就想着问问。都忘了人家城里姑娘这么大都上学呢。
张志辉进了院子,看着坐北朝南的四间大瓦房,还有整齐干净的院子,心里想着如果妹妹妹夫活着加上三个孩子,这日子一定很幸福。
“我和你叔听说你一时半会不能回来,就把西边院子,种了玉米和黄豆,后园子,种了青萝卜。没种别的菜,反正我们家院子种了不少,你直接上我那摘就行了,大酱下缸里了,今年发的好。等会你一吃就知道了,还有你们没在家羊回奶了,现在揣着羔子算算还有俩月就要生了。”
赵丽华有点目瞪口呆的看着三婶念叨着把家里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跟玉溪说,玉溪还在一边点头应着听得认真。连羊要生羊羔这样的事情都说了,她有那么点接受不能。就算她觉着玉溪这个孩子懂事会照顾人,可是她还是把玉溪当个孩子看,可是现在觉着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明显的他的这个婶子就是把他当大人呢。
“真是麻烦你和三叔了。地里活本来就多,还忙乎我这一块。”
“忙乎啥,多数是二胖子和我们家大柱做的。”
一行人进了屋。屋子里门窗都开着,一进东屋门对面的箱盖顶上悬着一个大镜子,大镜子两边悬着稍微小一点的相框,里面放着玉溪家里的相片,他们照相都到照相馆去,多数都很正式。
张志辉一眼就看到了这个大相框,靠炕的那一边,正中间放着一个四寸的全家福。一家五口坐在一张沙发上,父母坐在中间,玉溪坐在母亲这边,二娃坐在父亲那边的扶手上,母亲怀里还抱着一个婴孩。看着照片里那张熟悉的脸,张志辉一下就有些控制不住情绪。
屋子里的人都有点沉默。
赵丽华走过去,扶着他的胳膊,看了看照片里小姑子的笑脸“妹妹生活的很幸福。”
张志辉抽了一下鼻子把那股子酸意憋了回去。看着照片里妹妹的笑脸,他也得承认,妹妹笑的很幸福。这个大相框里几乎都是全家福一类的合影。从最上面黑白的两人结婚照,到抱着玉溪的三人照,四人照,每一张照片的妹妹都很美丽。妹妹妹夫的合影也不少。像他们这样的农村,一年也照不了几张相,夫妻更是很少照相,可是他们家的就很多。甚至有几张两人在山林中的自子拍的照片,那是林泰租的相机自己照的。
另外一个相框差不多就是几个孩子的成长照片,几乎每个孩子的不同时期都有。
“每年我爸都会带着我们去集上照相馆照相。因为他和我妈结婚的时候没那个条件,只照了这么一张结婚照,有点遗憾,所以后来全家去集上就照一张。”
“他们家照片最多了。”三叔说了一句。村里的人都知道林泰带老婆孩子去集上,经常去照相馆。最舍得花钱了。
“等会你把影集给我看看。”张志辉说了一句。
玉溪点了点头,看了一眼那张全家福,可惜他们只照了这么一次。
第 23 章
稍微收拾一下,大家一起吃了一顿饭,三叔他们就离开了,以后有的是时间,这会让张志辉他们休息一下。
实际上张志辉并没有休息,他有些迫不及待的了解一下自己妹妹曾经的生活。虽然妹妹不在了可是这个屋子里还能看到妹妹的一些影子,就像东屋北窗下的缝纫机。挨着缝纫机靠着东墙立着的四门大衣柜,上面雕刻着梅兰竹菊。玉溪告诉他这是父母结婚的时候父亲亲手打的,这屋子里的家具都是父亲亲手打的。每一件都用了心,上面或多或少的雕刻些花样。
看着相册里一张张照片,张志辉还是很伤心。
休息一夜,吃了早饭,玉溪带着舅舅一家去了山上,给玉溪父母扫墓,玉溪爷爷奶奶父母全都葬在离村子有一段距离的龙头山上,那一整座山都是墓地。山上的墓地都是按照家族画出来的地方,大年初一的时候玉溪来过一次,离开给三娃看病的时候也来过一次,四个坟头被他堆的高高的。
舅舅蹲在自己妹妹妹夫的坟前沉默着,舅妈在一边烧着纸钱,玉溪把坟上的草拔掉,心里默默的跟父母说说话,告诉他们三娃的病已经好了,现在可健康了,整天追着家里大黄生的两只小狗跑,人也活泼了。二娃也很乖,就要上小学了,舅妈给他买了新书包,小家伙宝贝的很,现在能帮他干活了,早上带着家里的母羊跟着村子里的几个孩子出去放羊。
玉溪之前每次过来,心情都很难受,有时委屈的想哭,现在却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从山上下来舅舅心情不怎么好,不过也带着些许释然,转天就接受了三叔的邀请,跟村子里相熟的人家吃饭聊一些妹妹妹夫的事情。他也尽快的跟这些人处好关系,这样他们离开后大家也可以照顾几个孩子。舅妈也跟着三婶听他们说一些以前的事情。
玉溪这几日却很忙碌,一方面家里来了客人招待问题,一直在城市里生活的舅妈可不会农村的锅灶。另一方面他回来了,家里的事情也要他来处理。地里除草放水,都是事。
正房可能是规整过,看着还不错,屋里更是整洁,没有多少家具,都用布扇着。
“你别看这乱,前些日子有个来打听,想要花五十万买下呢。”
“啊——”玉溪傻眼了,就这么几间破屋子五十万买下?疯了吧。这屋子看着还没他家那四间大瓦房气派呢。
“你别看它破,好好收拾收拾,那就是文化。我还想着等几年你姐姐上大学,我就把这收拾出来,搬回来住,现在我们上班上学都离得远。不方便。”
玉溪还吃惊呢,这五十万,得多少啊。
“你姥姥有一副镯子,你妈走的时候没带,寄放在你姥爷朋友家了,本来给你妈留着的。没想到你妈得了你们三个小子,也没有姑娘,那副镯子我就做主给你云朵姐了。
你姥姥还留下一个古琴,有八百多年历史,音色十分好。”张志辉说着,从靠墙的大柜子里拿出琴盒,“你姥姥总说要把这琴给你妈当嫁妆。可惜她没等到那一天。”张志辉把琴拿出来有些感慨的说。
玉溪轻轻的抚摸着,想象着当年母亲抚琴时的样子。母亲似乎从来没表示过自己会抚琴。或许对于她来说,一切能回忆起过去的东西都不想碰吧。
小心的拿起琴翻了过来,看到上面的名字他一下愣住了。
“玉溪,很意外吧。”张志辉似乎很得意自己并没有告诉他琴的名字。“玉溪,取清流如玉的意思,又因此琴清脆,如溪流在山间划过。我想你的名字或许也是从这里而来。”
“这琴是宋朝末期所制,样式却是唐朝宫琴式样。”琴面成栗紫亮色,是纯鹿角灰漆胎染刷后经过长时间沉淀才产生的色泽,亮色之下纹理清晰,一道道自然形成的断纹,带着漂亮的纹理。大断纹之下是一条条细如牛毛的小断纹,细看之下竟然是细密的梅花断。
“这个古琴是你姥姥家传承之物,在顾家传承了三百多年,此琴制成之时,正是宋朝战乱时期,并未引起关注,后来辗转几代主人,才被顾家先祖获得。当年顾家因为政见不合分崩离析,你姥姥的父亲,争得了这琴。后来作为你姥姥的嫁妆带来张家。这琴历尽沧桑,几经磨难。你以后要好好保存。”他母亲虽然是一名医生,但是家学渊源还是一名古琴大家。以前也是收过徒弟的,他和赵丽华就是这么认识的。
玉溪点点头,他肯定会好好保存,而且他现在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冲动。
“呵呵,是不是想学?要不留下来。”
“舅舅——”
“哈哈哈——好了,不拦你了,你小子可是个主意正的。你要是想学就跟你舅妈学吧,古琴入门简单,可是想要学的好,却很难。尤其琴曲之中的意境并不是一般人能领悟的。看你天分如何。”张志辉也没想着玉溪能学。他对此没有什么兴趣。
玉溪点了点头,先把古琴好好收到盒子里。“舅舅这琴既然这么名贵,您怎么就放到这里?不怕被人偷了吗?”
“呵呵,这么破的院子你要是小偷你会过来吗?这东西在识货人的眼中价值千金,对于那些不懂的人来讲,就是一块破木头。”其实他没说的是,之前这琴是放在家里的,只是他妻子每次弹奏,让他听了总感觉一阵阵凄凉忧伤,赵丽华也是如此,睹物思人,只会让人感觉难受。后来干脆放到这里。
第 22 章
玉溪跟着舅舅离开这个破败的四合院,拿了古琴玉溪,还有姥姥的古琴书籍。虽然舅舅不觉着他会有什么进展,可他却有一些期盼,或许有一日他也能弹奏玉溪。更何况他年纪还小可以做很多尝试。
之后一个月,玉溪只要有机会就跟着舅妈学习古琴知识,一个月时间他学会了古琴最基础的东西,也能简单的弹上一小段,让赵丽华一个劲的可惜,觉着他留在京城拜师学艺,或许在古琴上能有些成就。对此玉溪只是笑笑。
很快就要到离开的日子,离开前一晚上玉溪躺在床上,问还没睡着的二娃,“你想留在这里生活还是想回家?”
二娃翻了个身,脸对着他认真道,“哥在哪我在哪。”
玉溪笑笑“我们自然在一起。”
“那我还是想回家。”
“为什么?”
“就是想回去。”二娃也说不上来,总觉着在自己家更自在。这里虽然好玩,可是不是他的家。
玉溪没有再问。舅舅舅妈对他们非常好,简直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可是他还是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家。城市生活不易,他知道舅舅舅妈工作都很忙,他们的到来会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他们三个进城来生活,生活费用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这段时间他对城市生活有些了解,舅舅舅妈挣钱还是不少的,在这个城市里也算是高收入家庭,他们一家也算是中等偏上的人家。如果负担起他们三个人的生活费学费就有些困难了,城市里吃穿住行都要钱,他们在老家一个月都花不上二十元,在城市里二十元也就够一个星期饭钱的,这还是省一点的情况。
姥姥姥爷留下的房子轻易不能卖,舅舅家没有多少余钱,不然他们也不会把老房子空在那里。他可是知道修那样的四合院要花费好多钱。
玉溪也渴望大城市,但是他更希望靠自己的能力在大城市生活,他希望能创造自己的家,他和两个弟弟的家。考虑了许久,他想在等几年等到他上大学的时候,等他成年。那个时候明志哥的卤肉店应该发展起来了,就算卤肉店不能给他带来多少的收益,他还有其他办法,在京城玩的这些天,他已经看清楚了,《四海杂记》里的许多东西都能带给他财富。
生活不是问题。不过也要成年才能把握住一切。
刘二的事情让他明白,只有自己强大,才能守护他想守护的东西。他现在还弱小。
火车轰隆隆的离开这座城市,玉溪看着窗外的人窗外的景,看着城市远去,没有留恋的移开视线,总有一天我会回来。
回去同样要用三十多个小时,不过这次出行,还有舅舅一家,比来的时候方便了许多。舅舅拖人买了软卧票,四个人一个小包厢。
一路上有舅妈姐姐关心着,玉溪总算不用那么操心了。旅途过的很愉快。
因为直接从齐市下车,所以玉溪没能去哈市感谢王所长和宾馆的老板娘。玉溪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来谢谢两人。他之前已经通过范叔叔跟王所长通过电话了,告诉他弟弟的手术很成功。王所长很为他高兴。说了好些话,还让他有机会到哈市玩。
到了齐市火车站,几个人下了火车还没出站台,老远的就听大娃大娃的叫声,玉溪抬头一看,大柱和二胖两人跑了过来,“你们俩怎么来了?”
“你不是打电话说今天到家吗?我们就过来接了,从京城到咱们这块,就这一趟车。这就是舅舅吧。”大柱伸手接过张志辉手上的行李。
“嗯,这是我舅舅舅妈,云朵表姐。这是我三叔家的大柱哥,这是二叔家的二胖哥。”
“你们好,这俩大小伙子。真结实。”张志辉听玉溪说了一些亲戚对玉溪兄弟很好,也听他说过许多这俩孩子的事。本来印象就好,现在更是喜欢了,俩孩子都是大个子,虎背熊腰的,伸手拍了两下,实诚的。
“这,我们也跟着大娃叫您舅舅吧。”大柱憨厚的笑了笑说。
“你们随着大娃叫。叫舅舅好。”张志辉挺高兴的。
“行了咱们快点出去吧,到家再说。”赵丽华提醒道。
出了火车站,一行人上了汽车。一到这边天气都不一样了,七月下旬也不会特别的热,天上的太阳很晒,空气好万里无云的,但是只要在阴凉的地方就会觉着很凉爽,不会一弄一身汗。也是因为这个,这边的人皮肤都挺黑的。
“你们这边还能种水稻吗?”张志辉看到大道旁边的水稻有些奇怪。从进了齐市他就没有看到过水稻,没想到这里竟然有一片。
“其他地方是种不了的,缺水都种麦子或者苞米。这山里有一个影山湖,湖水在山里,每年雪化湖水就分成几流从山里流淌出来,那些水足够种一些水稻了,不过能种水稻的地,就我们村和旁边的孙家屯,种出的水稻味道特别好。不知道是不是湖水的关系,水稻成熟期也比其他地方早十五天,正好躲过初雪。其他地方就算有水因为天气太冷也是长不成的。等到了家,舅舅就能吃到我们自己种的水稻了。你们看那就是我们村。这边是孙家屯。”二胖给他们解释,还指给他们看。
“这地方真美。”他们从靠山下的汽车,大柱又雇了一趟马车,第一次坐马车,舅妈和云朵姐姐都挺新奇的,出门的时候没忘了带一把伞,俩人遮在脑袋上四处看着,原本做了几个小时汽车的劳累好像都消失了,到处都是一片绿意,带着一丝暖意的风吹来,十分舒服。
“那是,咱们这边偏远,选林场也没选到咱们这,现在往南边去光秃秃的,就咱们这山林一点都没破坏,听说那边有的地方都成沙漠了,放牧都没地方去。”大柱说着很自豪。他经过了两个多月护林员培训,可是知道不少事情。也知道他们这边的山林保护的多好。与其他地方相比,这里几乎原汁原味。
说着话马车就进村了,大柱让马车从外道过去,并没有从村子里走。
“舅舅那就是我们家。”二娃看到自己家一下兴奋了,站在马车上指给他们看。
张志辉一家听了看了过去,那是一个几乎被山环抱的院子。院子西边还有院子后边都是山,院子周围种了不少树,现在夏季树木遮挡,影影绰绰,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一条溪水从山中流出,将院子与村子其它房屋隔开,小桥流水人家。
马车还没过石桥,好几个人从大门里迎了出来。
“三叔三婶。四叔,六叔,六婶。”
“可是回来了。来我看看三娃。瘦了瘦了。”三婶没管别的直接从玉溪手上接过三娃。看了眼圈就红了,之前玉溪打了电话,说三娃动手术了,她这心就悬着,现在总算是看到了。
“你是张家兄弟吧。”三叔上迎着张志辉。
“我是,老哥是?”
“先别老哥,我今年三十八你多大?”
张志辉笑了一下“那我比你大,我今年四十。”
“呵呵,我们农村人显老。不像你们城里人,看着年轻。”
“这是我们家老四,这是老六。玉溪他爸比我大一年。”实际上林泰年龄是不准的,按照当初捡到他的时候算,比老三大,倒是跟林老二差不多,他当初结婚晚,像三叔十九岁就娶媳妇了,玉溪比大柱二胖小了不少,到是他母亲比父亲小四岁。
“快别站着了,让张大哥大嫂进屋洗洗脸吃饭。这是侄女吧,长得可真俊。”三婶抱着三娃招呼人进屋,顺手抓了云朵的手,夸着,在她心里云朵这样的就是最漂亮的“多大了,有对象了没?”这话一出口云朵脸也红了。
“十六了,现在还上学呢。”赵丽华笑着说。
“你看我还当你们跟我们一样呢,呵呵。”三婶爽朗的笑笑,她现在惦记着自己儿子对象的事,一见到这么大的姑娘就想着问问。都忘了人家城里姑娘这么大都上学呢。
张志辉进了院子,看着坐北朝南的四间大瓦房,还有整齐干净的院子,心里想着如果妹妹妹夫活着加上三个孩子,这日子一定很幸福。
“我和你叔听说你一时半会不能回来,就把西边院子,种了玉米和黄豆,后园子,种了青萝卜。没种别的菜,反正我们家院子种了不少,你直接上我那摘就行了,大酱下缸里了,今年发的好。等会你一吃就知道了,还有你们没在家羊回奶了,现在揣着羔子算算还有俩月就要生了。”
赵丽华有点目瞪口呆的看着三婶念叨着把家里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跟玉溪说,玉溪还在一边点头应着听得认真。连羊要生羊羔这样的事情都说了,她有那么点接受不能。就算她觉着玉溪这个孩子懂事会照顾人,可是她还是把玉溪当个孩子看,可是现在觉着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明显的他的这个婶子就是把他当大人呢。
“真是麻烦你和三叔了。地里活本来就多,还忙乎我这一块。”
“忙乎啥,多数是二胖子和我们家大柱做的。”
一行人进了屋。屋子里门窗都开着,一进东屋门对面的箱盖顶上悬着一个大镜子,大镜子两边悬着稍微小一点的相框,里面放着玉溪家里的相片,他们照相都到照相馆去,多数都很正式。
张志辉一眼就看到了这个大相框,靠炕的那一边,正中间放着一个四寸的全家福。一家五口坐在一张沙发上,父母坐在中间,玉溪坐在母亲这边,二娃坐在父亲那边的扶手上,母亲怀里还抱着一个婴孩。看着照片里那张熟悉的脸,张志辉一下就有些控制不住情绪。
屋子里的人都有点沉默。
赵丽华走过去,扶着他的胳膊,看了看照片里小姑子的笑脸“妹妹生活的很幸福。”
张志辉抽了一下鼻子把那股子酸意憋了回去。看着照片里妹妹的笑脸,他也得承认,妹妹笑的很幸福。这个大相框里几乎都是全家福一类的合影。从最上面黑白的两人结婚照,到抱着玉溪的三人照,四人照,每一张照片的妹妹都很美丽。妹妹妹夫的合影也不少。像他们这样的农村,一年也照不了几张相,夫妻更是很少照相,可是他们家的就很多。甚至有几张两人在山林中的自子拍的照片,那是林泰租的相机自己照的。
另外一个相框差不多就是几个孩子的成长照片,几乎每个孩子的不同时期都有。
“每年我爸都会带着我们去集上照相馆照相。因为他和我妈结婚的时候没那个条件,只照了这么一张结婚照,有点遗憾,所以后来全家去集上就照一张。”
“他们家照片最多了。”三叔说了一句。村里的人都知道林泰带老婆孩子去集上,经常去照相馆。最舍得花钱了。
“等会你把影集给我看看。”张志辉说了一句。
玉溪点了点头,看了一眼那张全家福,可惜他们只照了这么一次。
第 23 章
稍微收拾一下,大家一起吃了一顿饭,三叔他们就离开了,以后有的是时间,这会让张志辉他们休息一下。
实际上张志辉并没有休息,他有些迫不及待的了解一下自己妹妹曾经的生活。虽然妹妹不在了可是这个屋子里还能看到妹妹的一些影子,就像东屋北窗下的缝纫机。挨着缝纫机靠着东墙立着的四门大衣柜,上面雕刻着梅兰竹菊。玉溪告诉他这是父母结婚的时候父亲亲手打的,这屋子里的家具都是父亲亲手打的。每一件都用了心,上面或多或少的雕刻些花样。
看着相册里一张张照片,张志辉还是很伤心。
休息一夜,吃了早饭,玉溪带着舅舅一家去了山上,给玉溪父母扫墓,玉溪爷爷奶奶父母全都葬在离村子有一段距离的龙头山上,那一整座山都是墓地。山上的墓地都是按照家族画出来的地方,大年初一的时候玉溪来过一次,离开给三娃看病的时候也来过一次,四个坟头被他堆的高高的。
舅舅蹲在自己妹妹妹夫的坟前沉默着,舅妈在一边烧着纸钱,玉溪把坟上的草拔掉,心里默默的跟父母说说话,告诉他们三娃的病已经好了,现在可健康了,整天追着家里大黄生的两只小狗跑,人也活泼了。二娃也很乖,就要上小学了,舅妈给他买了新书包,小家伙宝贝的很,现在能帮他干活了,早上带着家里的母羊跟着村子里的几个孩子出去放羊。
玉溪之前每次过来,心情都很难受,有时委屈的想哭,现在却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从山上下来舅舅心情不怎么好,不过也带着些许释然,转天就接受了三叔的邀请,跟村子里相熟的人家吃饭聊一些妹妹妹夫的事情。他也尽快的跟这些人处好关系,这样他们离开后大家也可以照顾几个孩子。舅妈也跟着三婶听他们说一些以前的事情。
玉溪这几日却很忙碌,一方面家里来了客人招待问题,一直在城市里生活的舅妈可不会农村的锅灶。另一方面他回来了,家里的事情也要他来处理。地里除草放水,都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