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_分章
敢套祢正平麻袋,这几人真乃勇士。
感叹过后,他又生出一分怪异的念头:祢郑平身手不凡,怎会被这几人套中麻袋?是因为人多势众,还是祢正平一时不慎,善游者溺?
曹操压下这一疑惑,再问线人:祢正平找这几人是为了什么事?
以他对郑平的了解,郑平虽属于记仇的那一类人,却恩怨分明。一段恩怨结束后,他不会再做纠缠,亦不曾得理不饶人、得势便欺人。
曹操略觉奇怪,便多此一问。得到答案后,他更加意外——原来当年祢衡被套麻袋并非巧合,而是一个叫秦绰的小人被韩氏族人买通,怂恿其他看不惯祢衡的市井之人暗算祢衡。
早前定下的蓄意伤人罪变成了蓄意谋害罪,谋害的还是县侯。当地县官重新受理此事,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他还需与铜鞮县的县官对接,对那边的犯人进行口供的采集。
这个案件该怎么改判,县官心中有数。但兹事体大,他还是决定暗中请示曹操,这才有了这封密信。
曹操与郑平如今并非敌对关系,自然不会徒增二人之间的不快。他让县官秉公行事,县官得令后,立即更改案宗,让首恶伏诛,其余人罪增一等。
没过多久,曹操彻底掌握了董承等人的罪状,一举发难,以雷霆手段诛杀董承为首的“衣带诏”事件的参与者。
朝中势力迅速洗牌,随天子南迁的旧都官员式微。
刘备早就知道“衣带诏”事不可为,但他仍心存一分侥幸,犹豫再三,终究踏上了董承那艘破船。
如今破船已沉,他果断欲逃,却被早有准备的曹兵拦住。
曹操听从荀攸、郭嘉等人的提议,知道刘备“不可纵”,因此早就布下天罗地网,将刘备擒住。
就在众人以为诸事皆定,刘备插翅难逃的时候,那个不知在何处混吃混喝的左慈突然出现,以诡异的身手与障眼技法救走了刘备。
听到消息的曹操大怒,砸碎了一地的杯盏,派出精兵,誓要将刘备追回。
结果追回的不是刘备,而是袁绍驿过来的一纸檄文。
这篇檄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文》,由陈琳所写,字字如刀,把曹操从头喷到脚,几乎是将他的脸面放在地上踩。
若是两年前的曹操,或许会为了这篇檄文气得“垂死病中惊坐起”,“头风病复发又气没”。
而此时的曹操,在经过郑平日复一日的毒舌淬炼后,已强大了精神,增强了抗体,收到这封檄文时只是面无表情地读完,念了会儿《道德经》就丢火盆里烧了,动作格外熟练。
此时正是多事之秋,正值建安五年。
第62章狂士楚歌
虽然曹操对檄文的反应没有袁绍意想中的那样强烈,但是曹操并没有真正地转为佛系,对袁绍及其枪手陈琳的行为有着强烈的不满,并不打算息事宁人。
因为陈琳那篇檄文的毒辣与犀利,曹操第一时间想起了某人。再次升起“以喷制喷”的念头只在一瞬间,曹操仍记得上回对付左慈时的伤敌八百、自损一千,顿时血脉崩张,血压上升。
作为一个合格的枭雄,他从来不支持损人不利己的做法。然而他在脑中搜罗了半天,发现若是要以牙还牙地回敬袁绍那方的檄文,郑平是最合适的人选。
论言语之犀利,近日来逐渐狂态内敛的“祢衡”兴许已抛出了魁首之位,但论气死人不偿命的功夫,只要“祢衡”自称第二,无人敢自称第一。
因此曹操犹豫再三,在烧掉手头的檄文后,还是让人重新找了一封过来,一边誊写,一边派人去找郑平——
诚然,损人不利己非明智做法,但是只要郑平“损”袁绍与陈琳,就算他曹操获利了。
至于被反噬挨喷……只要将消息把控得够严,袁绍那方就不知道他挨喷的事。只要袁绍那方不知道,那就约等于没发生过。
日常的挨喷,能算被喷吗?不过是卧薪尝胆,一种自我修行罢了。
这是几个月以来曹操第一次主动召见郑平。平日里,若非公事需要,曹操只想减少与郑平的接触机会,保护自己岌岌可危的发际线。
对于他的这一想法,心腹郭嘉曾促狭地调笑道:
“正所谓,‘一顿吃饱,三日不饿’。正平之于主公,就是能够抵得上三日饭量的‘一顿’吧。”
这到底是说郑平的喷言喷语能直接把他气饱,气得三天吃不下饭;还是郑平的扎心言论能给他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影响力持续整整三天也不能完全消化。
不管是哪一种,都让曹操脸色发黑。彼时正与郭嘉谈论祢正平近期壮举的曹操毫不犹豫地踢走了对方,不允许对方留下蹭饭。
郑平抵达的时候,他身着一身深色朝服,神色平缓,眉目间依稀有曹操过去熟悉的矜色,看得曹操不由心生感叹。
他犹记得当初与祢衡势如水火时的情景,那正是“相看两相厌,只想不再见”。
感叹过后,他又生出一分怪异的念头:祢郑平身手不凡,怎会被这几人套中麻袋?是因为人多势众,还是祢正平一时不慎,善游者溺?
曹操压下这一疑惑,再问线人:祢正平找这几人是为了什么事?
以他对郑平的了解,郑平虽属于记仇的那一类人,却恩怨分明。一段恩怨结束后,他不会再做纠缠,亦不曾得理不饶人、得势便欺人。
曹操略觉奇怪,便多此一问。得到答案后,他更加意外——原来当年祢衡被套麻袋并非巧合,而是一个叫秦绰的小人被韩氏族人买通,怂恿其他看不惯祢衡的市井之人暗算祢衡。
早前定下的蓄意伤人罪变成了蓄意谋害罪,谋害的还是县侯。当地县官重新受理此事,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他还需与铜鞮县的县官对接,对那边的犯人进行口供的采集。
这个案件该怎么改判,县官心中有数。但兹事体大,他还是决定暗中请示曹操,这才有了这封密信。
曹操与郑平如今并非敌对关系,自然不会徒增二人之间的不快。他让县官秉公行事,县官得令后,立即更改案宗,让首恶伏诛,其余人罪增一等。
没过多久,曹操彻底掌握了董承等人的罪状,一举发难,以雷霆手段诛杀董承为首的“衣带诏”事件的参与者。
朝中势力迅速洗牌,随天子南迁的旧都官员式微。
刘备早就知道“衣带诏”事不可为,但他仍心存一分侥幸,犹豫再三,终究踏上了董承那艘破船。
如今破船已沉,他果断欲逃,却被早有准备的曹兵拦住。
曹操听从荀攸、郭嘉等人的提议,知道刘备“不可纵”,因此早就布下天罗地网,将刘备擒住。
就在众人以为诸事皆定,刘备插翅难逃的时候,那个不知在何处混吃混喝的左慈突然出现,以诡异的身手与障眼技法救走了刘备。
听到消息的曹操大怒,砸碎了一地的杯盏,派出精兵,誓要将刘备追回。
结果追回的不是刘备,而是袁绍驿过来的一纸檄文。
这篇檄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文》,由陈琳所写,字字如刀,把曹操从头喷到脚,几乎是将他的脸面放在地上踩。
若是两年前的曹操,或许会为了这篇檄文气得“垂死病中惊坐起”,“头风病复发又气没”。
而此时的曹操,在经过郑平日复一日的毒舌淬炼后,已强大了精神,增强了抗体,收到这封檄文时只是面无表情地读完,念了会儿《道德经》就丢火盆里烧了,动作格外熟练。
此时正是多事之秋,正值建安五年。
第62章狂士楚歌
虽然曹操对檄文的反应没有袁绍意想中的那样强烈,但是曹操并没有真正地转为佛系,对袁绍及其枪手陈琳的行为有着强烈的不满,并不打算息事宁人。
因为陈琳那篇檄文的毒辣与犀利,曹操第一时间想起了某人。再次升起“以喷制喷”的念头只在一瞬间,曹操仍记得上回对付左慈时的伤敌八百、自损一千,顿时血脉崩张,血压上升。
作为一个合格的枭雄,他从来不支持损人不利己的做法。然而他在脑中搜罗了半天,发现若是要以牙还牙地回敬袁绍那方的檄文,郑平是最合适的人选。
论言语之犀利,近日来逐渐狂态内敛的“祢衡”兴许已抛出了魁首之位,但论气死人不偿命的功夫,只要“祢衡”自称第二,无人敢自称第一。
因此曹操犹豫再三,在烧掉手头的檄文后,还是让人重新找了一封过来,一边誊写,一边派人去找郑平——
诚然,损人不利己非明智做法,但是只要郑平“损”袁绍与陈琳,就算他曹操获利了。
至于被反噬挨喷……只要将消息把控得够严,袁绍那方就不知道他挨喷的事。只要袁绍那方不知道,那就约等于没发生过。
日常的挨喷,能算被喷吗?不过是卧薪尝胆,一种自我修行罢了。
这是几个月以来曹操第一次主动召见郑平。平日里,若非公事需要,曹操只想减少与郑平的接触机会,保护自己岌岌可危的发际线。
对于他的这一想法,心腹郭嘉曾促狭地调笑道:
“正所谓,‘一顿吃饱,三日不饿’。正平之于主公,就是能够抵得上三日饭量的‘一顿’吧。”
这到底是说郑平的喷言喷语能直接把他气饱,气得三天吃不下饭;还是郑平的扎心言论能给他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影响力持续整整三天也不能完全消化。
不管是哪一种,都让曹操脸色发黑。彼时正与郭嘉谈论祢正平近期壮举的曹操毫不犹豫地踢走了对方,不允许对方留下蹭饭。
郑平抵达的时候,他身着一身深色朝服,神色平缓,眉目间依稀有曹操过去熟悉的矜色,看得曹操不由心生感叹。
他犹记得当初与祢衡势如水火时的情景,那正是“相看两相厌,只想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