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首日
  《月球》的野心不小...
  这是当晚观看过电影的影评人们的共识,因为一开始的宣传语让他们觉得“不止是悬疑”可能只是个宣传噱头,但事实是人家确实做到了。
  本·托德就很快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表短评:“很可惜我之前没有能去到威尼斯第一时间观影,但正如我的同行所说,我们都看到了林这一次同样是想给大家更多东西。”
  “他不再是那个为了吓人,惊恐而表演的家伙了,无论是上次《迷雾》探讨的宗教还是这次《月球》探讨的人性,林都希望在故事之余给我们更多思考。”
  “所以可能让一部分人看的不是那么爽,但我相信也不会让他们感觉很糟糕。”
  是的,在大明星詹妮弗逃出电影院的时候,一批新鲜的影评出现了:相比于几周前威尼斯不带剧透的影评,他们这次可以说的更详细一点,更个人一点。
  并且,简单地评价之后他们更愿意思考林浩在电影里或明或暗提出的问题:同意自己被克隆的山姆有没有错?人类的发展是否不一定会让文明进步?而终极的那一个,该如何定义“人”这件事情...
  本·托德自己当然有他的观点,但他觉得不一定能说服自己的受众。毕竟林浩这次演了一个很奇妙的电影,所以...
  太纠结了,他本来只是打算看一部充满逻辑性的悬疑片,然后写一点东西的。
  结果现在看完,这部电影值得深思和回味的东西却变成了一些更高层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某种意义上通过两个汤姆的演绎,这些个内涵被他表演的更加饱满。
  这样看来,其实林浩也没必要那么担心米国影迷反馈的事情:
  至少这一批能来看你这个悬疑片的,多少还是喜欢动点脑子的。这部新片前半段悬疑,后半段思考,换换口味也未尝不可。
  ...
  凌晨两点,大家都已经看完一阵,并且纷纷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人性,文明,人类本身定义...
  可以说这部电影上来就很直接地表达出了比较复杂的内涵,更有人分析这部电影里gerty的事情,想着是不是导演进一步的隐喻:gerty也代表了山姆心中的另一面。
  很难说。
  但不妨碍第一批影迷立刻出来,对网上释放各种信号:“和以前不太一样的悬疑片,但我觉得值得我这10块钱。”
  “我很难说《月球》不是一个出色的故事,哪怕它的拍摄条件看上去有些简陋,但不妨碍整部电影每一步都吸引着我。可惜我的女朋友显然不怎么感兴趣,她只想看个解谜片,不想思考这些东西。”
  “我已经看出来了!这是林浩在惊悚悬疑片上的一次转型和升级,他给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也给了以后那些惊悚悬疑片的导演和演员们一个成功的案例!”
  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影评网站也终于迎来大批量的用户评分。很快,第一批观看午夜场的影迷们就在imdb给出了自己的分数:26号早上,就已经数千的用户给出了分数,最后出现了8.6分的高分!
  这直接炸翻了第二天的影评圈。
  因为不少影评人都觉得《月球》这部电影虽然都说优秀,但并没有优秀到这种程度,某些逻辑和细节上还比较粗糙。
  但只能说imdb毕竟是粉丝评分,至少在一开始会被粉丝刷成高分,然后掉下来。所以当天中午,《月球》评分掉到了8.5,下午稳住8.5,晚上终于评分人数达到了4万多人,稳定在了8.4分。
  按照日常的规律,这部电影最终应该会落点在8.2分左右。
  属实不错。
  至于烂番茄新鲜度也高达百分之95,metacritic给出了91分,都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人们对小成本电影可以不用票房论英雄——就像是之前的邓肯,因为《月球》的成绩虽然不好但口碑好,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
  但现在既然是林浩主演了...
  票房自然也是不得不关注的一部分了。
  ...
  加拿大,《2012》剧组里林浩并没有及时关注《月球》的票房信息。
  因为他们在拍摄外景。
  为了拍出青藏高原上,西藏那种高冷严寒的感觉,他们早早就进了山然后等待着夜里起雾的时候拍摄。
  你要知道,现在也是9月底了,高山上还是很冷的。所以剧组今天搭手脚架的工人突然罢工,说是当时做的时候没有想到那些铁管会那么冰之类的,正常的价钱干不了这事,要喊工会主持公道。
  米国的工会,大家都懂的十分厉害。
  而且就算剧组完全有办法收拾这帮人,但现在显然不是合适的时机——多少人都在这边等着呢。
  导演没办法啊,只能每个人再加钱,才把这个弄好,然后又耽误了一阵。
  终于折腾完毕。
  此刻,剧组是打着灯,模拟着那时候的光照再拍:
  “来,机器都架好了吗?”
  “太冷了,都搞快点吧,来来来,都辛苦了,赶快拍了争取一次过!”
  “3,2,1,action!”
  “在那里!”
  孩子的眼睛很尖,看见了那边开过来的一辆卡车,几人立马都朝着那边奔去。
  那是一辆东风大卡车,老款的,上面的栏杆上还挂着五色的小旗子一样的东西——怎么说呢,就跟八十年代送别人去当兵,坐的那种大卡车差不多。
  “嘿!嘿!能停一下吗!”
  林浩终于在电影里又说了一句中文,毕竟他的人物有所调整。
  而这也让前面车上的人,听见中文停下来的事情逻辑显得合理了那么一丢丢:虽然人家待会说的,也是藏语。
  ...
  这次拍摄运气不错,大家一遍就过大多数部分。因为机器都是架好了位置,所以虽然是一段一段拍的,但是只需要一遍完整的表演就可以拍完这整组镜头。
  完美!
  就是租器材贵,一般剧组玩不起。
  而这段拍完,只补拍了两部分,演员摄影导演之类的就收拾着赶紧前往下一个点:
  “呼,好冷好冷!”
  哪怕是穿了衣服,这大晚上山里的风也往衣服缝里钻进去,拔凉拔凉的让他想到了当初拍《十面埋伏》的时候,在乌克兰山里的场景。
  “要不你贴俩暖宝宝吧,就跟在国内拍戏的时候一样!”胡远生在电话那头建议,他是来汇报国内《月球》准备情况的,目前看来还算不错。
  “贴了贴了,放心!”
  这个神器,让不少剧组的人直呼厉害,然后大批量采购了不少。
  “那就好。”
  电话那头,胡远生神神秘秘对着林浩道:“诶,你没看《月球》的北美实时票房到了多少了么?”
  “我还真没大关注,多少?800?900?美国这个时间段大盘很冷的,我们还要对打《鹰眼》。”
  林浩稍稍保守了一下。
  胡远生则是直接揭开谜底:“比你想象中的好不少,到现在已经是是1237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