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库曼斯坦
第三章
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地处古丝绸之路冲要之地,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碰撞,给民族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几千年的战火硝烟中,土库曼民族坚忍不拔,顽强不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他们发明了地毯编织技术和精湛的雕刻艺术,培育出阿哈尔捷金马、土库曼阿拉拜(牧羊犬)等珍贵兽种,在沙漠中开凿了福泽子孙万代的卡拉库姆大运河。进入21世纪后,土库曼斯坦丰富的蓝色火焰(天然气)和黑金(石油)资源,又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带来了巨额财富,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永久中立国
中亚五国中,土库曼斯坦疆域辽阔,面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和伊朗接壤,西部毗邻里海,海岸线上千千米,水运发达。独立后的土库曼斯坦为振兴民族经济,选择了独立自主与对外中立的立场。1995年12月12日,土库曼斯坦得到联合国许可,成为永久中立国,承诺在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均奉行永久中立的国家政策。迄今为止,世界上共有七个国家得到联合国认可,获得了永久中立国的超然地位。
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土库曼斯坦男子
◎黄沙覆盖的国家
土库曼斯坦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占国土面积15%的山区大都分布在东南部。从东南部的科佩特山脉开始,海拔逐渐降低,一路向西北部倾斜直到里海沿岸。土库曼斯坦有80%以上被沙漠覆盖,夏季漫长少雨,冬季酷寒却极少降雪,境内水源稀缺,被列为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之一。
由于气候干旱,土库曼斯坦的地表河流极其稀少,主要河流有阿姆河、穆尔加布河和卡拉库姆大运河等,大都分布在东南部和南部。在它的西部和中部地区,完全寻觅不到河流的踪迹,触目所及,几乎全是无边无际的荒漠。
土库曼斯坦国旗
长期干燥炎热,使土库曼斯坦的土壤以沙地和沙土地为主,仅在河流和河谷地带分布着适宜种植的土壤。从辩证论角度来看,事物的存在总是分为正反两面。看似无利用价值的荒漠,下面却储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土库曼斯坦西部地区及里海沿岸地区,分布着数百个已开发及待开发的油田、气田,天然气和石油的产量居世界前列。
◎美丽的国旗与国徽
独立后,土库曼斯坦确定了专属于自己的国旗和国徽。国旗和国徽都采用绿色为主色调,图案繁复,花色众多,复杂程度名列世界前茅。
长方形的国旗以深绿色为底色,好似夏季繁茂的草原。国旗左边设有一条以红色为底色的垂直宽带,五种经典地毯图案自上而下排列其中。图案最下方摇曳着绿色橄榄枝,象征着土库曼斯坦永久中立国的地位。国旗中央偏上位置,地毯图案右侧,一轮皎洁的新月怀抱着五颗白色五角星静静挂在旗面,象征着土库曼斯坦光明的前途和五个行政州,同时昭示着土库曼斯坦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信仰。
同样是绿色,土库曼斯坦国徽的颜色更为鲜嫩一些。八角星形状的国徽外缘镶有一层金边,新月抱五星的图案挂在最上面的一个角下,与两束金黄麦穗共同组成空心圆,底部绽放着七朵雪白棉桃,象征着土库曼斯坦人民勤劳、富足的生活。麦穗和棉桃组成的空心圆之间,有红蓝两个同心圆嵌在其中。红色圆环位于外层,均匀分布着五种地毯图案。内圆的湛蓝底色之上,伫立着一匹金黄骏马。这匹马即列为土库曼斯坦国宝之一的阿哈尔捷金马,也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品种。
◎意义深远的中立门
作为永久中立国,1998年,土库曼斯坦在首都阿什哈巴德市的中立广场建起一座高大的中立纪念碑,纪念碑三足鼎立,底部中空呈门状,又被称为中立门。中立门是土库曼斯坦的地标性建筑,它以挺拔雄伟的身姿向世界展示着友好、和平、开放的态度。
中立广场的中立纪念碑
中立门顶部伫立着土库曼斯坦独立后首任总统尼亚佐夫的雕像,雕像为全身像,通体金色,右手高举,面容肃穆。雕像下方是旋转观景台和餐厅,坐在观景台上,阿什哈巴德市的美景一览无余。品尝着风味美食,看着眼前飘过的朵朵白云,顿觉心旷神怡,万物皆忘。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计算,旋转观景台的旋转角度和速度与地球自转运动相配合,使尼亚佐夫的脸部始终面朝太阳。
在土库曼斯坦独立20周年之际,土库曼斯坦政府重修了中立门,将其改建到中立大街并加高了20米,继续昭显着土库曼斯坦的独立、中立和民族团结。
◎神奇的泥火山
提起火山,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但说到泥火山,一些人就不太了解了。顾名思义,泥火山山体主要由泥土构成。和普通火山不同的是,泥火山“腹中”虽然充满泥浆,却不具备岩浆通道,只是形状和火山相似,同样具备喷出口和喷溅火苗现象。
泥火山的形成条件很苛刻,它一般存在于含有油气资源的盆地中。在土库曼斯坦西部,30多座泥火山像链条般起伏相连,排布在从埃先库利到哈扎尔半岛地带的里海大陆架上,构成世所罕见的地质奇观。
阿克巴特拉乌克火山是土库曼斯坦诸多泥火山中的“经典”,它外形如同一个巨大的穹顶,最顶端的火山口内,直径超过150米的火山口湖气泡翻腾,泥浆喷涌,场面极其壮观。阿克巴特拉乌克火山北侧,有一座会移动的火山。仅一年多的时间,它就从距离里海沿岸200余米的地方移动到陆地上,被当地人亲昵地称为“游牧的泥火山”。山上的火山湖面积不大却颜色奇特,湖水呈现黄绿、赭黄交织的瑰丽色泽。
此外,古泥火山博雅达克,粉红泥火山波色赫尔,还有石油储量丰富的泥火山阿利古尔,都是各具特色、景色秀丽的知名景点。
恐龙高原
土库曼斯坦的高尔达克市是典型的高原城市,它所在的库吉唐套山麓,拥有壮丽的大峡谷、飞流直下的瀑布及幽深曲折的洞穴群、火山遗迹,风景美不胜收。在这里,最著名的景物当数留有大量恐龙脚印化石的“恐龙高原”。据估算,高原上的恐龙脚印可追溯到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站在脚印近旁,遥想巨兽横行的史前时期,再看脚下的青山绿树,不禁生出沧海桑田、世事无常的慨叹。
建国简史
土库曼斯坦地处中亚南部,自古以来,它辽阔的疆域中就生活着多个民族。多民族聚居导致的部落冲突和对抗,加上来自东西方强国的侵略及统治,使这片金色土地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土库曼斯坦历史是一部坎坷的血泪史,同时,也是土库曼民族不断抵抗外侮的抗争史。几千年来,土库曼斯坦人民骨子里的坚忍与勇决代代相传,如同不灭的灯盏,在每一次历史转折之际熠熠生辉,最终迎来国家、民族的独立繁荣。
土库曼15世纪时的头盔
◎远古和中古时期
早在60万年前,土库曼斯坦境内就已出现人类活动的痕迹。据考古学家发掘出的文物来看,土库曼人祖先有的以游牧生活为主,有的以农耕生活为主。
到了公元前4世纪,土库曼斯坦出现了最早的国家政体:古花剌子模。古花剌子模促进了土库曼斯坦向青铜时期转变,并出现了字母状文字。之后,土库曼斯坦的社会形态逐渐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诞生了一批城市。其中,最著名的古城是阿尔邓捷佩,它的遗址在土库曼斯坦阿哈尔州卡阿赫金区内,可看出初具规模的房屋、街道以及当时的手工艺品遗迹。
土库曼斯坦位于东西方交界处,是东西方国家角逐征战的必经之地。在这片土地上,战火常年不息。古花剌子模国之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进入中亚。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土库曼斯坦一直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横扫中亚。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土库曼斯坦被纳入塞琉古王朝的版图。公元前250年,帕提亚王国(中国史书记载为“安息国”)代替塞琉古王朝,成为新的统治者。其后,土库曼斯坦又依次归入突厥汗国、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范围,其间,伊斯兰教开始传入,成为土库曼斯坦人民的主要宗教信仰。
突厥汗国统治期间,蒙古高原上出现了一个名为乌古兹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骁勇善战,公元10世纪,成立了乌古兹叶护国。11世纪中叶,乌古兹叶护国在另一个突厥部落联盟的攻击下四分五裂,分别远赴俄国、中国、伊朗等地,还有一部分留在中亚,形成了后来的土库曼民族。之后的几百年间,土库曼斯坦经历了土库曼塞尔柱王朝、花剌子模帝国和蒙古帝国的统治,终于在15世纪初,形成了稳定的土库曼民族。
◎走向独立
19世纪,日益强大的沙俄帝国开始征讨中亚地区。1894年,沙俄军队完全吞并了希瓦汗国,并血腥镇压了土库曼人民的多次武装起义,将土库曼变为殖民地,对其进行了原材料、土地、人力的多重掠夺。
1917年,俄国接连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新兴的苏维埃政权推翻了残暴的沙皇统治。曾经备受沙俄殖民摧残的中亚国家纷纷建立苏维埃政权,接受俄罗斯苏维埃政权的领导。1924年10月,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次年5月,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加入苏联。
20世纪末,苏联国内政权动荡,各加盟国纷纷加快了独立进程。1991年10月27日,土库曼正式宣布独立,改国名为“土库曼斯坦”,定都阿什哈巴德。
“土库曼巴希”尼亚佐夫
在土库曼斯坦,尼亚佐夫(全名萨帕尔穆拉特·阿塔耶维奇·尼亚佐夫)是一位传奇式英雄人物。1970年,尼亚佐夫放弃动力工程师的身份进入政坛。从1985年3月起,尼亚佐夫进入国家高级领导阶层核心,并于1991年当选土库曼斯坦首任总统。
在土库曼斯坦境内,尼亚佐夫雕像比比皆是。他雄韬伟略,多才多艺,既是土库曼斯坦第一任总统,也是世界土库曼人人文协会的创始人和主席。他著有《鲁赫纳玛》一书,描述了国家历史、传统文化及人民的精神信仰,被奉为土库曼人民的“精神宪法”。他本人在土库曼人民心中的地位也十分崇高,被尊为“土库曼巴希”,即土库曼之父。
饮食与禁忌文化
土库曼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主体民族土库曼族外,还有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鞑靼族等100多个民族。各民族长期杂居在一起,风俗习惯及文化信仰相互交融,发挥出各自的智慧和灵感,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
传统的土库曼斯坦羊肉汤以及面食
◎璀璨的文化
在石器时期向青铜时期过渡阶段,土库曼斯坦出现了彩陶文化,也称安纳乌文化。这一时期的陶器为单一色彩和红、黑交杂的双色陶器,陶器表面绘制着精美的几何图形及动物图案。陶器以日用品为主,多为碗、罐等物,也有陶制的人物和动物雕像。雕像线条流畅,表情丰富,有着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几千年来,辗转于土库曼斯坦土地上的民族不胜枚举,他们留下的智慧和文明,使土库曼斯坦的文学艺术、手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准,缔造了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
◎丰盛的饮食
土库曼斯坦人民的传统饮食和中亚游牧民族饮食类似,以奶、肉、面食为主。不过,由于境内沙漠众多,临近里海,土库曼斯坦人的饮食结构又和中亚其他国家存在着些许差异。
终年干燥的气候,使汤品成为土库曼斯坦人的宠儿。汤品以羊肉汤为主,再佐以蔬菜、米、面、豆等配料,比较常见的有羊肉绿豆汤、多格拉玛一秋尔巴、诺古特雷一秋尔巴和乌纳什等。其中,羊肉绿豆汤和多格拉玛一秋尔巴的配料极其讲究,前者在羊肉、绿豆之外,又加入西红柿、胡萝卜、蔬菜、葱头熬制,后者以羊肉、羊肾、羊心为主料,再加入西红柿和洋葱。诺古特雷一秋尔巴就是简单的豌豆羊肉汤,而乌纳什则是豆子面条羊肉汤。
沙漠众多的地理条件,使骆驼成为土库曼斯坦人民饲养的主要牲畜。骆驼奶也和牛奶、羊奶一起,成为土库曼斯坦人钟爱的饮品。在酷热的夏季,土库曼斯坦人的传统消暑饮料即酸骆驼奶。经发酵而成的酸骆驼奶口感清甜,酸爽可口,是土库曼斯坦人最喜爱的奶制品之一。至于靠近里海的居民,各种美味的鱼类成为他们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羊内脏炸面团和黑梭烤羔羊,是土库曼斯坦人的传统名吃。顾名思义,羊内脏炸面团,即将羊的五脏切碎,混入洋葱、土豆、西红柿、辣椒、面粉等,放入油锅炸制而成。黑梭烤羔羊在如今的土库曼斯坦已不多见了。黑梭是生长于沙漠上的一种植物,游牧生活时期,沙漠牧人每逢盛大节日,都会拔取沙漠上的黑梭为柴,在漫天黄沙上生火烤羊,载歌载舞,欢庆佳节。
◎民俗禁忌
和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土库曼斯坦人严禁用左手抓取食物或传递物品,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的。
土库曼斯坦人对公共场合的言行极为注意。如果有人当众耳语,会遭受在场民众的鄙视,他们认为,只有心存不轨的人,才会采取这种鬼祟行为。当众挖鼻孔、抓痒痒、打断别人说话及用手指指人的行为,同样为人所不齿。
地毯王国
地毯是土库曼斯坦三大国宝之一,主要由羊毛、骆驼毛编织而成。它被印在国旗和国徽上,是土库曼斯坦人民的骄傲。踏入土库曼斯坦,如同踏入地毯的王国,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私人住宅,大大小小的地毯随处可见。这里的地毯历史悠久、花色繁多、品种多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土库曼斯坦地毯
◎地毯艺术:瑰丽的织毯者之梦
自古以来,土库曼斯坦就流传着“地毯是织毯者的梦”这一谚语。在土库曼人民看来,地毯不仅仅是工艺品和商品,更是民族的骄傲和梦想的载体。
早在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经行土库曼斯坦时,就被土库曼斯坦精妙的地毯艺术所震撼,在其著作中盛赞它是“世界上最精妙和漂亮的地毯”。在当时的西方社会,拥有一块土库曼斯坦地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里,多有对土库曼斯坦地毯的临摹,可见当时土库曼斯坦地毯的流行程度。
在土库曼斯坦,地毯的用途极其广泛。大到铺设地面,小到挂包、衬垫,都离不开地毯的身影。除了民族传统花纹外,地毯上还可以织造出动物、人物肖像等图案,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土库曼斯坦清真寺中的礼拜毯。这种地毯大小适中,恰好供一人使用。地毯上,有的织着清真寺门廊、拱壁图纹,有的织有《古兰经》经文,将织毯艺术和建筑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
传统地毯分为四大系列:帖金族地毯、埃尔萨尔族地毯、萨洛尔族地毯和伊奥姆德族地毯。这四个系列分属于四个不同的民族,纹饰和颜色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底色多为深红色。如今,土库曼斯坦地毯开始与时俱进,突破了民族传统花式和色彩,织造出诸多新颖时髦又兼具民族魅力的精品。织造于2008年的“金色世纪”地毯,以其301平方米的超大面积及1200千克的重量,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古代,通过编织地毯,土库曼女性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地毯编织技术出众的姑娘,会引来十里八乡的小伙子前来求婚。如今,地毯不仅是宝贵的民族艺术财富,还成为土库曼斯坦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国家地毯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地毯之家
1993年3月,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颁布总统令,宣布建造国家地毯博物馆。这座世界上唯一的地毯博物馆位于首都阿什哈巴德市,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展品足有2000余件。博物馆中的展品跨越古今,丰富多样,大到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金色世纪”、制于20世纪40年代的“土库曼之魂”等巨型地毯,小到和钥匙扣同等面积且花纹繁密的微型地毯。
在地毯博物馆,可以尽情欣赏土库曼斯坦各个时期的地毯精品,感受地毯艺术古老、神秘的魅力。地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大多拥有一手高超的地毯编织艺术,不仅能织造美丽的新地毯,还能修复陈旧的古地毯。古老地毯的修复工作极其复杂,譬如早期用线编织的地毯,每1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有100万以上的节点,十分考验修复人的眼力和技艺。
每一年,土库曼斯坦都要举行地毯节和地毯艺术国际研讨会,节日及研讨会当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地毯爱好者和商人云集地毯博物馆,盛况年胜一年。
在集市上售卖的土库曼斯坦地毯
阿什哈巴德
沙漠中的“水城”
阿什哈巴德位于土库曼斯坦南部地区,是国家首都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紧邻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气候极其炎热干燥,夏季最高气温超过45摄氏度。这个年降水量仅在200毫米左右的沙漠都市,却有着“喷泉之都”、“沙漠水城”的称号。城外黄沙莽莽,城内喷泉晶莹,游人至此,恍若身在水乡。
市中心的地震纪念碑
◎地震纪念碑:永难忘却的悲伤
阿什哈巴德所在地历史悠久,早期的土库曼人曾经在这里建造过城堡,后来,这里成为土库曼人的聚居地。1881年,沙俄政府为组建后里海军区,在居民居住地上兴建城池,这就是阿什哈巴德市的雏形。建市以后,大量俄罗斯人迁到这里。20世纪40年代,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也从最初的3万余人发展到近12万人。
阿什哈巴德市处于地壳运动剧烈的地带,历史上地震频发。为了将地震损失降到最低,曾经这里仅有一层高的房子。苏联时期,阿什哈巴德市建起大批现代化楼房建筑,但是,这一切都在一场大灾难中毁于一旦。
1948年10月6日凌晨,阿什哈巴德所在地爆发了里氏9~1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瞬间,大多数居民仍沉浸在睡梦中,反应能力基本为零。震后,整个城市变为一片废墟,死亡人数近11万人,几乎全部居民都在这次地震中罹难。
阿什哈巴德主题公园
独立后,土库曼斯坦为缅怀在大地震中死难的人民,于1998年在阿什哈巴德市中心建立了一座地震纪念碑。白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头青铜铸成的公牛奋蹄发力,用角部顶起开裂的地球。一位母亲倾侧在裂缝处,双手托起一个金色的孩子。整座雕像具备极高的艺术水准,将公牛竭尽全力的姿态和母亲绝望吃力的托举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观者的心情也骤然凝重起来。地震纪念碑的设计源于突厥民族的古老神话,传说中,地球被一头强壮的公牛顶在头上。母亲与孩子象征着人类的生命代代延续。
纪念碑基座内部设有地震博物馆,馆内展示着地震前后的城市风貌图片。进入博物馆大门,迎面即一座壁钟,指针上的时刻凝固在1点12分——地震发生的时刻。
◎鲁赫耶特宫:低调的奢华
总统府对面伫立着一座宏伟的宫殿形状建筑,它就是著名的鲁赫耶特宫。这里建有可容纳近3000人的会议大厅,土库曼斯坦国家级会议及大型歌舞剧都在这里举行。
宫殿通体洁白如玉,建筑材质主要为白色大理石。两座完全一样的六边形空心亭对称地护卫在宫殿两侧,和主体建筑形成一个整体。两座六边亭之上均为天蓝色半圆形穹顶,一左一右,与宫殿中部的两个天蓝色穹顶同样大小,遥相呼应。在这四个天蓝色穹顶中央,即宫殿最中央,矗立着一座体积庞大数倍的天蓝色穹顶,穹顶之上,碧绿的土库曼斯坦国旗迎风招展。宫殿正面,十余根大理石圆柱巍然挺立,均匀分割了玻璃墙幕上映照出的景物。整座宫殿与周围建筑群浑然一体,低调中透出庄严肃穆,是阿什哈巴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种马场:驰骋千年的阿哈尔捷金马
阿哈尔捷金马位列土库曼斯坦三大国宝之首,风头和名气远大于同为国宝的土库曼阿拉拜及土库曼地毯。阿哈尔捷金马品种古老,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中国古代史籍将其称为“汗血宝马”。
1935年,阿哈尔捷金马从阿什哈巴德出发,经过84天,跑到4300千米之外的莫斯科。据实地测算,这种马在体能巅峰期,冲刺1千米仅需要一分钟零几秒,而素有“短跑冠军”之称的猎豹,一分钟能跑出1.6千米的成绩。论起长途跋涉,猎豹的体能就远远不如阿哈尔捷金马了。这种马耐力极强,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只饮一次水即可维持一天所需。
著名的阿哈尔捷金马和驯马人
自古以来,阿哈尔捷金马就被土库曼斯坦视为国宝。这种马毛色纯粹,多为淡金、银白、枣红、黑色,外表神俊,性情刚烈,一旦认主终身不二。1986年,“巴黎凯旋门杯”赛马比赛的冠军桂冠被一匹阿哈尔捷金马摘取,赛后,这匹冠军马拍出5000万美元的天价。
在阿什哈巴德市郊,矗立着一座占地超过50公顷的种马场,名为“尼亚佐夫总统种马场”。种马场内,建造了最适合阿哈尔捷金马生存的自然环境,配备有世界级先进设备和兽医实验室。这里是中亚最大的马场,也是土库曼斯坦国家赛马协会所在地。马场内,几百匹纯种阿哈尔捷金马驰骋自如,被土库曼人称为“总统马”。
在土库曼斯坦,马匹是珍贵的伙伴,只有最要好的朋友之间,才会互相赠送马匹。阿哈尔捷金马更是珍宝中的珍宝。2002年和2006年,土库曼斯坦分别向中国领导人赠送了两匹阿哈尔捷金马,表达了中土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宝贵友谊。
◎独立纪念碑:国富民强的象征
独立纪念碑位于阿什哈巴德市独立公园的中轴线上,高118米,是阿什哈巴德市的地标性建筑物。独立纪念碑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底座为实心的半球建筑,形状和传统的土库曼斯坦毡帐类似。五条半弧形支撑骨架紧紧依附在半球形建筑外,代表了土库曼斯坦的五个州。上部建筑是一根冲天而立的柱体,顶端雕塑为立体的新月抱五星,雕塑通体镀金,在骄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独立纪念碑的选址和高度暗藏玄机。它位于独立公园的中轴线上,隐喻着土库曼斯坦永久中立的态度。上部建筑高91米,下部建筑高27米,喻示着土库曼斯坦国家独立的日子:1991年10月27日。
在土库曼斯坦,每到国家独立日(10月27日)和中立日(12月12日),政府均会在阿什哈巴德市独立公园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人们换上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庆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独立纪念碑
人工奇观卡拉库姆运河
土库曼斯坦干燥炎热,水源稀缺。在夏季,地表的许多河流会蒸发成干裂的河床。尤其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几乎没有河流的存在,给居民的正常用水带来极大不便,同时也阻碍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1950年起,卡拉库姆运河正式开工。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运河工程终于圆满完工。卡拉库姆运河灌溉通航两相宜,流域长度约1400千米,贯穿土库曼斯坦全境,工程之浩大,影响之深远,堪称人力战胜自然的奇观。
◎三度施工,历时数十载
卡拉库姆运河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苏联提出兴建“土库曼大运河”的规划。规划中,这条大运河利用干涸已久的乌兹博伊古河道,从阿姆河引流,通向如今的土库曼巴希市。当时,这个工程被称为“斯大林世纪工程”,运河一旦开凿成功,将极大缓解土库曼斯坦农牧业及居民用水匮乏的局面。可惜的是,工程随着斯大林的逝世而中断。
1954年,土库曼运河计划重新被提上日程,运河名称改为“列宁大运河”。这一次工程进展较快,到了1959年,一期长达400千米的工程已正式完工,灌溉土地面积达10万公顷。次年,二期工程完工,同时建成哈乌兹汗水库。1967年,三期工程完工,运河直通吉奥克杰佩市。
卡拉库姆运河和哈乌兹汗水库
1971年,运河第四期直到1988年,整个卡拉库姆大运河工程全部完工。1991年,土库曼斯坦独立后,又在卡拉库姆大运河源头修建了泽伊特大水库。引自阿姆河的水流经水库沉淀和澄清后,再流入大运河。
工程开工建设,并于1973年建成科佩特大坝和科佩特水库。第四期工程将运河水导向三个方向。从别列克特市开始,一股流向西南部的阿特拉克,一股流向巴尔坎纳巴德。巴尔坎纳巴德至巴希市之间,以管道代替地上河道,将运河水引入巴希市。
卡拉库姆运河风光
◎“绿梦”成真,造福百万人
对居于沙漠附近的人来说,绿色是最可爱的颜色,它代表了水草丰美的绿洲,能够为人畜带来生机。但是,土库曼斯坦沙漠遍布的先天自然条件,使很多地区的居民“望绿兴叹”。
卡拉库姆大运河的建成,使这些居民的“绿梦”变为现实。它让沙漠之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东西通航的奇迹,滋养灌溉了100多万公顷农田和牧场,解决了土库曼斯坦中部、西部农牧业无水灌溉的历史难题,保证了主要工业城市的饮用、绿化用水,扩大了沿岸城市的绿化面积。沿河两岸,昔日荒地变成丰硕农田,放眼望去,到处绿意盎然,牲畜成群。运河工程造就了“一条奔涌在沙漠中的河流”“逆天的创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造福了土库曼斯坦700余万民众。
不过,有利必有弊。卡拉库姆大运河规模越大,阿姆河流失的水量越多,直接影响了阿姆河注入咸海的水量,使咸海面积大范围缩减,带来一系列不容忽略的生态问题。此外,通过沙漠地带的运河蒸发、渗漏现象严重,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如今,土库曼斯坦政府正致力于研究如何解决运河的不利影响,力争做到人造工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卡拉库姆沙漠
世界第四大沙漠
在土库曼斯坦,近四分之三的国土属于卡拉库姆沙漠的范畴。这片沙漠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四,可装下整个英国或挪威还广有剩余。英国旅行家亚历山大·伯恩斯游经卡拉库姆沙漠时,曾感叹“跟这片大洋一般无边无际的沙漠相比,其他的沙漠显得微不足道”。
卡拉库姆沙漠的野生骆驼
◎地形多变的黑色沙漠
在突厥语中,卡拉库姆意为“黑沙”,因这片大漠拥有许多黑褐色沙带而得名。黑褐色沙带由棕黑色岩石层沙化形成,混在漫天黄沙中,为多变的沙漠地势增添了神秘。
按照地形走势,卡拉库姆沙漠可分为东南部分、中央部分及北部外温古兹三大地段。东南部分沙漠多为沙漠平原,平坦辽阔,沙丘起伏,沙岗遍布。中央部分多为洼地,分布着许多龟裂地和盐沼池,在夏季,一些较浅的盐沼池全部蒸发,池底大块裂开变成龟裂地,直到较为湿润的春季,地下水涌出地表,这些盐沼池才会重新出现。外温古兹部分是高原地带,暴风好似刻刀,在这里吹刻出无数高大的沙丘,沙丘与沙丘之间形成低凹的盆地。降水及地下水渗出时,盆地存贮了积水,加上外围沙丘挡住了暴风和部分阳光,积水蒸发缓慢,这些盆地地表逐渐形成厚厚的沉积黏土层。
沙漠昼夜温差大,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时常狂风大作,漫天尘沙。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仍有生命力顽强的动植物生长其中。每到春季,卡拉库姆沙漠会冒出苔草、金合欢等矮小植物,不过,这些植物的寿命最多延续到5月份。沙漠动物大都体形矮小,蚂蚁、老鼠、蜥蜴、蝎子、蛇虫和陆龟大都躲在沙下,也有体形稍大的沙狐、羚羊和狼奔驰在沙漠上。生存在沙漠上的牧民,养殖的牲畜多为耐高温、耐干渴的卡拉库尔绵羊和骆驼。卡拉库姆运河建成后,贯通沙漠南部地区,极大地改善了沙漠的生存环境,牧业和农业进一步发达起来。
卡拉库姆大沙漠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迄今为止,土库曼斯坦政府已在沙漠建起多个大型工业气田、硫矿采矿场及冶炼厂等。
◎雷佩泰克自然保护区
多变的地势带来不同的风景,卡拉库姆大沙漠拥有很多风姿独具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游客的眼球。其中,雷佩泰克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级的“沙漠样带”,留住了独特的沙漠地理景观,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沙漠生态体系。
雷佩泰克自然保护区位于沙漠东部,面积近4万公顷,阿什哈巴德一土库曼纳巴德铁路干线长龙般横跨于此,为旅游、科研行动提供了便利。游览雷佩泰克自然保护区时,需要做好充足的安全措施。在赞叹刀削斧刻般整齐的沙丘奇景时,随时可能邂逅毛茸茸的狼蛛及形体可怖的巨型蜥蜴,还有足以致命的毒蛇蜿蜒游弋于沙中。
“地狱之门”
燃烧40年的不熄之火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有关于火焰山的描述。不过,神话传说毕竟是虚构的,世上并不存在火焰终年不熄的山体。但是,在卡拉库姆大沙漠中央,有着一个名副其实的“火焰洞”。在这个直径约60米的坑洞内,熊熊烈火燃烧了40载依然旺盛如初,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为“地狱之门”。
达尔瓦兹村的“地狱之门”
◎钻井钻出地狱门
在卡拉库姆沙漠上,零星分布着土库曼人村落。这些村落的村民半耕种半游牧,聚集在沙漠绿洲附近。曾经,达尔瓦兹村也是这些村落中的一个。世代居住于此的达尔瓦兹村民从没想到过,有朝一日,他们会被迫迁离家园。
20世纪70年代,土库曼尚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派出许多工作组,帮助土库曼斯坦勘测地下矿藏、建设国家。1971年,苏联工作组在达尔瓦兹村附近的沙漠地区勘测到大量天然气资源。很快,工作组调集先进勘测设备,搭起井架,开始钻井作业。正在人们干得热火朝天之际,意外出现了。
地面突然迅速塌陷,形成三个巨大坑洞,所有钻井设备、仪器全部掉落其中。幸运的是,这场意外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三个大坑中,有两个大坑快速涌上奔涌的泥浆和浑浊的水流,形成水坑和泥坑,而第三个坑洞散发出刺鼻的气味。钻井时遇到地面塌陷,这种意外世界上早有先例,通行的处理方法往往是将坑中气体点燃,让有害气体自动燃尽,避免它们散发出来危害人畜。同时,聚集已久的气体在地表塌陷的开放性环境下,很容易引发爆炸,烧尽它们也可消除安全隐患。
于是,地质工作者决定在天然气坑中点燃天然气。瞬间,大火熊熊而起,整个坑洞火花遍布,燃烧带起的热力及刺鼻气味让周围人群自动退避远走。谁也没有想到,本以为几天内就可熄灭的火焰,却昼夜不停地燃烧了40余年。据地质专家测算,坑中蕴藏的天然气资源似乎无穷无尽,大火必定还会继续燃烧下去,不知何时才能熄灭。
◎“地狱”奇景
从地狱门形成之日至今,前去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不过,燃烧带起的热力使得周边地区寸草不生,附近的村落早已迁徙到别处,只余几顶零星帐篷,里面居住着专为游人带路的当地村民。
每到黄昏,落日消失在地平线后,大漠尽头和天际残霞连成一片,倍觉凄清。天空颜色由湛蓝转为深灰,再到浅墨、漆黑,随着颜色的加深,夜幕似乎低低垂落,向大漠直压下来。此时,天地间唯一的颜色只余地狱门中的熊熊烈火。在彤红火光的映照下,漆黑天幕隐隐透出暗红,星光、月光俱都黯然失色。猎猎风声从地底传来,沉闷,猛烈,吹得火苗呼呼作响,如同传说中描述的地狱魔鬼的吟唱,更增添了卡拉库姆沙漠的神秘气氛。
马赫图姆库里
土库曼人的喉舌
在土库曼斯坦,18世纪著名诗人马赫图姆库里的诗句代代传唱,家喻户晓。马赫图姆库里创立了宗教文学,发扬光大了古典文学,使文学语言成为土库曼民族的通行语言。他的诗句描述了土库曼人民的辛酸和血泪,歌颂了土库曼民族的伟大和坚忍,被誉为“诗圣”“土库曼人的喉舌”。
马赫图姆库里纪念银币
◎诗人生平:遵从灵魂的呼唤
马赫图姆库里生于18世纪20年代,他的家乡位于里海沿岸,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村落。他的父亲文学造诣深厚,是备受人们尊敬的宗教人士。在父亲的影响下,马赫图姆库里自幼接触文学和宗教学,为思想打开了飞翔的窗口。
18世纪的土库曼斯坦正处于沙俄殖民时期,在沙俄的残酷统治下,底层社会的民众生活艰难,颠沛流离,各地起义不断,部落与部落间也多有内讧。人民的苦难、国家的动荡引发了马赫图姆库里的思索,生性敏感善良的他,时常“为了故土和时代而备感苦闷”。为谋求救国救民之道,青年时期的马赫图姆库里听从自身“灵魂的呼唤”,毅然离开家乡,赶赴多个国家游历。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游历时,马赫图姆库里接触到各国不同阶层的民众及各地风土人情,极大地增长了见闻,开阔了心胸,为之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库曼斯坦于2003年发行的马赫图姆库里纪念邮票
马赫图姆库里的诗歌,诗句唯美,朗朗上口,歌颂爱情、正义和纯洁的心灵,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共鸣。每一篇新作发布时,都会有四面八方的人集聚一堂,聆听、传抄马赫图姆库里的诗篇。毫不夸张地说,有骆驼的地方,就有马赫图姆库里的诗歌。直到如今,他的诗歌仍然脍炙人口。土库曼斯坦人民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母亲吟唱的摇篮曲是马赫图姆库里的诗句;我们离开这个世界,送行的亲友们吟诵的同样是马赫图姆库里的诗句。”
◎伟大诗篇:净化心灵的金玉良言
马赫图姆库里的诗篇包罗万象,有对民族统一的向往,对美丽景物的描述,也有诗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智慧。在那个混乱、分裂的时代,马赫图姆库里首次提出民族统一的观念,为奋斗中的土库曼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成为人民的精神支柱。在土库曼斯坦,马赫图姆库里诗歌的地位如同《论语》之于中国,已成为人民奉行的道德模范和行为准则。
土库曼斯坦首位总统尼亚佐夫曾赞誉马赫图姆库里“足以与人类伟大的儿子——孔子、屈原、菲尔多西、莎士比亚、但丁、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齐名”。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土库曼斯坦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马赫图姆库里诗歌节”,成立“马赫图姆库里青年联盟”,还在全国各地树立起多座马赫图姆库里的雕像。
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地处古丝绸之路冲要之地,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碰撞,给民族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几千年的战火硝烟中,土库曼民族坚忍不拔,顽强不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他们发明了地毯编织技术和精湛的雕刻艺术,培育出阿哈尔捷金马、土库曼阿拉拜(牧羊犬)等珍贵兽种,在沙漠中开凿了福泽子孙万代的卡拉库姆大运河。进入21世纪后,土库曼斯坦丰富的蓝色火焰(天然气)和黑金(石油)资源,又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带来了巨额财富,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永久中立国
中亚五国中,土库曼斯坦疆域辽阔,面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和伊朗接壤,西部毗邻里海,海岸线上千千米,水运发达。独立后的土库曼斯坦为振兴民族经济,选择了独立自主与对外中立的立场。1995年12月12日,土库曼斯坦得到联合国许可,成为永久中立国,承诺在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均奉行永久中立的国家政策。迄今为止,世界上共有七个国家得到联合国认可,获得了永久中立国的超然地位。
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土库曼斯坦男子
◎黄沙覆盖的国家
土库曼斯坦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占国土面积15%的山区大都分布在东南部。从东南部的科佩特山脉开始,海拔逐渐降低,一路向西北部倾斜直到里海沿岸。土库曼斯坦有80%以上被沙漠覆盖,夏季漫长少雨,冬季酷寒却极少降雪,境内水源稀缺,被列为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之一。
由于气候干旱,土库曼斯坦的地表河流极其稀少,主要河流有阿姆河、穆尔加布河和卡拉库姆大运河等,大都分布在东南部和南部。在它的西部和中部地区,完全寻觅不到河流的踪迹,触目所及,几乎全是无边无际的荒漠。
土库曼斯坦国旗
长期干燥炎热,使土库曼斯坦的土壤以沙地和沙土地为主,仅在河流和河谷地带分布着适宜种植的土壤。从辩证论角度来看,事物的存在总是分为正反两面。看似无利用价值的荒漠,下面却储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土库曼斯坦西部地区及里海沿岸地区,分布着数百个已开发及待开发的油田、气田,天然气和石油的产量居世界前列。
◎美丽的国旗与国徽
独立后,土库曼斯坦确定了专属于自己的国旗和国徽。国旗和国徽都采用绿色为主色调,图案繁复,花色众多,复杂程度名列世界前茅。
长方形的国旗以深绿色为底色,好似夏季繁茂的草原。国旗左边设有一条以红色为底色的垂直宽带,五种经典地毯图案自上而下排列其中。图案最下方摇曳着绿色橄榄枝,象征着土库曼斯坦永久中立国的地位。国旗中央偏上位置,地毯图案右侧,一轮皎洁的新月怀抱着五颗白色五角星静静挂在旗面,象征着土库曼斯坦光明的前途和五个行政州,同时昭示着土库曼斯坦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信仰。
同样是绿色,土库曼斯坦国徽的颜色更为鲜嫩一些。八角星形状的国徽外缘镶有一层金边,新月抱五星的图案挂在最上面的一个角下,与两束金黄麦穗共同组成空心圆,底部绽放着七朵雪白棉桃,象征着土库曼斯坦人民勤劳、富足的生活。麦穗和棉桃组成的空心圆之间,有红蓝两个同心圆嵌在其中。红色圆环位于外层,均匀分布着五种地毯图案。内圆的湛蓝底色之上,伫立着一匹金黄骏马。这匹马即列为土库曼斯坦国宝之一的阿哈尔捷金马,也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品种。
◎意义深远的中立门
作为永久中立国,1998年,土库曼斯坦在首都阿什哈巴德市的中立广场建起一座高大的中立纪念碑,纪念碑三足鼎立,底部中空呈门状,又被称为中立门。中立门是土库曼斯坦的地标性建筑,它以挺拔雄伟的身姿向世界展示着友好、和平、开放的态度。
中立广场的中立纪念碑
中立门顶部伫立着土库曼斯坦独立后首任总统尼亚佐夫的雕像,雕像为全身像,通体金色,右手高举,面容肃穆。雕像下方是旋转观景台和餐厅,坐在观景台上,阿什哈巴德市的美景一览无余。品尝着风味美食,看着眼前飘过的朵朵白云,顿觉心旷神怡,万物皆忘。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计算,旋转观景台的旋转角度和速度与地球自转运动相配合,使尼亚佐夫的脸部始终面朝太阳。
在土库曼斯坦独立20周年之际,土库曼斯坦政府重修了中立门,将其改建到中立大街并加高了20米,继续昭显着土库曼斯坦的独立、中立和民族团结。
◎神奇的泥火山
提起火山,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但说到泥火山,一些人就不太了解了。顾名思义,泥火山山体主要由泥土构成。和普通火山不同的是,泥火山“腹中”虽然充满泥浆,却不具备岩浆通道,只是形状和火山相似,同样具备喷出口和喷溅火苗现象。
泥火山的形成条件很苛刻,它一般存在于含有油气资源的盆地中。在土库曼斯坦西部,30多座泥火山像链条般起伏相连,排布在从埃先库利到哈扎尔半岛地带的里海大陆架上,构成世所罕见的地质奇观。
阿克巴特拉乌克火山是土库曼斯坦诸多泥火山中的“经典”,它外形如同一个巨大的穹顶,最顶端的火山口内,直径超过150米的火山口湖气泡翻腾,泥浆喷涌,场面极其壮观。阿克巴特拉乌克火山北侧,有一座会移动的火山。仅一年多的时间,它就从距离里海沿岸200余米的地方移动到陆地上,被当地人亲昵地称为“游牧的泥火山”。山上的火山湖面积不大却颜色奇特,湖水呈现黄绿、赭黄交织的瑰丽色泽。
此外,古泥火山博雅达克,粉红泥火山波色赫尔,还有石油储量丰富的泥火山阿利古尔,都是各具特色、景色秀丽的知名景点。
恐龙高原
土库曼斯坦的高尔达克市是典型的高原城市,它所在的库吉唐套山麓,拥有壮丽的大峡谷、飞流直下的瀑布及幽深曲折的洞穴群、火山遗迹,风景美不胜收。在这里,最著名的景物当数留有大量恐龙脚印化石的“恐龙高原”。据估算,高原上的恐龙脚印可追溯到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站在脚印近旁,遥想巨兽横行的史前时期,再看脚下的青山绿树,不禁生出沧海桑田、世事无常的慨叹。
建国简史
土库曼斯坦地处中亚南部,自古以来,它辽阔的疆域中就生活着多个民族。多民族聚居导致的部落冲突和对抗,加上来自东西方强国的侵略及统治,使这片金色土地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土库曼斯坦历史是一部坎坷的血泪史,同时,也是土库曼民族不断抵抗外侮的抗争史。几千年来,土库曼斯坦人民骨子里的坚忍与勇决代代相传,如同不灭的灯盏,在每一次历史转折之际熠熠生辉,最终迎来国家、民族的独立繁荣。
土库曼15世纪时的头盔
◎远古和中古时期
早在60万年前,土库曼斯坦境内就已出现人类活动的痕迹。据考古学家发掘出的文物来看,土库曼人祖先有的以游牧生活为主,有的以农耕生活为主。
到了公元前4世纪,土库曼斯坦出现了最早的国家政体:古花剌子模。古花剌子模促进了土库曼斯坦向青铜时期转变,并出现了字母状文字。之后,土库曼斯坦的社会形态逐渐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诞生了一批城市。其中,最著名的古城是阿尔邓捷佩,它的遗址在土库曼斯坦阿哈尔州卡阿赫金区内,可看出初具规模的房屋、街道以及当时的手工艺品遗迹。
土库曼斯坦位于东西方交界处,是东西方国家角逐征战的必经之地。在这片土地上,战火常年不息。古花剌子模国之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进入中亚。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土库曼斯坦一直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横扫中亚。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土库曼斯坦被纳入塞琉古王朝的版图。公元前250年,帕提亚王国(中国史书记载为“安息国”)代替塞琉古王朝,成为新的统治者。其后,土库曼斯坦又依次归入突厥汗国、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范围,其间,伊斯兰教开始传入,成为土库曼斯坦人民的主要宗教信仰。
突厥汗国统治期间,蒙古高原上出现了一个名为乌古兹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骁勇善战,公元10世纪,成立了乌古兹叶护国。11世纪中叶,乌古兹叶护国在另一个突厥部落联盟的攻击下四分五裂,分别远赴俄国、中国、伊朗等地,还有一部分留在中亚,形成了后来的土库曼民族。之后的几百年间,土库曼斯坦经历了土库曼塞尔柱王朝、花剌子模帝国和蒙古帝国的统治,终于在15世纪初,形成了稳定的土库曼民族。
◎走向独立
19世纪,日益强大的沙俄帝国开始征讨中亚地区。1894年,沙俄军队完全吞并了希瓦汗国,并血腥镇压了土库曼人民的多次武装起义,将土库曼变为殖民地,对其进行了原材料、土地、人力的多重掠夺。
1917年,俄国接连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新兴的苏维埃政权推翻了残暴的沙皇统治。曾经备受沙俄殖民摧残的中亚国家纷纷建立苏维埃政权,接受俄罗斯苏维埃政权的领导。1924年10月,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次年5月,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加入苏联。
20世纪末,苏联国内政权动荡,各加盟国纷纷加快了独立进程。1991年10月27日,土库曼正式宣布独立,改国名为“土库曼斯坦”,定都阿什哈巴德。
“土库曼巴希”尼亚佐夫
在土库曼斯坦,尼亚佐夫(全名萨帕尔穆拉特·阿塔耶维奇·尼亚佐夫)是一位传奇式英雄人物。1970年,尼亚佐夫放弃动力工程师的身份进入政坛。从1985年3月起,尼亚佐夫进入国家高级领导阶层核心,并于1991年当选土库曼斯坦首任总统。
在土库曼斯坦境内,尼亚佐夫雕像比比皆是。他雄韬伟略,多才多艺,既是土库曼斯坦第一任总统,也是世界土库曼人人文协会的创始人和主席。他著有《鲁赫纳玛》一书,描述了国家历史、传统文化及人民的精神信仰,被奉为土库曼人民的“精神宪法”。他本人在土库曼人民心中的地位也十分崇高,被尊为“土库曼巴希”,即土库曼之父。
饮食与禁忌文化
土库曼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主体民族土库曼族外,还有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鞑靼族等100多个民族。各民族长期杂居在一起,风俗习惯及文化信仰相互交融,发挥出各自的智慧和灵感,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
传统的土库曼斯坦羊肉汤以及面食
◎璀璨的文化
在石器时期向青铜时期过渡阶段,土库曼斯坦出现了彩陶文化,也称安纳乌文化。这一时期的陶器为单一色彩和红、黑交杂的双色陶器,陶器表面绘制着精美的几何图形及动物图案。陶器以日用品为主,多为碗、罐等物,也有陶制的人物和动物雕像。雕像线条流畅,表情丰富,有着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几千年来,辗转于土库曼斯坦土地上的民族不胜枚举,他们留下的智慧和文明,使土库曼斯坦的文学艺术、手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准,缔造了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
◎丰盛的饮食
土库曼斯坦人民的传统饮食和中亚游牧民族饮食类似,以奶、肉、面食为主。不过,由于境内沙漠众多,临近里海,土库曼斯坦人的饮食结构又和中亚其他国家存在着些许差异。
终年干燥的气候,使汤品成为土库曼斯坦人的宠儿。汤品以羊肉汤为主,再佐以蔬菜、米、面、豆等配料,比较常见的有羊肉绿豆汤、多格拉玛一秋尔巴、诺古特雷一秋尔巴和乌纳什等。其中,羊肉绿豆汤和多格拉玛一秋尔巴的配料极其讲究,前者在羊肉、绿豆之外,又加入西红柿、胡萝卜、蔬菜、葱头熬制,后者以羊肉、羊肾、羊心为主料,再加入西红柿和洋葱。诺古特雷一秋尔巴就是简单的豌豆羊肉汤,而乌纳什则是豆子面条羊肉汤。
沙漠众多的地理条件,使骆驼成为土库曼斯坦人民饲养的主要牲畜。骆驼奶也和牛奶、羊奶一起,成为土库曼斯坦人钟爱的饮品。在酷热的夏季,土库曼斯坦人的传统消暑饮料即酸骆驼奶。经发酵而成的酸骆驼奶口感清甜,酸爽可口,是土库曼斯坦人最喜爱的奶制品之一。至于靠近里海的居民,各种美味的鱼类成为他们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羊内脏炸面团和黑梭烤羔羊,是土库曼斯坦人的传统名吃。顾名思义,羊内脏炸面团,即将羊的五脏切碎,混入洋葱、土豆、西红柿、辣椒、面粉等,放入油锅炸制而成。黑梭烤羔羊在如今的土库曼斯坦已不多见了。黑梭是生长于沙漠上的一种植物,游牧生活时期,沙漠牧人每逢盛大节日,都会拔取沙漠上的黑梭为柴,在漫天黄沙上生火烤羊,载歌载舞,欢庆佳节。
◎民俗禁忌
和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土库曼斯坦人严禁用左手抓取食物或传递物品,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的。
土库曼斯坦人对公共场合的言行极为注意。如果有人当众耳语,会遭受在场民众的鄙视,他们认为,只有心存不轨的人,才会采取这种鬼祟行为。当众挖鼻孔、抓痒痒、打断别人说话及用手指指人的行为,同样为人所不齿。
地毯王国
地毯是土库曼斯坦三大国宝之一,主要由羊毛、骆驼毛编织而成。它被印在国旗和国徽上,是土库曼斯坦人民的骄傲。踏入土库曼斯坦,如同踏入地毯的王国,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私人住宅,大大小小的地毯随处可见。这里的地毯历史悠久、花色繁多、品种多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土库曼斯坦地毯
◎地毯艺术:瑰丽的织毯者之梦
自古以来,土库曼斯坦就流传着“地毯是织毯者的梦”这一谚语。在土库曼人民看来,地毯不仅仅是工艺品和商品,更是民族的骄傲和梦想的载体。
早在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经行土库曼斯坦时,就被土库曼斯坦精妙的地毯艺术所震撼,在其著作中盛赞它是“世界上最精妙和漂亮的地毯”。在当时的西方社会,拥有一块土库曼斯坦地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里,多有对土库曼斯坦地毯的临摹,可见当时土库曼斯坦地毯的流行程度。
在土库曼斯坦,地毯的用途极其广泛。大到铺设地面,小到挂包、衬垫,都离不开地毯的身影。除了民族传统花纹外,地毯上还可以织造出动物、人物肖像等图案,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土库曼斯坦清真寺中的礼拜毯。这种地毯大小适中,恰好供一人使用。地毯上,有的织着清真寺门廊、拱壁图纹,有的织有《古兰经》经文,将织毯艺术和建筑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
传统地毯分为四大系列:帖金族地毯、埃尔萨尔族地毯、萨洛尔族地毯和伊奥姆德族地毯。这四个系列分属于四个不同的民族,纹饰和颜色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底色多为深红色。如今,土库曼斯坦地毯开始与时俱进,突破了民族传统花式和色彩,织造出诸多新颖时髦又兼具民族魅力的精品。织造于2008年的“金色世纪”地毯,以其301平方米的超大面积及1200千克的重量,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古代,通过编织地毯,土库曼女性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地毯编织技术出众的姑娘,会引来十里八乡的小伙子前来求婚。如今,地毯不仅是宝贵的民族艺术财富,还成为土库曼斯坦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国家地毯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地毯之家
1993年3月,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颁布总统令,宣布建造国家地毯博物馆。这座世界上唯一的地毯博物馆位于首都阿什哈巴德市,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展品足有2000余件。博物馆中的展品跨越古今,丰富多样,大到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金色世纪”、制于20世纪40年代的“土库曼之魂”等巨型地毯,小到和钥匙扣同等面积且花纹繁密的微型地毯。
在地毯博物馆,可以尽情欣赏土库曼斯坦各个时期的地毯精品,感受地毯艺术古老、神秘的魅力。地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大多拥有一手高超的地毯编织艺术,不仅能织造美丽的新地毯,还能修复陈旧的古地毯。古老地毯的修复工作极其复杂,譬如早期用线编织的地毯,每1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有100万以上的节点,十分考验修复人的眼力和技艺。
每一年,土库曼斯坦都要举行地毯节和地毯艺术国际研讨会,节日及研讨会当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地毯爱好者和商人云集地毯博物馆,盛况年胜一年。
在集市上售卖的土库曼斯坦地毯
阿什哈巴德
沙漠中的“水城”
阿什哈巴德位于土库曼斯坦南部地区,是国家首都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紧邻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气候极其炎热干燥,夏季最高气温超过45摄氏度。这个年降水量仅在200毫米左右的沙漠都市,却有着“喷泉之都”、“沙漠水城”的称号。城外黄沙莽莽,城内喷泉晶莹,游人至此,恍若身在水乡。
市中心的地震纪念碑
◎地震纪念碑:永难忘却的悲伤
阿什哈巴德所在地历史悠久,早期的土库曼人曾经在这里建造过城堡,后来,这里成为土库曼人的聚居地。1881年,沙俄政府为组建后里海军区,在居民居住地上兴建城池,这就是阿什哈巴德市的雏形。建市以后,大量俄罗斯人迁到这里。20世纪40年代,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也从最初的3万余人发展到近12万人。
阿什哈巴德市处于地壳运动剧烈的地带,历史上地震频发。为了将地震损失降到最低,曾经这里仅有一层高的房子。苏联时期,阿什哈巴德市建起大批现代化楼房建筑,但是,这一切都在一场大灾难中毁于一旦。
1948年10月6日凌晨,阿什哈巴德所在地爆发了里氏9~1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瞬间,大多数居民仍沉浸在睡梦中,反应能力基本为零。震后,整个城市变为一片废墟,死亡人数近11万人,几乎全部居民都在这次地震中罹难。
阿什哈巴德主题公园
独立后,土库曼斯坦为缅怀在大地震中死难的人民,于1998年在阿什哈巴德市中心建立了一座地震纪念碑。白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头青铜铸成的公牛奋蹄发力,用角部顶起开裂的地球。一位母亲倾侧在裂缝处,双手托起一个金色的孩子。整座雕像具备极高的艺术水准,将公牛竭尽全力的姿态和母亲绝望吃力的托举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观者的心情也骤然凝重起来。地震纪念碑的设计源于突厥民族的古老神话,传说中,地球被一头强壮的公牛顶在头上。母亲与孩子象征着人类的生命代代延续。
纪念碑基座内部设有地震博物馆,馆内展示着地震前后的城市风貌图片。进入博物馆大门,迎面即一座壁钟,指针上的时刻凝固在1点12分——地震发生的时刻。
◎鲁赫耶特宫:低调的奢华
总统府对面伫立着一座宏伟的宫殿形状建筑,它就是著名的鲁赫耶特宫。这里建有可容纳近3000人的会议大厅,土库曼斯坦国家级会议及大型歌舞剧都在这里举行。
宫殿通体洁白如玉,建筑材质主要为白色大理石。两座完全一样的六边形空心亭对称地护卫在宫殿两侧,和主体建筑形成一个整体。两座六边亭之上均为天蓝色半圆形穹顶,一左一右,与宫殿中部的两个天蓝色穹顶同样大小,遥相呼应。在这四个天蓝色穹顶中央,即宫殿最中央,矗立着一座体积庞大数倍的天蓝色穹顶,穹顶之上,碧绿的土库曼斯坦国旗迎风招展。宫殿正面,十余根大理石圆柱巍然挺立,均匀分割了玻璃墙幕上映照出的景物。整座宫殿与周围建筑群浑然一体,低调中透出庄严肃穆,是阿什哈巴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种马场:驰骋千年的阿哈尔捷金马
阿哈尔捷金马位列土库曼斯坦三大国宝之首,风头和名气远大于同为国宝的土库曼阿拉拜及土库曼地毯。阿哈尔捷金马品种古老,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中国古代史籍将其称为“汗血宝马”。
1935年,阿哈尔捷金马从阿什哈巴德出发,经过84天,跑到4300千米之外的莫斯科。据实地测算,这种马在体能巅峰期,冲刺1千米仅需要一分钟零几秒,而素有“短跑冠军”之称的猎豹,一分钟能跑出1.6千米的成绩。论起长途跋涉,猎豹的体能就远远不如阿哈尔捷金马了。这种马耐力极强,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只饮一次水即可维持一天所需。
著名的阿哈尔捷金马和驯马人
自古以来,阿哈尔捷金马就被土库曼斯坦视为国宝。这种马毛色纯粹,多为淡金、银白、枣红、黑色,外表神俊,性情刚烈,一旦认主终身不二。1986年,“巴黎凯旋门杯”赛马比赛的冠军桂冠被一匹阿哈尔捷金马摘取,赛后,这匹冠军马拍出5000万美元的天价。
在阿什哈巴德市郊,矗立着一座占地超过50公顷的种马场,名为“尼亚佐夫总统种马场”。种马场内,建造了最适合阿哈尔捷金马生存的自然环境,配备有世界级先进设备和兽医实验室。这里是中亚最大的马场,也是土库曼斯坦国家赛马协会所在地。马场内,几百匹纯种阿哈尔捷金马驰骋自如,被土库曼人称为“总统马”。
在土库曼斯坦,马匹是珍贵的伙伴,只有最要好的朋友之间,才会互相赠送马匹。阿哈尔捷金马更是珍宝中的珍宝。2002年和2006年,土库曼斯坦分别向中国领导人赠送了两匹阿哈尔捷金马,表达了中土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宝贵友谊。
◎独立纪念碑:国富民强的象征
独立纪念碑位于阿什哈巴德市独立公园的中轴线上,高118米,是阿什哈巴德市的地标性建筑物。独立纪念碑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底座为实心的半球建筑,形状和传统的土库曼斯坦毡帐类似。五条半弧形支撑骨架紧紧依附在半球形建筑外,代表了土库曼斯坦的五个州。上部建筑是一根冲天而立的柱体,顶端雕塑为立体的新月抱五星,雕塑通体镀金,在骄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独立纪念碑的选址和高度暗藏玄机。它位于独立公园的中轴线上,隐喻着土库曼斯坦永久中立的态度。上部建筑高91米,下部建筑高27米,喻示着土库曼斯坦国家独立的日子:1991年10月27日。
在土库曼斯坦,每到国家独立日(10月27日)和中立日(12月12日),政府均会在阿什哈巴德市独立公园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人们换上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庆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独立纪念碑
人工奇观卡拉库姆运河
土库曼斯坦干燥炎热,水源稀缺。在夏季,地表的许多河流会蒸发成干裂的河床。尤其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几乎没有河流的存在,给居民的正常用水带来极大不便,同时也阻碍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1950年起,卡拉库姆运河正式开工。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运河工程终于圆满完工。卡拉库姆运河灌溉通航两相宜,流域长度约1400千米,贯穿土库曼斯坦全境,工程之浩大,影响之深远,堪称人力战胜自然的奇观。
◎三度施工,历时数十载
卡拉库姆运河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苏联提出兴建“土库曼大运河”的规划。规划中,这条大运河利用干涸已久的乌兹博伊古河道,从阿姆河引流,通向如今的土库曼巴希市。当时,这个工程被称为“斯大林世纪工程”,运河一旦开凿成功,将极大缓解土库曼斯坦农牧业及居民用水匮乏的局面。可惜的是,工程随着斯大林的逝世而中断。
1954年,土库曼运河计划重新被提上日程,运河名称改为“列宁大运河”。这一次工程进展较快,到了1959年,一期长达400千米的工程已正式完工,灌溉土地面积达10万公顷。次年,二期工程完工,同时建成哈乌兹汗水库。1967年,三期工程完工,运河直通吉奥克杰佩市。
卡拉库姆运河和哈乌兹汗水库
1971年,运河第四期直到1988年,整个卡拉库姆大运河工程全部完工。1991年,土库曼斯坦独立后,又在卡拉库姆大运河源头修建了泽伊特大水库。引自阿姆河的水流经水库沉淀和澄清后,再流入大运河。
工程开工建设,并于1973年建成科佩特大坝和科佩特水库。第四期工程将运河水导向三个方向。从别列克特市开始,一股流向西南部的阿特拉克,一股流向巴尔坎纳巴德。巴尔坎纳巴德至巴希市之间,以管道代替地上河道,将运河水引入巴希市。
卡拉库姆运河风光
◎“绿梦”成真,造福百万人
对居于沙漠附近的人来说,绿色是最可爱的颜色,它代表了水草丰美的绿洲,能够为人畜带来生机。但是,土库曼斯坦沙漠遍布的先天自然条件,使很多地区的居民“望绿兴叹”。
卡拉库姆大运河的建成,使这些居民的“绿梦”变为现实。它让沙漠之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东西通航的奇迹,滋养灌溉了100多万公顷农田和牧场,解决了土库曼斯坦中部、西部农牧业无水灌溉的历史难题,保证了主要工业城市的饮用、绿化用水,扩大了沿岸城市的绿化面积。沿河两岸,昔日荒地变成丰硕农田,放眼望去,到处绿意盎然,牲畜成群。运河工程造就了“一条奔涌在沙漠中的河流”“逆天的创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造福了土库曼斯坦700余万民众。
不过,有利必有弊。卡拉库姆大运河规模越大,阿姆河流失的水量越多,直接影响了阿姆河注入咸海的水量,使咸海面积大范围缩减,带来一系列不容忽略的生态问题。此外,通过沙漠地带的运河蒸发、渗漏现象严重,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如今,土库曼斯坦政府正致力于研究如何解决运河的不利影响,力争做到人造工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卡拉库姆沙漠
世界第四大沙漠
在土库曼斯坦,近四分之三的国土属于卡拉库姆沙漠的范畴。这片沙漠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四,可装下整个英国或挪威还广有剩余。英国旅行家亚历山大·伯恩斯游经卡拉库姆沙漠时,曾感叹“跟这片大洋一般无边无际的沙漠相比,其他的沙漠显得微不足道”。
卡拉库姆沙漠的野生骆驼
◎地形多变的黑色沙漠
在突厥语中,卡拉库姆意为“黑沙”,因这片大漠拥有许多黑褐色沙带而得名。黑褐色沙带由棕黑色岩石层沙化形成,混在漫天黄沙中,为多变的沙漠地势增添了神秘。
按照地形走势,卡拉库姆沙漠可分为东南部分、中央部分及北部外温古兹三大地段。东南部分沙漠多为沙漠平原,平坦辽阔,沙丘起伏,沙岗遍布。中央部分多为洼地,分布着许多龟裂地和盐沼池,在夏季,一些较浅的盐沼池全部蒸发,池底大块裂开变成龟裂地,直到较为湿润的春季,地下水涌出地表,这些盐沼池才会重新出现。外温古兹部分是高原地带,暴风好似刻刀,在这里吹刻出无数高大的沙丘,沙丘与沙丘之间形成低凹的盆地。降水及地下水渗出时,盆地存贮了积水,加上外围沙丘挡住了暴风和部分阳光,积水蒸发缓慢,这些盆地地表逐渐形成厚厚的沉积黏土层。
沙漠昼夜温差大,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时常狂风大作,漫天尘沙。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仍有生命力顽强的动植物生长其中。每到春季,卡拉库姆沙漠会冒出苔草、金合欢等矮小植物,不过,这些植物的寿命最多延续到5月份。沙漠动物大都体形矮小,蚂蚁、老鼠、蜥蜴、蝎子、蛇虫和陆龟大都躲在沙下,也有体形稍大的沙狐、羚羊和狼奔驰在沙漠上。生存在沙漠上的牧民,养殖的牲畜多为耐高温、耐干渴的卡拉库尔绵羊和骆驼。卡拉库姆运河建成后,贯通沙漠南部地区,极大地改善了沙漠的生存环境,牧业和农业进一步发达起来。
卡拉库姆大沙漠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迄今为止,土库曼斯坦政府已在沙漠建起多个大型工业气田、硫矿采矿场及冶炼厂等。
◎雷佩泰克自然保护区
多变的地势带来不同的风景,卡拉库姆大沙漠拥有很多风姿独具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游客的眼球。其中,雷佩泰克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级的“沙漠样带”,留住了独特的沙漠地理景观,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沙漠生态体系。
雷佩泰克自然保护区位于沙漠东部,面积近4万公顷,阿什哈巴德一土库曼纳巴德铁路干线长龙般横跨于此,为旅游、科研行动提供了便利。游览雷佩泰克自然保护区时,需要做好充足的安全措施。在赞叹刀削斧刻般整齐的沙丘奇景时,随时可能邂逅毛茸茸的狼蛛及形体可怖的巨型蜥蜴,还有足以致命的毒蛇蜿蜒游弋于沙中。
“地狱之门”
燃烧40年的不熄之火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有关于火焰山的描述。不过,神话传说毕竟是虚构的,世上并不存在火焰终年不熄的山体。但是,在卡拉库姆大沙漠中央,有着一个名副其实的“火焰洞”。在这个直径约60米的坑洞内,熊熊烈火燃烧了40载依然旺盛如初,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为“地狱之门”。
达尔瓦兹村的“地狱之门”
◎钻井钻出地狱门
在卡拉库姆沙漠上,零星分布着土库曼人村落。这些村落的村民半耕种半游牧,聚集在沙漠绿洲附近。曾经,达尔瓦兹村也是这些村落中的一个。世代居住于此的达尔瓦兹村民从没想到过,有朝一日,他们会被迫迁离家园。
20世纪70年代,土库曼尚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派出许多工作组,帮助土库曼斯坦勘测地下矿藏、建设国家。1971年,苏联工作组在达尔瓦兹村附近的沙漠地区勘测到大量天然气资源。很快,工作组调集先进勘测设备,搭起井架,开始钻井作业。正在人们干得热火朝天之际,意外出现了。
地面突然迅速塌陷,形成三个巨大坑洞,所有钻井设备、仪器全部掉落其中。幸运的是,这场意外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三个大坑中,有两个大坑快速涌上奔涌的泥浆和浑浊的水流,形成水坑和泥坑,而第三个坑洞散发出刺鼻的气味。钻井时遇到地面塌陷,这种意外世界上早有先例,通行的处理方法往往是将坑中气体点燃,让有害气体自动燃尽,避免它们散发出来危害人畜。同时,聚集已久的气体在地表塌陷的开放性环境下,很容易引发爆炸,烧尽它们也可消除安全隐患。
于是,地质工作者决定在天然气坑中点燃天然气。瞬间,大火熊熊而起,整个坑洞火花遍布,燃烧带起的热力及刺鼻气味让周围人群自动退避远走。谁也没有想到,本以为几天内就可熄灭的火焰,却昼夜不停地燃烧了40余年。据地质专家测算,坑中蕴藏的天然气资源似乎无穷无尽,大火必定还会继续燃烧下去,不知何时才能熄灭。
◎“地狱”奇景
从地狱门形成之日至今,前去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不过,燃烧带起的热力使得周边地区寸草不生,附近的村落早已迁徙到别处,只余几顶零星帐篷,里面居住着专为游人带路的当地村民。
每到黄昏,落日消失在地平线后,大漠尽头和天际残霞连成一片,倍觉凄清。天空颜色由湛蓝转为深灰,再到浅墨、漆黑,随着颜色的加深,夜幕似乎低低垂落,向大漠直压下来。此时,天地间唯一的颜色只余地狱门中的熊熊烈火。在彤红火光的映照下,漆黑天幕隐隐透出暗红,星光、月光俱都黯然失色。猎猎风声从地底传来,沉闷,猛烈,吹得火苗呼呼作响,如同传说中描述的地狱魔鬼的吟唱,更增添了卡拉库姆沙漠的神秘气氛。
马赫图姆库里
土库曼人的喉舌
在土库曼斯坦,18世纪著名诗人马赫图姆库里的诗句代代传唱,家喻户晓。马赫图姆库里创立了宗教文学,发扬光大了古典文学,使文学语言成为土库曼民族的通行语言。他的诗句描述了土库曼人民的辛酸和血泪,歌颂了土库曼民族的伟大和坚忍,被誉为“诗圣”“土库曼人的喉舌”。
马赫图姆库里纪念银币
◎诗人生平:遵从灵魂的呼唤
马赫图姆库里生于18世纪20年代,他的家乡位于里海沿岸,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村落。他的父亲文学造诣深厚,是备受人们尊敬的宗教人士。在父亲的影响下,马赫图姆库里自幼接触文学和宗教学,为思想打开了飞翔的窗口。
18世纪的土库曼斯坦正处于沙俄殖民时期,在沙俄的残酷统治下,底层社会的民众生活艰难,颠沛流离,各地起义不断,部落与部落间也多有内讧。人民的苦难、国家的动荡引发了马赫图姆库里的思索,生性敏感善良的他,时常“为了故土和时代而备感苦闷”。为谋求救国救民之道,青年时期的马赫图姆库里听从自身“灵魂的呼唤”,毅然离开家乡,赶赴多个国家游历。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游历时,马赫图姆库里接触到各国不同阶层的民众及各地风土人情,极大地增长了见闻,开阔了心胸,为之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库曼斯坦于2003年发行的马赫图姆库里纪念邮票
马赫图姆库里的诗歌,诗句唯美,朗朗上口,歌颂爱情、正义和纯洁的心灵,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共鸣。每一篇新作发布时,都会有四面八方的人集聚一堂,聆听、传抄马赫图姆库里的诗篇。毫不夸张地说,有骆驼的地方,就有马赫图姆库里的诗歌。直到如今,他的诗歌仍然脍炙人口。土库曼斯坦人民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母亲吟唱的摇篮曲是马赫图姆库里的诗句;我们离开这个世界,送行的亲友们吟诵的同样是马赫图姆库里的诗句。”
◎伟大诗篇:净化心灵的金玉良言
马赫图姆库里的诗篇包罗万象,有对民族统一的向往,对美丽景物的描述,也有诗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智慧。在那个混乱、分裂的时代,马赫图姆库里首次提出民族统一的观念,为奋斗中的土库曼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成为人民的精神支柱。在土库曼斯坦,马赫图姆库里诗歌的地位如同《论语》之于中国,已成为人民奉行的道德模范和行为准则。
土库曼斯坦首位总统尼亚佐夫曾赞誉马赫图姆库里“足以与人类伟大的儿子——孔子、屈原、菲尔多西、莎士比亚、但丁、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齐名”。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土库曼斯坦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马赫图姆库里诗歌节”,成立“马赫图姆库里青年联盟”,还在全国各地树立起多座马赫图姆库里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