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关
  小大夫琢磨,今儿个赶上个好活儿,心里有些个得意,但又不能表现出来,因为人家是丧事,你要是喜滋滋的,那还象话嘛!听到有人拖着长音喊,起--灵--!小大夫就跟众人一道,把那已经用麻绳捆好的足有碗口粗细的大木头杠子捞起来,放到肩上。众人一齐出力,哀乐顿起,哭嚎声一片。那天出殡的是个富裕人家儿,北京不比别处,富裕人家儿有都是钱!那天那阵势那场面着实惊人,应有的一应物事样样俱全不说,那大红棺材也出奇地大,说是啥金丝楠木的,反正都涂了红漆,也看不出啥木质纹理。送葬的人足有五六百人,浩浩荡荡,抻得足有一里地长。走到了北京广安门,没啥事儿,出了广安门,又走了有二里多地,早进了西郊荒野了,正赶上夏末秋初,天儿凉爽,遍地的庄稼都还没有收割。小大夫就觉得那棺材实在太沉,肩上的木头杠子压得肩膀子疼,可按送葬的规矩,抬着的死人必须得送到地儿才能放下,半路要是放下,放在哪儿就得埋在哪儿,这也是为啥抬杠的活儿报酬丰厚的原因之一,丧家得恭维着点儿那些个抬杠的人,别真有哪个小子一时犯浑,把棺材半路放下,那可就惨了。小大夫瞅瞅旁边抬杠的人,个个都是满脸的汗,无奈,忍着吧!可就在这时,就听后面啪地一声枪响,能听得到那子弹冲到天空中钻透空气的呼啸声。就听有人喊,站--住--!都给我站住!紧跟着就有一伙子穿着普通百姓衣裳的壮汉从后面冲了上来,送葬队伍前面两边的庄稼地里也冲出了一些穿着黑衣黑裤,可头上还留着辫子的人,个个手里握着短枪!这短枪可是新鲜玩艺儿,铮亮,煞是招人喜欢。但这时哪还有啥人有闲心稀罕啥短枪!就听得有人断喝一声,干!有点儿象是那喊起灵的人喊的。抬杠的人中就有一些个就势把那木头杠子往地上一扔,顺手就从怀里掏出了家伙, 嚯!竟然也是青一色的短枪!同小大夫同抬一条杠的人一扔肩上的杠,小大夫这头还扛着,把他闪了一下子。那棺材摔到了地上,就见一个五十岁左右的汉子从棺材裂开处一跃而出,手里竟然也是一把短枪!这下,可就乱了营了,枪声一片,早有几个人倒在了地上!小大夫一看不好,撒腿就跑。要说那天在场的人,如果有谁能有小大夫那身功夫,基本是不大可能的。但见他一猫腰,两条腿交替运动,只在地上跳跃了几下子,就冲到了人群的外围。有个刚从后面追上来的小子端着枪正在向人群射击,可就在这时,那小子忽然就顿了一下子,离他不远处,一个也就十来岁的小姑娘被吓得愣在那儿,也不知道跑也不知道躲。就这一顿的功夫,倏然间就见一条黑影从旁侧向那小子闪了过来。那小子还没来得及转过身来,就听得嘭的一声,眼前一黑,被那侧面而来的人一脚踹得晕了过去,还没容他跌倒,手中的枪早被夺去。小大夫并不久留,又是几个跳跃,早蹿进了路边的庄稼地里,不见了踪影。
  小大夫再次开始了逃亡生涯。这次,他还是选择了向北逃,也不知为啥,他就是觉得南边危险更大一些个。
  山海关自打大明洪武年间修建的时候起,就成了北京去往东北的必经之路,也是人们所说的关里关外的界点。东北地域广袤,特产丰饶,人烟稀少,逃命倒是个好去处。昼伏夜行,只几天的功夫,小大夫就到了山海关。他到得山海关时,正赶上山海关的人都在议论前几天北京城发生的送葬命案的事儿。原来,那天他去帮着送葬的是革命党,在北京想干点啥革命的事儿,结果事儿露了馅儿,就想逃,那天是护送他们的一个头儿出城,没想到事先走露了消息,被一些个反对革命的人设了埋伏。那天,革命党人加上参加送葬的人,再加上那些个来抓革命党人的人,一共死了一百多个,那革命党人的头目,就是从棺材里跳出来的那个汉子,并没能逃脱,当场殒命。小大夫听到了这个消息,知道自个儿这辈子恐再无出头之日,在那登封街市之上打死了人,这又稀里糊涂地参加了革命党人的逃亡行动,抢了人家的枪,也不知自个儿踹的那个小子是死是活,那要是死了,自个儿手上可就是两条人命了!想来着实可怕!时不我待,还是赶紧逃吧!正待起身,就觉得肩膀被啥人拍了一掌,显然那拍他肩膀的人并未用力,但小大夫是习武之人,顿觉那掌上的力道绵软而丰厚。他慢慢地回过身来,但见眼前立着一大汉,好象在哪儿见过,可又想不起。那大汉笑了笑,咋?这才几天就不记得啦?要是到过关外的人,一听那大汉说话的口音,就知道他是东北人,那口音明显地带有东北地区西南部的人说话时的那种句尾上扬的腔调。小大夫哪知道这些个,就是觉得那人说话的腔调很有意思。你是——咋?真不认得啦?小大夫摇头。真是贵人多忘事儿!前几天在京城送葬--一听这话,小大夫头发根儿都炸了,但他性格天生沉静。他定定地瞅了那大汉一眼,并没有动手,他看对方好象并无恶意。他果断地说,啥送葬?你认错人了!转身就走,那哪还走得了。那大汉上前一步挡在了他面前,老弟,你咋不记得了呢?咱俩儿不都给人家抬杠来着吗?啥抬杠?你认错人了!小大夫再次欲走,却再次被那大汉拦住。唉呀!你真地忘了?那天咱不就抬你后边那副杠嘛!小大夫想起来了,那天,是有个大个子抬他身后那副杠,但他当时并没有注意那人的模样。看到小大夫有些个犹疑,那大汉笑了,想起来了吧?到得这时,小大夫也就只能点头了。嚯!咱哥俩儿还真是有缘,你看这世上这么多人,咱们偏偏还能见着!那大汉说的也是实情,那天死了那么多人,他们俩儿却还活着。有缘千里来相会,咱哥俩儿今儿个得好好唠唠!走!咱哥俩儿找个地儿喝两盅!小大夫心里有些个忌讳,那天,他把那来抓人的小子踹倒在地,死活不知,还抢了那小子的枪,那枪现在还在他身上,如果这家伙真是那天在他身后抬杠的那个人,想必这些个是都看在眼里了。如果他抬杠只是为了挣点儿工钱,那还好说,如果是啥官府的人,那可就麻烦了。但这时哪还容他多想,那大汉上来连拉带拽。小大夫那是一身武艺的人,艺高人胆大,就想,难道咱还怕你不成!咱且顺着你,看你到底能咋个!俩人儿就到了一处僻静的小客栈,先住下,然后,就在那小客栈让掌柜的给弄俩菜,喝了一回。小大夫长这么大也没吃过啥好吃货儿,一见那大汉点上桌的四样菜,眼睛都蓝了,喘气就有点儿变粗。那大汉点的几个菜是,酱肘子,咸鸭蛋拼盐爆花生米,醋熘白菜片,再加一海碗菠菜甩秀汤。俩人从傍晚时分,一直喝到戌时,也就是将近半夜。那唠得叫一个投缘!大汉名叫王原,原来是给东北那旮哒一家货栈跑货的,到北京本是想采购点儿货物,正赶上那天从那寿衣店门前经过,看那丧家出殡抬杠的人手不够,给的工钱也足,就伸了把手,没想到摊上这么个事儿。小老弟,你说,那天,从那棺材里跳出来的那个人,咱看也不象啥贼匪之类,咋会就--可也是,谁是啥贼匪,也不会写到脸上。小大夫一听王原说出这个话,心里就有点儿打鼓,莫不是说咱不成?细看又不象。王原也是有讲究的人,他并没有问小大夫是哪儿人,靠啥谋生之类的话。其实,一听小大夫的口音,王原就已经知道小大夫是哪儿人了。小大夫从六七岁就开始走南闯北,口音有点儿杂,但受自个儿妈的影响,主体还是山东腔,是谁也会听得个八九不离十的。王原问小大夫,你这是要到哪儿?小大夫一看这大汉不象是坏人,就说,想到关外去找一个远房亲戚,那亲戚是前些个年过到那儿去的,听说那儿好活。王原一听,乐了,嚯!这下妥了,咱哥儿俩可就一路了!咱就是那旮哒的,正朝家走呢!你要是一时找不着亲戚,就先呆在咱那儿,咱帮你先找个事儿干!小大夫一听,乐得差一点儿心就嘣出了嗓子眼儿!当真?那还有假?小大夫想,咱与其自个儿瞎撞,不如跟这王原在一堆儿,心里也有点儿底。就说,那敢情好!那,大哥,咱那亲戚咱也不知道个准地儿,要是真行,咱就先帮你干点啥活儿,回头咱再找咱那亲戚。妥!小老弟,你就放心吧!来!喝!当夜无话。第二天,早早起来,吃了口饭,王原就去柜台结帐。那掌柜的瞅了一眼跟在一边儿的小大夫,说,王掌柜真是贵人多忘事儿,您上回住店结帐时剩的钱还存在咱这柜上哪!快走吧!下次再来啊!
  半月以后,小大夫已经成了王原货栈的伙计了,货栈在距北京约有一千多里之遥的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