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大家
李泌想想大唐的科举制度就有点操蛋。不管是考明经科还是进士科,这考生的声名竟然比考试成绩还要重要。如同举神童一般,大多时候,这考生是需要大人物举荐,还需要扬名于长安。
从隋大业元年开启科考,到这开元年间,科举制度不过百年,先前举荐制的流毒深远,一时改不过来也能理解。
可不能理解的是考生们也把考场外的功夫用到了极致。
在他们心里,贵人举荐要比考试中进士管用许多。
这王维就是一个。他不住在书院,而是和自家兄弟住在宣教坊中的一家客肆里。这兄弟两个平日里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每日拿了诗作,等在教坊外面,期望遇到一个来此拜访佳人、或者是从佳人的温柔乡中出来,准备回家的权贵。
这样一来,王维虽然在长安城也有了几分名气,可去书院时,必定不会那么准时。
做为书院院长,李承休看在眼里,却不好说什么。毕竟人家写诗的水平高,教书又不要报酬,这样的人才去哪里找啊!
王维不要报酬,就肯定和那些士子一样,图的是青上书院教书先生的名。这一点李承休明白,李泌和另两位先生也明白。不过在他们看来,王维要比那些只挂名却几乎不来的士子好多了。
人家晚来早走是不差,可书院学子们在作诗这一项上,确实受益匪浅。
出于这一点,李泌觉得值得和王维谈谈。
这一天,王维急匆匆的刚走进书院大门,就看到李泌站在前面。
李泌之举,王维多有耳闻。所以,看到李泌,王维赶紧停下脚步,可不等他开口,李泌就抢先说道:“先生早!”
王维早已习惯书院的问候方式,就拜手回礼,说了句“小先生早”。
李泌指指柿子树下的坐塌,说道:“可否请先生一叙?”
两人坐下后,李泌看着如此年轻的王维,心说这可是唐诗大家啊!心里猜着此时王维大约已经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毕竟此人十五岁就离开家乡漂在长安了。
至于李泌一直很喜欢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估计他得出仕以后才能写出来。
“先生独在异乡,思念家人否?”
王维道:“我兄弟与我在这里,我并非独自一人。不过,听小先生的话,某家十七岁时写的诗,小先生好像读过?”
“读过读过,我还能背过呢……”
这样一来,两人相处就十分融洽了。
两人谈了一炷香的工夫后,李泌说道:“先生一定会考中进士。”
王维道:“别人也是这么说的,可他们拿了我写的诗去,都当做自己写的去换美人笑了。”说到这里,王维年轻的脸上愁结密布。
“我说你能考中就一定能考中。”
王维一愣,突然想起面前这小童子是神童啊!他的话是应该信的。
因为给那些权贵献诗,王维对李泌举神童那日发生的事情所知甚多。而且他来这里教书,本来就有勾伴李泌的意思,李泌这样说,王维觉得考进士有希望了。
皇帝那日可是抱过此子啊!这是王维从那些权贵那里听来的。
每年都有神童,可没听皇帝抱过谁。只从这点来说,此子就不一般,是神童里的神童。
他刚想说话,李泌就说道:“三十岁吧,三十而立,那一年先生定能如愿。”
王维瞪大眼睛,看着李泌说完后还揉了揉鼻子,心里就不知道该不该信他的。
李泌又说道:“你做官后,会有新的朋友,朋友离开的时候,你会去送他。那天朝雨蒙蒙,柳色青青。一杯酒后,洒泪而别。西去阳关,不见故人,说不出的凄凉。”
李泌说完这话后,心里也是有些不安。他还怕说错了王维中进士的年龄,只记得这人是三十岁左右中的进士,然后因为某事也得罪过玄宗。所以,揉揉鼻子掩盖自己的不自信,好让王维自信些。
要说信,王维还真心是信了。要说不信,王维已经二十七岁,李泌说的不过是三年后的事情,就觉得此事过于玄乎了。
其实人们都愿意相信那些看着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即使觉得不可能,人们也愿意信。比如说博彩,虽千万分之一的概率,人们也勇往矣。
王维信了,因为李泌是玄宗抱过的神童,所以他选择了相信。
王维起身,然后稽首行礼,一套动作下来,看到李泌早已起身站在坐塌旁。
“先生,这书院爱才。先生是大才,每日比学子们来的还晚,于先生形象受损。以后先生只管读书教书,没有必要去做那些阿谀奉承,低头折腰事权贵之事。
这些莘莘学子日后有成,怕是先生希望他们记住的,是先生的高风亮节,而不是先生的诗作都做了佳人卧榻旁的废纸。”说完,李泌转身走了。
王维目中含泪,朝着李泌小小的身影稽首再拜……
自此以后,王维成了这书院中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的先生。
与王维交谈过后的第三天,是书院休息的日子。不过,李泌没能留在书院中玩耍,因为周氏收到了信,要去乡间“祭社”。
去乡间祭社,那自然要带着李泌。一则周氏看李泌看的紧,二则,李泌已是神童,带着这样一个神童出门,这做阿娘的脸上有光。
李泌对周氏这种自然母性的流露并不想多说什么,反而觉得坐了马车出去,总好过每日关在书院里,最多也就是和李嗣业他们偷偷跑到东西两市去看看。
所以,开启坊门的鼓声响起来后,李泌第一个出了院门。
门外面,一架马车已经停在门口等着他们了。马车是李承休雇来的,是里坊一户周姓人家的。说起来,这家人和周氏还是同宗。
赶车的周六看到李泌出来,先笑着抱起他看了看,才把李泌放在车上。看到周氏出来,周六把一只矮几摆好,周氏踩着矮几上到马车上。
周氏客气道:“阿兄,想着早去早回,让你受累了。”
周六乐呵呵的说道:“夫人说这话就不像自家人了,小郎君举神童,今日坐了我这马车,明日再有这坐车的,这钱就要多要些了。”
周氏问道:“为何?”
“他们坐了这马车,就是沾了小郎君的福气。”
说话间,马车已经驶在长安湿漉漉的路面上。
从隋大业元年开启科考,到这开元年间,科举制度不过百年,先前举荐制的流毒深远,一时改不过来也能理解。
可不能理解的是考生们也把考场外的功夫用到了极致。
在他们心里,贵人举荐要比考试中进士管用许多。
这王维就是一个。他不住在书院,而是和自家兄弟住在宣教坊中的一家客肆里。这兄弟两个平日里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每日拿了诗作,等在教坊外面,期望遇到一个来此拜访佳人、或者是从佳人的温柔乡中出来,准备回家的权贵。
这样一来,王维虽然在长安城也有了几分名气,可去书院时,必定不会那么准时。
做为书院院长,李承休看在眼里,却不好说什么。毕竟人家写诗的水平高,教书又不要报酬,这样的人才去哪里找啊!
王维不要报酬,就肯定和那些士子一样,图的是青上书院教书先生的名。这一点李承休明白,李泌和另两位先生也明白。不过在他们看来,王维要比那些只挂名却几乎不来的士子好多了。
人家晚来早走是不差,可书院学子们在作诗这一项上,确实受益匪浅。
出于这一点,李泌觉得值得和王维谈谈。
这一天,王维急匆匆的刚走进书院大门,就看到李泌站在前面。
李泌之举,王维多有耳闻。所以,看到李泌,王维赶紧停下脚步,可不等他开口,李泌就抢先说道:“先生早!”
王维早已习惯书院的问候方式,就拜手回礼,说了句“小先生早”。
李泌指指柿子树下的坐塌,说道:“可否请先生一叙?”
两人坐下后,李泌看着如此年轻的王维,心说这可是唐诗大家啊!心里猜着此时王维大约已经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毕竟此人十五岁就离开家乡漂在长安了。
至于李泌一直很喜欢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估计他得出仕以后才能写出来。
“先生独在异乡,思念家人否?”
王维道:“我兄弟与我在这里,我并非独自一人。不过,听小先生的话,某家十七岁时写的诗,小先生好像读过?”
“读过读过,我还能背过呢……”
这样一来,两人相处就十分融洽了。
两人谈了一炷香的工夫后,李泌说道:“先生一定会考中进士。”
王维道:“别人也是这么说的,可他们拿了我写的诗去,都当做自己写的去换美人笑了。”说到这里,王维年轻的脸上愁结密布。
“我说你能考中就一定能考中。”
王维一愣,突然想起面前这小童子是神童啊!他的话是应该信的。
因为给那些权贵献诗,王维对李泌举神童那日发生的事情所知甚多。而且他来这里教书,本来就有勾伴李泌的意思,李泌这样说,王维觉得考进士有希望了。
皇帝那日可是抱过此子啊!这是王维从那些权贵那里听来的。
每年都有神童,可没听皇帝抱过谁。只从这点来说,此子就不一般,是神童里的神童。
他刚想说话,李泌就说道:“三十岁吧,三十而立,那一年先生定能如愿。”
王维瞪大眼睛,看着李泌说完后还揉了揉鼻子,心里就不知道该不该信他的。
李泌又说道:“你做官后,会有新的朋友,朋友离开的时候,你会去送他。那天朝雨蒙蒙,柳色青青。一杯酒后,洒泪而别。西去阳关,不见故人,说不出的凄凉。”
李泌说完这话后,心里也是有些不安。他还怕说错了王维中进士的年龄,只记得这人是三十岁左右中的进士,然后因为某事也得罪过玄宗。所以,揉揉鼻子掩盖自己的不自信,好让王维自信些。
要说信,王维还真心是信了。要说不信,王维已经二十七岁,李泌说的不过是三年后的事情,就觉得此事过于玄乎了。
其实人们都愿意相信那些看着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即使觉得不可能,人们也愿意信。比如说博彩,虽千万分之一的概率,人们也勇往矣。
王维信了,因为李泌是玄宗抱过的神童,所以他选择了相信。
王维起身,然后稽首行礼,一套动作下来,看到李泌早已起身站在坐塌旁。
“先生,这书院爱才。先生是大才,每日比学子们来的还晚,于先生形象受损。以后先生只管读书教书,没有必要去做那些阿谀奉承,低头折腰事权贵之事。
这些莘莘学子日后有成,怕是先生希望他们记住的,是先生的高风亮节,而不是先生的诗作都做了佳人卧榻旁的废纸。”说完,李泌转身走了。
王维目中含泪,朝着李泌小小的身影稽首再拜……
自此以后,王维成了这书院中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的先生。
与王维交谈过后的第三天,是书院休息的日子。不过,李泌没能留在书院中玩耍,因为周氏收到了信,要去乡间“祭社”。
去乡间祭社,那自然要带着李泌。一则周氏看李泌看的紧,二则,李泌已是神童,带着这样一个神童出门,这做阿娘的脸上有光。
李泌对周氏这种自然母性的流露并不想多说什么,反而觉得坐了马车出去,总好过每日关在书院里,最多也就是和李嗣业他们偷偷跑到东西两市去看看。
所以,开启坊门的鼓声响起来后,李泌第一个出了院门。
门外面,一架马车已经停在门口等着他们了。马车是李承休雇来的,是里坊一户周姓人家的。说起来,这家人和周氏还是同宗。
赶车的周六看到李泌出来,先笑着抱起他看了看,才把李泌放在车上。看到周氏出来,周六把一只矮几摆好,周氏踩着矮几上到马车上。
周氏客气道:“阿兄,想着早去早回,让你受累了。”
周六乐呵呵的说道:“夫人说这话就不像自家人了,小郎君举神童,今日坐了我这马车,明日再有这坐车的,这钱就要多要些了。”
周氏问道:“为何?”
“他们坐了这马车,就是沾了小郎君的福气。”
说话间,马车已经驶在长安湿漉漉的路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