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出发
“要到年后啊?”父亲有些遗憾,要是能在年前就拿到书就好了,过年亲戚上门的时候刚好可以拿出来显摆显摆,年后虽然也可以,却差了些意思。
“嗯,我现在存的文章还不够一本书的,还得多写几篇,而且平时还要学习准备考试,抽不出太多时间来。”陈俞安把给付星说的理由又说了一遍。
“嗯,慢点也好。”一听到学习,父亲马上改了口气,和学习相比,出书倒还是其次。
“哦,对了,出版社没说让咱准备多少钱?”父亲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
“让咱准备钱?”陈俞安有点懵,这是那儿跟那儿啊,怎么我们还要准备钱?“你是说路费吧?这个不用操心,我这段时间的稿费足够了。”
“不是这个,你舅舅的表姐夫就在文联上班,他去年出了一本书,花了好像两万多吧?不过你也别担心,两万多家里还是凑得出来的。”父亲故作不在意的说道,其实他们家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那有多余的钱啊,要不然也不至于连给厂长送礼都发愁了。
可为了孩子的梦想,他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去找人借钱来帮陈俞安出书,这是一个父亲的责任感。
“不是,这不是一回事儿。”感动之余陈俞安也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出书一般分为两种,自费出书和公费出书。
一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图书,如果采取公费出书的模式,出版社是没办法收回成本的,比如个人自传、地方志,还有一些水平不高的文学爱好者写的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等。
这些书市场上根本无人问津,而那些作者又有出书的强烈欲望,那么就只有自己购买书号、承担印刷费用自费出版少量图书,给自己一个交代。
陈俞安舅舅的表姐夫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而父亲对出版业没有太多了解,就只能根据身边的案例推测,误以为陈俞安也要给上出版社一笔钱,人家才会帮他出书。
“爸,韩涵你知道吧?就是前两天在电视上帮我说话的那个?”陈俞安想了想,决定同意用举例子来向父亲解释。
“知道,就头发有些长的那个小伙子?长得倒挺精神,他怎么了?”对这些帮着自己孩子的人,父亲的印象还不错。
“他今年就出了一本书,已经卖出去几十万册了,算下来每本书韩涵能拿到一块多钱吧?”到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三重门》印刷量已经突破95万册,因此韩涵将获得121.6万元的版税收入,算下来每本书的版税也就一块多钱。
“舅舅的表姐夫的书没多少人愿意花钱买,出版社给他出书是要亏本的,所以才会让他出钱,韩涵和我的书很多人都愿意买,出版社能赚钱,所以他们不仅不要钱,还会给我们钱。”陈俞安又举了个例子,“贾平凹也是这样的,要不然他靠什么生活啊?”
“人家贾平凹那是大作家。”父亲下意识的反驳了一句,不过陈俞安的意思他已经明白了,“真不用咱们出钱?”
“真的,到时候我还能给咱家拿钱回来呢!嗯,不过估计没有韩涵那么多,大概能有个几万块吧?”陈俞安故意把数字往小了说,以免父亲太过担心。
“几万块?那也不少了。”父亲嘀咕道,他一个月的工资才一千来块,几万块够他好几年赚的了,“那我还是跟你去魔都一趟吧,这么多钱你带着我不放心。”
倒不是担心陈俞安乱花,而是这些年的治安不太好,他害怕陈俞安被坏人盯上。
“又不是给现金,到时候肯定还是和这回一样,都是汇款转账,或者给支票。”给现金陈俞安还真不一定敢拿。
“哦,那就好。”陈俞安的父亲是财务,对这些东西还是了解的,当下就明白了,“那好吧,到时候你自己去,我先给你办身份证去。”
说完父亲就出门为陈俞安的魔都之行忙活去了,要办身份证,要找人看看授权书有没有问题,还要给陈俞安准备新衣服,魔都那可是大城市,得穿得好看点,别让孩子受委屈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陈家就开始为这件事儿而忙碌着,陈俞安一有时间就存稿,父亲除了办理证件,还琢磨着到时候找谁把陈俞安捎到省城,送他去机场,母亲则每天都在城里最好的几个服装店转悠,想给他买身好看的衣服。
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一转眼就到了2001年,元旦过后,马上就是期末考试的时间了,这次的考试要比前两次正式不少,分成三天举行。
考试过后用大红纸在学校的墙上贴出了成绩还有排名,陈俞安这次又有进步,考了全年级第24名,比他中考的名次还要好,总算是不用担心家里责怪了。
放假前的班会上,老师先叮嘱了一番寒假在家注意安全、记得复习功课、不要忘了写作业,然后又把陈俞安单独叫到办公室里。
张全斌和王伟俩人告诉陈俞安,学校对他参加这次新概念作文大赛十分重视,到时候会安排王伟用学校的车送他去省城,顺便还给了他一小笔钱,就当是路费吧。
“谢谢老师,谢谢学校的关心,我一定拿个一等奖回来,给咱们学校争光。”陈俞安对此自然是十分感激,赶紧连连道谢。
“也不要有太大压力,能参加复赛就是胜利,好了,你先回去和家里说一声,决定那天走了给我打个电话,我就带着学校的车去接你。”王伟宽慰道。
又说了几句,他们俩就让陈俞安先回去通知家长了,回到家里把事情说了一遍,父亲也很高兴,有人送陈俞安,那就更放心了。
陈俞安决定在复赛开始前三天前往魔都,完了还打算在那儿多留几天,父母也没有反对,好不容易出次门,是该多玩几天。
到了出发的那天,王伟带着学校的车来到家属院里,准备送陈俞安去省城。
“嗯,我现在存的文章还不够一本书的,还得多写几篇,而且平时还要学习准备考试,抽不出太多时间来。”陈俞安把给付星说的理由又说了一遍。
“嗯,慢点也好。”一听到学习,父亲马上改了口气,和学习相比,出书倒还是其次。
“哦,对了,出版社没说让咱准备多少钱?”父亲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
“让咱准备钱?”陈俞安有点懵,这是那儿跟那儿啊,怎么我们还要准备钱?“你是说路费吧?这个不用操心,我这段时间的稿费足够了。”
“不是这个,你舅舅的表姐夫就在文联上班,他去年出了一本书,花了好像两万多吧?不过你也别担心,两万多家里还是凑得出来的。”父亲故作不在意的说道,其实他们家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那有多余的钱啊,要不然也不至于连给厂长送礼都发愁了。
可为了孩子的梦想,他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去找人借钱来帮陈俞安出书,这是一个父亲的责任感。
“不是,这不是一回事儿。”感动之余陈俞安也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出书一般分为两种,自费出书和公费出书。
一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图书,如果采取公费出书的模式,出版社是没办法收回成本的,比如个人自传、地方志,还有一些水平不高的文学爱好者写的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等。
这些书市场上根本无人问津,而那些作者又有出书的强烈欲望,那么就只有自己购买书号、承担印刷费用自费出版少量图书,给自己一个交代。
陈俞安舅舅的表姐夫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而父亲对出版业没有太多了解,就只能根据身边的案例推测,误以为陈俞安也要给上出版社一笔钱,人家才会帮他出书。
“爸,韩涵你知道吧?就是前两天在电视上帮我说话的那个?”陈俞安想了想,决定同意用举例子来向父亲解释。
“知道,就头发有些长的那个小伙子?长得倒挺精神,他怎么了?”对这些帮着自己孩子的人,父亲的印象还不错。
“他今年就出了一本书,已经卖出去几十万册了,算下来每本书韩涵能拿到一块多钱吧?”到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三重门》印刷量已经突破95万册,因此韩涵将获得121.6万元的版税收入,算下来每本书的版税也就一块多钱。
“舅舅的表姐夫的书没多少人愿意花钱买,出版社给他出书是要亏本的,所以才会让他出钱,韩涵和我的书很多人都愿意买,出版社能赚钱,所以他们不仅不要钱,还会给我们钱。”陈俞安又举了个例子,“贾平凹也是这样的,要不然他靠什么生活啊?”
“人家贾平凹那是大作家。”父亲下意识的反驳了一句,不过陈俞安的意思他已经明白了,“真不用咱们出钱?”
“真的,到时候我还能给咱家拿钱回来呢!嗯,不过估计没有韩涵那么多,大概能有个几万块吧?”陈俞安故意把数字往小了说,以免父亲太过担心。
“几万块?那也不少了。”父亲嘀咕道,他一个月的工资才一千来块,几万块够他好几年赚的了,“那我还是跟你去魔都一趟吧,这么多钱你带着我不放心。”
倒不是担心陈俞安乱花,而是这些年的治安不太好,他害怕陈俞安被坏人盯上。
“又不是给现金,到时候肯定还是和这回一样,都是汇款转账,或者给支票。”给现金陈俞安还真不一定敢拿。
“哦,那就好。”陈俞安的父亲是财务,对这些东西还是了解的,当下就明白了,“那好吧,到时候你自己去,我先给你办身份证去。”
说完父亲就出门为陈俞安的魔都之行忙活去了,要办身份证,要找人看看授权书有没有问题,还要给陈俞安准备新衣服,魔都那可是大城市,得穿得好看点,别让孩子受委屈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陈家就开始为这件事儿而忙碌着,陈俞安一有时间就存稿,父亲除了办理证件,还琢磨着到时候找谁把陈俞安捎到省城,送他去机场,母亲则每天都在城里最好的几个服装店转悠,想给他买身好看的衣服。
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一转眼就到了2001年,元旦过后,马上就是期末考试的时间了,这次的考试要比前两次正式不少,分成三天举行。
考试过后用大红纸在学校的墙上贴出了成绩还有排名,陈俞安这次又有进步,考了全年级第24名,比他中考的名次还要好,总算是不用担心家里责怪了。
放假前的班会上,老师先叮嘱了一番寒假在家注意安全、记得复习功课、不要忘了写作业,然后又把陈俞安单独叫到办公室里。
张全斌和王伟俩人告诉陈俞安,学校对他参加这次新概念作文大赛十分重视,到时候会安排王伟用学校的车送他去省城,顺便还给了他一小笔钱,就当是路费吧。
“谢谢老师,谢谢学校的关心,我一定拿个一等奖回来,给咱们学校争光。”陈俞安对此自然是十分感激,赶紧连连道谢。
“也不要有太大压力,能参加复赛就是胜利,好了,你先回去和家里说一声,决定那天走了给我打个电话,我就带着学校的车去接你。”王伟宽慰道。
又说了几句,他们俩就让陈俞安先回去通知家长了,回到家里把事情说了一遍,父亲也很高兴,有人送陈俞安,那就更放心了。
陈俞安决定在复赛开始前三天前往魔都,完了还打算在那儿多留几天,父母也没有反对,好不容易出次门,是该多玩几天。
到了出发的那天,王伟带着学校的车来到家属院里,准备送陈俞安去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