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王继贞说:“奴才愿意。”
康熙帝说:“你告诉你父亲,朕知道他是受吴三桂所胁才反朕的。他不是真心反朕,所以朕不怪罪他!他若有心投降,朕既往不咎。”
王继贞说:“奴才一定告诉父亲!”
康熙帝说:“那好吧!你今晚便离城,免得有人阻挠你!”
王继贞此时才相信皇上是真要放他,便痛哭起来。
康熙帝挥挥手。
王继贞抽抽噎噎地出了宫门,向夜色深处走去。
三、康熙帝招降王辅臣
康熙帝稳定了京城局势,使万民归心之后,便展开了全面平乱之局。
康熙帝调度全局,谨慎从事,部署以湖南为主要战场,以江西、浙江为东线;并要求各个战场之将领要互相配合,把叛军分割开来,不使之打通一气,用各个击破之法破敌。
于是,吴三桂及其他反清之势头很快地得到了抑制。除了湖南战场上的吴三桂的队伍坚守着岳州、长沙,与勒尔锦、岳东、穆占等所率清军展开了寸土不让的激烈战斗之外,东西两条战线上的反清力量却处于一种游移状态。
尤其是陕西的王辅臣,自从康熙帝放回他儿子,并表示对他的往事一概不究之后,他的态度便变得犹豫起来。
康熙十四年,以王辅臣为中心的左翼大包围阵势已经极盛。王辅臣自据西安,而他的党羽盘踞各郡,陇西之地已尽归他控制。然而,就在此时,他的态度变得暧昧起来。他只驻守平凉之地,不再主动出击。
康熙帝见王辅臣如此,知道他的心有所动摇,是招降他的极好机会。但康熙帝同时明白王辅臣此时之势极盛,必会观望一段时间,以得知大势之后才会有所取舍。所以,康熙帝决定以重兵击之,将王辅臣之气焰打落之后再招降。
康熙帝命令抚远大将军、大学士图海和甘肃提督张勇二人奋力合击王辅臣,然后招降。
康熙帝十五年四月,甘肃提督张勇率重兵包围被王辅臣之兵攻陷的通渭城。经过一番激斗,王辅臣之兵失败,张勇率兵占领了通渭。
康熙十五年五月,图海率兵与王辅臣之兵在平凉城北虎山墩会战,图海又大获全胜。
经此二战,王辅臣元气大伤。
图海派人带着康熙帝的圣旨前去招降。
图海所派之人姓周,周先生是带着皇上的圣旨去的,所以王辅臣以使节之礼待之。
王辅臣给周先生看茶之后,便说:“周使节来此僻壤,不知有何贵干?”
周先生说:“一是代表皇上来看看提督大人,二是依大学士图海之意来抚慰提督大人。”
王辅臣一怔,问:“康熙帝还记得王辅臣么?”王辅臣称康熙而不称皇上,其意在于暗示自己已不是大清之臣,希望他不要开口是提督,闭口也是提督的。
周先生一笑,然后说:“皇上怎能不记得大人?皇上亲口对在下说过,别人怀疑王大人是真心反他,而他从来都认为王大人是迫于无奈才反对他的。”
王辅臣叹口气说:“如今已成往事,再提又有何用?”
周先生说:“王大人此言谬矣!”
王辅臣反问:“周使节何出此言?”
周先生说:“王大人对皇上生疏了,而皇上却从没有把王大人当外人!又怎么说再提无用?”
王辅臣苦笑道:“周使节不用再骗我!王某起兵反清,其一是有负于他对自己的脱籍抬旗之恩;其二是有负于他放自己儿子一条生路之情。自己如今与他已成死对头,他又怎肯放过自己呢?”
周先生说:“皇上是一国之君,既要臣服万民,又要使万民臣服,怎能鸡肠鱼肚不能容纳大人呢?”
王辅臣说:“话虽如此说,但自己毕竟是谋反之臣罪不可赦!又怎能希望皇上宽待自己呢?”
周先生一听此言,便知王辅臣心有降意,只是在讨价还价而已,便说:“皇上之意是:王大人即使真心反皇上,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得到位高权隆之回报罢了!若王大人真心悔过,再作皇上臣子,皇上一定让王大人官复原职。”
王辅臣沉吟片刻,说:“康熙帝真是这样说的话,王某再臣服他也未尝不可,只是外人未免要说王某人出尔反尔了。”
周先生细琢此言,心里便知王辅臣是嫌官职小了,于是又说:“皇上之意是:若王大人愿意将功赎罪的话,便加封王大人为太子太保,且授大人为靖寇将军,随图海大学士驻于汉中。”
王辅臣眼中发出兴奋之光,惊喜地问:“皇上真是这样说的么?”然后,仿佛触及到什么心事,目光又为之黯淡下来。
周先生猜不到他有何心病,只好直问:“王大人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么?”
王辅臣思索良久,才缓慢地说:“王某与吴三桂交往已多年,且互有书信往来,只怕日后有人将王某之书信呈给皇上,惹得皇上生气,王某岂不会为难么?”
周先生一听,顿时明白王辅臣是怕皇上搞秋后算账。说实在话,搞秋后算账是官场之人常用之法。要不,下司为何会怕上司?虽然皇上对于这一点说过既往不咎,但是,谁知是否真的既往不咎呢?自己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只怕皇上自己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他只得说:“王大人只是太过忧虑了!王大人若归降皇上,皇上便又是王大人之君,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便王大人没有过错,皇上若要王大人之命,王大人敢不给么?就像皇上要周某命一样,周某亦无法反对。王大人说是么?”
王辅臣一想,觉得是这个道理,便说:“周先生之意是真心话!皇上若真要搞个秋后算账,自己也是无法。王某只能盼皇上是圣明君主了。”
周先生说:“王大人若想想皇上之为人,便不会有这层顾虑了。”
王辅臣说:“周先生此话何意?”
周先生说:“当年王大人起兵反清之时,贵公子尚在京中,朝野内外那么多人要诛杀贵公子,然而皇上却不肯答应,由此看来,皇上胸怀坦荡,宽容大度自非常人可比!王大人又何必想那么多呢?”
王辅臣一想:觉得周先生之言确实有理,但他对皇上是否真心招降自己尚有怀疑,便问:“周先生口口声声称皇上之意,王某怎知这便是皇上之意呢?”
周先生笑道:“王大人若愿意归降,立即能知皇上之意,若不愿归降,自然难知皇上之意了!”
王辅臣说:“此话怎讲?”
周先生说:“因为圣旨就在本人身上!”
王辅臣说:“能否借于王某一阅么?”
周先生说:“不能!”
王辅臣说:“为何?”
康熙帝说:“你告诉你父亲,朕知道他是受吴三桂所胁才反朕的。他不是真心反朕,所以朕不怪罪他!他若有心投降,朕既往不咎。”
王继贞说:“奴才一定告诉父亲!”
康熙帝说:“那好吧!你今晚便离城,免得有人阻挠你!”
王继贞此时才相信皇上是真要放他,便痛哭起来。
康熙帝挥挥手。
王继贞抽抽噎噎地出了宫门,向夜色深处走去。
三、康熙帝招降王辅臣
康熙帝稳定了京城局势,使万民归心之后,便展开了全面平乱之局。
康熙帝调度全局,谨慎从事,部署以湖南为主要战场,以江西、浙江为东线;并要求各个战场之将领要互相配合,把叛军分割开来,不使之打通一气,用各个击破之法破敌。
于是,吴三桂及其他反清之势头很快地得到了抑制。除了湖南战场上的吴三桂的队伍坚守着岳州、长沙,与勒尔锦、岳东、穆占等所率清军展开了寸土不让的激烈战斗之外,东西两条战线上的反清力量却处于一种游移状态。
尤其是陕西的王辅臣,自从康熙帝放回他儿子,并表示对他的往事一概不究之后,他的态度便变得犹豫起来。
康熙十四年,以王辅臣为中心的左翼大包围阵势已经极盛。王辅臣自据西安,而他的党羽盘踞各郡,陇西之地已尽归他控制。然而,就在此时,他的态度变得暧昧起来。他只驻守平凉之地,不再主动出击。
康熙帝见王辅臣如此,知道他的心有所动摇,是招降他的极好机会。但康熙帝同时明白王辅臣此时之势极盛,必会观望一段时间,以得知大势之后才会有所取舍。所以,康熙帝决定以重兵击之,将王辅臣之气焰打落之后再招降。
康熙帝命令抚远大将军、大学士图海和甘肃提督张勇二人奋力合击王辅臣,然后招降。
康熙帝十五年四月,甘肃提督张勇率重兵包围被王辅臣之兵攻陷的通渭城。经过一番激斗,王辅臣之兵失败,张勇率兵占领了通渭。
康熙十五年五月,图海率兵与王辅臣之兵在平凉城北虎山墩会战,图海又大获全胜。
经此二战,王辅臣元气大伤。
图海派人带着康熙帝的圣旨前去招降。
图海所派之人姓周,周先生是带着皇上的圣旨去的,所以王辅臣以使节之礼待之。
王辅臣给周先生看茶之后,便说:“周使节来此僻壤,不知有何贵干?”
周先生说:“一是代表皇上来看看提督大人,二是依大学士图海之意来抚慰提督大人。”
王辅臣一怔,问:“康熙帝还记得王辅臣么?”王辅臣称康熙而不称皇上,其意在于暗示自己已不是大清之臣,希望他不要开口是提督,闭口也是提督的。
周先生一笑,然后说:“皇上怎能不记得大人?皇上亲口对在下说过,别人怀疑王大人是真心反他,而他从来都认为王大人是迫于无奈才反对他的。”
王辅臣叹口气说:“如今已成往事,再提又有何用?”
周先生说:“王大人此言谬矣!”
王辅臣反问:“周使节何出此言?”
周先生说:“王大人对皇上生疏了,而皇上却从没有把王大人当外人!又怎么说再提无用?”
王辅臣苦笑道:“周使节不用再骗我!王某起兵反清,其一是有负于他对自己的脱籍抬旗之恩;其二是有负于他放自己儿子一条生路之情。自己如今与他已成死对头,他又怎肯放过自己呢?”
周先生说:“皇上是一国之君,既要臣服万民,又要使万民臣服,怎能鸡肠鱼肚不能容纳大人呢?”
王辅臣说:“话虽如此说,但自己毕竟是谋反之臣罪不可赦!又怎能希望皇上宽待自己呢?”
周先生一听此言,便知王辅臣心有降意,只是在讨价还价而已,便说:“皇上之意是:王大人即使真心反皇上,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得到位高权隆之回报罢了!若王大人真心悔过,再作皇上臣子,皇上一定让王大人官复原职。”
王辅臣沉吟片刻,说:“康熙帝真是这样说的话,王某再臣服他也未尝不可,只是外人未免要说王某人出尔反尔了。”
周先生细琢此言,心里便知王辅臣是嫌官职小了,于是又说:“皇上之意是:若王大人愿意将功赎罪的话,便加封王大人为太子太保,且授大人为靖寇将军,随图海大学士驻于汉中。”
王辅臣眼中发出兴奋之光,惊喜地问:“皇上真是这样说的么?”然后,仿佛触及到什么心事,目光又为之黯淡下来。
周先生猜不到他有何心病,只好直问:“王大人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么?”
王辅臣思索良久,才缓慢地说:“王某与吴三桂交往已多年,且互有书信往来,只怕日后有人将王某之书信呈给皇上,惹得皇上生气,王某岂不会为难么?”
周先生一听,顿时明白王辅臣是怕皇上搞秋后算账。说实在话,搞秋后算账是官场之人常用之法。要不,下司为何会怕上司?虽然皇上对于这一点说过既往不咎,但是,谁知是否真的既往不咎呢?自己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只怕皇上自己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他只得说:“王大人只是太过忧虑了!王大人若归降皇上,皇上便又是王大人之君,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便王大人没有过错,皇上若要王大人之命,王大人敢不给么?就像皇上要周某命一样,周某亦无法反对。王大人说是么?”
王辅臣一想,觉得是这个道理,便说:“周先生之意是真心话!皇上若真要搞个秋后算账,自己也是无法。王某只能盼皇上是圣明君主了。”
周先生说:“王大人若想想皇上之为人,便不会有这层顾虑了。”
王辅臣说:“周先生此话何意?”
周先生说:“当年王大人起兵反清之时,贵公子尚在京中,朝野内外那么多人要诛杀贵公子,然而皇上却不肯答应,由此看来,皇上胸怀坦荡,宽容大度自非常人可比!王大人又何必想那么多呢?”
王辅臣一想:觉得周先生之言确实有理,但他对皇上是否真心招降自己尚有怀疑,便问:“周先生口口声声称皇上之意,王某怎知这便是皇上之意呢?”
周先生笑道:“王大人若愿意归降,立即能知皇上之意,若不愿归降,自然难知皇上之意了!”
王辅臣说:“此话怎讲?”
周先生说:“因为圣旨就在本人身上!”
王辅臣说:“能否借于王某一阅么?”
周先生说:“不能!”
王辅臣说:“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