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节 破釜
(笔者按:本书接下来描述的巨鹿之战的过程,可能会引起很大的争议,其实笔者在动笔的时候也非常犹豫。原因就是项羽破釜沉舟这个典故实在是太有名了,笔者已经记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长辈讲楚汉的故事了,但仍记得项羽破釜沉舟这个故事给笔者的震撼。项羽的英雄气概,从那时起就深深打动了笔者,形成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现在轮到笔者写楚汉的故事了,也写到了巨鹿之战这里,笔者感到困惑的就是:《资治通鉴》指出,项羽是在秦二世三年十一月杀宋义,约十二月渡过漳水。漳水就是现在河北的漳河,漳河的封冻期是公历1月到3月,平均75天。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大约是公历一月初到二月初,是一年最冷的时候。笔者很难想象在这个时候会需要坐船过漳河。至于在这个季节,让野战军砸了锅吃冷食,与之相比反倒显得是个较小的问题了。
在这个问题上,《资治通鉴》给出的渡河时间,与同在其中“破釜沉舟”的记载,笔者感觉存在矛盾。如果《资治通鉴》的时间正确,那么 “破釜沉舟”的故事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发生的,两者似乎存在巨大冲突。
笔者也曾考虑过,是不是秦末的气温较高,不过再夸张的温差,恐怕也无法高达十几、二十度,如果秦末的气温高到漳河都不结冰了,那当时两极冰盖恐怕也不存在了,海平面都要过河南平均海拔了。
再退一步,假设当时漳河有什么地热突发、岩浆、外星人什么的,导致漳水化冻了。笔者觉得项羽面对这种异乎寻常的现象,似乎也不太可能在那个季节忙着造船,而不是等几天看看河水是不是还会冻上。即使不提在严冬里伐木造船的难度,这种行为本身都是一件闻所未闻、匪夷所思的事,不是吗?
反过来说,笔者斗胆,假如破釜沉舟的故事是误传,实际上不存在,那么好像一切就都很通顺没有任何奇怪的地方:本来漳水是秦军的屏障,保护了秦军的粮道。现在漳水封冻了,楚军踏冰而来,攻击了无险可守的章邯军。同样,《资治通鉴》记录的时间看起来也完全合理,十一月项羽杀了宋义,然后请求怀王任命,十二月接到怀王的任命后,项羽立刻就发起了对章邯的攻击,他刚刚以逗留四十七天为名义杀了宋义,没有可能自己反倒要逗留几个月到春暖花开、漳水解冻才发起进攻吧?更别提造船的事,明明有冰可用,非要拖上几个月等到冰化了再造船那才是岂有此理。
因此,笔者在书中描述了另外一个战争过程,而放弃了破釜沉舟这个经典故事。毕竟,笔者还是要使用《资治通鉴》里的时间线来构建这整本小说。“焚舟破釜”最早见于《孙子兵法》,用来指不留后路、殊死一搏的气概,本书中,笔者描述项羽采用这样的气概和战略,并用这个口号来激励将士,但只是一个口号,一个策略和比喻,而不是真的行为。
还请读者理解,并且,笔者非常惶恐地请求所有读者指点,是不是笔者疏漏了什么特别重大的原因,才使得《资治通鉴》的时间和“破釜沉舟”的典故这两者无法共存。”
感谢诸位读者的阅读。)
……
才刚刚向北方进军,刘邦就遇到了一场大雪。
望着眼前白茫茫的大地,刘邦向蒯彻苦笑道:“不是我不尽心,这天气实在无法行军。”
蒯彻看着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的道路,也知道这件事怪不得刘邦,他紧赶慢赶,但赶到刘邦军中的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了。
“还请沛公派几个使者去给鲁公报信。”蒯彻最后无奈地说道。
“这个自然。”
刘邦当即拿出重赏,有几个身强力壮的士兵眼馋这份赏赐,从刘邦手里领了双份的寒衣,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后就离开军营,顶着咆哮的北风向白马赶去。
回到自己的营帐后,刘邦的脸色有些难看,戚姬小心翼翼地问道:“夫君,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
“无法行军啊。”刘邦火炉里扔进了一根木头,风雪让砍伐变得困难起来,可军队对柴火的的需求量却是大增。幸好周围没有敌军,楚军不需要费劲建立坚固营寨也不需要挖掘深沟,现在楚军能够把大部分人力都派出去收集柴火,保证了每个帐篷里的温度。
盯着火炉看了一会儿,刘邦缓缓地对戚姬说道:“我义弟那边应该更冷吧?这天气实在不是打仗的好时候。”
“鲁公会有危险吗?”戚姬问道。
“是的,”刘邦重重地点点头:“他刚刚以逗留不战的名义杀了大将——天啊,他怎么会用这样的借口?这不是把自己的退路都堵死了吗?这天寒地冻的怎么打仗?可要是等到春暖花开那要等多久?九十天?一百天?那他岂不是更逗留不战了吗?”
刘邦一边说一边叹气:“现在我是无论如何也赶不及了,或许我当初不该听大将命令来南边的,有我在义弟不至于被逼到和大将翻脸的地步。”
之前看到楚军内乱后,魏豹也急忙把他的军队后撤几十里,和项羽的大营紧紧贴在一起。现在魏军基本就是楚军的附庸,要是楚军退兵,魏军是断然没法和秦军作战的。燕军也差不多,燕国地广人稀,又远离中原战场,接到怀王号召后,燕军也就凑出了两、三千人,还不到秦军的十分之一,甚至都不敢说比魏国这个楚国附庸的实力强。
看到楚军、魏军都远离后,燕军觉得自己独自呆在秦军面前实在是太危险了,于是也瞅个空子拔营挪到了楚、魏两军的旁边,共计四万联军聚集在了一起。
诸侯的救兵统统撤远后,巨鹿的形势顿时又变成秦军和赵军单挑,王离再次忙碌起来,急吼吼地打造器械准备再次强攻。不过天气实在太恶劣,秦军打造器械的进度不是很快,而守城的赵军士气依旧高涨,首先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室而战,上次秦灭赵时进行的大屠杀没过去几年,很多幸存者还在世;其次,诸侯军只是退却并没有离开;最后,至少现在天气还是站在赵军这一边。
今天项羽正在营帐里看书,项伯急匆匆地跑来见他。
“大王的使者到了。”项伯一进门就叫起来。
项羽抬起头,看着项伯那染着冰霜的头发和胡须,还有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叔父,稍坐,不必如此。”
“我怎么坐得住啊?”项伯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要是宣布我们为叛逆可怎么办?我们项家可是世代忠良……”
“叔父!”项羽提高了声音,盯着项伯的双眼,抬起手轻轻地向下按了一按:“镇定。”
项伯深吸了一口气,对着侄子点了点头。
项羽站起身,一个门客把他的虎皮战袍抱过来,披在族长的肩膀上。项羽有条不紊地把战袍裹好、系紧,端端正正地戴好自己的头盔,最后检查了一遍自己腰间的宝剑,然后迈开大步当先走出了营帐。
跟在项羽身后的,是一队项家的武士。
守卫营门的士兵先是向项羽行礼,然后一言不发地为他们的统帅拉开了营地的大门。
营墙之外,一小队骑兵坐在战马上,为首者穿着华贵的袍子,他身后的骑士高举着一面大旗,旗杆的顶上是五色的牛尾装饰,这面土黄色的大旗正在北风中猎猎作响。
项羽向着这队骑士走去,虽然脸上的表情一如既往地镇定,但他紧握剑柄的手也情不自禁地越握越紧。
看到项羽走过来的时候,本来安坐在马鞍上的怀王使者也翻身下马,迎着项羽大步而来。
面对面站定的时候,项羽感到自己握剑的手好像又紧了一些。
“长安侯。”使者再向前踏上一步,盯着项羽的眼睛问道:“卿子冠军的虎符何在?”
“稍等,已经派人去请范大夫了。”项羽答道。
离开彭城的时候,宋义从怀王手里拿到了虎符,宋义死后当然落到了项羽手里,不过那代表着怀王的权威,项羽不可能抓过来就用,为了避嫌还放到了范增那里。
项羽和使者等了一会儿,范增也带着队家臣匆匆赶来。
使者重复了一遍问题,范增瞥了项羽一眼,从怀里取出那半只虎符,恭敬地双手递给代表怀王的使者。
使者接过虎符后,又从自己怀中掏出包得紧紧的一件东西,拆开包袱后使者从中拿出了另外半只,将两者对在一起,拼成了一只严丝合缝的老虎。
仔细地鉴定完毕后,使者一言不发地把范增交回的那半只小心翼翼地收进包袱,然后轻手轻脚地放到自己怀中。接着使者又掏出一捆用丝绢精心绑好的竹简,上面还盖着鲜红的楚王大印,一看就知道是怀王的任免诏书。使者左手拿着竹简,右手托着他带来的那半只虎符,抬起头和项羽对视片刻后,这个使者猛地一个躬身,俯下头双手把这包东西高高举起,呈递给项羽。
项羽感到心脏猛地一松,不过依旧没有松开剑柄,而是伸出左手把虎符和竹简从使者手里抓过。
感到双手一轻后,怀王的使者立刻倒退两步,伸手撩起自己的袍子,毫不迟疑地单膝归到在雪地里。那些护送使者而来的楚国武士,也都做出了一模一样的动作,集体向着项羽单膝下跪,深深地低下头,就好像是拜见大王和相国时一样的礼仪。
“上将军。”低头的使者一动不动地保持着原本的姿势,他的声音既响亮又恭敬,在项羽接过信物后,他就不再使用之前的那个称呼。
“上将军!”保护使者和虎符前来的楚国武士们齐声呐喊,他们的声音响彻在雪原上,被北风送向了天边。
项羽松开了握着剑的右手,从左手里取过了虎符——这半只用青铜铸就的老虎。
项羽把这半只青铜老虎紧紧地攥在手里,感受着它传来的阵阵凉意:他的祖父曾经从楚王手里得到过同样的一件信物,虽然现在这并不是同一只——那只在项燕战死后不知所终,项梁怀疑父亲自杀前毁掉了那只传承数百年的虎符——项燕宁可毁掉它,也不愿它成为敌国夸耀的战利品。
现在项羽手里的这一只是怀王重新铸好的,不过它的功用和项羽祖父手里那一只完全相同:整个楚国,除了楚王和楚相,都要服从这只信物的持有者的号令,向他献上近乎面对楚王时的礼仪和敬意。
项羽忍不住仰天长啸,季父项梁失去的权利,他已经取回来了大半。
和宋义统军时不同,现在楚军营地的占地面积大了很多,大家各自分散开修筑了很多营墙,彼此之间不再有通道联络,就连范增都没有选择和项羽住在同一堵营墙之后。项羽知道这个时候肯定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的后背,可能有些人在咬牙切齿地等着自己的失败,不过一切都没关系了,他们都看到了怀王使者向自己行的大礼,可能还有些人听到了他们对自己的称呼,而这消息肯定会像长了翅膀一样地迅速地传遍全军,所有项羽的政敌,从这一刻起都必须要向他低头臣服。
……
“让儿郎们休息几天吧。”王离抬头看着天边银色的乌云,无奈地对身边的人下令道。
“至于楚军那边的侦查,也放缓一些吧。”接着王离又下了一个新的命令,冬雪一场接着一场,上一次的表面还不曾化去,就有新的雪盖在上面,现在楚军距离王离有几十里远,时刻保持对楚军的近距离侦查会导致斥候部队的大量损失。
楚军那边早就停止了对秦军的紧密监视,把斥候部队范围回缩到营地周围,在这种天气下,秦军不可能离开驻地在旷野里挣扎走上两天去攻打楚军的营寨,至少王离完全没有动过这方面的念头。
“是啊,楚国人很多都是江东来的,他们可能大都连雪都没见过吧?”秦军的幕僚也纷纷点头赞同:“他们还不如我们呢。”
这种天气秦军都不想出营,楚军就更不可能了,秦军探马完全可以和楚国一样,收缩到基地周围二十里左右,这差不多是步兵在这个天气能行军的极限,再远估计不但望族子弟不肯跟随,普通士卒也要哗变了。
“二十五里。”王离最后下了命令,比幕僚推荐的距离还稍微远了一些:“项羽把少府打败了四次,对他我们要谨慎一些。”
……
楚军的帅帐里再次挤满了将领,这还是自宋义死后的第一次。
“我军要速战速决,一举打垮秦军,解巨鹿之围。”项羽大声说道。
吕臣身体一晃,就想张口说话。
项羽举起手,阻止了他的发言,自顾自地继续说下去:“不过我不去打王离,王离深沟坚垒,绝不是轻易能打下来,我们去打章邯。“
在项羽的背后,挂着一幅巨大的地图,他转身向地图一伸手,就有个项家的卫士默默地把马鞭指向了章邯营地的位置。
“章邯在保护王离的粮道,他是没法像王离那样像刺猬一样团成一团的,他的营地分散而且拉得很散,是我们攻打的好目标。只要消灭了章邯,王离半个月内就会断粮,现在天寒地冻野外没有吃的,他的大军吃光了粮食就会溃散,根本没有任何机会逃掉。”项羽大声讲述的时候,地图旁的卫士无声地在地图上移动着马鞭,配合着项羽的演说。
“在下雪前,王离和章邯之间的距离只有两天的路程,而且他们的联络非常畅通,对我军的侦查也很紧密。但现在不同了,相同的路程,现在王离要走上四天才能回救章邯,以前他可以日夜兼程,还可以在野外露营,但现在这些他都不行了,他要缓缓行军,还要扎营生火。最重要的是,现在他们不能立刻发现我们的行动,他们的侦查圈都缩回了自己的营地附近,王离在接到章邯的求救信之前,根本不会知道我们已经向漳水出兵了。”
听到这里,范增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亚父,”项羽把这两个字叫得清晰又响亮:“您有什么要说的吗?”
“大将等着下雪,还把营地挪出几十里,就是等这个时候吗?”范增难掩脸上的异色:“还有漳水,现在漳水已经封冻了,我们可以踏冰而过根本不花什么时间,章邯没有屏障也没有时间去警告王离了。”
“亚父,”项羽温和地说道:“作战这种事,当然要提前仔细思量了。”
“大将说的是。”范增点头道。
吕臣见状又要发言,陈婴也跃跃欲试。
可他们两个都没有范增的待遇,项羽又是一抬手阻止了他们。
接着项羽就点了两个将领的名字,命令他们立刻带领先锋出发,中途修一座营地,然后渡过漳水后再在章邯营地外二十里建立营寨,完成这一切后立刻回报自己。
“等他们建立好营寨后,我们就出去去攻击章邯。”
无论是被点名的部将,还是营帐里的其他楚将,几乎人人都是面有难色。
“我知道你们都觉得,这气候攻打章邯也很难,可兵法有言:焚舟破釜,陷于死地而后生。”
项羽不为所动,举起青铜虎符对两个将领说道:“等你们扎好最后一营的时候,你们也就该被章邯发现了,这时我会率领全军跟着过去,离开这座营地后,就烧掉这座营地;接着是中间的那座,最后向章邯进攻的时候,最后一座也会烧掉,每一个士兵都必须知道:如果不能夺去章邯的辎重和粮草,他们就会冻死在荒野里。对了,每个士兵,还有将领,也包括我,都只能带三天的粮食,兵贵神速,如果我们走得太慢让王离及时赶回的话,我们就攻不下秦军的营地了。”
“大将。”吕臣实在忍不住,不顾礼仪地大叫出声:“孙子兵法上固然说过焚舟破釜,但只是说说罢了,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许根本行不通。”
项羽一言不发地站起来,随着他魁梧的身体拔地而起,帐篷里顿时寂静无声,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望着恩威难测的项羽。
至于吕臣,在被项羽瞪视了几眼后,已然是惊恐万状。
“你要违抗我的命令吗?”项羽用低沉的声音问道。
吕臣听到这问话后,立刻伏倒在地,额头上的冷汗一颗颗地滴落:“臣不敢,大将。”
“你们还等什么?”项羽举起虎符,指着被他挑出来的先锋。
“遵命,大将。”
项羽这声吼声,让众人耳朵中都有嗡嗡之感,两个先锋急忙并肩单膝跪下,对项羽抱拳应诺:“臣等这就出发。”
“你们可以带五天的粮食。”项羽说道:“不用挖壕沟,修筑营墙,只要能避一夜寒就是大功。”
“遵命。”两个将领再次急忙应是。
“传令。”项羽的视线从满营的将领脸上一一扫过:“从今夜起,口令就是:焚舟——破釜。”
“都听见大将的命令了。”范增手扶宝剑,长身而起,对其他人喝道:“还不去准备?”
众人都散去后,只剩下范增和项羽还有项伯后,前者转身轻叹道:“陷于死地而后生,还没有人这么做过。”
“那我就来做第一个好了。”项羽轻松地笑着。
“这一切,利用天气掩盖行踪,拖延王离的行动,你都是杀宋义之前就想好了?”范增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看到的这一切,项羽的部署一环套着一环:“你见过雪吗?”
“我很小的时候,季父带我去会稽前见过,”项羽伸出手撩起他桌边的盖帘,露出了下面堆得满满的竹简:“不过我主要还是看书,我看了很多书,几乎只要闲下来就会看书。”
范增欲言又止。
“亚父请讲。”项羽鼓励道。
“赵括也看过很多书。”范增轻声说道。
闻言项羽露齿一笑,虽然他的笑容很温和,但这一笑竟然让范增有寒毛倒竖之感。
“只有我输了,才能把我比作赵括,而我是绝对不会输的。”项羽说完,就客气地问道:“亚父还有事吗?没有的话我想看书了。”
范增走后,项羽一边挑选着书,一边对项伯笑道:“叔父,看刚才吕臣吓得那个样子?”
“是啊,你季父都不曾把他吓成那个样子。”项伯感慨道,又想起了项梁主政的时候,那时项羽远没有现在这样锋芒毕露,现在没有人能和项羽并驾齐驱,整个军事会议就是他的一言堂,没有人有资格和项羽讨论,只能勉强跟上他的思路并服从他的指示。
“说起来,”项羽已经选好了一本书,正轻轻地解开这捆竹简上的绳索:“好像也就是刘邦能够顶住我的瞪视,我瞪过他一次,他身边的人腿全软了,可他居然没有乖乖地把李由的尸体交给我,嗯,要是义兄在这里,他应该能帮我把计划改得更好吧?今天这些都是竖子。”
项羽把竹简翻开,在将全身心投入进去之前,他抬头看着项伯,温和地问道:“叔父还有事吗?”
“没有。”项伯走出了族长的帐篷,轻手轻脚地把帐门放好,免得让寒风打扰了里面读书的人。
……
听探马报告说楚军过来后,章邯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冒着风雪亲自去侦察了一番,果然看到一股楚军已经度过漳水,正冒着风雪在不远处扎起了成片的帐篷。
“这,这……”虽然被项羽、刘邦打败了好几次,但入冬后章邯顿时觉得自己又有了优势,项羽那么年轻,还带着很多从来没有经历过雪地战的江西、江东兵。在今天得到报告前,章邯觉得自己还是很安全的,觉得至少在开春前没什么爆发大战的可能。
脚下的土地已经冻得如同钢铁一般,章邯实在想不通楚军怎么敢换营地,还胆大包天地把营地直接摆到了自己的营地旁。现在武器砸在地上也就是一个小点,章邯自问是绝对没法修建起防御工事来的,也不信这世上有任何人能在这种天气里做到。
结果楚军竟然就没有修筑任何防御工事,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尝试的意图,搭好帐篷后就四散开收集柴火。
“要是我夜袭,他们打算怎么办?”章邯看得目瞪口呆,但越是这样,章邯越不敢轻举妄动;他不得不想到,现在秦军行动起来其实也非常困难,章邯手下的不到两万军队分散在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劳工营和粮仓里。章邯并不知道楚军后面是不是跟着援军,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楚军的疑兵之计,要是章邯派去的军队太少担心遇上楚国的后援;要是兴师动众万一楚军只是空营那秦军就白忙一场,还可能导致露出破绽。
“多派探马。”章邯很快就有了决断,同时他也冷静了下来:“就算项羽真的率领大军前来,他几万大军的辎重也得堆积如山了,带着这么多辎重他一天走不了多远。”
“是不是立刻通知武城侯?”一个郎中问道。
“不,”章邯果断地摇摇头:“还是一样,项羽根本走不快。”
带着数万大军的辎重,项羽短期内是无论如何也赶不到章邯近前的,要是章邯大惊小怪,吓得王离全军回救了,那搞不好反倒是中了项羽的计。章邯已经想到,说不定项羽就是在这里故部疑阵,想引诱部分秦军回救,然后去给巨鹿解围。
虽然章邯不介意从巨鹿撤围,但撤围的原因肯定不能是他谎报军情。
“不用怕,不要自乱阵脚。”已经想通一切的章邯彻底镇静下来,对左右说道:“只要我们不乱动,其实根本不用怕,无论如何,项羽走得都快不起来,等探马找到他的主力到底在哪里,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
“焚舟!”
一个楚国卫兵警惕地看着向他走过来的一队骑士。
“破釜。”领头的骑士答道。
这个骑士被引到帐篷的深处,他向里面的将军报告道:“大将已经带着主力抵达,今夜之前全军都会抵达。”
“刚好。”将军抬头看了看天,半晌后转头对同僚说道:“要是明天开始连下两天、或是三天大雪怎么办?我们还有一天的粮食,大将他们也是一样。”
“我不知道,别问我,我以前就没见过雪,或许这东西就不会连着下。”
第二天黎明。
悠长的号角声回荡在楚军的营地里,项羽大步走出营门,在卫士的簇拥下走出来,仰天看着万里晴空:“真是天助我也,比我希望的还要好。”
说完项羽就回过头,对左右吩咐道:“让全军准备吧,把帐篷都烧掉,大家最后吃点东西、喝点温水,暖和、暖和身体,今夜或是在章邯的大营避寒,或是葬身荒野。”
“遵命。”左右齐声答道。
秦军的情况也和项羽估计得差不多,章邯完全没有想到楚军会全师而来,他的营地依然分得很散,完全没有把部队集中起来。只要项羽一举击溃章邯,那王离就插翅难飞。王离统帅的是秦国最有战斗力的野战部队,其中的军官很多都有灭六国的经验,这支部队的重要性远不是章邯的刑徒军能够相提并论。
如果正面对抗与这支精锐的秦军对垒,就是勇猛如项羽也会忌惮三分,但无论多么精锐的部队,无论有多少经验丰富的军官或是多少久经战阵的老兵,只要没有军粮那都只有死路一条。除了这支项羽必欲全歼的秦军外,他们的统帅是项羽选择行险的另外一个原因,王离是王翦的嫡孙,而项羽则是项燕的嫡孙,这不光是秦楚之间的国仇,王家和项氏之间绵延三代的仇恨也需要一个了结。
“大将,”一个卫兵捧着捆竹简出来,为了轻装急行,项羽把他所有的书都扔给了魏豹去保存,只带了一卷孙子兵法在路上看:“这个也要烧吗?”
“烧了吧,我都看了十多遍了。”项羽自然不会带本书上战场,他随手一抛,将这捆竹简扔进了帐篷里,竹简在地上翻滚着散开,露出上面的一行字: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从今天开始,陷于死地而后生,就不再只是书本上的话了。”项羽大步走向营外,他的身后是纷纷被点燃的楚军帐篷。
随着跃身马上的项羽抽出宝剑,向着章邯的大片营地用力挥下,三万再无退路的楚军背对熊熊燃烧的冲天大火,发出了齐声的呐喊声……
(笔者再按:重申一遍,还是感觉这个改动太大。
请读者理解,笔者是写小说而不是研究历史,笔者不可能根据千头万绪的史料里提出几种可能的解释。笔者的小说里只能有一条清晰无误的故事线,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这仗的时间、地点、过程。这本书很多地方使用的是《资治通鉴》的时间线,有的地方因为剧情需要也含糊过去了,写到后面发现前面有错,笔者还会回头去改。但巨鹿之战影响太大,必须要详写没法含糊,宋义被杀这段历史的时间白纸黑字含糊不过去;破釜沉舟也太有名了,一点儿也含糊不了。这就逼着笔者选一个,放弃另外一个。
推翻时间线?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这就是推翻了秦末战争的已知历史进程,未来是不是有人能做到笔者不知道,反正笔者是肯定不是那个前无来者的人。那推翻破釜沉舟这个著名典故?难度同样很大,但仔细想想,似乎有点可行性啊。
有人或许会说可能有小气候什么的,笔者不是地理学家不知道这种小环境气候异常是否会出现,但即使、即使漳河某一段真的因为岩浆地热或是其他什么可能的原因小范围化冻……假如读者您是项羽,看到一条平均要封冻两个半月的漳河,突然冰冻的好像不那么结实了。你的选择会是在寒冬里急吼吼地造船,然后放着其他可以直接走过去的地方不走,非要花费精力造出船,然后非要从这段很配合一直没有又冻上的地方渡过去,然后再刨个冰窟窿把船沉下去吗?
笔者很难想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所以本书中笔者假设:项羽只是用《孙子兵法》中的焚舟破釜之计,并用这条兵法来激励军心士气,但并不是真的去在冰天雪地里砸锅沉船了。而巨鹿大获全胜后,项羽的勇气和这条焚舟破釜之计广为流传,最后以讹传讹变成了他真的破釜沉舟了——在河北一年最冷的时候。
笔者第三次声明:这本书是小说不是历史论文,无法讨论各种可能性只能给出一个确定的说法,这个说法可能错得离谱但给出一个经得起考验的说法不是笔者力所能及的事情。至于为什么时间和事件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冲突,只能是历史学家研究的课题,笔者作为外行只能提出一个外行的问题:到底是史载的巨鹿之战进程错了,还是破釜沉舟这件事不存在?似乎两者必居其一。
不得已花费了这么长的篇幅来解释,巨鹿之战真的没法含糊过去了啊,再次感谢诸位读者的阅读。)
现在轮到笔者写楚汉的故事了,也写到了巨鹿之战这里,笔者感到困惑的就是:《资治通鉴》指出,项羽是在秦二世三年十一月杀宋义,约十二月渡过漳水。漳水就是现在河北的漳河,漳河的封冻期是公历1月到3月,平均75天。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大约是公历一月初到二月初,是一年最冷的时候。笔者很难想象在这个时候会需要坐船过漳河。至于在这个季节,让野战军砸了锅吃冷食,与之相比反倒显得是个较小的问题了。
在这个问题上,《资治通鉴》给出的渡河时间,与同在其中“破釜沉舟”的记载,笔者感觉存在矛盾。如果《资治通鉴》的时间正确,那么 “破釜沉舟”的故事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发生的,两者似乎存在巨大冲突。
笔者也曾考虑过,是不是秦末的气温较高,不过再夸张的温差,恐怕也无法高达十几、二十度,如果秦末的气温高到漳河都不结冰了,那当时两极冰盖恐怕也不存在了,海平面都要过河南平均海拔了。
再退一步,假设当时漳河有什么地热突发、岩浆、外星人什么的,导致漳水化冻了。笔者觉得项羽面对这种异乎寻常的现象,似乎也不太可能在那个季节忙着造船,而不是等几天看看河水是不是还会冻上。即使不提在严冬里伐木造船的难度,这种行为本身都是一件闻所未闻、匪夷所思的事,不是吗?
反过来说,笔者斗胆,假如破釜沉舟的故事是误传,实际上不存在,那么好像一切就都很通顺没有任何奇怪的地方:本来漳水是秦军的屏障,保护了秦军的粮道。现在漳水封冻了,楚军踏冰而来,攻击了无险可守的章邯军。同样,《资治通鉴》记录的时间看起来也完全合理,十一月项羽杀了宋义,然后请求怀王任命,十二月接到怀王的任命后,项羽立刻就发起了对章邯的攻击,他刚刚以逗留四十七天为名义杀了宋义,没有可能自己反倒要逗留几个月到春暖花开、漳水解冻才发起进攻吧?更别提造船的事,明明有冰可用,非要拖上几个月等到冰化了再造船那才是岂有此理。
因此,笔者在书中描述了另外一个战争过程,而放弃了破釜沉舟这个经典故事。毕竟,笔者还是要使用《资治通鉴》里的时间线来构建这整本小说。“焚舟破釜”最早见于《孙子兵法》,用来指不留后路、殊死一搏的气概,本书中,笔者描述项羽采用这样的气概和战略,并用这个口号来激励将士,但只是一个口号,一个策略和比喻,而不是真的行为。
还请读者理解,并且,笔者非常惶恐地请求所有读者指点,是不是笔者疏漏了什么特别重大的原因,才使得《资治通鉴》的时间和“破釜沉舟”的典故这两者无法共存。”
感谢诸位读者的阅读。)
……
才刚刚向北方进军,刘邦就遇到了一场大雪。
望着眼前白茫茫的大地,刘邦向蒯彻苦笑道:“不是我不尽心,这天气实在无法行军。”
蒯彻看着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的道路,也知道这件事怪不得刘邦,他紧赶慢赶,但赶到刘邦军中的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了。
“还请沛公派几个使者去给鲁公报信。”蒯彻最后无奈地说道。
“这个自然。”
刘邦当即拿出重赏,有几个身强力壮的士兵眼馋这份赏赐,从刘邦手里领了双份的寒衣,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后就离开军营,顶着咆哮的北风向白马赶去。
回到自己的营帐后,刘邦的脸色有些难看,戚姬小心翼翼地问道:“夫君,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
“无法行军啊。”刘邦火炉里扔进了一根木头,风雪让砍伐变得困难起来,可军队对柴火的的需求量却是大增。幸好周围没有敌军,楚军不需要费劲建立坚固营寨也不需要挖掘深沟,现在楚军能够把大部分人力都派出去收集柴火,保证了每个帐篷里的温度。
盯着火炉看了一会儿,刘邦缓缓地对戚姬说道:“我义弟那边应该更冷吧?这天气实在不是打仗的好时候。”
“鲁公会有危险吗?”戚姬问道。
“是的,”刘邦重重地点点头:“他刚刚以逗留不战的名义杀了大将——天啊,他怎么会用这样的借口?这不是把自己的退路都堵死了吗?这天寒地冻的怎么打仗?可要是等到春暖花开那要等多久?九十天?一百天?那他岂不是更逗留不战了吗?”
刘邦一边说一边叹气:“现在我是无论如何也赶不及了,或许我当初不该听大将命令来南边的,有我在义弟不至于被逼到和大将翻脸的地步。”
之前看到楚军内乱后,魏豹也急忙把他的军队后撤几十里,和项羽的大营紧紧贴在一起。现在魏军基本就是楚军的附庸,要是楚军退兵,魏军是断然没法和秦军作战的。燕军也差不多,燕国地广人稀,又远离中原战场,接到怀王号召后,燕军也就凑出了两、三千人,还不到秦军的十分之一,甚至都不敢说比魏国这个楚国附庸的实力强。
看到楚军、魏军都远离后,燕军觉得自己独自呆在秦军面前实在是太危险了,于是也瞅个空子拔营挪到了楚、魏两军的旁边,共计四万联军聚集在了一起。
诸侯的救兵统统撤远后,巨鹿的形势顿时又变成秦军和赵军单挑,王离再次忙碌起来,急吼吼地打造器械准备再次强攻。不过天气实在太恶劣,秦军打造器械的进度不是很快,而守城的赵军士气依旧高涨,首先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室而战,上次秦灭赵时进行的大屠杀没过去几年,很多幸存者还在世;其次,诸侯军只是退却并没有离开;最后,至少现在天气还是站在赵军这一边。
今天项羽正在营帐里看书,项伯急匆匆地跑来见他。
“大王的使者到了。”项伯一进门就叫起来。
项羽抬起头,看着项伯那染着冰霜的头发和胡须,还有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叔父,稍坐,不必如此。”
“我怎么坐得住啊?”项伯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要是宣布我们为叛逆可怎么办?我们项家可是世代忠良……”
“叔父!”项羽提高了声音,盯着项伯的双眼,抬起手轻轻地向下按了一按:“镇定。”
项伯深吸了一口气,对着侄子点了点头。
项羽站起身,一个门客把他的虎皮战袍抱过来,披在族长的肩膀上。项羽有条不紊地把战袍裹好、系紧,端端正正地戴好自己的头盔,最后检查了一遍自己腰间的宝剑,然后迈开大步当先走出了营帐。
跟在项羽身后的,是一队项家的武士。
守卫营门的士兵先是向项羽行礼,然后一言不发地为他们的统帅拉开了营地的大门。
营墙之外,一小队骑兵坐在战马上,为首者穿着华贵的袍子,他身后的骑士高举着一面大旗,旗杆的顶上是五色的牛尾装饰,这面土黄色的大旗正在北风中猎猎作响。
项羽向着这队骑士走去,虽然脸上的表情一如既往地镇定,但他紧握剑柄的手也情不自禁地越握越紧。
看到项羽走过来的时候,本来安坐在马鞍上的怀王使者也翻身下马,迎着项羽大步而来。
面对面站定的时候,项羽感到自己握剑的手好像又紧了一些。
“长安侯。”使者再向前踏上一步,盯着项羽的眼睛问道:“卿子冠军的虎符何在?”
“稍等,已经派人去请范大夫了。”项羽答道。
离开彭城的时候,宋义从怀王手里拿到了虎符,宋义死后当然落到了项羽手里,不过那代表着怀王的权威,项羽不可能抓过来就用,为了避嫌还放到了范增那里。
项羽和使者等了一会儿,范增也带着队家臣匆匆赶来。
使者重复了一遍问题,范增瞥了项羽一眼,从怀里取出那半只虎符,恭敬地双手递给代表怀王的使者。
使者接过虎符后,又从自己怀中掏出包得紧紧的一件东西,拆开包袱后使者从中拿出了另外半只,将两者对在一起,拼成了一只严丝合缝的老虎。
仔细地鉴定完毕后,使者一言不发地把范增交回的那半只小心翼翼地收进包袱,然后轻手轻脚地放到自己怀中。接着使者又掏出一捆用丝绢精心绑好的竹简,上面还盖着鲜红的楚王大印,一看就知道是怀王的任免诏书。使者左手拿着竹简,右手托着他带来的那半只虎符,抬起头和项羽对视片刻后,这个使者猛地一个躬身,俯下头双手把这包东西高高举起,呈递给项羽。
项羽感到心脏猛地一松,不过依旧没有松开剑柄,而是伸出左手把虎符和竹简从使者手里抓过。
感到双手一轻后,怀王的使者立刻倒退两步,伸手撩起自己的袍子,毫不迟疑地单膝归到在雪地里。那些护送使者而来的楚国武士,也都做出了一模一样的动作,集体向着项羽单膝下跪,深深地低下头,就好像是拜见大王和相国时一样的礼仪。
“上将军。”低头的使者一动不动地保持着原本的姿势,他的声音既响亮又恭敬,在项羽接过信物后,他就不再使用之前的那个称呼。
“上将军!”保护使者和虎符前来的楚国武士们齐声呐喊,他们的声音响彻在雪原上,被北风送向了天边。
项羽松开了握着剑的右手,从左手里取过了虎符——这半只用青铜铸就的老虎。
项羽把这半只青铜老虎紧紧地攥在手里,感受着它传来的阵阵凉意:他的祖父曾经从楚王手里得到过同样的一件信物,虽然现在这并不是同一只——那只在项燕战死后不知所终,项梁怀疑父亲自杀前毁掉了那只传承数百年的虎符——项燕宁可毁掉它,也不愿它成为敌国夸耀的战利品。
现在项羽手里的这一只是怀王重新铸好的,不过它的功用和项羽祖父手里那一只完全相同:整个楚国,除了楚王和楚相,都要服从这只信物的持有者的号令,向他献上近乎面对楚王时的礼仪和敬意。
项羽忍不住仰天长啸,季父项梁失去的权利,他已经取回来了大半。
和宋义统军时不同,现在楚军营地的占地面积大了很多,大家各自分散开修筑了很多营墙,彼此之间不再有通道联络,就连范增都没有选择和项羽住在同一堵营墙之后。项羽知道这个时候肯定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的后背,可能有些人在咬牙切齿地等着自己的失败,不过一切都没关系了,他们都看到了怀王使者向自己行的大礼,可能还有些人听到了他们对自己的称呼,而这消息肯定会像长了翅膀一样地迅速地传遍全军,所有项羽的政敌,从这一刻起都必须要向他低头臣服。
……
“让儿郎们休息几天吧。”王离抬头看着天边银色的乌云,无奈地对身边的人下令道。
“至于楚军那边的侦查,也放缓一些吧。”接着王离又下了一个新的命令,冬雪一场接着一场,上一次的表面还不曾化去,就有新的雪盖在上面,现在楚军距离王离有几十里远,时刻保持对楚军的近距离侦查会导致斥候部队的大量损失。
楚军那边早就停止了对秦军的紧密监视,把斥候部队范围回缩到营地周围,在这种天气下,秦军不可能离开驻地在旷野里挣扎走上两天去攻打楚军的营寨,至少王离完全没有动过这方面的念头。
“是啊,楚国人很多都是江东来的,他们可能大都连雪都没见过吧?”秦军的幕僚也纷纷点头赞同:“他们还不如我们呢。”
这种天气秦军都不想出营,楚军就更不可能了,秦军探马完全可以和楚国一样,收缩到基地周围二十里左右,这差不多是步兵在这个天气能行军的极限,再远估计不但望族子弟不肯跟随,普通士卒也要哗变了。
“二十五里。”王离最后下了命令,比幕僚推荐的距离还稍微远了一些:“项羽把少府打败了四次,对他我们要谨慎一些。”
……
楚军的帅帐里再次挤满了将领,这还是自宋义死后的第一次。
“我军要速战速决,一举打垮秦军,解巨鹿之围。”项羽大声说道。
吕臣身体一晃,就想张口说话。
项羽举起手,阻止了他的发言,自顾自地继续说下去:“不过我不去打王离,王离深沟坚垒,绝不是轻易能打下来,我们去打章邯。“
在项羽的背后,挂着一幅巨大的地图,他转身向地图一伸手,就有个项家的卫士默默地把马鞭指向了章邯营地的位置。
“章邯在保护王离的粮道,他是没法像王离那样像刺猬一样团成一团的,他的营地分散而且拉得很散,是我们攻打的好目标。只要消灭了章邯,王离半个月内就会断粮,现在天寒地冻野外没有吃的,他的大军吃光了粮食就会溃散,根本没有任何机会逃掉。”项羽大声讲述的时候,地图旁的卫士无声地在地图上移动着马鞭,配合着项羽的演说。
“在下雪前,王离和章邯之间的距离只有两天的路程,而且他们的联络非常畅通,对我军的侦查也很紧密。但现在不同了,相同的路程,现在王离要走上四天才能回救章邯,以前他可以日夜兼程,还可以在野外露营,但现在这些他都不行了,他要缓缓行军,还要扎营生火。最重要的是,现在他们不能立刻发现我们的行动,他们的侦查圈都缩回了自己的营地附近,王离在接到章邯的求救信之前,根本不会知道我们已经向漳水出兵了。”
听到这里,范增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亚父,”项羽把这两个字叫得清晰又响亮:“您有什么要说的吗?”
“大将等着下雪,还把营地挪出几十里,就是等这个时候吗?”范增难掩脸上的异色:“还有漳水,现在漳水已经封冻了,我们可以踏冰而过根本不花什么时间,章邯没有屏障也没有时间去警告王离了。”
“亚父,”项羽温和地说道:“作战这种事,当然要提前仔细思量了。”
“大将说的是。”范增点头道。
吕臣见状又要发言,陈婴也跃跃欲试。
可他们两个都没有范增的待遇,项羽又是一抬手阻止了他们。
接着项羽就点了两个将领的名字,命令他们立刻带领先锋出发,中途修一座营地,然后渡过漳水后再在章邯营地外二十里建立营寨,完成这一切后立刻回报自己。
“等他们建立好营寨后,我们就出去去攻击章邯。”
无论是被点名的部将,还是营帐里的其他楚将,几乎人人都是面有难色。
“我知道你们都觉得,这气候攻打章邯也很难,可兵法有言:焚舟破釜,陷于死地而后生。”
项羽不为所动,举起青铜虎符对两个将领说道:“等你们扎好最后一营的时候,你们也就该被章邯发现了,这时我会率领全军跟着过去,离开这座营地后,就烧掉这座营地;接着是中间的那座,最后向章邯进攻的时候,最后一座也会烧掉,每一个士兵都必须知道:如果不能夺去章邯的辎重和粮草,他们就会冻死在荒野里。对了,每个士兵,还有将领,也包括我,都只能带三天的粮食,兵贵神速,如果我们走得太慢让王离及时赶回的话,我们就攻不下秦军的营地了。”
“大将。”吕臣实在忍不住,不顾礼仪地大叫出声:“孙子兵法上固然说过焚舟破釜,但只是说说罢了,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许根本行不通。”
项羽一言不发地站起来,随着他魁梧的身体拔地而起,帐篷里顿时寂静无声,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望着恩威难测的项羽。
至于吕臣,在被项羽瞪视了几眼后,已然是惊恐万状。
“你要违抗我的命令吗?”项羽用低沉的声音问道。
吕臣听到这问话后,立刻伏倒在地,额头上的冷汗一颗颗地滴落:“臣不敢,大将。”
“你们还等什么?”项羽举起虎符,指着被他挑出来的先锋。
“遵命,大将。”
项羽这声吼声,让众人耳朵中都有嗡嗡之感,两个先锋急忙并肩单膝跪下,对项羽抱拳应诺:“臣等这就出发。”
“你们可以带五天的粮食。”项羽说道:“不用挖壕沟,修筑营墙,只要能避一夜寒就是大功。”
“遵命。”两个将领再次急忙应是。
“传令。”项羽的视线从满营的将领脸上一一扫过:“从今夜起,口令就是:焚舟——破釜。”
“都听见大将的命令了。”范增手扶宝剑,长身而起,对其他人喝道:“还不去准备?”
众人都散去后,只剩下范增和项羽还有项伯后,前者转身轻叹道:“陷于死地而后生,还没有人这么做过。”
“那我就来做第一个好了。”项羽轻松地笑着。
“这一切,利用天气掩盖行踪,拖延王离的行动,你都是杀宋义之前就想好了?”范增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看到的这一切,项羽的部署一环套着一环:“你见过雪吗?”
“我很小的时候,季父带我去会稽前见过,”项羽伸出手撩起他桌边的盖帘,露出了下面堆得满满的竹简:“不过我主要还是看书,我看了很多书,几乎只要闲下来就会看书。”
范增欲言又止。
“亚父请讲。”项羽鼓励道。
“赵括也看过很多书。”范增轻声说道。
闻言项羽露齿一笑,虽然他的笑容很温和,但这一笑竟然让范增有寒毛倒竖之感。
“只有我输了,才能把我比作赵括,而我是绝对不会输的。”项羽说完,就客气地问道:“亚父还有事吗?没有的话我想看书了。”
范增走后,项羽一边挑选着书,一边对项伯笑道:“叔父,看刚才吕臣吓得那个样子?”
“是啊,你季父都不曾把他吓成那个样子。”项伯感慨道,又想起了项梁主政的时候,那时项羽远没有现在这样锋芒毕露,现在没有人能和项羽并驾齐驱,整个军事会议就是他的一言堂,没有人有资格和项羽讨论,只能勉强跟上他的思路并服从他的指示。
“说起来,”项羽已经选好了一本书,正轻轻地解开这捆竹简上的绳索:“好像也就是刘邦能够顶住我的瞪视,我瞪过他一次,他身边的人腿全软了,可他居然没有乖乖地把李由的尸体交给我,嗯,要是义兄在这里,他应该能帮我把计划改得更好吧?今天这些都是竖子。”
项羽把竹简翻开,在将全身心投入进去之前,他抬头看着项伯,温和地问道:“叔父还有事吗?”
“没有。”项伯走出了族长的帐篷,轻手轻脚地把帐门放好,免得让寒风打扰了里面读书的人。
……
听探马报告说楚军过来后,章邯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冒着风雪亲自去侦察了一番,果然看到一股楚军已经度过漳水,正冒着风雪在不远处扎起了成片的帐篷。
“这,这……”虽然被项羽、刘邦打败了好几次,但入冬后章邯顿时觉得自己又有了优势,项羽那么年轻,还带着很多从来没有经历过雪地战的江西、江东兵。在今天得到报告前,章邯觉得自己还是很安全的,觉得至少在开春前没什么爆发大战的可能。
脚下的土地已经冻得如同钢铁一般,章邯实在想不通楚军怎么敢换营地,还胆大包天地把营地直接摆到了自己的营地旁。现在武器砸在地上也就是一个小点,章邯自问是绝对没法修建起防御工事来的,也不信这世上有任何人能在这种天气里做到。
结果楚军竟然就没有修筑任何防御工事,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尝试的意图,搭好帐篷后就四散开收集柴火。
“要是我夜袭,他们打算怎么办?”章邯看得目瞪口呆,但越是这样,章邯越不敢轻举妄动;他不得不想到,现在秦军行动起来其实也非常困难,章邯手下的不到两万军队分散在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劳工营和粮仓里。章邯并不知道楚军后面是不是跟着援军,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楚军的疑兵之计,要是章邯派去的军队太少担心遇上楚国的后援;要是兴师动众万一楚军只是空营那秦军就白忙一场,还可能导致露出破绽。
“多派探马。”章邯很快就有了决断,同时他也冷静了下来:“就算项羽真的率领大军前来,他几万大军的辎重也得堆积如山了,带着这么多辎重他一天走不了多远。”
“是不是立刻通知武城侯?”一个郎中问道。
“不,”章邯果断地摇摇头:“还是一样,项羽根本走不快。”
带着数万大军的辎重,项羽短期内是无论如何也赶不到章邯近前的,要是章邯大惊小怪,吓得王离全军回救了,那搞不好反倒是中了项羽的计。章邯已经想到,说不定项羽就是在这里故部疑阵,想引诱部分秦军回救,然后去给巨鹿解围。
虽然章邯不介意从巨鹿撤围,但撤围的原因肯定不能是他谎报军情。
“不用怕,不要自乱阵脚。”已经想通一切的章邯彻底镇静下来,对左右说道:“只要我们不乱动,其实根本不用怕,无论如何,项羽走得都快不起来,等探马找到他的主力到底在哪里,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
“焚舟!”
一个楚国卫兵警惕地看着向他走过来的一队骑士。
“破釜。”领头的骑士答道。
这个骑士被引到帐篷的深处,他向里面的将军报告道:“大将已经带着主力抵达,今夜之前全军都会抵达。”
“刚好。”将军抬头看了看天,半晌后转头对同僚说道:“要是明天开始连下两天、或是三天大雪怎么办?我们还有一天的粮食,大将他们也是一样。”
“我不知道,别问我,我以前就没见过雪,或许这东西就不会连着下。”
第二天黎明。
悠长的号角声回荡在楚军的营地里,项羽大步走出营门,在卫士的簇拥下走出来,仰天看着万里晴空:“真是天助我也,比我希望的还要好。”
说完项羽就回过头,对左右吩咐道:“让全军准备吧,把帐篷都烧掉,大家最后吃点东西、喝点温水,暖和、暖和身体,今夜或是在章邯的大营避寒,或是葬身荒野。”
“遵命。”左右齐声答道。
秦军的情况也和项羽估计得差不多,章邯完全没有想到楚军会全师而来,他的营地依然分得很散,完全没有把部队集中起来。只要项羽一举击溃章邯,那王离就插翅难飞。王离统帅的是秦国最有战斗力的野战部队,其中的军官很多都有灭六国的经验,这支部队的重要性远不是章邯的刑徒军能够相提并论。
如果正面对抗与这支精锐的秦军对垒,就是勇猛如项羽也会忌惮三分,但无论多么精锐的部队,无论有多少经验丰富的军官或是多少久经战阵的老兵,只要没有军粮那都只有死路一条。除了这支项羽必欲全歼的秦军外,他们的统帅是项羽选择行险的另外一个原因,王离是王翦的嫡孙,而项羽则是项燕的嫡孙,这不光是秦楚之间的国仇,王家和项氏之间绵延三代的仇恨也需要一个了结。
“大将,”一个卫兵捧着捆竹简出来,为了轻装急行,项羽把他所有的书都扔给了魏豹去保存,只带了一卷孙子兵法在路上看:“这个也要烧吗?”
“烧了吧,我都看了十多遍了。”项羽自然不会带本书上战场,他随手一抛,将这捆竹简扔进了帐篷里,竹简在地上翻滚着散开,露出上面的一行字: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从今天开始,陷于死地而后生,就不再只是书本上的话了。”项羽大步走向营外,他的身后是纷纷被点燃的楚军帐篷。
随着跃身马上的项羽抽出宝剑,向着章邯的大片营地用力挥下,三万再无退路的楚军背对熊熊燃烧的冲天大火,发出了齐声的呐喊声……
(笔者再按:重申一遍,还是感觉这个改动太大。
请读者理解,笔者是写小说而不是研究历史,笔者不可能根据千头万绪的史料里提出几种可能的解释。笔者的小说里只能有一条清晰无误的故事线,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这仗的时间、地点、过程。这本书很多地方使用的是《资治通鉴》的时间线,有的地方因为剧情需要也含糊过去了,写到后面发现前面有错,笔者还会回头去改。但巨鹿之战影响太大,必须要详写没法含糊,宋义被杀这段历史的时间白纸黑字含糊不过去;破釜沉舟也太有名了,一点儿也含糊不了。这就逼着笔者选一个,放弃另外一个。
推翻时间线?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这就是推翻了秦末战争的已知历史进程,未来是不是有人能做到笔者不知道,反正笔者是肯定不是那个前无来者的人。那推翻破釜沉舟这个著名典故?难度同样很大,但仔细想想,似乎有点可行性啊。
有人或许会说可能有小气候什么的,笔者不是地理学家不知道这种小环境气候异常是否会出现,但即使、即使漳河某一段真的因为岩浆地热或是其他什么可能的原因小范围化冻……假如读者您是项羽,看到一条平均要封冻两个半月的漳河,突然冰冻的好像不那么结实了。你的选择会是在寒冬里急吼吼地造船,然后放着其他可以直接走过去的地方不走,非要花费精力造出船,然后非要从这段很配合一直没有又冻上的地方渡过去,然后再刨个冰窟窿把船沉下去吗?
笔者很难想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所以本书中笔者假设:项羽只是用《孙子兵法》中的焚舟破釜之计,并用这条兵法来激励军心士气,但并不是真的去在冰天雪地里砸锅沉船了。而巨鹿大获全胜后,项羽的勇气和这条焚舟破釜之计广为流传,最后以讹传讹变成了他真的破釜沉舟了——在河北一年最冷的时候。
笔者第三次声明:这本书是小说不是历史论文,无法讨论各种可能性只能给出一个确定的说法,这个说法可能错得离谱但给出一个经得起考验的说法不是笔者力所能及的事情。至于为什么时间和事件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冲突,只能是历史学家研究的课题,笔者作为外行只能提出一个外行的问题:到底是史载的巨鹿之战进程错了,还是破釜沉舟这件事不存在?似乎两者必居其一。
不得已花费了这么长的篇幅来解释,巨鹿之战真的没法含糊过去了啊,再次感谢诸位读者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