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东晋第一人
  司马绍继位之后,王敦再次举兵攻打京师。
  这时的王敦开始有病,王导不管王敦死没死,率子弟们发哀,说王敦已死。
  众人听闻,以为王敦死了,都有讨伐钱凤叛贼之志。
  晋明帝讨伐王敦,便给王导调兵的节符,都督诸军,领扬州刺史。
  这一点,说明皇帝对王导是十足的信任。
  后来,王敦之祸平息之后,王导进封始兴郡公,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司徒如故,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司马绍年轻有为,而王导又善于治国。他们俩个联手的话,晋朝会很快走向兴盛。
  可惜,司马绍二十七岁,只做了三年皇帝就死了。
  他死前,遗诏王导和庾亮,共辅幼主,是为晋成帝。
  这个庾亮是司马绍的皇后庾文君的哥哥,也就是国舅了。
  司马绍这样的安排,要是庾亮和王导是同一路人,那就没什么,要是不同一路人,内乱就此而起。
  事实上,庾亮和王导果然不是同一路人。他一上台,就开始排挤王导。
  王导面对庾亮的排挤,他完全可以用实力反击,但是,他没有,他采取了忍让的策略,避让庾亮,也避免的朝廷的内斗。
  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只有这样做,国家才会有凝聚力,外敌就不能乘乱而入。
  不过,王导也不是什么都忍让,在大是大非,国家大决策上,不能做的,他寸步不让。
  庾亮想着让自己权力更大,于是,要征历阳内史苏峻入朝,任命为司马。实际上,就是要剥夺他手上的权力。
  王导赶紧劝阻了,说:“苏峻奸诈多疑,必定不肯奉诏前来。山川原野中,可以躲藏毒虫猛兽,苏峻在外,还不至于马上发难,应暂时包容不惊动他为好!”
  庾亮哪里听他的?只想着拥有绝对大权,当下执意要征苏峻入朝。
  他这样一逼苏峻,苏峻只能铤而走险,带兵杀往京师了!
  庾亮平时牛叉轰轰,想灭谁就灭谁,连王导都是他想整就整,内心膨胀得像个大气球。哪里知道苏峻一来,一下子戳破了他的气球,才发现,原来自己就是个求!
  他面对苏峻的人马,六军败绩,赶紧逃跑到寻阳去了。
  王导的做法和他不一样,他是:入宫侍帝。
  就是去保护皇帝了!
  疾风知劲草,世乱见忠臣!
  在这危急时刻,王导想着的是皇帝,真是忠臣!
  苏峻攻进京师,认为王导德望极高,不敢加害,当下任命他仍为本官,居自己之右。
  苏峻得势之下,便逼皇帝迁都石头城,王导坚决反对。但是,苏峻比王敦还难说话,在皇帝面前都可以肆无忌惮。
  这一下,谁也拿他没办法,只得从建康搬到了石头城去了。
  王导见苏峻出牌这样不按规则,知道自己都会有不测之祸。
  这时,路永、匡术、贾宁这些苏峻的帮凶,当然是要王导死,只有这些人死了,他们才能往上爬,当下劝说苏峻杀了王导,同时尽诛大臣,树立自己心腹。
  苏峻还是敬重王导,没有听从他们的话。
  王导第一次感觉到危险,当下想救出皇帝,然而投奔义军。可是,苏峻衙御极严,哪里救得出皇帝?当下只有携着俩个儿子,奔于白石。
  他积极号召兵马,共讨苏峻,救出皇帝。
  这时,温峤和陶侃带兵击败了苏峻,救出了皇帝。
  而京城建康由于经历战乱,宫殿、宗庙都被焚为灰烬。
  温峤建议迁都到豫章,另外有些大臣又请求定都于会稽。大家纷争不已。
  王导都不赞成,说了第一点:“建康,即古时的金陵,过去就是帝王之都,而孙仲谋、刘玄德都说这里是帝王之宅。”接着提出第二点:“帝王不必因简陋豪华而移都,如果做到有德的话,就什么事情都做得成;没德的话,乐土也会变成废墟!”最后一点是:“如果迁都,会给敌人机会,他们也会认为我们这边胆怯。我们一跑,建康有肯能就失守,到时候,想再夺取回来,恐怕就不容易了!”
  这三点极为有见识,也维护了建康的繁华。
  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又转任中外大都督,进升太傅,拜丞相。
  王导再次得到了皇帝最大的信任。
  他再次做到丞相之后,依然保持着节俭的生活。
  他俭朴寡欲,仓中没有积蓄的粮米,穿衣服,不穿两件帛衣,以免浪费。
  这是一种深知规律的做法,自古俭以养德,奢必败家。
  我们平常许多人,别说做到丞相(国家总理)的位置,就是小小一个村长,就奢华得像土皇帝一样;再退一点来说,手里有一点钱之后,挥霍起来,就像开了家银行一样。
  这样的做法,在王丞相的面前,真的差了十万八千里,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人世间的规律,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把自己往害自己的路上推。
  第二年,王导走完了他忠义爱国,坚忍豁达的一生,享年六十四岁。
  他这一死,皇帝极为哀伤,在朝堂上举哀三日,葬礼达到了“中兴名臣莫与为比”的程度。
  王相,他承受得起国家这么大礼对他!
  《晋书》里面,对他的评价:“提挈三世,终始一心,称为‘仲父’,盖其宜矣!”
  掌管了最高权力,可是,始终一心一意辅佐皇帝,号称仲父,是适合的,是他应有的名份!
  王相,得史如此评价,虽死何憾!
  王导这一生,真的是宰相风范。他为人宠辱不惊,忠心耿耿;做事勤勤勉勉,认认真真;对待别人和和气气,诚诚恳恳;生活上勤俭节约了一辈子。最难得的是,他每次获得最高权力的时候,总是非常的谦卑;在庾亮和他争夺权力的时候,竟然选择忍耐,让别人去赢。
  这种高风亮节,令人已经不是敬佩那么简单了,他简直就是圣人,令人仰慕。如果只是这些品格的话,那也就是伟大人格的人而已,还称不上智慧的人。所谓智慧的人,一定是掌握人性、形势、规律的人。
  王导在面对庾亮的时候,选择了退让,因为,他知道庾亮不会要他的命;在苏峻的时候,选择逃跑,因为,苏峻的那些手下,有可能要了他的命。
  这是知人性的做法。
  王敦造反,他看到了他最后将失败;苏峻造反,他也看到了苏峻的失败;大家要求迁都的时候,他坚持不迁都,那是因为他看到敌人在虎视,形势不允许。
  这是了解形势的做法。
  至于规律,他如此做人做事,就已经是依照一条规律在走——善始善终!用善来开始,也用善来结束。所以,他的一生,真是善始善终,成为完人。
  他之所以成为完人,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宽广的胸怀。他每次受指责的时候,受委屈的时候,都能如海一般的胸怀去容纳。陶侃见他权力大,威胁皇权,想着去灭了他,他为了大局着想,也没把陶侃怎么样。我们老是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导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你觉得王导不够伟大的话,那就想一想,我们自己受到指责和委屈的时候,能不能容纳?如果不能,那就想想王导吧!曾经有一个这么了不起的人,他在受到指责和委屈的时候,总是如海一般的胸怀去容纳!我们还有什么事容纳不了的?
  东晋的祖逖,如果没有王导的出现的话,他应该成为东晋第一人;可是,有了王导,这东晋第一人的位置,只能是王导,没有第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