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察
  俞善今天意外的很好说话, 什么条件都没提,就直接把如何选种插秧的方法贡献出来了, 倒让杨绍光突然觉得有些受之有愧。
  俞善浑然不觉杨绍光的想法, 她是真心想要在石江县推广移栽水稻的。
  这里每年春天都雨水丰沛,听俞根叔说,像今年这般, 接连不断的雨水把种下的稻种沤烂, 秧苗泡坏根的事情时有发生。
  确实,直播水稻省时省事, 种子一撒就完事了, 光人力成本不知道省了多少。
  相比之下, 移栽插秧就要麻烦许多。
  “不瞒二位大人, 插秧之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俞善觉得一件事情想要做成, 只说它的好处是不成的, 还必须要让人知道底线在哪儿,于是坦言相告,把缺点一一道来:
  “首先, 就是费时费力费人工, 不光要育秧, 还要占一片秧田;等秧苗长到足够高再移栽, 又要费一遍功夫。虽然农家人力不值钱, 可像今年这种特殊情况下, 劳力紧张, 就还是直播更适宜一些。”
  听到俞善字字句句说得都是插秧移栽的法子不好,郭县尉反而起了好奇心:“那你为什么还要多费这一遍事呢?”
  俞善笑了:“好处是这样精心侍弄,移栽以后稻秧根强苗壮, 抗性更高, 例如石江县雨水多,这些天阴雨连绵,村子里许多稻田就经不起淹,我稻田里的秧苗丝毫不受影响。”
  这事儿也是谈资的一部分,郭四通和杨绍光都是听过的。
  “且插秧可以做到疏密有度,不会像直播撒种那样,疏的疏,挤的挤,过疏的要费时补苗;撒得过密,稻子挤成一团,根系又扎得浅,很容易倒伏。”
  俞善停了一下,又补充道:“撒种的时候,还要特别防着鸟儿、老鼠偷食种子,被偷走几粒种子,就有一片出苗不齐;秧田小容易看护,损失也少一些,等长成苗插到地里就不怕了。”
  “要教你这么说,除了耗费人力之外,插秧法居然没有其他缺点了?”杨绍光听得仔细,也都听懂了。
  他一个世家子,不说五谷不分吧,至少当县令之前是不辨菽麦的,能做到如今这一步相当的不容易。
  俞善摇摇头:“自然是有缺点的,又要育苗,又要移栽,移栽之后秧苗的根系多多少少会受损,灌水返青也要三五天才能缓过来,这耽误的都是稻子生长的时间,所以移栽插秧会比直播晚几天收成,但是又好在这稻子的口感上更胜一筹。”
  杨绍光听了放声大笑,对郭四通说:“老郭,你瞧瞧,俞小娘子的话术了得,口口声声说着插秧之法的不足,然而每项不足都有一桩好处来补齐,倒叫人难以取舍啊。”
  俞善听他点出自己的小心思,连脸都不带红一下的,笑眯眯的辩解道:“大人,正所谓卖花夸花香,想要别人的认同,还是得当夸则夸,尤其要不怕丑,自卖自夸。”
  “不过多说无益,二位大人跟我到田里转一圈,亲眼看看就知道了。”
  俞善诚邀杨、郭二人亲自下田走一趟:“我在村中有八亩水田,都是中田,恰好可以用来做参考;而且那块地包在四邻中间,众目睽睽之下,我也动不了什么手脚,等到夏收大人对比一下产量就知道了。”
  杨绍光敏感的察觉到俞善话里有话:“你的意思是,插秧之法,还能提高产量?”
  由不得杨绍不心动,往大了说,能够提高稻田产量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往小了说,界时上报朝廷,不仅是俞善的功劳,更是他的政绩。
  俞善指了指杨绍光面前摆着的手册:“产量的提高不是哪一件事就能决定的,从选种开始,我就做足了功夫,但都是些人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我敢担保,夏收时,我的田里产出一定会比旁人高。”
  俞善很清楚,最能提高稻米产量的,其实是育种。然而这件事没有十年八年功夫,没有科学的手段选育和足够的运气能找到适合的株本,是不可能马上实现的。
  她只能从人力可及且立竿见影的方面入手,譬如选种,譬如插秧。譬如积肥。
  杨绍光和郭四通今日虽然是便服出行,可都穿着官靴,底厚帮高不怕泥泞,俞善一说,他们二人便欣然同意了,反正眼见为实,这才是他们今天来的主要目的。
  走到院中,俞蔓和杨希月、郭宜兰聊得气氛正好,两个小姑娘在俞蔓的指点下,轮流上手试过小织机,过足了瘾。
  俞蔓答应帮她们一人织一块锦帕。
  两个小姑娘像寻宝似的,在俞蔓收藏的废线团里翻翻捡捡,找出自己钟意的颜色,全然不觉得这是连织坊的人都不屑一顾的废线。
  跟她们打过招呼,杨希月和郭宜兰都觉得织锦帕比下水田更有趣些,于是俞善领着杨、郭二人出了门。
  刚一出门,居然看见村长俞怀安颇为焦虑的在她家门口远远的张望……
  之前在村口有人看见杨绍光一行人,直觉是几个大人物,便连忙跑到俞怀安家中报信儿。
  对俞善这丫头,俞怀安是一时觉得她能干,一时觉得她不安分,心中老是七上八下的,所以一听到消息就赶紧跑过来看看情况,若真是大人物,少不得要他这个村长坐陪,免得俞善丫头不知深浅,得罪了人也不知道。
  门外有差役守着,俞怀安之前想要过来敲门,结果被差役驱赶了,于是远远的候着,一见俞善出来,便迎了上来。
  俞善哪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心下腹诽,面上还是笑盈盈的替俞怀安引见杨绍光和郭四通。
  一听这两位居然是县尊大人和县尉大人,俞怀安吓得腿都软了:天爷,善姐儿这是烧对了哪柱香,引来这两路神仙!
  既然俞怀安来了,俞善也不好就这么让他离开,干脆邀请他同行:“大堂伯,两位大人想要看一看村中春耕进行得如何,不如您也一起走一走,给大人们介绍下村子的情况吧。”
  能有在县令面前露脸的机会,俞怀安哪会白白浪费,当然是欣然在前面带路:“二位大人,请这边走。”
  这种场面杨、郭二人应对如常,客气的寒暄着往俞善那八亩水田走去。
  正如俞善所说,跟旁边良莠不齐的稻田相比,俞善那八亩地连成一片,颇为壮观,田中秧苗齐壮,株距适宜,跟旁边疤瘌头一样的水田相比,这稻田的秧苗宽窄均匀得让人看得十分舒服。
  杨绍光瞬间就觉得出这移栽插秧之法的好处来了,对俞善所说的增加产量也有了更大的信心,一切只待几个月后见分晓。
  看完稻田,俞善看了看天色,暗中思忖一下,开口邀请道:“二位大人要是不嫌弃,不如到我小镜庄上用个简单的午食,下晌再顺便到庄上看一看之前提过的间作套种之法。”
  她不说,杨绍光也惦记着这事,实在是他从未听闻过,而俞善现在折腾出的新鲜事儿,又都很值得期待一下。
  俞怀安主动请缨,领着随行的一个差役回俞善家请杨希月、郭宜兰,俞善带着杨、郭二人先到庄子上看米粉作坊。
  郭四通当初可是一手操作了俞善的米粉配方拍卖,还拍出一个令人咋舌的高价,他早就想见识下俞善名下这间日进斗金的米粉作坊了。
  如今俞善的米粉作坊可不比从前那三间小竹屋,那三间小竹屋已经全部改作晾晒米粉的地方。
  新起的作坊里,光一字排开蒸灶就有四个,煮灶也是四个,离老远就能看到烟囱上白烟袅袅。
  原先用来打粿团的石臼,俞善觉得太费力气,用木头架子改做成脚踏臼,果然省时省力不少。
  没办法,庄子上人手少,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效率。
  俞善他们去的时候,杨庄头他们全都忙得脚不沾地,虽然忙乱,却也都各能司其职。
  工坊里雾气蒸腾,俞善就没有让杨绍光他们进去,只是站在外面从窗口往里瞧,其中一个不可言明的原因也是为了卫生。
  就是郭四通对杨庄头他们头上统一包着的深蓝头巾和身上穿着的罩衣颇有微词:“俞小娘子,你这些下人怎么穿得古古怪怪的,真是不伦不类。”
  俞善当初也是费了一番功夫才让杨庄头他们接受每次进工坊要换上罩衣和头巾的:“大人,这工坊里做得都是些入口的东西,洁净是最基本的要求。您想啊,要是工人们做米粉的时候,不小心有根头发掉进去……”
  “行了行了,你别说了。本官明白了。”郭四通觉得再听下去,就不能再愉快的唆米粉了。
  他认真的想了一下,觉得回去就让娘子照样给家中的厨娘包上头巾……再一想厨娘那常年油腻腻的围裙,嗯,罩衣也来上一件吧!
  中午米娘子使出浑身解数,烧了一桌子好菜,庄子上自家养的鸡、鱼不说,俞善特意让米娘子做了一道酸菜炒米粉。
  米娘子自家腌制的酸菜咸淡适中,洗去多余的盐分之后,脆爽可口;与煮过的米粉一起炒制,酸爽筋道,跟煮米粉的口感又不相同,郭县尉自己就吃了一大盘!
  俞善特意指点米娘子给小姑娘们做了两道甜口的吃食,一人一碗调藕粉不必说,还有一样,是煎糍粑。
  说起来也简单,米粉作坊里捣的现成裸团,米娘子取了一点,用小石臼重新细细捣过,还加了把干桂花进去提香。
  之后她把拍成巴掌大小的糍粑块用油煎成两面金黄,撒上黄豆粉,再淋上粘稠香甜的红糖汁,一道桂花红糖糍粑就做好了。
  俞善唯一可惜的是没有用糯米来做,不然糍粑会更加软糯,不过即便这样,杨希月还是大呼今天这一趟来得太值了,新买的绣鞋沾上泥巴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