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妙人一枚
黑棋左上的大龙被屠,取胜无望的金镛只得弃子认负。
沈宝新将手上捻的一枚白子放回棋盒,他知道金镛心里装着事,这局棋他赢得很侥幸。
“这次大陆之行有何感触?”
“变化很大,感慨良多。”
年初金镛应燕京邀请,再次访问大陆,在看到大陆的经济与民生状况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由他主编的《明报》对大陆的态度开始从对立向友好转变。
作为《明报》的第二大股东,沈宝新很关心这件事。
金镛轻轻地叹了一口气,“香港回归大陆已成定局,燕京那边希望我参加香港基本法的起草。”
沈宝新颇为意外,“你准备从政?”
金镛作为武侠小说领域的一代宗师,可谓是誉满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但作为一代报人,却为人知之甚少,其实在金镛眼,《明报》才是其毕生的事业和声誉。
“我1948年来到香港,身无分,此后在这里成家立业,过了几十年自由自在的生活。香港给予我的实在极多。我在香港社会受到爱护尊敬,能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心常有感激之情,只觉得我比别人得到的多,而回报不足。这一次有机会为香港做一件重要的事,然后退休,心会感到安慰。”
见老朋友心意已决,沈宝新不禁在想,金镛之后,《明报》的主编该由谁来接任?
虽然还有一年多的时间,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才正式成立,但对于《明报》而言,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前不久报社收到了一份小说稿,老董看后大为称赞,极力向我推荐,说此有我之余风,又自成格局,笔情节皆有创新,大有开宗立派的气象。在大陆访问期间,我仔细看完了这部小说,觉得老董所言不虚,在我之后,香港武侠小说当属此人。”
金镛口的老董是《明报》副主编董千山,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其字简炼有力,字组织能力又高,能得到他和金镛如此之高的评价,想来那作者确实有些本事。
沈宝新好奇地问了一句:“比倪诓如何?”
在《天龙八部》连载期间,金镛受邀赴伦敦参加国际新闻协会主办的会议,并预备在欧洲做一次长途旅行,而小说又不能长期停载,金镛就找来倪诓代笔,可见金镛对倪诓的笔还是相当信任的。
“此子早生20年,倪诓必不如他。”金镛说得很技巧,言下之意却是那人水平不比倪诓差。
“那人叫什么名字。”
“你等我看一下。”金镛进书房找出了那份书稿,“叫……林宥伦。”
沈宝新愣了一下,“真是林宥伦?”
金镛见沈宝新神情有异,心不免有些好奇,“怎么,你认识这人?”
“我听说无线电视以10万1集的高价买下了他写的一个武侠剧本,不会就是你手上这部小说改编的吧?”
沈宝新细说了事情的原委,金庸听后抚掌大笑,“能想出这主意,这小子真是妙人一枚!”
——
“这么说查老先生是同意了?”
林宥伦和《明报》副主编董千山见面的地点还是在一家茶楼,只不过这次真的只是喝茶。
“小说能和电视剧同步连载,其实是我们占了便宜,报社要是能借此机会扩大销量,我们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拒绝呢?”董千山虽然做了《明报》的副主编,但一直保持着学者的风度,脊背挺直,金丝眼镜后面是一双含笑的眼睛,头发梳理得很整齐。雪白的衬衣,乌黑的皮鞋,一声笔挺的浅灰色山装。
和这样老实的人打交道,林宥伦说话也不需要拐弯抹角。
“不知《明报》准备付我多少稿酬?”
董千山没有想到林宥伦会这么直接地问起这事,《明报》不比嘉禾、无线那么财大气粗,一字5元已经是高得不能再高的稿酬了。
《铁血天骄》总共有二十余万字,《明报》一下就要拿出近百万港币,董千山拿不准这价格能否让林宥伦满意,不敢冒失开口,只好不时端起茶杯喝茶,掩饰内心的不安。
“这稿酬太高了。”
林宥伦摇摇头,董千山惊奇得像半截木头般愣愣地戳在那里。
“林先生不是在和我开玩笑吧?”
“董老不必怀疑,我这是真心话,如果只是为了钱,我根本不需要这么费力来写小说。”为了打消董千山的疑虑,林宥伦接着解释说:“我最喜欢的武侠小说就是金镛先生的《射雕》三部曲,作为一个看着金镛小说长大的读者,《铁血天骄》这部书可以说是向偶像致敬。”
董千山像是突然抓住了什么,金镛的“射雕三部曲”承载了宋明元三代历史,听林宥伦这话里的意思,莫非他也想营造另一个武侠世界的历史?
“董老应该也看出来了,《铁血天骄》的故事很短,因为这只是一个前传,后面的故事大概还有百万字,到时候《明报》还能继续支付我这么高的稿酬吗?”林宥伦这话说得很直接,他不相信《明报》还能再拿出500万的稿酬来。
稿酬的事情确实让董千山犯难,但人秉姓却让他更想知道林宥伦在《铁血天骄》后面还藏着一个什么样精彩的故事。
“后面的故事会以梁靖和萧玉翎的儿子做主角,《铁血天骄》很多人物背后的故事都会一一揭晓。在这个故事里,我会尝试着写一些国古代不太受重视的学问,比如数学、商道、音乐,还有一切为正统不齿的杂学,相对来说我觉得这些学问的现代姓反而要比孔孟之道更强,也更有趣。”
林宥伦的想法让董千山眼前一亮,这是连金镛也没有尝试过的领域,而且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林宥伦如果真按照这个思路去写,很可能为写法、创意都开始捉襟见肘的武侠小说开拓出一条新路。
此时董千山反而觉得,金镛给林宥伦定下一字5元的稿酬并不为过。《明报》哪怕再拿出500万,如果能带动整个武侠小说的新发展,这笔买卖就不亏!
沈宝新将手上捻的一枚白子放回棋盒,他知道金镛心里装着事,这局棋他赢得很侥幸。
“这次大陆之行有何感触?”
“变化很大,感慨良多。”
年初金镛应燕京邀请,再次访问大陆,在看到大陆的经济与民生状况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由他主编的《明报》对大陆的态度开始从对立向友好转变。
作为《明报》的第二大股东,沈宝新很关心这件事。
金镛轻轻地叹了一口气,“香港回归大陆已成定局,燕京那边希望我参加香港基本法的起草。”
沈宝新颇为意外,“你准备从政?”
金镛作为武侠小说领域的一代宗师,可谓是誉满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但作为一代报人,却为人知之甚少,其实在金镛眼,《明报》才是其毕生的事业和声誉。
“我1948年来到香港,身无分,此后在这里成家立业,过了几十年自由自在的生活。香港给予我的实在极多。我在香港社会受到爱护尊敬,能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心常有感激之情,只觉得我比别人得到的多,而回报不足。这一次有机会为香港做一件重要的事,然后退休,心会感到安慰。”
见老朋友心意已决,沈宝新不禁在想,金镛之后,《明报》的主编该由谁来接任?
虽然还有一年多的时间,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才正式成立,但对于《明报》而言,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前不久报社收到了一份小说稿,老董看后大为称赞,极力向我推荐,说此有我之余风,又自成格局,笔情节皆有创新,大有开宗立派的气象。在大陆访问期间,我仔细看完了这部小说,觉得老董所言不虚,在我之后,香港武侠小说当属此人。”
金镛口的老董是《明报》副主编董千山,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其字简炼有力,字组织能力又高,能得到他和金镛如此之高的评价,想来那作者确实有些本事。
沈宝新好奇地问了一句:“比倪诓如何?”
在《天龙八部》连载期间,金镛受邀赴伦敦参加国际新闻协会主办的会议,并预备在欧洲做一次长途旅行,而小说又不能长期停载,金镛就找来倪诓代笔,可见金镛对倪诓的笔还是相当信任的。
“此子早生20年,倪诓必不如他。”金镛说得很技巧,言下之意却是那人水平不比倪诓差。
“那人叫什么名字。”
“你等我看一下。”金镛进书房找出了那份书稿,“叫……林宥伦。”
沈宝新愣了一下,“真是林宥伦?”
金镛见沈宝新神情有异,心不免有些好奇,“怎么,你认识这人?”
“我听说无线电视以10万1集的高价买下了他写的一个武侠剧本,不会就是你手上这部小说改编的吧?”
沈宝新细说了事情的原委,金庸听后抚掌大笑,“能想出这主意,这小子真是妙人一枚!”
——
“这么说查老先生是同意了?”
林宥伦和《明报》副主编董千山见面的地点还是在一家茶楼,只不过这次真的只是喝茶。
“小说能和电视剧同步连载,其实是我们占了便宜,报社要是能借此机会扩大销量,我们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拒绝呢?”董千山虽然做了《明报》的副主编,但一直保持着学者的风度,脊背挺直,金丝眼镜后面是一双含笑的眼睛,头发梳理得很整齐。雪白的衬衣,乌黑的皮鞋,一声笔挺的浅灰色山装。
和这样老实的人打交道,林宥伦说话也不需要拐弯抹角。
“不知《明报》准备付我多少稿酬?”
董千山没有想到林宥伦会这么直接地问起这事,《明报》不比嘉禾、无线那么财大气粗,一字5元已经是高得不能再高的稿酬了。
《铁血天骄》总共有二十余万字,《明报》一下就要拿出近百万港币,董千山拿不准这价格能否让林宥伦满意,不敢冒失开口,只好不时端起茶杯喝茶,掩饰内心的不安。
“这稿酬太高了。”
林宥伦摇摇头,董千山惊奇得像半截木头般愣愣地戳在那里。
“林先生不是在和我开玩笑吧?”
“董老不必怀疑,我这是真心话,如果只是为了钱,我根本不需要这么费力来写小说。”为了打消董千山的疑虑,林宥伦接着解释说:“我最喜欢的武侠小说就是金镛先生的《射雕》三部曲,作为一个看着金镛小说长大的读者,《铁血天骄》这部书可以说是向偶像致敬。”
董千山像是突然抓住了什么,金镛的“射雕三部曲”承载了宋明元三代历史,听林宥伦这话里的意思,莫非他也想营造另一个武侠世界的历史?
“董老应该也看出来了,《铁血天骄》的故事很短,因为这只是一个前传,后面的故事大概还有百万字,到时候《明报》还能继续支付我这么高的稿酬吗?”林宥伦这话说得很直接,他不相信《明报》还能再拿出500万的稿酬来。
稿酬的事情确实让董千山犯难,但人秉姓却让他更想知道林宥伦在《铁血天骄》后面还藏着一个什么样精彩的故事。
“后面的故事会以梁靖和萧玉翎的儿子做主角,《铁血天骄》很多人物背后的故事都会一一揭晓。在这个故事里,我会尝试着写一些国古代不太受重视的学问,比如数学、商道、音乐,还有一切为正统不齿的杂学,相对来说我觉得这些学问的现代姓反而要比孔孟之道更强,也更有趣。”
林宥伦的想法让董千山眼前一亮,这是连金镛也没有尝试过的领域,而且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林宥伦如果真按照这个思路去写,很可能为写法、创意都开始捉襟见肘的武侠小说开拓出一条新路。
此时董千山反而觉得,金镛给林宥伦定下一字5元的稿酬并不为过。《明报》哪怕再拿出500万,如果能带动整个武侠小说的新发展,这笔买卖就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