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城都
听过《骊歌》之后,马丽对张北山的评价再次提升了:“他还真挺有才华的,简单的旋律,却缔造出了让人回味无穷的感动。他不呐喊的时候,更有音乐魅力啊。”
“还行吧,他呐喊的时候也相当有音乐魅力。《大风吹》和《向阳花》就都很有特点。马丽姐你不是偏爱听摇滚嘛,对他的《大风吹》和《向阳花》应该有很深刻的印象吧?”
“我喜欢听的是偏流行的摇滚——PopRock,或者慢摇。张北山的摇滚风格过于黑暗另类了,我不太欣赏的来。”
“只是那两首歌比较特别,张北山的摇滚不是一味的黑暗另类风,他可以驾驭任何类型的音乐。这两天我听他唱他自己写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格的怀旧老歌,那感觉……真是没谁了。他写的那些老歌,我个人觉得比那个时期的音乐人写的都更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就连我妈这种专听老歌的人都被张北山的音乐给征服了。”
“嗯?”马丽一怔:“阿姨也听张北山的歌了?”
“对,张北山这些老歌就是专门唱给我妈听的。”
“为什么啊?他干嘛专门给阿姨唱啊?”马丽对此很好奇。
“这个说来就话长了,等回头有时间了我慢慢给你讲。”
叶子珊没把重点岔开,转回张北山的音乐才华道:“马丽姐,你应该听张北山微博上新发的那首《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了吧?”
“听了,这歌挺有个性,我蛮喜欢的。”
“我妈听了也挺喜欢的,因为这歌唱的是我们家门口的故事。这歌据说是张北山去我们上都旅游,在人民广场闲逛的时候,看到一个吃炸鸡等男朋友的女孩,然后有感而发写出来的。他去过很多不同的城市,是旅游,也是采风,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然后在不同的城市留下不同的音乐足迹。我问过他,他说他至少给五十座以上的城市都写过歌,有的城市还不止写了一首歌呢。”
“不会吧?他这么能写啊?”马丽有点吃惊。
“你要知道他创作的总数量会更吃惊的。”
马丽顺杆往上爬着问:“他一共写过多少首歌啊?”
“这个……我也不清楚,他自己应该都记不清了。他写歌就像高产的作家写文章,随手就是一篇散文,或者一首小诗,有时候可能会平淡,但他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妙笔天成的类型,极显才华。”
叶子珊说着又调起了视频,对马丽讲:“他几年前去你们城都的时候还写过一首歌呢,我录下来了,马丽姐你听听,一定会非常有感觉的。”
“他还给我们城都写过歌啊?”马丽讶异而好奇的笑了。
“当然了,城都这么有名的城市,肯定留有他的音乐足迹啊,这首歌的名字就叫《城都》。”
叶子珊说着给马丽放出了这首《城都》。
这首歌张北山录视频的时候没做什么解读,也不需要做什么解读,故事就在歌里——
……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
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额头,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城都,带不走的,只有你;
和我在城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
叶子珊以为马丽听了这首故乡之歌会感动的无以复加。
偷偷的观察马丽的表情,却发现马丽并没有露出被击中的那种完全投入和陶醉的表情。
听到中段时,马丽甚至微微蹙起了眉头,好像并没从这首歌里找到她想要的东西。
确实如叶子珊观察的这样,马丽听这首《城都》,远没有听之前两首歌那么有感觉。
这首歌没能承载她心中的故乡之情。
诚然,这首《城都》的旋律和感情很是细腻动人,张北山的声音一出来,马丽就有再次被抓住的感觉。
但听着听着,马丽就觉得这首歌不是她心中想的“城都”。
如果这首歌写的不是城都,亦或者马丽不是城都人的话,听这首歌肯定会更有感觉。
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蓉城妹子,马丽心中引以为傲的故乡,并不像张北山唱的这么“矫情”。
既然这首歌是以她的故乡“城都”命名的,马丽觉得张北山就该唱出她们城都的神韵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笔下的这才是马丽心中的故乡。
锦里尽头的武侯,青羊宫里的古树,草堂里的杜甫,挥墨赋诗三千首。
沸煮一锅红油,府河东流配浊酒,芙蓉十万株,满城银杏树。
这才是马丽心中城都的样子。
张北山就算不唱这些,总要唱一点和城都有关的东西吧。
再不济,唱首城都方言的童谣也行啊。
比如每个城都人都耳熟能详的:“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的幺姑儿说闲话……”这类的。
张北山这首《城都》里却没有任何马丽想要听到看到的有关故乡的元素。
唯一一点和城都有关的,就是哼唱的那两句“城都”,还有一句“玉林路的尽头”就一带而过了。
要这么唱的话,这首歌改成《北都》、《上都》、《广都》、《深都》,都可以啊!
凭什么叫《城都》啊?
当然了,张北山是在城都有感而发写出来的这首歌。
这是属于张北山个人的有关城都的故事,所以取名《城都》,这倒无可厚非。
但马丽作为一个城都人,听了这首《城都》,真是找不到一丝一毫家乡的感觉。
视频还没放完,马丽就听不下去了。
放言评价:“这歌并没有我们城都的灵魂和神韵,写的太过个人化了。”
叶子珊隐约有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的感觉,闷声问:“你不喜欢?”
“谈不上不喜欢,歌是挺好听的,但这歌和我们城都没什么关系啊。张北山去全国各地采风,写出来的歌都是这种个人化风格的吗?这反映不出当地的特点嘛,他对城市的解读太浮于表面了,或者说是太个人表象化了。”
“还行吧,他呐喊的时候也相当有音乐魅力。《大风吹》和《向阳花》就都很有特点。马丽姐你不是偏爱听摇滚嘛,对他的《大风吹》和《向阳花》应该有很深刻的印象吧?”
“我喜欢听的是偏流行的摇滚——PopRock,或者慢摇。张北山的摇滚风格过于黑暗另类了,我不太欣赏的来。”
“只是那两首歌比较特别,张北山的摇滚不是一味的黑暗另类风,他可以驾驭任何类型的音乐。这两天我听他唱他自己写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格的怀旧老歌,那感觉……真是没谁了。他写的那些老歌,我个人觉得比那个时期的音乐人写的都更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就连我妈这种专听老歌的人都被张北山的音乐给征服了。”
“嗯?”马丽一怔:“阿姨也听张北山的歌了?”
“对,张北山这些老歌就是专门唱给我妈听的。”
“为什么啊?他干嘛专门给阿姨唱啊?”马丽对此很好奇。
“这个说来就话长了,等回头有时间了我慢慢给你讲。”
叶子珊没把重点岔开,转回张北山的音乐才华道:“马丽姐,你应该听张北山微博上新发的那首《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了吧?”
“听了,这歌挺有个性,我蛮喜欢的。”
“我妈听了也挺喜欢的,因为这歌唱的是我们家门口的故事。这歌据说是张北山去我们上都旅游,在人民广场闲逛的时候,看到一个吃炸鸡等男朋友的女孩,然后有感而发写出来的。他去过很多不同的城市,是旅游,也是采风,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然后在不同的城市留下不同的音乐足迹。我问过他,他说他至少给五十座以上的城市都写过歌,有的城市还不止写了一首歌呢。”
“不会吧?他这么能写啊?”马丽有点吃惊。
“你要知道他创作的总数量会更吃惊的。”
马丽顺杆往上爬着问:“他一共写过多少首歌啊?”
“这个……我也不清楚,他自己应该都记不清了。他写歌就像高产的作家写文章,随手就是一篇散文,或者一首小诗,有时候可能会平淡,但他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妙笔天成的类型,极显才华。”
叶子珊说着又调起了视频,对马丽讲:“他几年前去你们城都的时候还写过一首歌呢,我录下来了,马丽姐你听听,一定会非常有感觉的。”
“他还给我们城都写过歌啊?”马丽讶异而好奇的笑了。
“当然了,城都这么有名的城市,肯定留有他的音乐足迹啊,这首歌的名字就叫《城都》。”
叶子珊说着给马丽放出了这首《城都》。
这首歌张北山录视频的时候没做什么解读,也不需要做什么解读,故事就在歌里——
……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
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额头,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城都,带不走的,只有你;
和我在城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
叶子珊以为马丽听了这首故乡之歌会感动的无以复加。
偷偷的观察马丽的表情,却发现马丽并没有露出被击中的那种完全投入和陶醉的表情。
听到中段时,马丽甚至微微蹙起了眉头,好像并没从这首歌里找到她想要的东西。
确实如叶子珊观察的这样,马丽听这首《城都》,远没有听之前两首歌那么有感觉。
这首歌没能承载她心中的故乡之情。
诚然,这首《城都》的旋律和感情很是细腻动人,张北山的声音一出来,马丽就有再次被抓住的感觉。
但听着听着,马丽就觉得这首歌不是她心中想的“城都”。
如果这首歌写的不是城都,亦或者马丽不是城都人的话,听这首歌肯定会更有感觉。
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蓉城妹子,马丽心中引以为傲的故乡,并不像张北山唱的这么“矫情”。
既然这首歌是以她的故乡“城都”命名的,马丽觉得张北山就该唱出她们城都的神韵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笔下的这才是马丽心中的故乡。
锦里尽头的武侯,青羊宫里的古树,草堂里的杜甫,挥墨赋诗三千首。
沸煮一锅红油,府河东流配浊酒,芙蓉十万株,满城银杏树。
这才是马丽心中城都的样子。
张北山就算不唱这些,总要唱一点和城都有关的东西吧。
再不济,唱首城都方言的童谣也行啊。
比如每个城都人都耳熟能详的:“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的幺姑儿说闲话……”这类的。
张北山这首《城都》里却没有任何马丽想要听到看到的有关故乡的元素。
唯一一点和城都有关的,就是哼唱的那两句“城都”,还有一句“玉林路的尽头”就一带而过了。
要这么唱的话,这首歌改成《北都》、《上都》、《广都》、《深都》,都可以啊!
凭什么叫《城都》啊?
当然了,张北山是在城都有感而发写出来的这首歌。
这是属于张北山个人的有关城都的故事,所以取名《城都》,这倒无可厚非。
但马丽作为一个城都人,听了这首《城都》,真是找不到一丝一毫家乡的感觉。
视频还没放完,马丽就听不下去了。
放言评价:“这歌并没有我们城都的灵魂和神韵,写的太过个人化了。”
叶子珊隐约有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的感觉,闷声问:“你不喜欢?”
“谈不上不喜欢,歌是挺好听的,但这歌和我们城都没什么关系啊。张北山去全国各地采风,写出来的歌都是这种个人化风格的吗?这反映不出当地的特点嘛,他对城市的解读太浮于表面了,或者说是太个人表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