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母子离心
李太后相信忠勤伯跟忠勤伯夫人不知道此事,但皇帝却不相信。皇帝说道:“李勉虽平日混不吝的样子,但却一向孝顺。外祖父若没同意,他绝不可能投靠楚瑛。”
说到这里,他眼中闪现过一抹噬人的光芒:“外祖父定然是看楚瑛现在势大,凭借以往的情谊李勉过去定然会得到重用,将来说不定能封个侯呢!”
话到最后言语带着浓浓的嘲讽。亏得他母后以前中说外家对他多好为他付出多少,结果现在看他处境不好立即另寻他路。
李太后还是极力为忠勤伯府辩解,说道:“李勉行事向来随心所欲,而且他与楚瑛一向交好,现在郭贵银投奔,他也只是顺势而为。”
见到这份上李太后还护着忠勤伯府,皇帝心情糟糕到了极点:“我已经派人去查了,若真查出此事与外祖父有关,母后别怪我不顾及骨肉亲情。”
忠勤伯夫人不管外头的事,所以只可能是忠勤伯所为。
李太后心头一颤,说道:“你要干什么,那可是你的亲外祖?”
虽然嘴上说相信忠勤伯,但也不敢打保票。而且就算真是忠勤伯所为,那毕竟是她亲爹,她也没想过要怎么样。
皇帝愤怒至极,说道:“母后,你知不知道这件事传开会有什么后果?连他都看好楚瑛,到时候又还有谁会信任拥护朕?”
李太后看他一副要杀人的模样知道再争执无用,只是放话道:“你若是想要动你外祖父,就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
那是她亲爹,不仅自小疼爱她后来进宫也想方设法地给她提供帮助,后来更是为了扶持儿子上位两次差点没命。
皇帝甩袖而去。
过了两日皇帝就过来了,与李太后说道:“母后,已经查明了,李勉投靠楚瑛确实不是外祖指使的。”
李太后紧绷的神情顿时松懈下来了:“我就说你外祖父不会……”
不等他说完,皇帝就粗暴地打断了她的话:“是外祖母写信给李勉,信说淮王有楚瑛跟雷明霁的辅佐将来必定能得天下,让他投靠楚瑛不要管他们。”
说完,他盯着李太后道:“母后,外祖母还在信里说,就算这件事被发现有你护着李忠勤伯府也不会有事。”
能否保住这个天下皇帝自己也没有信心,但胆敢背叛他的人全都得死,哪怕是血亲他也不会放过。
李太后对他的性子再了解不过,说道:“皇儿,你外祖母年岁大了老糊涂了了。看在她自小疼爱你的份上,你别跟她计较了。”
皇帝面无表情地说道:“不可能。若这次轻拿轻放其他人也不会再有顾忌,要不了一年我就得丧命在楚瑛手中。”
李太后心如刀绞,但她还是说道:“这事你外祖父肯定不知情。皇儿,你外祖父当年为了你两次差点将整个忠勤伯府赔上。你外祖母是大错特错,但也罪不至都杀了。”
皇帝不为所动。
李太后心寒至极,但凡念一点骨肉亲情也不会想着将李家全部处死。没办法,她只有拿出杀手锏:“忠勤伯府不仅是你外家还有从龙之功,你将忠勤伯府杀光了文武百官必定惧你如虎,天下人定会唾沫你冷血无情,史书更会记载你为暴君。”
没有哪个皇帝愿意史书记载自己是昏君暴君,他也不例外。皇帝沉默了下说道:“母后,那这事就交由你来处置吧!”
李太后没有拒绝。由她来处理此事还有转圜的余地,可若是换成皇帝来处置一个不好满门抄斩。
当日李太后就回了忠勤伯府。因为她是乔装打扮出来的,也没惊动什么人。不过李夫人看到她,就猜测到事情暴露了。
“娘,皇上与我说你写信给阿勉让他投靠楚瑛,这事是不是真的?”
李夫人没有否认,也否认不了:“是真的。”
忠勤伯与郭贵银之间的联系并不仅限制于书信,因为方法很隐秘所以皇帝没查出来。但李夫人是写信的,一查就露了痕迹。
李太后目次欲裂道:“娘,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夫人神色很平静,说道:“自然是为了李家。皇上守不住这天下,我肯定要为李家寻一条出路的。阿勉与楚瑛私交甚厚,只要去了洪城阿勉将来怎么着也能得个爵位。我李家的荣光,也能一直延续下去。”
李太后护手指甲都掐肉里了:“娘,你年岁大了不在乎生死,那大弟他们一家呢?你就忍心送他们去死吗?”
“阿灵,娘这辈子没求过你什么事,只求你能护住你大弟一家子。夺爵流放都行,只求能保住他们的性命。”
只要女儿愿意,保下大儿子一家还是可以的。
李太后眼泪夺眶而出:“娘,你就吃准了我不会袖手旁观才这么做的?娘,你为什么就不为我想一想?你这样做置我于何地?”
李夫人反问:“就算我不这么做,这天下就能保住了?阿灵,皇帝保不住这天下的,没有淮王与楚瑛也还有鞑靼。与其落入蛮夷手中还不如是淮王与楚瑛,至少他们不会滥杀无辜。”
鞑靼围攻京城两个月,在外面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皇帝与文武百官却束手无策。鞑靼退去以后也没说要出兵将大同夺回来。等明年鞑靼准备充分,京城怕都要保不住了。
李太后差点气晕过去:“娘,你怎么能说这种话?”
“不是我诅咒皇帝而是事实就是如此。”
两人说得并不投机,李太后怒气冲冲地走了。李夫人看着她的背影满眼的不舍,只是再不舍也没将人叫住。
当日晚上李夫人就走了,服毒自尽。
李太后知道以后晕了过去,在看到李夫人留下的信以后更是哭成了泪人。在信里李夫人说皇帝靠不住让李太后多为自己打算,最后还说其他都是虚的,活下去才最重要的。
李太后强撑着去参加了丧事,好几次哭晕在灵枢前。等李夫人的丧事过后她就病了,病了两个多月才好。病好以后她不要皇帝道慈宁宫来请安,也不再插手朝堂跟后宫之事,只一心念经诵佛。
说到这里,他眼中闪现过一抹噬人的光芒:“外祖父定然是看楚瑛现在势大,凭借以往的情谊李勉过去定然会得到重用,将来说不定能封个侯呢!”
话到最后言语带着浓浓的嘲讽。亏得他母后以前中说外家对他多好为他付出多少,结果现在看他处境不好立即另寻他路。
李太后还是极力为忠勤伯府辩解,说道:“李勉行事向来随心所欲,而且他与楚瑛一向交好,现在郭贵银投奔,他也只是顺势而为。”
见到这份上李太后还护着忠勤伯府,皇帝心情糟糕到了极点:“我已经派人去查了,若真查出此事与外祖父有关,母后别怪我不顾及骨肉亲情。”
忠勤伯夫人不管外头的事,所以只可能是忠勤伯所为。
李太后心头一颤,说道:“你要干什么,那可是你的亲外祖?”
虽然嘴上说相信忠勤伯,但也不敢打保票。而且就算真是忠勤伯所为,那毕竟是她亲爹,她也没想过要怎么样。
皇帝愤怒至极,说道:“母后,你知不知道这件事传开会有什么后果?连他都看好楚瑛,到时候又还有谁会信任拥护朕?”
李太后看他一副要杀人的模样知道再争执无用,只是放话道:“你若是想要动你外祖父,就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
那是她亲爹,不仅自小疼爱她后来进宫也想方设法地给她提供帮助,后来更是为了扶持儿子上位两次差点没命。
皇帝甩袖而去。
过了两日皇帝就过来了,与李太后说道:“母后,已经查明了,李勉投靠楚瑛确实不是外祖指使的。”
李太后紧绷的神情顿时松懈下来了:“我就说你外祖父不会……”
不等他说完,皇帝就粗暴地打断了她的话:“是外祖母写信给李勉,信说淮王有楚瑛跟雷明霁的辅佐将来必定能得天下,让他投靠楚瑛不要管他们。”
说完,他盯着李太后道:“母后,外祖母还在信里说,就算这件事被发现有你护着李忠勤伯府也不会有事。”
能否保住这个天下皇帝自己也没有信心,但胆敢背叛他的人全都得死,哪怕是血亲他也不会放过。
李太后对他的性子再了解不过,说道:“皇儿,你外祖母年岁大了老糊涂了了。看在她自小疼爱你的份上,你别跟她计较了。”
皇帝面无表情地说道:“不可能。若这次轻拿轻放其他人也不会再有顾忌,要不了一年我就得丧命在楚瑛手中。”
李太后心如刀绞,但她还是说道:“这事你外祖父肯定不知情。皇儿,你外祖父当年为了你两次差点将整个忠勤伯府赔上。你外祖母是大错特错,但也罪不至都杀了。”
皇帝不为所动。
李太后心寒至极,但凡念一点骨肉亲情也不会想着将李家全部处死。没办法,她只有拿出杀手锏:“忠勤伯府不仅是你外家还有从龙之功,你将忠勤伯府杀光了文武百官必定惧你如虎,天下人定会唾沫你冷血无情,史书更会记载你为暴君。”
没有哪个皇帝愿意史书记载自己是昏君暴君,他也不例外。皇帝沉默了下说道:“母后,那这事就交由你来处置吧!”
李太后没有拒绝。由她来处理此事还有转圜的余地,可若是换成皇帝来处置一个不好满门抄斩。
当日李太后就回了忠勤伯府。因为她是乔装打扮出来的,也没惊动什么人。不过李夫人看到她,就猜测到事情暴露了。
“娘,皇上与我说你写信给阿勉让他投靠楚瑛,这事是不是真的?”
李夫人没有否认,也否认不了:“是真的。”
忠勤伯与郭贵银之间的联系并不仅限制于书信,因为方法很隐秘所以皇帝没查出来。但李夫人是写信的,一查就露了痕迹。
李太后目次欲裂道:“娘,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夫人神色很平静,说道:“自然是为了李家。皇上守不住这天下,我肯定要为李家寻一条出路的。阿勉与楚瑛私交甚厚,只要去了洪城阿勉将来怎么着也能得个爵位。我李家的荣光,也能一直延续下去。”
李太后护手指甲都掐肉里了:“娘,你年岁大了不在乎生死,那大弟他们一家呢?你就忍心送他们去死吗?”
“阿灵,娘这辈子没求过你什么事,只求你能护住你大弟一家子。夺爵流放都行,只求能保住他们的性命。”
只要女儿愿意,保下大儿子一家还是可以的。
李太后眼泪夺眶而出:“娘,你就吃准了我不会袖手旁观才这么做的?娘,你为什么就不为我想一想?你这样做置我于何地?”
李夫人反问:“就算我不这么做,这天下就能保住了?阿灵,皇帝保不住这天下的,没有淮王与楚瑛也还有鞑靼。与其落入蛮夷手中还不如是淮王与楚瑛,至少他们不会滥杀无辜。”
鞑靼围攻京城两个月,在外面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皇帝与文武百官却束手无策。鞑靼退去以后也没说要出兵将大同夺回来。等明年鞑靼准备充分,京城怕都要保不住了。
李太后差点气晕过去:“娘,你怎么能说这种话?”
“不是我诅咒皇帝而是事实就是如此。”
两人说得并不投机,李太后怒气冲冲地走了。李夫人看着她的背影满眼的不舍,只是再不舍也没将人叫住。
当日晚上李夫人就走了,服毒自尽。
李太后知道以后晕了过去,在看到李夫人留下的信以后更是哭成了泪人。在信里李夫人说皇帝靠不住让李太后多为自己打算,最后还说其他都是虚的,活下去才最重要的。
李太后强撑着去参加了丧事,好几次哭晕在灵枢前。等李夫人的丧事过后她就病了,病了两个多月才好。病好以后她不要皇帝道慈宁宫来请安,也不再插手朝堂跟后宫之事,只一心念经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