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面子最重要
  袁绍的面子最重要
  崔琰位居大将军、冀州牧袁绍府中的别驾从事,青年时期曾在一代鸿儒郑玄门下受学,精通《论语》、《孟子》两经,素有“冀州第一名士”之美誉。按照袁绍的私心想法,他此番派出崔琰作为自己的首席代表到许都与曹操、荀彧等人交涉,其实是希望借助崔琰在义理才学方面的过人之能,压服许都朝廷里面的儒林名士。
  没料到崔琰一到许都,便在迎接宴上一场道学的论战中,被口齿伶俐、机锋百出的辩士祢衡,以及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太中大夫孔融搞得左支右绌、不敢称雄。后来,他与郭嘉、荀彧展开了一番时事辩论,之后更是自愧学疏才浅、甘拜下风。待到和司马朗一同离开许都赶往河内郡处置交接事务之际,崔琰早已不复有当初大摇大摆莅临许都时的汹汹傲气,自我收敛了许多。
  所谓的交接,实际上就是双方对袁府人员、财产等的移交、接收等事宜。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是免不了你来我往、讨价还价的。
  这日,在郡府署堂之上,司马朗、司马懿、梁广等均坐在右侧席位,冀州正使崔琰、副使袁通、袁氏兄弟府中的管家袁老二等均坐在左侧席位,开始争论起袁府人、财、物等的交接问题来。
  “司马主簿,遵照圣上的御旨,袁雄、袁浑两兄弟自然是应该遣送回冀州,交由袁大将军自行严加管束的。”崔琰的表情始终是那么不咸不淡,话也是暗藏机锋,“那么,我们准备将袁氏兄弟在河内郡的一切财产清点打理完毕之后,就起程返回冀州了。”
  “唔?袁雄、袁浑哪里还有什么财产?”梁广听罢,不觉一怔,“他俩在河内郡做了那么多违法乱纪、欺压百姓的坏事儿,到了这地步还想卷款而逃?他俩的那些不义之财应该是全部充公吧?”
  梁广这一小小的郡尉哪被崔琰放在眼里?崔琰瞥也没瞥他一眼,更没接他的话,径自便向坐在对面的司马朗看去,目光一寒:“司马主簿,圣旨上可没有明言袁雄、袁浑两兄弟究竟犯了多少违法乱纪、欺压百姓的事儿,更没有明言要将他俩的一切财产全部没收哟!”
  司马朗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伸手拍了拍放在自己席侧的厚厚一摞审讯案卷,不温不火地说道:“崔大人,我等也没有讲定就要一律没收袁氏兄弟的合法财产。您且先审阅一下杜传、杜和叔侄的供词——这样也许您心里就会有数了,袁氏兄弟究竟应该带走多少财产,又应该在这里留下多少财产。”
  “杜传、杜和两个贪官污吏的供词是不可信的。”崔琰冷冷地笑了,“这样的无德无行之徒,崔某见得多了,他们在监狱之中,只要审讯官稍加刑罚,什么样乱七八糟的供词他们都编得出来。”
  他这么一说,堂上的气氛一下就如同结了冰层一般凝固了。
  过了半晌,司马懿慢慢地开口了:“在下请问崔大人,您可清楚袁氏兄弟四五年前迁居至我河内郡时带了多少财物前来?”
  崔琰一怔,也不答话,只是斜睨了一下袁府的管家袁老二。袁老二支支吾吾地说道:“这个……这个……老奴只记得两位老爷当初迁居过来时带了很多很多的金银财宝,装了好几十车,具体的数目嘛,各位大人还得去问两位老爷他们自己……”
  众人一听,都不禁哑然失笑:袁雄、袁浑两人现在都被拘押在郡狱里,怎么可能会被喊来问话?倒是这个袁管家口里支支吾吾,目光躲躲闪闪的,只怕有些欲盖弥彰!
  司马懿抽出一份案卷,往身前案几上一放,说道:“看来袁管家你也不是十分清楚,你家两位老爷当初带来的财宝有多少了——懿这里有一份袁府的同街、同里的邻居、乡亲们所作的证词,他们证明你家两位老爷四五年前来到本郡安家落户之际,随身行李就是四五辆犊车、两三箱衣物,在街上就只购置了五六间空宅……”
  “司马大人,可是在这四五年间我家两位老爷的生意一向红火得很,这四海楼上南来北往的客人多了,那铢钱像河水似的哗哗流向我家两位老爷的手里……”袁老二急忙狡辩,“他俩这几年是发了大财的!街坊邻居们也都看得一清二楚嘛。”
  “是啊!他俩确实是发了大财——不过,只靠一家四海楼的生意,你家两位老爷就能在乱世之中做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四千多顷良田良地、一千多家佃户奴婢、三百多座粮囤仓储?”司马懿瞧着袁老二,意味深长地说,“这等出色的敛财之术,实在令懿骇然叹服!”
  袁老二的面颊立时胀成了酱紫色,嗫嚅着不能作答。
  崔琰本系儒林出身,一向持身俭素,对别人钻营聚敛之秽行最是反感。他听了司马懿这话,也懂得了他的言外之意,心底对袁氏兄弟的鄙视之情油然而生——但碍于他们是袁大将军的亲戚,崔琰也不可能当着司马朗兄弟的面表露出什么,只得干咳一声,环顾左右而不多言。
  司马懿又从那摞案卷当中抽出两份纸笺来,拈在手上对崔琰微微笑言:“不过,依懿之见,这两件东西倒能告诉我等,袁家两位老爷是如何效仿陶朱公生财有道、敛财有术的了!崔大人——它们可是两位袁老爷亲笔书写、签字画押了的哟,绝不会是有人瞎编乱造出来栽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