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评审四
  按理说,上午的报价环节,王家其实是有优势的,毕竟那评审委员会的几个老工匠都说了,刘家的那一万两的报价太过离谱。
  但此时王元卜在听说了那水泥之后,心里却怎么也静不下来了。
  王元卜倒不是在担心糯米泥浆的质量比不过那叫水泥的物事,毕竟都用了数百年的东西了,北面的长城都是用这修的。
  不过这成本方面,王元卜却一时没了底,尤其在那刘家报价一万两之后,若这水泥成本真的低呢。
  王元卜不敢保证,在众目睽睽之下,宋云霄会为了自家而颠倒黑白,毕竟宋知州还是很重视官声的。
  而且此时,王元卜也有些明白这劳什子的公开评审的作用了,若是那水泥成本低且强度也不差,评审委员会的那几个老匠户定然也不好藏私的,毕竟百姓都看着呢。
  而且若真定了刘家,自己还真的不好去找宋云霄问罪,毕竟这评审都是公开的,而且最终拍板的也是那狗屁的评审委员会,宋云霄甚至连露面都没有。
  脉络渐渐清晰,王元卜越想越觉得这似乎就是个局,而这个局似乎还是为自己特设的。
  王元卜一时便沉不住气了,命人去找那评审委员会的几个老工匠勾兑,威胁利诱的手段自不必说,但宋云霄却没给他这个机会。
  上午的事一结束,那几个老工匠便被请入了衙门,美其名曰州衙管饭,其实便是看管起来了,而且全程都是宋云霄的人,王元卜派去的人根本连面都见不到。
  尽管在上午拔得一筹,但事情似是有些不对,待到下午,王元卜终于还是坐不住了,亲自去了州衙门口坐镇。
  不过王元卜也没有自降身份跟那些贩夫走卒去衙门前面挤,而是和卢飏一样,到衙门对面的酒楼要了一个包间,居高临下正好可以把控全场。
  今日阳光很好,州衙前的两堵墙此时虽然都已经干了一些,但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刘家的墙要比王家的干燥的多。
  透过酒楼的窗户,王元卜也看到了那两堵墙,用那水泥勾完缝之后,青灰相间,刘家的那堵墙看上去板正不少,似是也很结实。
  那几个评审委员会的老工匠此时也围着刘家的那堵墙啧啧称奇,单是这干燥的速度已经让他们有些难以置信了。
  其中一个工匠捡起上午地上掉落的水泥砂浆,此时多半日的阳光暴晒,那砂浆已经凝结成块,那工匠用力掰了两下,却没有掰断。
  卢飏同样在那酒楼之上,此时看到这一幕却是有些想笑,这水泥砂浆凝结之后,可以跟砖头一样硬,想徒手掰断,那得先练练内家功再说。
  另一个工匠则注意到刘启年上午弄得那两个黏在一起的青砖了,此时那中间粘合的水泥砂浆已经干好,两块砖已经严丝合缝的粘在了一起。
  那老匠试了几次,依然没有断开。
  李宪似是也注意到了这边,身边的一个衙役便前来将那两块青砖取走放到了李宪的面前。
  李宪作为一个七品州丞,自不会亲自动手,细看了一番后,便有两个衙役上前,一左一右开始掰那两块青砖。
  在卢飏以前那个时代的小时候,经济还不很发达,若是城里的砖房拆迁,一些农村地区的百姓便去捡那些废弃的砖头,农村垒个院墙,盖个猪圈什么的,那砖头还能用。
  卢飏小时候也随父母去过,当时最烦的就是那种几个砖头用水泥砂浆粘连在一起的大块,根本就弄不开,即使大人拿瓦刀,也得砍上半天,还震得手老疼。
  若是中间有钢筋,那基本就要了老命了,但钢筋还能卖钱,费劲也得弄开,所以长干这活的人,自是知道那钢筋混凝土的威力。
  ‘唉,力学知识的普及任重道远啊。’
  卢飏心中感叹两句,但州衙前的刘启年却一脸嘚瑟的看着那两个衙役,似是在看人耍猴,但是忘了自己前几日也是那猴。
  不过再看赵师爷,这读书人倒是有涵养的多,他自是知道这样掰是徒劳无功的,但却不上来制止,仍然面无表情的看着这一切,面上无喜也无悲。
  “咳,咳。”
  李宪也注意到了赵师爷的死人脸,却似发现了什么,轻咳两声,挥手示意那两个衙役下去。
  ‘事情已经很明显了,这便是那宋云霄的杀手锏,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这水泥的成本应该要比那糯米泥浆低得多。’
  李宪是个聪明人,已然洞穿了这一切。
  结局虽然已经很明显了,但该走的程序依然要走,于是在李宪的主持下,建筑质量的评审还是按步骤开始了。
  古代也是有质量管理的,而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出自《周礼》一书中的《考工记》则是工业规范和质量管理最早的著作,其中便有建筑的规范和检验质量标准的记载。
  待到明王朝,更是将这其中的规范发挥到了极致。
  朱元璋是一个及其注重规则的人,恨不得将各行各业都设立规范,大家世世代代各司其职才好。比如各类匠户的设立,便是他这一思想的外在表现。
  而且对于建筑质量,朱元璋还创新性的建立了质量追溯制,在修建南京城墙时便制定了“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的制度。
  哪里出了问题,一查便知道当时是谁提供的物料,谁施工的,谁监理的,而且事问题严重程度,或者罚俸降职,或者廷杖流放,或者充军杀头,全都规范的明明白白的。
  而且根本不给你扯皮的机会,全都是连带责任,只要一个环节出事,这条链上相关的各方全都跑不了。
  什么季节因素、干湿交替、过往车辆不均匀导致重心偏移等等奇葩理由,统统不管用,出了问题就得治罪,狡辩罪加一等。
  如此严格的质量管理,才造就了六百多年后,南京城的京城墙依然完好无损的保留了下来,也是卢飏那个时代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城墙。
  当然,受益于老朱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卢飏那个时代还有明长城这一世界奇观,供后人游览凭吊观赏。
  卢飏便去过多次,而且不止在一块砖上发现过工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