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归乡闲话
万历四十五年四月末,国子监中的气氛猛然紧张了起来,要进行一年一度的学业评定考试了。
每年的五月,国子监要放近两个月的麦假,不少监生选择这个时间回家探亲。
古代农业社会,夏粮收获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所以这个时节,不光是国子监放假,来县乡的村学社学也全都放假,整个朝廷工作重心也转移到夏粮收获和税收清缴上面来了。
但在这之前,国子监还要举行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考试,学业评定考试。
因为这次考试的成绩直接决定着监生是否可以升到上一级的学堂中读书,所以监生们都很重视。
另外,这次考试结束后还有两个月的长假,监生们紧张之余还有一丝期待。
国子监的监生大多都有秀才功名,所以这次考试便完全按照顺天府乡试的标准来举行,也是考三场。
第一场考四书五经作八股文章,第二场考制敕诰判等应用文章,第三场则是考策问。
试题是由刘宗周一人出了,考试当天宣布题目,除了刘宗周也没人知晓,甚至比乡试还要公正。
因为考试就在国子监中,没有了进场出场的麻烦,所以时间上就节省了不少。
三场考试一共考了五天,每两场考试中间间隔一天,等到四月二十九日这天最后一场策论考完,国子监立时沸腾了。
一些家境尚好的外地国子监生纷纷开始打包行李,准备明日一早便踏上回乡之路。
这个时代的人乡土情结特别严重,甚至一些朝廷高官,告老之后都选择回乡居住,所以客居京城一年之后,大部分外地的监生都选择回乡。
但是古代交通不便,回乡也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所以在往年,一些家境不好的监生便只能看别人回乡探望父母妻儿兄弟姐妹。
但今年不同了,国子监印书社运营了一个多月,如今已经有了收入,因为国子监中藏书众多,有不少都是孤本,所以印刷出来之后,卖的非常好。
国子监有了收入,又恰逢麦假,于是便给国子监中家境较差的监生一人发了十两银子的路费,有了这十两银子,即使离京师最远的甘肃监生,往返一趟还能有剩余。
卢飏自然也是要回家的,自从去年六月离家,如今快有一年了,对于卢氏夫妇,卢飏还是非常想念的。
考完试之后的第二天,卢飏去拜别了刘宗周,又与几位同窗好友作别,便踏上了归家之路。
因为孙传庭和吴国祯都是山西人,三人都是西行,便结伴一起走。
卢飏这次回家没有带吴香和云舒,让二人作伴留在京师中,为了保证安全,二人皆住进了京郊的庄子里去。
五月初二日,卢飏、孙传庭、吴国祯和杨文岳、钱敬忠在京师西郊分别,卢飏和孙、吴二人往西去,而杨文岳则是向南,先走京杭大运河到南京,然后再沿长江西去,直取巴蜀。
杨文岳的路途虽远,但因为皆是水路,不仅速度快,而且相对来说也要舒适的多,所以说水道在古代便是高速公路了。
隋炀帝虽然苛民严重,但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功绩却是不容磨灭的,有了京杭运河,北方和南方的联系便更加密切了,对于后世的百姓也确实得了方便。
相比于杨文岳坐船的优哉游哉,卢飏几个便难受多了,骑马太晒,坐马车太颠簸,走路则太累,不过综合考量之后,三人还是决定坐马车。
当然卢飏也带了自己的马,坐车坐累了,还可以骑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孙传庭出身军户,自然会骑马,但吴国祯便不行了,他家虽然富裕,但吴国祯此人生性慵懒,这么多年也没有学会骑马,便只能坐马车。
三人边走边聊,一路上,卢飏给孙传庭讲了不少自己关于朝廷大政的一些看法,听得孙传庭和吴国祯连连惊奇。
卢飏知道社会治理的各种模式,也清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要适应的制度。
特别是卢飏将后世的经济学、财政学原理搬出来忽悠两人后,两人听了之后对明朝的财政和经济便有了新的认识。
吴国祯听了卢飏说的要重视工商的理论之后,顿时大觉遇到了知己。
虽然晚明时期工商业已经有了初步繁荣的景象,商人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士人家庭基本都经商,互相交往也不忌讳谈论商业。
这在卢飏看来是个好的苗头,但在吴国祯看来,商人的地位比之士大夫还是不够,特别是一些家中没有出举人进士的商贾,面对官员之时,底气还是不足。
卢飏提出朝廷要保护商人的合法财产,当然商人也应该为朝廷缴纳税赋,而朝廷再用商人缴纳的赋税来发展公共事业,特别是要发挥赋税“劫富济贫”的平衡作用,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让百姓有更多的闲钱来购买商人的商品,商人便也多了收入,然后再多缴税,如此便形成一个合理的闭环。
这是吴国祯和孙传庭第一次听到有人从如此角度来阐述朝廷、商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第一次有人提出朝廷赋税需要“劫富济贫”的观点。
而且这个观点不仅新奇,关键还非常有道理。
特别是卢飏举了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例子,说朝廷如果不能为普通百姓提供基本的温饱,朝廷的制度发挥不了财富的二次分配,导致穷者俞穷、富者愈富,那身无分文的百姓也不惮于直接掀桌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每年的五月,国子监要放近两个月的麦假,不少监生选择这个时间回家探亲。
古代农业社会,夏粮收获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所以这个时节,不光是国子监放假,来县乡的村学社学也全都放假,整个朝廷工作重心也转移到夏粮收获和税收清缴上面来了。
但在这之前,国子监还要举行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考试,学业评定考试。
因为这次考试的成绩直接决定着监生是否可以升到上一级的学堂中读书,所以监生们都很重视。
另外,这次考试结束后还有两个月的长假,监生们紧张之余还有一丝期待。
国子监的监生大多都有秀才功名,所以这次考试便完全按照顺天府乡试的标准来举行,也是考三场。
第一场考四书五经作八股文章,第二场考制敕诰判等应用文章,第三场则是考策问。
试题是由刘宗周一人出了,考试当天宣布题目,除了刘宗周也没人知晓,甚至比乡试还要公正。
因为考试就在国子监中,没有了进场出场的麻烦,所以时间上就节省了不少。
三场考试一共考了五天,每两场考试中间间隔一天,等到四月二十九日这天最后一场策论考完,国子监立时沸腾了。
一些家境尚好的外地国子监生纷纷开始打包行李,准备明日一早便踏上回乡之路。
这个时代的人乡土情结特别严重,甚至一些朝廷高官,告老之后都选择回乡居住,所以客居京城一年之后,大部分外地的监生都选择回乡。
但是古代交通不便,回乡也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所以在往年,一些家境不好的监生便只能看别人回乡探望父母妻儿兄弟姐妹。
但今年不同了,国子监印书社运营了一个多月,如今已经有了收入,因为国子监中藏书众多,有不少都是孤本,所以印刷出来之后,卖的非常好。
国子监有了收入,又恰逢麦假,于是便给国子监中家境较差的监生一人发了十两银子的路费,有了这十两银子,即使离京师最远的甘肃监生,往返一趟还能有剩余。
卢飏自然也是要回家的,自从去年六月离家,如今快有一年了,对于卢氏夫妇,卢飏还是非常想念的。
考完试之后的第二天,卢飏去拜别了刘宗周,又与几位同窗好友作别,便踏上了归家之路。
因为孙传庭和吴国祯都是山西人,三人都是西行,便结伴一起走。
卢飏这次回家没有带吴香和云舒,让二人作伴留在京师中,为了保证安全,二人皆住进了京郊的庄子里去。
五月初二日,卢飏、孙传庭、吴国祯和杨文岳、钱敬忠在京师西郊分别,卢飏和孙、吴二人往西去,而杨文岳则是向南,先走京杭大运河到南京,然后再沿长江西去,直取巴蜀。
杨文岳的路途虽远,但因为皆是水路,不仅速度快,而且相对来说也要舒适的多,所以说水道在古代便是高速公路了。
隋炀帝虽然苛民严重,但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功绩却是不容磨灭的,有了京杭运河,北方和南方的联系便更加密切了,对于后世的百姓也确实得了方便。
相比于杨文岳坐船的优哉游哉,卢飏几个便难受多了,骑马太晒,坐马车太颠簸,走路则太累,不过综合考量之后,三人还是决定坐马车。
当然卢飏也带了自己的马,坐车坐累了,还可以骑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孙传庭出身军户,自然会骑马,但吴国祯便不行了,他家虽然富裕,但吴国祯此人生性慵懒,这么多年也没有学会骑马,便只能坐马车。
三人边走边聊,一路上,卢飏给孙传庭讲了不少自己关于朝廷大政的一些看法,听得孙传庭和吴国祯连连惊奇。
卢飏知道社会治理的各种模式,也清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要适应的制度。
特别是卢飏将后世的经济学、财政学原理搬出来忽悠两人后,两人听了之后对明朝的财政和经济便有了新的认识。
吴国祯听了卢飏说的要重视工商的理论之后,顿时大觉遇到了知己。
虽然晚明时期工商业已经有了初步繁荣的景象,商人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士人家庭基本都经商,互相交往也不忌讳谈论商业。
这在卢飏看来是个好的苗头,但在吴国祯看来,商人的地位比之士大夫还是不够,特别是一些家中没有出举人进士的商贾,面对官员之时,底气还是不足。
卢飏提出朝廷要保护商人的合法财产,当然商人也应该为朝廷缴纳税赋,而朝廷再用商人缴纳的赋税来发展公共事业,特别是要发挥赋税“劫富济贫”的平衡作用,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让百姓有更多的闲钱来购买商人的商品,商人便也多了收入,然后再多缴税,如此便形成一个合理的闭环。
这是吴国祯和孙传庭第一次听到有人从如此角度来阐述朝廷、商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第一次有人提出朝廷赋税需要“劫富济贫”的观点。
而且这个观点不仅新奇,关键还非常有道理。
特别是卢飏举了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例子,说朝廷如果不能为普通百姓提供基本的温饱,朝廷的制度发挥不了财富的二次分配,导致穷者俞穷、富者愈富,那身无分文的百姓也不惮于直接掀桌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