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兴亡皆是百姓苦,何不窥盛世
  吴溥抬起手,又放下。
  一句“有伤在身不宜疾行”,到了咽喉又吞了回去,望着奔出院门就开始捂着胸口的黄昏喟叹一声,何苦呢。
  你不欠朱棣的啊。
  君子非礼勿听。
  吴溥是个君子,自然不会躲在墙角偷听谈话,可昨夜长街奔马案,死伤十余,还涉及到他最青睐的晚辈黄昏,更有他亲生儿子,由不得他做一回小人。
  走入房门,坐下,望着许吟。
  许吟有愧,不敢回看,只是侧首望窗外春光灿烂,心间却是乌云绵绵,黯然道:“与弼是个好孩子。”
  吴溥颔首,“我教的。”
  能不好?
  许吟又道:“他的伤没事吧?”
  昨日为了从奔马之下救出黄昏和吴与弼,许吟长枪横扫在黄昏背上,落地之时吴与弼在下,当了一回肉垫。
  受伤不轻。
  也幸亏如此,不然黄昏的伤势将会更重。
  吴溥又颔首,“还好。”
  语气很淡。
  但越是如此,许吟的心便越是愧疚。
  吴溥的目光落在出鞘的长剑上,许久,有感而发,“关山五十州,男儿带吴钩,人间万万里,侠情千千秋。许吟,你欲与长铗独去乎?”
  长铗,剑也。
  这一首随口而来的不算严谨的小诗,先说男儿壮志,带吴钩而卫山河,怀侠情而平人间不平事,最后用一句话质问许吟,你要和长铗一起离开这人间,辜负一身才华么。
  很读书人的说辞。
  许吟唇角浮起苦笑,“事已至此,我还能怎样。”
  吴溥沉默。
  此事不能论对错。
  景清做到了无数人做不到的事情,朱棣入主应天之后,像景清这样的读书人很多,但愿意、又敢这么做的,能有几人?
  自己就做不到。
  但景清该死,为一己之心,竟丧心病狂的长街纵马致无辜枉死者众。
  说道:“黄昏临走前那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觉得甚好,许吟,你可曾自诩侠义?”
  许吟苦笑,“我本侠客行。”
  许吟本起于江湖,后入军伍,被徐辉祖赏识,靖难之后,徐辉祖知道朱棣会清算,所以提前让许吟回徐府当徐妙锦的护卫。
  徐辉祖不笨。
  有姐姐徐皇后在,徐家的人一个都不会死,但许吟留在军伍,再无前途。
  又补充道:“我所做之事,不是为国为民?”
  难道不是侠之大者?
  吴溥起身,推开窗户,让春光肆无忌惮的照射进房内,眯缝着眼盯着窗外的新柳,感受着街上的熙攘声,轻声叹道:“你看看这应天繁华,这泱泱黎民,可曾需要建文皇帝再起一场兵锋?兴亡皆是百姓苦,可家国动荡之苦,无人愿再承之。”
  宁受苛捐杂税,不承荒烟蔓草。
  须知当下,已是盛世可窥啊!
  转身看向许吟,“大明内忧不断,外患又西域帖木儿、漠北鞑靼、瓦剌等虎视眈眈,若是再来一场波及全国的复辟之战,百姓又将生灵涂炭,许吟,这是为国为民?”
  许吟语结。
  他连黄昏这个假读书人都说不过,何况吴溥这个真正的读书人。
  吴溥上前,将长剑归鞘,递给许吟,拍了拍他肩头,“与弼也醒来了,他让我来谢谢你。”
  说完出门,留给他空间自我审视。
  许吟本质不坏。
  吴与弼醒来后说过,是许吟救的他和黄昏,按照刚才在门边听到的事情推断,景清是真的想杀黄昏,这件事瞒着许吟。
  而许吟不知何故又恰好遇见——想来应是徐妙锦吩咐他保护黄昏。
  所以他明知是景清的计划,还是出手了。
  黄昏跑出院门,发现自己这伤后的身体根本跑不拢紫禁城就要跪,可吴溥家没马——封建王朝,一匹马就是一辆车。
  贵着呐。
  但隔壁胡广家里有马。
  问题来了。
  黄昏不是套马杆的汉子,不会骑马。
  站在门口茫然四顾。
  看着天穹春日,估摸着时辰,心中焦急万分,时间不等人,若是再这么拖延下去,天下没人阻挡得了那件事的发生。
  不论景清成功与否,都是最坏的结果。
  吴溥走了出来,“怎么了?”
  黄昏苦笑,“需要一辆马车。”
  可一时之间去哪里找马车,马是小车,马车就是豪车,这里虽然是京畿,豪车确实很多,但也不是随处可见。
  吴溥沉吟半晌,“我去借胡广的。”
  胡广很抠。
  但这个面子还是要给,何况今日胡广去上朝了,他妻子倒还算好说话。
  黄昏依然苦笑,“咱俩都不会骑马。”
  吴溥个读书人,也不会骑马。
  身后传来声音,“我会!”
  许吟腰配长剑,没有提那柄长枪,站在门口,神态憔悴,眸子里倒是平和,“我想为自己做的错事弥补。”
  黄昏大笑。
  骑马奔行,黄昏依然被颠簸得难受,好不容易捱到洪武门外,对守城的京营士卒吼道,有急事要当面觐见朱棣。
  守城的小将领也是固执。
  说陛下有过旨意,你是同进士出身,可以去见圣,但紫禁城内可不许奔马。
  黄昏翻了个白眼。
  没敢耽搁,下马之后急忙前行,前往奉天殿。
  这个时候,还在早朝。
  ……
  ……
  奉天殿。
  朱棣身着绣“十二纹章”的黄色通天冠服,大马金刀坐在奉天殿中,目光俯视着殿内众臣,在殿门之外,臣子两分,一直绵延到奉天殿外的大广场之中。
  京官是很多的,加上一些地方官进京汇报工作,杂七杂八加起来,上百号人。
  臣子虽多却寂静无声。
  朱棣很满意这种状态。
  很爽。
  泱泱神州,谦谦人才,皆在吾罄。
  扫视完众多臣工,满堂臣子之中,不见绯色朝服,心中略略舒缓了口气,钦天监那边之前说过,近来帝星犯急,需要提防红色,可这种事也不能告诉臣子,说老子最近看红色不顺眼,你们上朝的时候别穿红色朝服。
  帝王如此迷信,影响不好。
  有条不紊的处理了大事。
  实际上大朝会上的朝政大事,早就在常会,或者寻常时候就和六部等中枢部门的大佬们商洽好了,何况现在又有内阁帮忙论政,大朝会仅仅是宣布大事如何处理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