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第533节
再说那些年日子也过得紧吧,回来一趟确实不容易。
好歹现在岁数大了,也不干活了,自在没人管。
这不就想着趁我还能动弹,赶紧领孩子们回来看看么?”
许成厚看见这些当年的伙伴,也挺激动,好不容易平复了情绪,坐在那儿跟这些人唠嗑。
许世全家这屋子本来间量就不大,许家这二十多口人在屋里,后续又来了不少人,太挤了。
周桂兰一看这样,就留下许成厚爷几个在东屋跟人家说话唠嗑儿。
她领着儿媳妇和孙子们从屋里出来,坐在院子里头,跟胡春花还有前头几家邻居在那儿唠嗑。
“婶子,你们这些年在抚松那头咋样?日子一定过得挺好吧?
你娘家人好像也在抚松那边是不是?
这些年,也没见他们回来,家里都咋样儿了,我姑奶还在么?”
说话的是姜福海的母亲,也就是姜春柱的媳妇。
周家以前住在姜家堡子,周桂兰的母亲就姓姜,跟姜春柱的爷爷是同宗。
所以,姜春柱家跟周家沾着亲,管周安平叫叔,管周桂兰就得叫姑。
可姜春柱家里跟许成厚家关系特别好,认识更是在周桂兰嫁过来之前。
所以周桂兰嫁到许家之后,称呼就改了,姜春柱两口子都叫她婶子。
“不在了,八二年夏天走的。”提起周家老太太,周桂兰忍不住叹口气。
老太太神智还清醒的时候,总念叨着要回来看看,后来疯了,也就不再念叨。
当时老太太过世,周安平兄弟几个议论来着,用不用把老娘的骨尸送回来埋葬。
这边还有个周怀民的坟,里头没人,就是几件衣服啥的,也就算是个衣冠冢吧。
按说,应该把老太太送回来合葬。
可一想,这大老远的咋往回整?连着棺椁往回送,那得多少钱?要是火化了送回来骨灰,周安平等人都不太能接受。
老辈人的想法,还是入土为安,土葬,哪有乐意火葬的?
所以最后商议着,也别回来了,还是埋在大营吧。
往后清明、七月十五啥的,上坟添土也方便。
“哦,我姑奶岁数也不小了,算是喜丧。
那我叔他们都还好吧?这些年也都没个动静,书信也不通了。”
这个叔,说的就是周安平兄弟几个。
“对了,有件事儿可能你们不回来不知道。
前些年,有人回咱这儿,专门打听老周家来着。
打听我姑奶还有几个叔的事情,问他们去哪儿了。
我听旁人说的啊,好像那些人,是京城来的。”
姜春柱媳妇,忽然想起来一件事,赶紧跟周桂兰说一声儿。
“京城来的?打听我娘和我哥?我们家在京城没有啥亲戚啊。”
周桂兰愣了下,有点儿弄不明白春柱媳妇说的这个啥意思。
有人打听周家后人的下落?还是京城来的人,干啥啊?
“不知道咋回事,都是好多年之前的事了,六七、六八那时候吧?
反正那年月正乱着呢,大家伙儿都怕是有人要祸害我姑奶他们,所以就说不知道哪里去了。”
春柱媳妇仔细想了想,也记不起究竟咋回事了,毕竟年头太久,谁还能想得起那么多啊?
已经过去那么久,如今再去想也没用了。
周桂兰也懒得打听那些,就跟春柱媳妇,还有胡春花她们闲聊。
“奶,我们能去周围转一转看看么?”
许金凤等人在这小院里呆着挺无聊的,她们又听不懂爷爷奶奶跟人家聊啥。
就这么干坐着没意思,所以就想出去溜达溜达。
“去吧,那个,这一片山往上,都是咱家的,随便玩。
可惜,这个时候没啥好吃的,梨还没长好,山楂也不行,都是青的。
栗子也没长好呢,桃园子不在这边儿。
等着明天,让你大爷领你们,去桃园子摘桃吃,这时候咱家的桃倒是正当季。”
胡春花一听,就笑呵呵的给许金凤他们指方向。
这边的山,大多都是各家的自留山。
许成厚他们搬走了,那一份儿都给了许世全他爹,现在也都在许世全名下。
两家的在一起,挺大一片呢。
第六百九十三章 吃货属性
孩子们得了允许,呼啦一下子就全都跑出去了。
许家大门对面有一条小河沟,山上的泉水流淌下来形成的。
小河沟不太大,成年人一大步就能迈过去,水也不算深。
几个小的就蹲在河沟边的石头上,伸手撩着河水玩。
“哥,你快看,这里面还有小虾,好小啊。快,帮我抓它。”
许海清指着清澈的河水惊呼道。
许海源过来蹲下仔细瞅,果然,就在石头缝里,几只透明的小河虾在水里游着。
“这么小的东西,你抓它干嘛?吃啊?”
他家弟弟是吃货不假,可这么小的虾,塞牙缝都不够,是不是有点儿过分?
“哥,我就算再爱吃,我也不能吃这么小的东西吧?就是看着好玩儿。”
许海清一撇嘴,都把他当什么人了?
这么小的虾,而且就这么几只,他怎么吃啊?
哥俩的对话,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走,咱们往那山上溜达溜达,不是说那边有栗子树么?
这玩意儿咱那儿没有,过去看看啥样儿。”许海波指着远处的林子说道。
确实,板栗这东西,抚松地界确实没有。
大家平常都吃过栗子,但栗子树,真没见过,于是都来了兴致,就往那边山上走。
这头的山,跟家里的山不一样。
家里那头山大,一座山绵延几十里的都有,所以山势多数平坦,坡也比较缓。
这边山小,一个一个的挺陡。
而且这石家沟不愧是叫这个名字,满山都是石头。
哪怕是大田地里,也能看见好多都是石头。
那地里的庄稼按说这时候都应该挺高了,这边庄稼的长势很普通,一看就是土壤肥力不够。
“难怪咱爷说,石家沟这边铲地的时候,这山铲地,那山都能听见。
你瞅瞅这满山的石头。
这庄稼长的,比咱那儿可差太远了。
也不知道祖辈儿那些人,咋就相中这么个地方留下来了啊?
既然都闯东北了,为啥不再往北边走走?”许海涛一边走,一边在那念叨。
孩子们都听家里人说过,老许家祖上在哪里,因为啥搬过来的。
可为啥选这么个地方?大家都挺不理解。
“二哥,当年齐鲁人闯关东,一个是走陆路,也就是闯过山海关往关外走,另一个,是从海上坐船。
一般来说,要是顺风顺水的话,一天一夜就到了。
海上这一路,多数都是到大连、营口这些地方。”
许瑾萍看过相关的资料,对这个倒是有点儿了解。
“那时候的船不像现在是大船,都是普通的小渔船之类。
赶上顺风顺水能漂对地方,要是赶上风向不对,不定漂哪儿去呢,有的都能漂到日本海去。
漂到哪儿能上岸就算不错,不知道多少人直接就死在海里了。”
海上风云莫测,这种事儿谁也说不好。
“咱家祖上打鱼的,你说他们咋过来?那肯定是坐船啊。
那坐船往这边漂,也不是他们能控制的,漂到哪儿就算哪儿呗。
指不定咱家祖上的人,就漂到丹东这附近了。
然后随便找个地方落脚,觉得还能过下去,比以前打鱼的日子好过。
那谁还继续往前走啊?”
辽省,是齐鲁人闯关东的第一站,但凡能在这里立足讨生活的,谁也不愿意再往北走。
再往北,山高林密野兽丛生的,太危险了。
好歹现在岁数大了,也不干活了,自在没人管。
这不就想着趁我还能动弹,赶紧领孩子们回来看看么?”
许成厚看见这些当年的伙伴,也挺激动,好不容易平复了情绪,坐在那儿跟这些人唠嗑。
许世全家这屋子本来间量就不大,许家这二十多口人在屋里,后续又来了不少人,太挤了。
周桂兰一看这样,就留下许成厚爷几个在东屋跟人家说话唠嗑儿。
她领着儿媳妇和孙子们从屋里出来,坐在院子里头,跟胡春花还有前头几家邻居在那儿唠嗑。
“婶子,你们这些年在抚松那头咋样?日子一定过得挺好吧?
你娘家人好像也在抚松那边是不是?
这些年,也没见他们回来,家里都咋样儿了,我姑奶还在么?”
说话的是姜福海的母亲,也就是姜春柱的媳妇。
周家以前住在姜家堡子,周桂兰的母亲就姓姜,跟姜春柱的爷爷是同宗。
所以,姜春柱家跟周家沾着亲,管周安平叫叔,管周桂兰就得叫姑。
可姜春柱家里跟许成厚家关系特别好,认识更是在周桂兰嫁过来之前。
所以周桂兰嫁到许家之后,称呼就改了,姜春柱两口子都叫她婶子。
“不在了,八二年夏天走的。”提起周家老太太,周桂兰忍不住叹口气。
老太太神智还清醒的时候,总念叨着要回来看看,后来疯了,也就不再念叨。
当时老太太过世,周安平兄弟几个议论来着,用不用把老娘的骨尸送回来埋葬。
这边还有个周怀民的坟,里头没人,就是几件衣服啥的,也就算是个衣冠冢吧。
按说,应该把老太太送回来合葬。
可一想,这大老远的咋往回整?连着棺椁往回送,那得多少钱?要是火化了送回来骨灰,周安平等人都不太能接受。
老辈人的想法,还是入土为安,土葬,哪有乐意火葬的?
所以最后商议着,也别回来了,还是埋在大营吧。
往后清明、七月十五啥的,上坟添土也方便。
“哦,我姑奶岁数也不小了,算是喜丧。
那我叔他们都还好吧?这些年也都没个动静,书信也不通了。”
这个叔,说的就是周安平兄弟几个。
“对了,有件事儿可能你们不回来不知道。
前些年,有人回咱这儿,专门打听老周家来着。
打听我姑奶还有几个叔的事情,问他们去哪儿了。
我听旁人说的啊,好像那些人,是京城来的。”
姜春柱媳妇,忽然想起来一件事,赶紧跟周桂兰说一声儿。
“京城来的?打听我娘和我哥?我们家在京城没有啥亲戚啊。”
周桂兰愣了下,有点儿弄不明白春柱媳妇说的这个啥意思。
有人打听周家后人的下落?还是京城来的人,干啥啊?
“不知道咋回事,都是好多年之前的事了,六七、六八那时候吧?
反正那年月正乱着呢,大家伙儿都怕是有人要祸害我姑奶他们,所以就说不知道哪里去了。”
春柱媳妇仔细想了想,也记不起究竟咋回事了,毕竟年头太久,谁还能想得起那么多啊?
已经过去那么久,如今再去想也没用了。
周桂兰也懒得打听那些,就跟春柱媳妇,还有胡春花她们闲聊。
“奶,我们能去周围转一转看看么?”
许金凤等人在这小院里呆着挺无聊的,她们又听不懂爷爷奶奶跟人家聊啥。
就这么干坐着没意思,所以就想出去溜达溜达。
“去吧,那个,这一片山往上,都是咱家的,随便玩。
可惜,这个时候没啥好吃的,梨还没长好,山楂也不行,都是青的。
栗子也没长好呢,桃园子不在这边儿。
等着明天,让你大爷领你们,去桃园子摘桃吃,这时候咱家的桃倒是正当季。”
胡春花一听,就笑呵呵的给许金凤他们指方向。
这边的山,大多都是各家的自留山。
许成厚他们搬走了,那一份儿都给了许世全他爹,现在也都在许世全名下。
两家的在一起,挺大一片呢。
第六百九十三章 吃货属性
孩子们得了允许,呼啦一下子就全都跑出去了。
许家大门对面有一条小河沟,山上的泉水流淌下来形成的。
小河沟不太大,成年人一大步就能迈过去,水也不算深。
几个小的就蹲在河沟边的石头上,伸手撩着河水玩。
“哥,你快看,这里面还有小虾,好小啊。快,帮我抓它。”
许海清指着清澈的河水惊呼道。
许海源过来蹲下仔细瞅,果然,就在石头缝里,几只透明的小河虾在水里游着。
“这么小的东西,你抓它干嘛?吃啊?”
他家弟弟是吃货不假,可这么小的虾,塞牙缝都不够,是不是有点儿过分?
“哥,我就算再爱吃,我也不能吃这么小的东西吧?就是看着好玩儿。”
许海清一撇嘴,都把他当什么人了?
这么小的虾,而且就这么几只,他怎么吃啊?
哥俩的对话,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走,咱们往那山上溜达溜达,不是说那边有栗子树么?
这玩意儿咱那儿没有,过去看看啥样儿。”许海波指着远处的林子说道。
确实,板栗这东西,抚松地界确实没有。
大家平常都吃过栗子,但栗子树,真没见过,于是都来了兴致,就往那边山上走。
这头的山,跟家里的山不一样。
家里那头山大,一座山绵延几十里的都有,所以山势多数平坦,坡也比较缓。
这边山小,一个一个的挺陡。
而且这石家沟不愧是叫这个名字,满山都是石头。
哪怕是大田地里,也能看见好多都是石头。
那地里的庄稼按说这时候都应该挺高了,这边庄稼的长势很普通,一看就是土壤肥力不够。
“难怪咱爷说,石家沟这边铲地的时候,这山铲地,那山都能听见。
你瞅瞅这满山的石头。
这庄稼长的,比咱那儿可差太远了。
也不知道祖辈儿那些人,咋就相中这么个地方留下来了啊?
既然都闯东北了,为啥不再往北边走走?”许海涛一边走,一边在那念叨。
孩子们都听家里人说过,老许家祖上在哪里,因为啥搬过来的。
可为啥选这么个地方?大家都挺不理解。
“二哥,当年齐鲁人闯关东,一个是走陆路,也就是闯过山海关往关外走,另一个,是从海上坐船。
一般来说,要是顺风顺水的话,一天一夜就到了。
海上这一路,多数都是到大连、营口这些地方。”
许瑾萍看过相关的资料,对这个倒是有点儿了解。
“那时候的船不像现在是大船,都是普通的小渔船之类。
赶上顺风顺水能漂对地方,要是赶上风向不对,不定漂哪儿去呢,有的都能漂到日本海去。
漂到哪儿能上岸就算不错,不知道多少人直接就死在海里了。”
海上风云莫测,这种事儿谁也说不好。
“咱家祖上打鱼的,你说他们咋过来?那肯定是坐船啊。
那坐船往这边漂,也不是他们能控制的,漂到哪儿就算哪儿呗。
指不定咱家祖上的人,就漂到丹东这附近了。
然后随便找个地方落脚,觉得还能过下去,比以前打鱼的日子好过。
那谁还继续往前走啊?”
辽省,是齐鲁人闯关东的第一站,但凡能在这里立足讨生活的,谁也不愿意再往北走。
再往北,山高林密野兽丛生的,太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