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天津登陆
  崇祯二年十一月,一千五百余临高军分乘一艘铁甲舰和五艘机帆船,缓缓驶出了济州港,径直往天津而去。
  五日之后,六艘冒着黑烟的巨舰,不靠船帆自动驶进了天津港,立时就在码头上引起一阵轰动。
  这是临高军事集团第一次在大明腹地登陆,所带来的震撼效果不亚于皇帝出巡,直到多年以后,天津码头上的老水手还记得这一幕。
  一艘巨大的黑色舰船不靠帆、不靠桨,就这样施施然的冒着黑烟飘了过来。
  而这一幕也被一个码头上的书生用画笔记录了下来,若干年后,这幅名为曙光的画作在拍卖行拍出了一百万两的天价。
  之前也有机帆船频繁往返天津临高,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一到天津港近海,机帆船便停了锅炉,紧靠风帆动力。
  天津百姓皆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震撼的巨舰。
  刘希森、李飞、周曼如三人站在临高号高高的甲板上,看着下面目瞪口呆的人群,嘴里不约而同的喊出了那句台词。
  “我刘希森(李飞、周曼如)又回来了!”
  临高驻天津贸易代表处之前在天津购置改造了一个码头,为临高船只专用码头。
  所以,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因为事先有了预案,围观的人群都被隔离在了码头之外,六艘船很快便依次停在了栈桥上。
  随后跳板放下,一队队穿着黄褐色军装的临高军便从船舱中走了出来。
  比起刚才舰船引起的轰动,这些穿着花花衣服、背着同样花花背包、脚踩牛皮战靴、肩跨元年式步枪、头戴钢盔的临高士兵立时震的现场鸦雀无声。
  没有喊叫、没有拥挤,这些看着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沉默不语的士兵,在各自长官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走上栈桥,走向码头附近的一个个仓库中。
  码头处的围观群众都似要看傻了,如此军容严整的军人,所有人都是第一次见。
  来不及喝彩,随后船舱中出来的东西又将众人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一门门带轮子的73型火炮和多管机枪被船上的原始吊机放到了甲板上,随后就被事先在甲板上等待的炮兵给推走了。
  有眼尖的好事者立时就看出这些几个士兵推着就能跑的东西是大炮,但是看着如此轻巧、炮管也不很粗的火炮,众人都不看好。
  至于那个十根枪管组成的机枪,好事者自然认成了明军神机营的武器一窝蜂了,不过这枪管这么少、这么细,自然也被好事者鄙视了。
  哎,兵是好兵,就是这炮不行。
  此时天津卫的百姓尽皆知道了鞑子进关的消息,风声鹤唳中自然希望明朝的兵士越强越好。
  而就在临高军备陆续登陆时,一队穿着号衣的明军士兵在一名骑马官员的带领下,迅速的冲到了码头。
  “你们这是干什么?你们这里谁是头?”
  那名官员在马上颐指气使的对着正在指挥登陆的孙可望喊道。
  孙可望看了看那个官员差点指到自己鼻尖的马鞭,脸上虽然起了不少怒色,但还是忍了下来。
  “这位军爷,我军自临高而来,奉旨勤王!”
  孙可望大声喊道。
  “临高?什么临高?临高在哪里,本官怎么没听过。”
  说着,那官员侧身看了看身后的随从,那随从也是一脸懵逼,临高他也不知道在哪里。
  “琼州府,临高县!”
  孙可望简短的回答,让那个官员有些不爽,但临高在哪还是知道了。
  “原来是一群南蛮子啊,怪不得不知礼数。”
  琼州在明朝就代表着偏远落后,不少的囚犯都是流放到琼州的。
  孙可望闻言,心里十分不爽,但军纪在身,他也不敢放肆。
  正在琢磨怎么在言语上扳回一城的孙可望,抬头就见刘希森和李飞走了过来。
  刚才李飞和刘希森就看见这名官员了,自临高舰船出现在天津码头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时辰了。
  一个多时辰的时间才有官员来过问此事,这明军的战备可见一斑。
  两人无奈笑笑,便走了过来。
  但这次不待别人引荐,那骑在马上的官员见身穿七品官袍的刘希森,一个翻身便滚下了马。
  “天津左卫百户范斌叩见大人。”
  刘希森见此人前倨后恭甚是好笑,冲李飞摊了摊手,便迎了上去。
  李飞等人弄了这么大的阵仗,才来了一个把总查看情况,而且这还是在鞑子进关的关口,这明军真真是没救了。
  不过这百户的礼节还是让刘希森满意了不少。
  虽然卫所百户是正六品,而刘希森是正七品,但谁让这百户是武官呢。
  大明文贵武轻,即使是郑百户的上司来了也顶多和刘希森平起平坐。
  所以范百户抢先行礼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范百户不必多礼,本官乃临高县令刘希森,封圣谕勤王,多有叨扰,还望担待。”
  刘希森说着上前虚扶起范斌,随后便自爆了家门。
  范斌是天津左卫第一千总下的五个百户之一,码头这片属于天津左卫第一千总的防区。
  半个时辰前,有人禀告码头来了几艘巨船,李千总便派了他前来查看。
  远远的看着一队队士兵从船上下来,范斌以为来的是武将呢,所以态度便倨傲了些。
  没成想居然是文官亲自带兵,这让范斌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暗暗叫苦。
  “范大人,这是本官的阚合,您验看一下。”
  说着,刘希森递上了写有自己几时出兵、出兵几何的文书,上面临高县和琼州府的印信尽皆齐备。
  “不用看、不用看。”
  范斌摆着手,不敢去接那个文书。
  “好,既然如此,那烦请范大人引我去拜见指挥使大人吧,此次勤王,少不了叨扰贵地一番。”
  范斌口中连称不敢,忙向前给刘希森引路。
  刘希森冲着李飞挤出了一个无奈的微笑,带着一队护卫便跟着范斌去天津指挥使衙门和知府衙门拜码头去了。
  直到午后,刘希森才一身酒气的返回了码头驻地。
  而此时,所有的人员、装备及物资都已上岸,连那五百余匹战马都已经老老实实的在临时马厩中吃草了。
  面对李飞和周曼如有些怨恨的眼光,刘希森剔着牙将自己在指挥使衙门和知府衙门的经历交代了一番。
  跟着范斌到了指挥使衙门,刘希森受到了天津卫指挥使郑世兴的热情接待。
  文官领兵,即使是指挥使大人也不敢怠慢,非常愉快的就验完了阚合。
  而且当知道刘希森此次带来了一千五百余兵丁之后,郑世兴脸色都变了。
  郑指挥使所辖的天津卫按理说应有兵士五千人,实际上连四成都不到,而这都养不起呢。
  郑世兴不知道刘希森以一县之地如何养了这么些兵,但随后一想,这估计是整个琼州的兵丁。
  ‘嗯,肯定是琼州府的兵丁。’
  如是想着,郑世兴又镇定了不少。
  从指挥使衙门出来,刘希森又去了知府衙门,但此次却遇上了天津知府贺世寿的冷脸。
  当听说刘希森带来了一千五百兵丁后,贺世寿那张老脸直接敷上了一层冰霜。
  直到刘希森说道需要天津府帮助提供一些粮草之后,贺世寿终于忍不住了,直言:天津民困,没钱助军。
  此时刘希森才知道知府大人脸色不好的原因。
  按照明朝惯例,客兵粮饷由行军沿途所在地垫付,待客军返回驻地之后,再由驻地府衙给予拨付。
  见人来上门要粮饷,贺世寿当然不高兴了。
  搞清楚状况的刘希森立时表示,临高军的粮草会按市价购买。
  随后,天津知府贺世寿的脸色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摆下盛宴款待刘希森。
  当然这顿饭也不是白吃的,回到军营的刘希森不光带了一身酒气,还将采购订单送给了贺世寿。
  不过这也是三人事先商量好的,不给知府大人喂饱了,以后临高在天津贸易点的日子估计也不会好过。
  有了天津军政两方的保驾护航,临高军在天津历时兵营的日子过得是相当滋润了。
  而登陆后的几天,临高军也没闲着,在李飞的安排下,加紧了战前训练,以消除长时间坐船带来的不适感。
  而出兵遵化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