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太子妃 第103节
常乐只能想到一种可能,他当时是鳏夫。
而朱元璋把他如花似玉,正值芳龄,时年十五的女儿嫁给了一个“高龄”鳏夫?!
传说还是他最为钟爱的女儿。
史书记载,寿春婚后,朱元璋赐给她吴江县一百二十余顷的肥田,是公主里,唯一获此殊荣者。
他可真是个疼爱女儿的好爹,不知道史书里的寿春公主怎么想,反正她在成婚两年后,英年早逝。
史实如何,无人知晓,也不重要。
总归现如今的寿春公主,娴妃第二女,未得朱元璋偏爱,也未被赐婚于鳏夫。
当然,也因为傅忠早有妻子,且健健康康的活着。
至于傅让,傅友德第五子,也是幼子,时年十九,长相英武,德行俱佳,与寿春公主正相配。
只不过,史书里的傅让没有一个好结局。
他作为皇帝亲军,时常陪伴在朱元璋身边,也不知道是哪里没有做到位,总之惹了杀身之祸。
洪武二十七年时,朱元璋因傅让之过问罪傅友德。
一说是傅让在担任守卫时没有没有按照规定佩戴剑囊,一说是朱元璋阴阳怪气夸奖傅让的剑法。
总之,傅友德吓了个半死,回家亲自砍了儿子,并随之自杀。
但是他的死并不是结束,傅家还活着的人通通被发配到苦寒的辽东地区。
常乐猜测,她向来以最最狠毒的角度揣测朱元璋。
洪武二十七年,朱标已逝,朱允炆是皇太孙,年幼,母族、妻族皆无军权。
而晋王朱棡世子朱济熺,年龄只比已逝皇长孙朱雄英小一岁,年长朱允炆,且其正妃是傅友德幼女。
以当时的情况,傅友德是硕果仅存的,擅攻擅守的良将之一。
或许傅让没有犯任何错,只是其父傅友德必须死而已。
常乐低低叹息了声,但愿她所在时空的傅让,与寿春公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朱标看眼莫名哀伤的太子妃,“怎么了?”
常乐撇他一眼,“没什么。”
只是想起了你那糟心的爹,做的糟心事。
第79章
春去秋来, 时光飞逝。
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北平新宫也已落成。
史书记载,永乐帝因前期朝臣反对, 迁都北平耗费十年。
而今,朱元璋强势,朱标强干,父子同心,满朝敢反对者寥寥无几。
兼之国库丰盈,百姓安乐,只用四年, 北平新都基本万事俱备,只待搬迁。
可惜,四年过去,已是洪武二十四年秋, 史书里的朱标出发巡抚陕西的时间。
史书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初九, 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 当年十一月二十八返回京师, 重病。
五个多月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 朱标病逝,享年三十八岁。
这段历史, 常乐背得滚瓜烂熟, 任何可以查询到的细节,全部烂熟于心。
为此, 她特意请戴思恭和戴杞父女两人每隔三日入宫,专门给朱标请平安脉。
数年以来, 朱标的身体都极为健康,理当是健康的。
但到底只是最原始的望闻问切,再高明也比不过现代化的各种检测仪器。
时间一天天的溜走,北平飘起冬雪。
常乐明显的焦虑起来,几乎恨不得每时每刻跟在朱标身边。
朱标瞧着倒完全像个没事人,依旧每日处理政事,未有丝毫懈怠。
反正他的兄弟、臣子们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有什么不同。
实际,别人不知道,常乐很清楚,如今的他,每日特意留出许多时间陪伴家人。
最兴奋的莫过于允熥和允煌,每夜都要缠着他们爹爹讲睡前故事。
雄英到底年长些,他观察数日之后,忍不住问道,“爹爹,您最近是又提高了效率?”
奏本什么的,是绝对没有可能减少的,或者,爹又找到了合适的“奴役”对象?
朱标瞧眼困惑的大儿子,“雄英不喜欢爹多些时间陪着你们?”
他语气里满满的伤心失落,眼角眉梢也都带着明显的难过。
朱雄英略显无措地眨了眨眼,“当然,当然喜欢......”
好奇怪呀,他们父子终于要走温情路线了么?
朱标勉强压住蔓延到嘴边的笑意,“小孩子早点睡才能长高,免得同你皇爷爷似的。”
朱雄英:“......”
果然,温情什么的,那都是错觉。
冬夜静谧,三个孩子进入梦乡,朱标顺着廊道返回寝房。
寝房外间的书桌,数盏煤油灯烘托起晕黄的光。
常乐满头青丝松松扎在脑后,身裹大髦,正襟危坐,奋笔疾书。
她近些时日来的焦躁,他都看在眼里,但没有任何可缓解的办法,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命途几何,
常乐听到声响,抽空抬眸瞧他一眼,“孩子们睡着了?”
朱标合拢门扉,踱步至书桌对面,“睡着了。”
他提起炉子里冒着热气的茶壶,给两人都倒了杯热茶,“辛苦了。”
常乐摇摇头,接过茶杯,真正辛苦的是他。
朱标和朱元璋有三十多年的父子情谊,相当深厚,如今他为了她的命,不得不站在他父亲的对立面。
他要以最阴暗的思路,把他的父亲往最恶毒的方向推测,然后预备解决方案。
于他而言,最难的或许不是方案,而是可能会发生的父子相残。
当初全家搬至北平,或许可以解释为他是为了迁都做准备。
而今,如果正到那一刻,他们父子之间或许会反目成仇。
他现在要考虑的,做的每一个决定,对他都是煎熬。
相比而言,她所作的,不过是将脑子里所有的知识默写出来。
万一,万一朱标病逝,而她难逃殉葬,她要把从六百年后带过来的知识留给这个世界。
常乐垂眸看着茶水,里面映照出个模糊的面容,毫无神采。
这么一想,她好像也挺辛苦的,她得克制着自己的害怕、恐慌,她的求生本能。
殉葬什么的,朱元璋真的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常乐饮口热茶,看眼对面疯子的儿子,“北平冬日,风景独好,我想请我娘她们过来游玩些时日。”
当然,游玩是假,她只是不想留任何软肋在京师,在疯子的眼皮子底。
东宫最最核心的势力基本全都迁移来北平,若非常、蓝两家女眷和孩子的目标太大,难以成行,也不至于拖延至今。
如今京师虽有蓝玉和常升在,但万一到时候,怕是难以兼顾。
当初蓝玉升任梁国公和中军都督,本打算调常茂回去,但北平守卫实在重要,最终还是调了常升回去。
常升做事比之常茂,更为妥帖细致,更适合回京师照应舅舅和家里。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蓝玉在朱元璋恨不得带了放大镜的眼皮子,整整两年,愣是没被挑出一点问题。
常乐翘了翘嘴角,暗自为弟弟骄傲。
朱标看着妻子难得的笑颜,“那岳母大人得尽快启程,免得河水结冰。”
按照计划,如果自个能平平安安的,当然最好。
倘若老天弃他,生了意外,他会同爹请求,把他的陵墓建在新都。
这样,他无需拖着病体返回京师,常乐自然也无需跟着回去。
那爹和娘,他们应该会因担心自己而赶来北平。
到时候,他会以重病之身请求,请求爹允许常乐活着,代替自己看顾孩子长大。
爹能同意自然最好,如果,如果他非要坚持搞什么殉葬,恐怕他们父子真得反目。
父子反目,血亲相残,谁能想到,他可能也会有那么一天。
朱标低垂着眸光,讽刺地勾了勾唇。
常乐张了张嘴,想要安慰他几句,但似乎没有任何合适的言语。
而且,她还有一个担心,万一朱元璋不来北平。
按照常理,按照朱家父子之情,他收到朱标病重的消息,一定会赶来北平。
但帝王之心难测,朱元璋的疑心病甚重,万一他怀疑北平有变,那他肯定会要求朱标返回京师。
倘若返回京师,那么这四年来的一切努力,将全部化为泡沫。
如果抗旨,那肯定,那必须得抗旨,相比性命,抗旨算什么东西?
常乐略略皱起眉头,只是,该以什么名义抗旨?
朱标病重,难以挪动?
也只有这个理由,但无论如何,无论多么光明正大的理由,违抗圣旨,到底落了下风。
而朱元璋把他如花似玉,正值芳龄,时年十五的女儿嫁给了一个“高龄”鳏夫?!
传说还是他最为钟爱的女儿。
史书记载,寿春婚后,朱元璋赐给她吴江县一百二十余顷的肥田,是公主里,唯一获此殊荣者。
他可真是个疼爱女儿的好爹,不知道史书里的寿春公主怎么想,反正她在成婚两年后,英年早逝。
史实如何,无人知晓,也不重要。
总归现如今的寿春公主,娴妃第二女,未得朱元璋偏爱,也未被赐婚于鳏夫。
当然,也因为傅忠早有妻子,且健健康康的活着。
至于傅让,傅友德第五子,也是幼子,时年十九,长相英武,德行俱佳,与寿春公主正相配。
只不过,史书里的傅让没有一个好结局。
他作为皇帝亲军,时常陪伴在朱元璋身边,也不知道是哪里没有做到位,总之惹了杀身之祸。
洪武二十七年时,朱元璋因傅让之过问罪傅友德。
一说是傅让在担任守卫时没有没有按照规定佩戴剑囊,一说是朱元璋阴阳怪气夸奖傅让的剑法。
总之,傅友德吓了个半死,回家亲自砍了儿子,并随之自杀。
但是他的死并不是结束,傅家还活着的人通通被发配到苦寒的辽东地区。
常乐猜测,她向来以最最狠毒的角度揣测朱元璋。
洪武二十七年,朱标已逝,朱允炆是皇太孙,年幼,母族、妻族皆无军权。
而晋王朱棡世子朱济熺,年龄只比已逝皇长孙朱雄英小一岁,年长朱允炆,且其正妃是傅友德幼女。
以当时的情况,傅友德是硕果仅存的,擅攻擅守的良将之一。
或许傅让没有犯任何错,只是其父傅友德必须死而已。
常乐低低叹息了声,但愿她所在时空的傅让,与寿春公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朱标看眼莫名哀伤的太子妃,“怎么了?”
常乐撇他一眼,“没什么。”
只是想起了你那糟心的爹,做的糟心事。
第79章
春去秋来, 时光飞逝。
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北平新宫也已落成。
史书记载,永乐帝因前期朝臣反对, 迁都北平耗费十年。
而今,朱元璋强势,朱标强干,父子同心,满朝敢反对者寥寥无几。
兼之国库丰盈,百姓安乐,只用四年, 北平新都基本万事俱备,只待搬迁。
可惜,四年过去,已是洪武二十四年秋, 史书里的朱标出发巡抚陕西的时间。
史书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初九, 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 当年十一月二十八返回京师, 重病。
五个多月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 朱标病逝,享年三十八岁。
这段历史, 常乐背得滚瓜烂熟, 任何可以查询到的细节,全部烂熟于心。
为此, 她特意请戴思恭和戴杞父女两人每隔三日入宫,专门给朱标请平安脉。
数年以来, 朱标的身体都极为健康,理当是健康的。
但到底只是最原始的望闻问切,再高明也比不过现代化的各种检测仪器。
时间一天天的溜走,北平飘起冬雪。
常乐明显的焦虑起来,几乎恨不得每时每刻跟在朱标身边。
朱标瞧着倒完全像个没事人,依旧每日处理政事,未有丝毫懈怠。
反正他的兄弟、臣子们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有什么不同。
实际,别人不知道,常乐很清楚,如今的他,每日特意留出许多时间陪伴家人。
最兴奋的莫过于允熥和允煌,每夜都要缠着他们爹爹讲睡前故事。
雄英到底年长些,他观察数日之后,忍不住问道,“爹爹,您最近是又提高了效率?”
奏本什么的,是绝对没有可能减少的,或者,爹又找到了合适的“奴役”对象?
朱标瞧眼困惑的大儿子,“雄英不喜欢爹多些时间陪着你们?”
他语气里满满的伤心失落,眼角眉梢也都带着明显的难过。
朱雄英略显无措地眨了眨眼,“当然,当然喜欢......”
好奇怪呀,他们父子终于要走温情路线了么?
朱标勉强压住蔓延到嘴边的笑意,“小孩子早点睡才能长高,免得同你皇爷爷似的。”
朱雄英:“......”
果然,温情什么的,那都是错觉。
冬夜静谧,三个孩子进入梦乡,朱标顺着廊道返回寝房。
寝房外间的书桌,数盏煤油灯烘托起晕黄的光。
常乐满头青丝松松扎在脑后,身裹大髦,正襟危坐,奋笔疾书。
她近些时日来的焦躁,他都看在眼里,但没有任何可缓解的办法,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命途几何,
常乐听到声响,抽空抬眸瞧他一眼,“孩子们睡着了?”
朱标合拢门扉,踱步至书桌对面,“睡着了。”
他提起炉子里冒着热气的茶壶,给两人都倒了杯热茶,“辛苦了。”
常乐摇摇头,接过茶杯,真正辛苦的是他。
朱标和朱元璋有三十多年的父子情谊,相当深厚,如今他为了她的命,不得不站在他父亲的对立面。
他要以最阴暗的思路,把他的父亲往最恶毒的方向推测,然后预备解决方案。
于他而言,最难的或许不是方案,而是可能会发生的父子相残。
当初全家搬至北平,或许可以解释为他是为了迁都做准备。
而今,如果正到那一刻,他们父子之间或许会反目成仇。
他现在要考虑的,做的每一个决定,对他都是煎熬。
相比而言,她所作的,不过是将脑子里所有的知识默写出来。
万一,万一朱标病逝,而她难逃殉葬,她要把从六百年后带过来的知识留给这个世界。
常乐垂眸看着茶水,里面映照出个模糊的面容,毫无神采。
这么一想,她好像也挺辛苦的,她得克制着自己的害怕、恐慌,她的求生本能。
殉葬什么的,朱元璋真的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常乐饮口热茶,看眼对面疯子的儿子,“北平冬日,风景独好,我想请我娘她们过来游玩些时日。”
当然,游玩是假,她只是不想留任何软肋在京师,在疯子的眼皮子底。
东宫最最核心的势力基本全都迁移来北平,若非常、蓝两家女眷和孩子的目标太大,难以成行,也不至于拖延至今。
如今京师虽有蓝玉和常升在,但万一到时候,怕是难以兼顾。
当初蓝玉升任梁国公和中军都督,本打算调常茂回去,但北平守卫实在重要,最终还是调了常升回去。
常升做事比之常茂,更为妥帖细致,更适合回京师照应舅舅和家里。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蓝玉在朱元璋恨不得带了放大镜的眼皮子,整整两年,愣是没被挑出一点问题。
常乐翘了翘嘴角,暗自为弟弟骄傲。
朱标看着妻子难得的笑颜,“那岳母大人得尽快启程,免得河水结冰。”
按照计划,如果自个能平平安安的,当然最好。
倘若老天弃他,生了意外,他会同爹请求,把他的陵墓建在新都。
这样,他无需拖着病体返回京师,常乐自然也无需跟着回去。
那爹和娘,他们应该会因担心自己而赶来北平。
到时候,他会以重病之身请求,请求爹允许常乐活着,代替自己看顾孩子长大。
爹能同意自然最好,如果,如果他非要坚持搞什么殉葬,恐怕他们父子真得反目。
父子反目,血亲相残,谁能想到,他可能也会有那么一天。
朱标低垂着眸光,讽刺地勾了勾唇。
常乐张了张嘴,想要安慰他几句,但似乎没有任何合适的言语。
而且,她还有一个担心,万一朱元璋不来北平。
按照常理,按照朱家父子之情,他收到朱标病重的消息,一定会赶来北平。
但帝王之心难测,朱元璋的疑心病甚重,万一他怀疑北平有变,那他肯定会要求朱标返回京师。
倘若返回京师,那么这四年来的一切努力,将全部化为泡沫。
如果抗旨,那肯定,那必须得抗旨,相比性命,抗旨算什么东西?
常乐略略皱起眉头,只是,该以什么名义抗旨?
朱标病重,难以挪动?
也只有这个理由,但无论如何,无论多么光明正大的理由,违抗圣旨,到底落了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