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9)
李从璟得到岭南平定的军报后,把莫离和冯道都叫到了崇文殿,对他二人道:“闽地、岭南平定的很快,符合我等当初的最好预期。盛唐疆域三百余州,南部如今就剩下安南(安南都护府,交趾)一地,还有藩镇割据。”
“自刘氏盘踞岭南,安南军民被迫与中原隔绝,不复能朝见天颜,更兼饱受藩镇之苦,可谓是民不聊生。如今,我大唐国势日昌,大江南北重归太平,安南民心岂不思归?朕意,即令郭威发侍卫亲军一部南下,于年内进占螺城(交州),倘若有不臣之贼,悉数灭之!”
“至于南诏(大理)......初,韦皋在西川,开清溪道以通群蛮,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教以书、礼,学成则去,以其他子弟继之,如是五十年,群蛮子弟学于成都者数千,而边境亦安宁五十年......如是观之,群蛮并非不可教化。而南诏既然受我大唐王化多年,便是我大唐子民,岂能不知忠君报国之道?既知忠君报国,官当至洛阳朝见于朕,以述其职,民当迎王师入境,以保地方安宁。”
“令郭威,亲带侍卫亲军入南诏,倘若路遇贼人阻道,城有奸佞挟民,当谨记王师讨逆贼、击不臣之责!一朝南诏无事,则于此地设立大理行省。”
说话完,李从璟问莫离和冯道,“诸卿可有异议?”
两人齐齐俯首道:“臣无异议。”
大唐的西南边患,主要就是南诏。
因为其地西连蜀地、东连岭南的缘故,昔年屡屡侵入蜀地的西川、岭南的邕州等地,尤其是邕州,是大唐在岭南防御南诏的重镇,更是四战之地。而当南诏侵入岭南邕州等地的时候,又多与安南的群蛮勾结,这就使得安南都护府时常受到破坏。
平定南诏,才能彻底平定安南。
三十多年前,汉人权臣郑买嗣杀南诏王,数年后,郑买嗣诛尽南诏王族八百人,建立大长和国。几年前,大长和国灭于臣子之手,现在的南诏,国号大义宁,称为大义宁国。
午前,李从璟跟莫离等人在宫中议事,午后李从璟便出了宫,来到洛阳学院。
洛阳学院建成于长兴二年春,如今四年过去,第一批学生也该在这个冬天毕业。李从璟亲自到学院来,是出席第一批学生的“毕业典礼”。
学院承载了李从璟全面发展大唐、推动历史进程的希望,关系之大不是什么“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就能形容的。
在李从璟的设想中,学院学生除却帮助大唐兴盛百业,治理江山社稷,更重要的使命,乃是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先锋”。
眼下谈这些可能还为时过早,但数十年后,学院里必然走出许多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艺术家、政治家、工程师甚至科学家。
一言以蔽之,西方大学里培养出来的那些推动了社会进步、改变了社会面貌的人才,李从璟都要培养;西方大学里没有培养出来的人才,李从璟也要培养。
西方大学用了数百年时间才培养出来的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李从璟要用数十年的时间来做到——最不济也要打下稳定的基础。
知识改变社会,人才推进历史,西方社会率先发展起来的基本规则,李从璟知道,所以要让大唐抢先一步。
只有学院先培养出来无数优秀而先进的人才,让他们进入各行各业,大唐的社会才能全面发展。最终让大唐领先于全世界,拥有“先进知识”“先进思想”,并发展成为“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明制度”,及早成长为“近现代大帝国”。
“毕业典礼”没有在论学堂进行,而是在大广场上。
因为有朝廷重视和号召的关系,前来围观的人很多,洛阳城里的官员甚至是寻常百姓,但凡胸有墨水的读书人,形形色色,把可以容纳万人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
广场中央,席地坐着今日毕业的数百名学生,在学生之前,是摆案而坐的学院先生。在他们四周,才是洛阳官员,更有没座位只能站着的许多读书人。
学院淘汰率达到百分之五十,高得离谱,也就是说能拿到告身的合格毕业者,只有入学者一半。这些学生,现在都身着浅青色九品官袍,九銙石腰带,配鱼袋——这就是洛阳学院毕业生的标准装束。
无论他们日后是否为官,能成功毕业,他们就有大唐九品官阶。
李从璟以皇帝之尊,迈步走上高台,亲致毕业贺词。
冬日难得的大晴天,阳光暖和。
学生们坐在广场中央,众星拱月。
面对这些承载了他太多希望,也承载了大唐希望的栋梁,李从璟一时间感慨万千。
他们有的十几岁,有的二十几岁。
数载寒窗,一朝学成,俱都意气风发,摩拳擦掌,准备投身天下,一展平生所学与一腔抱负。
李从璟看着他们,“身着九品官袍,拿到鱼符告身,意味着你们学业有成。但学业有成,并不代表学业完成。天下之大,学海无涯,其身未死,求学不止。天下,是战场,也是学院。”
“......奔赴‘战场’之前,尔等要先扪心自问,尔等何人,有何职责。朕希望尔等投身‘战阵’之前,先想清楚,何谓大唐。朕更希望尔等想清楚,尔等之于大唐,意味着甚么。”
“......家国有幸,天下太平。但我煌煌大唐,不该安享太平。四海承平,徒生自满懈怠之心,而失锐意进取之志,人无进取之心,则沉浸醉纸金迷,则一事无成,国无进取之心,则生争权夺利之祸,则亡于外寇。”
“......天下之大,到底有多大?江海之广,究竟有多广?尔等,要自己去寻找答案。但朕要告诉尔等,天下之外有天下,江海之边有江海,彼处,有无数功勋,等待你们去创立,青史万卷,有开端没有尽头,足以镌刻尔等姓名!”
“......国外有功,国内有民。欲立国家大功,先治国家万民。每个大唐子民一日之食、一身之衣,尔等皆要视为天命,一颗青菜、一粒麦穗,尔等皆要视为神明。须知家国为本,须知唐人为天。”
最后,李从璟如是总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年盛唐始于尔众!”
是日,学院山呼海啸,沸反盈天。
回宫后,李从璟在广贤殿召见了学院的几位先生和数名毕业生。
王不器为李从璟引荐一位学院的先生,出乎意料,这人没有博士官衔,只是一名助教,年纪也比较大了,四十多岁,看起来有些像个老农,李从璟眼神敏锐,察觉到了此人手上的老茧。
“助教黄光石,出于官宦之家,中原大乱时,避祸乡里,而后蒙朝廷所召,至学院任助教。”王不器简单介绍了一番这个人。
李从璟先前做过一些了解,这时便看向黄光石,温和的问:“朕听闻,卿善织造?”
黄光石倒不是太拘束,毕竟出自官宦之家,闻言答道:“昔年,臣避祸乡里,生计艰难,拙荆便向人学了些织布手艺,补贴家用。臣读书之余,多有观之,常年累月下来,有所了解。入洛阳后,与学院多位工匠大家结识,常有谈论此事,臣遂知时下织造之术,颇有值得改进之处......”
黄光石是个读书没把脑筋读死,反而读活了的人,这也跟他喜好阅览杂书的习性有关,他所说的织造改进之术,重点在“捍、弹、纺、织”之具的改进,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棉布花色制造技术上。
实话说,李从璟并不是很了解这些东西,更加不知道宋代大名鼎鼎的黄道婆,就是靠这些东西留名青史的。此等工艺极大推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不过李从璟虽然不了解细节,但听到黄光石对实验后效果改进的描述,就知道这是非常实用的技术。
这东西,乃是国计民生的基本大事。
黄光石有个好媳妇,也得益于学院的激励体制,若非学院鼓励先生、学生改进百工百业的技术方法,黄光石这种人就会只想着按部就班升官发财,谁会去捣鼓那些“希奇古怪”,还被士大夫看轻的东西?
这就是“引导”的作用了。
黄光石之后,李从璟看到走上前的人,露出一个饱含深意的笑容,“好小子,你有甚么好东西,能拿出来给朕看?”
站在李从璟面前的,竟然是李从珂之子李重美,也就是跟赵普不打不相识的纨绔公子。
李重美是个机灵鬼,平素调皮捣蛋的事没少做,但他这回拿出来的东西,的确震惊了李从璟。
“臣常随父亲去军营,也喜好军中轶事,不瞒陛下,臣跟军营中的伙夫,都能称兄道弟......”李重美嘿嘿笑道,少年心性好奇心重、没甚么功利心很正常,“于是臣发现,大军但凡征战在外,于行军中蒸煮肉食时,由于铁锅没甚么特色,往往费时太久,很影响行军。父亲还跟臣讲过一件趣事:肉食没煮好,敌军已经杀到,大军仓皇而走,未及二十里,发现敌军并未追来,斥候查看后回报,敌军竟然围在铁锅前,在等着吃肉......”
一通乱侃,李重美终于说到了重点,“臣观察后发现,若是密封铁锅,则能加快肉食煮熟,大大缩减煮肉的时间,因此,臣跟赵普研究多时,终于制成了一种特制铁锅......”
李重美说的,就是高压锅的雏形。
高压锅这个东西,西方十七世纪发明的。
这的确对行军打仗有些帮助。
但李从璟在看过东西之后,却是惊讶的差些情不能自已。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蒸汽机。
第一台蒸汽机缘何被制造出来?就是受蒸汽逃离高压锅的样子的启发!
李从璟如何能不惊讶?
巧合,还是必然?
若无学院,若无李从璟的种种引导手段,若是读书人仍旧只知道埋首圣贤书,就没有眼前的黄光石、李重美。
“自刘氏盘踞岭南,安南军民被迫与中原隔绝,不复能朝见天颜,更兼饱受藩镇之苦,可谓是民不聊生。如今,我大唐国势日昌,大江南北重归太平,安南民心岂不思归?朕意,即令郭威发侍卫亲军一部南下,于年内进占螺城(交州),倘若有不臣之贼,悉数灭之!”
“至于南诏(大理)......初,韦皋在西川,开清溪道以通群蛮,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教以书、礼,学成则去,以其他子弟继之,如是五十年,群蛮子弟学于成都者数千,而边境亦安宁五十年......如是观之,群蛮并非不可教化。而南诏既然受我大唐王化多年,便是我大唐子民,岂能不知忠君报国之道?既知忠君报国,官当至洛阳朝见于朕,以述其职,民当迎王师入境,以保地方安宁。”
“令郭威,亲带侍卫亲军入南诏,倘若路遇贼人阻道,城有奸佞挟民,当谨记王师讨逆贼、击不臣之责!一朝南诏无事,则于此地设立大理行省。”
说话完,李从璟问莫离和冯道,“诸卿可有异议?”
两人齐齐俯首道:“臣无异议。”
大唐的西南边患,主要就是南诏。
因为其地西连蜀地、东连岭南的缘故,昔年屡屡侵入蜀地的西川、岭南的邕州等地,尤其是邕州,是大唐在岭南防御南诏的重镇,更是四战之地。而当南诏侵入岭南邕州等地的时候,又多与安南的群蛮勾结,这就使得安南都护府时常受到破坏。
平定南诏,才能彻底平定安南。
三十多年前,汉人权臣郑买嗣杀南诏王,数年后,郑买嗣诛尽南诏王族八百人,建立大长和国。几年前,大长和国灭于臣子之手,现在的南诏,国号大义宁,称为大义宁国。
午前,李从璟跟莫离等人在宫中议事,午后李从璟便出了宫,来到洛阳学院。
洛阳学院建成于长兴二年春,如今四年过去,第一批学生也该在这个冬天毕业。李从璟亲自到学院来,是出席第一批学生的“毕业典礼”。
学院承载了李从璟全面发展大唐、推动历史进程的希望,关系之大不是什么“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就能形容的。
在李从璟的设想中,学院学生除却帮助大唐兴盛百业,治理江山社稷,更重要的使命,乃是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先锋”。
眼下谈这些可能还为时过早,但数十年后,学院里必然走出许多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艺术家、政治家、工程师甚至科学家。
一言以蔽之,西方大学里培养出来的那些推动了社会进步、改变了社会面貌的人才,李从璟都要培养;西方大学里没有培养出来的人才,李从璟也要培养。
西方大学用了数百年时间才培养出来的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李从璟要用数十年的时间来做到——最不济也要打下稳定的基础。
知识改变社会,人才推进历史,西方社会率先发展起来的基本规则,李从璟知道,所以要让大唐抢先一步。
只有学院先培养出来无数优秀而先进的人才,让他们进入各行各业,大唐的社会才能全面发展。最终让大唐领先于全世界,拥有“先进知识”“先进思想”,并发展成为“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明制度”,及早成长为“近现代大帝国”。
“毕业典礼”没有在论学堂进行,而是在大广场上。
因为有朝廷重视和号召的关系,前来围观的人很多,洛阳城里的官员甚至是寻常百姓,但凡胸有墨水的读书人,形形色色,把可以容纳万人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
广场中央,席地坐着今日毕业的数百名学生,在学生之前,是摆案而坐的学院先生。在他们四周,才是洛阳官员,更有没座位只能站着的许多读书人。
学院淘汰率达到百分之五十,高得离谱,也就是说能拿到告身的合格毕业者,只有入学者一半。这些学生,现在都身着浅青色九品官袍,九銙石腰带,配鱼袋——这就是洛阳学院毕业生的标准装束。
无论他们日后是否为官,能成功毕业,他们就有大唐九品官阶。
李从璟以皇帝之尊,迈步走上高台,亲致毕业贺词。
冬日难得的大晴天,阳光暖和。
学生们坐在广场中央,众星拱月。
面对这些承载了他太多希望,也承载了大唐希望的栋梁,李从璟一时间感慨万千。
他们有的十几岁,有的二十几岁。
数载寒窗,一朝学成,俱都意气风发,摩拳擦掌,准备投身天下,一展平生所学与一腔抱负。
李从璟看着他们,“身着九品官袍,拿到鱼符告身,意味着你们学业有成。但学业有成,并不代表学业完成。天下之大,学海无涯,其身未死,求学不止。天下,是战场,也是学院。”
“......奔赴‘战场’之前,尔等要先扪心自问,尔等何人,有何职责。朕希望尔等投身‘战阵’之前,先想清楚,何谓大唐。朕更希望尔等想清楚,尔等之于大唐,意味着甚么。”
“......家国有幸,天下太平。但我煌煌大唐,不该安享太平。四海承平,徒生自满懈怠之心,而失锐意进取之志,人无进取之心,则沉浸醉纸金迷,则一事无成,国无进取之心,则生争权夺利之祸,则亡于外寇。”
“......天下之大,到底有多大?江海之广,究竟有多广?尔等,要自己去寻找答案。但朕要告诉尔等,天下之外有天下,江海之边有江海,彼处,有无数功勋,等待你们去创立,青史万卷,有开端没有尽头,足以镌刻尔等姓名!”
“......国外有功,国内有民。欲立国家大功,先治国家万民。每个大唐子民一日之食、一身之衣,尔等皆要视为天命,一颗青菜、一粒麦穗,尔等皆要视为神明。须知家国为本,须知唐人为天。”
最后,李从璟如是总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年盛唐始于尔众!”
是日,学院山呼海啸,沸反盈天。
回宫后,李从璟在广贤殿召见了学院的几位先生和数名毕业生。
王不器为李从璟引荐一位学院的先生,出乎意料,这人没有博士官衔,只是一名助教,年纪也比较大了,四十多岁,看起来有些像个老农,李从璟眼神敏锐,察觉到了此人手上的老茧。
“助教黄光石,出于官宦之家,中原大乱时,避祸乡里,而后蒙朝廷所召,至学院任助教。”王不器简单介绍了一番这个人。
李从璟先前做过一些了解,这时便看向黄光石,温和的问:“朕听闻,卿善织造?”
黄光石倒不是太拘束,毕竟出自官宦之家,闻言答道:“昔年,臣避祸乡里,生计艰难,拙荆便向人学了些织布手艺,补贴家用。臣读书之余,多有观之,常年累月下来,有所了解。入洛阳后,与学院多位工匠大家结识,常有谈论此事,臣遂知时下织造之术,颇有值得改进之处......”
黄光石是个读书没把脑筋读死,反而读活了的人,这也跟他喜好阅览杂书的习性有关,他所说的织造改进之术,重点在“捍、弹、纺、织”之具的改进,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棉布花色制造技术上。
实话说,李从璟并不是很了解这些东西,更加不知道宋代大名鼎鼎的黄道婆,就是靠这些东西留名青史的。此等工艺极大推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不过李从璟虽然不了解细节,但听到黄光石对实验后效果改进的描述,就知道这是非常实用的技术。
这东西,乃是国计民生的基本大事。
黄光石有个好媳妇,也得益于学院的激励体制,若非学院鼓励先生、学生改进百工百业的技术方法,黄光石这种人就会只想着按部就班升官发财,谁会去捣鼓那些“希奇古怪”,还被士大夫看轻的东西?
这就是“引导”的作用了。
黄光石之后,李从璟看到走上前的人,露出一个饱含深意的笑容,“好小子,你有甚么好东西,能拿出来给朕看?”
站在李从璟面前的,竟然是李从珂之子李重美,也就是跟赵普不打不相识的纨绔公子。
李重美是个机灵鬼,平素调皮捣蛋的事没少做,但他这回拿出来的东西,的确震惊了李从璟。
“臣常随父亲去军营,也喜好军中轶事,不瞒陛下,臣跟军营中的伙夫,都能称兄道弟......”李重美嘿嘿笑道,少年心性好奇心重、没甚么功利心很正常,“于是臣发现,大军但凡征战在外,于行军中蒸煮肉食时,由于铁锅没甚么特色,往往费时太久,很影响行军。父亲还跟臣讲过一件趣事:肉食没煮好,敌军已经杀到,大军仓皇而走,未及二十里,发现敌军并未追来,斥候查看后回报,敌军竟然围在铁锅前,在等着吃肉......”
一通乱侃,李重美终于说到了重点,“臣观察后发现,若是密封铁锅,则能加快肉食煮熟,大大缩减煮肉的时间,因此,臣跟赵普研究多时,终于制成了一种特制铁锅......”
李重美说的,就是高压锅的雏形。
高压锅这个东西,西方十七世纪发明的。
这的确对行军打仗有些帮助。
但李从璟在看过东西之后,却是惊讶的差些情不能自已。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蒸汽机。
第一台蒸汽机缘何被制造出来?就是受蒸汽逃离高压锅的样子的启发!
李从璟如何能不惊讶?
巧合,还是必然?
若无学院,若无李从璟的种种引导手段,若是读书人仍旧只知道埋首圣贤书,就没有眼前的黄光石、李重美。